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歌
[ 周 ]
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简介
《易水歌》一作《渡易水歌》,是战国时期荆轲将为燕太子丹去秦国刺杀秦王在易水饯别之际所作的一首楚辞。这首辞前句通过描写秋风萧瑟、易水寒冽,一上一下极天地愁惨之状,渲染了苍凉悲壮的肃杀气氛,渗透出歌者激越澎湃的感情。後句表现主人公大义凛然、义无反顾、抱定必死决心深入虎穴的献身精神。全辞语言简洁、直白,情景交融。
译文
北风萧萧易水森寒,壮士一去再不回返。
注释
易水:河流名,在今河北省易县,当时为燕国的南界。
萧萧:秋天的风声。
兮:语气助词。
壮士:在这里指荆轲。
赏析
这是一位决心舍身抗暴的英勇壮士,在飞车赴秦前夕,发唱于易水河畔的烈烈壮歌。所以对这首歌的鉴赏,与其着眼于它的“艺术”,不如领略它那悲亢的精神。 秦王政二十年(前227),荆轲受燕太子丹之命出使秦庭,欲以数寸匕首,劫持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迫其“悉归诸侯侵地”。终因秦王身负长剑。“断其左股”,而壮心不酬。荆轲虽“身被八创”,犹“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直至被杀气绝,表现了一位助弱抗暴志士视死如归的气...
— 潘啸龙《先秦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这是一位决心舍身抗暴的英勇壮士,在飞车赴秦前夕,发唱于易水河 畔的烈烈壮歌。所以对这首歌的鉴赏,与其着眼于它的“艺术”,不如领略 它那悲亢的精神。 秦王政二十年(前227),荆轲受燕太子丹之命出使秦庭,欲以数寸匕 首,劫持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迫其“悉归诸侯侵地”。终因秦王身负长 剑,“断其左股”,而壮心不酬。荆轲虽“身被八创”,犹“倚柱而笑,箕踞以 骂”,直至被杀气绝,表现了一位助弱抗暴志士...
— 潘啸龙《古诗三百首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