论语 · 卫灵公篇

[ 周 ] 孔子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辞达而已矣。”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简介

《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困境,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困境就无所不为了。”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自己的主张收藏在心里。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能言善辩的人,郑国的乐曲浮靡不正派,侫人太危险。”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孔子说:“完了,我从来没有见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窃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举荐他一起做官。”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孔子说:“从来遇事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孔子说:“整天聚在一块,说的都达不到义的标准,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罢。”
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孔子说:“事奉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傣禄的事放在后面。”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孔子说:“这就是帮助乐师的道。”

注释

①陈:同“阵”,即布阵。②俎(zǔ)豆:古代的礼器,盛物的器皿。俎豆之事:关于礼制的事情。③陈:古代诸侯国,地域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在陈绝粮:孔子周游列国时从陈国去蔡的途中被陈国人包围,绝粮七天。④愠(yùn):恼怒。⑤固:安守。⑥滥:为非作歹。⑦女:同“汝”。⑧鲜(xiǎn):少。⑨正南面:遵守正道坐于王位之上。⑩行:主张的实行。⑪蛮貊(mò):古代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贬称。⑫其:指忠信笃敬。参:列,显现。⑬舆:车。衡:车辕前的横木。⑭绅:束在腰间、一头垂下的宽带。⑮史鱼:名䲡(qiú),字子鱼,卫国大夫。⑯矢:箭。如矢:比喻直。⑰卷:收起来。之:指其主张。⑱知:同“智”。⑲时:历法,以正月为岁首,自汉武帝至清代皆用夏时。⑳辂(lù):大车。商辂为木制,朴素牢固。周人多饰以金玉,比较奢侈。㉑韶:指《韶》乐,古代歌颂舜的功德的乐舞。舞:指歌颂周武王的乐舞《武》。㉒放:排斥。郑声:郑国的民间音乐。㉓远:远离。佞人:善于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人。㉔臧文仲:鲁国大夫臧孙辰,孔子曾批评他“不仁”,生活奢侈。窃位:窃居权位。㉕柳下惠:春秋中期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又名禽,柳下是其封地,谥为“惠”。㉖与立:与之并立于朝,即推荐、任用他。㉗自厚:严格要求自己,多责备自己。㉘如之何:怎么办。㉙末如之何:(对他们)没有办法。㉚行小慧:卖弄小聪明。㉛质:根本。㉜孙:同“逊”。出:表达。㉝病:忧虑。㉞疾:痛恨。没世:死亡。名不称:不能显身扬名。㉟诸:“之于”的合音。㊱矜:庄重。㊲恕:宽容,推己及人。㊳有所试:经过一定的考验。㊴三代:指夏、商、周三代。㊵及:看到。史:史官。阙:同“缺”。阙文:缺少的字。㊶此语与上文无关,可能是窜入的错简。㊷弘:弘扬,扩充。㊸馁(něi):饥饿。㊹知:同“智”。之:指官职,一说指事理。㊺涖(lì):同“蒞”,临。㊻小知:从小事上看一个人。大受:承担重任。㊼甚于水火:(对仁的需要)比对水火的需要更迫切。㊽贞:正而坚定。谅:诚信,这里指不论是非,盲目地守于信。㊾类:族类,种类、宗族区分。㊿师:乐师,当时的乐师大多是盲人。冕:乐师的名字。〔51〕相:帮助,辅助。

赏析

《定婚店》一文问世后,月下老人开始逐渐产生影响。一千多年以来,人们都尊称为婚嫁奔忙的媒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封建社会是封闭性的,青年男女没有自己选择对象的自由,也没有什么正常的社会活动,根本很难有机会接触异性。因此婚姻问题的解决基本上就决定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虽然《定婚店》中出现的从事媒妁活动的是一位老人,但在现实生活之中,往往并不如此,一般地说,那些专业的或半专业的,则以女性为主...

— 蒋星煜《古代志怪小说鉴赏辞典》

唐经安史之乱后,日益变得黑暗,时代心理也为之一变,史云:“元和之风尚怪也。”本篇《江叟》的故事从一个追求出世、否定现实的侧面,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矛盾在人们心灵中的冲突和震荡。从表面来看,小说叙述的似乎是一个江叟学道游仙的故事,但在深层含义上,它所讲述的主题实际上正是小说中荆山槐对盘豆槐所作的一段微言大义。这段微言大义既是对社会矛盾恐惧的反映,也可以当作江叟学道的人生启示录来看待。它的中心要点是...

— 赵莱静《古代志怪小说鉴赏辞典》

本篇写一个落第举子,在女狐仙的悉心指导与点拨之下,终于“文思大进”,并再试奏捷登第的故事。 “红袖添香夜读书”,是古代读书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男女授受不亲”,这种读书的境界虽然心憧憬之,却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想入非非的读书人只能诉诸梦中。本篇正是作者这种“白日梦”的曲折反映。 作者梦想中的这位“添香夜读书”的“红袖”,是一位“姿容绝代”的年轻女子。她不但外貌美丽,而且内秉异质...

— 储有明《古代志怪小说鉴赏辞典》

本文采自张潮《虞初新志》卷十三,是一篇根据真人真事加工创作的传奇小说,虽然不出才子佳人的范畴,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划时代的思想意义。首先,男女主人公皆实有其人,都是受早期民主思想的影响,初具个性解放意识的进步青年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明朝是一个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政治极端专制的时代,又是一个处于封建末期,封建专制制度已开始走下坡路的时代。特别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由于皇帝或醉生梦死、惑于玄修,或荒淫...

— 王恒展《明清小说鉴赏辞典》

清代文人余怀,著有《板桥杂记》,描写明末秦淮河长板桥地方的妓女生涯,《李十娘》即是其中一篇。作者文笔清新简洁,仿佛是一幅写意画,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资质纯洁美好的风尘女子形象。在外貌描写上,着重表现人物所特有的清丽脱俗之美,并且通过一些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那飘逸幽雅的风神意态,例如作者用细致笔触写她的居住环境,是幽静的“曲房密室”,庭院中种有“花时香雪”的梅树、“翠色可餐”的梧桐和修竹;再写她的淡泊...

— 孙丽华《明清小说鉴赏辞典》

这句名言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成为一条成语,表示人们不可只关心眼前鼻子底下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应当有远大的计划和谋划,对事件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危险要有一些预见、心理准备和预防措施,不然一旦有事,猝不及防,举止失当,造成重大的损失。孔子最信任“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述而》)。因此他告诫世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名言表达了一种很有价值的谋事智慧。 然而,对于孔子来说,这句话...

人们常说“言为心声”,然而事情未必尽然如此。一个人的思想、人格与他的言辞有时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矛盾的。孔子教人重视这一现象,由此正确地评价和对待一个人及其言辞。 古代文明都十分重视语言表达能力。在古希腊,修辞即雄辩术是教育的基本科目,在中国这种能力也受到孔子的重视,他在评价其弟子的时候,首先是讲德行,其次就是言语,接下来是政事和文学(见《先进》)。但是与古希腊不同的是,儒家认为对于人格的全面发展...

子贡(公元前520—前456)是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善经商,又有理论才华,治国才能,曾为官于鲁、卫等国。 仅从这条语录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语是多么的重视,他是把它作为终身奉行的人生格言送给子贡的。孔子很可能经常用这一思想教育其弟子,所以不同的弟子都有记录。如《颜渊》第二章记载,他的学生仲弓问仁时,他在教以治国理政之道的时候把这八个大字连同其他教诲一...

所谓“道不同”,是指信仰不同,理想不同,志向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保持独立的人格,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孔子这句箴言可能首先是主张对统治者应当采取的态度,这是孔子所代表的士,即知识分子阶层所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古代社会,君主或权臣掌握着臣下的生死予夺之大权:获得他们的欢心,就可以受到重用,得到荣华富贵,能够荣宗耀祖;违背了他们的意志,冒犯了他们的威严,就会受到无情的压制,甚至残酷的打击。...

上一篇《宪问》中“为己”的理念在本篇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第二十一章中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表达了自我创新的要求。话中的“求”字有“责求”之义,因此“求诸己”就是严格要求自己,与第十五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意义相一致。无论是“求诸己”还是“躬自厚”都是诉诸个体的自觉性,要求增强内在的精神生命力,自我奋斗,自我创造,不要一味地依赖他人,盲目地效法他人。 孔子有自我实现的强烈意识...

— 施忠连《四书五经鉴赏辞典(新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