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二章)

[ 周 ] 老子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简介

老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新旧制度相交替、社会动荡不安之际,奴隶主贵族生活日趋腐朽糜烂。他目击了上层社会的生活状况,因而他认为社会的正常生活应当是为「腹」不为「目」,务内而不逐外,但求安饱,不求纵情声色之娱。在此,老子所反对的是奴隶主贵族的腐朽生活方式,并不是普通劳动民众的,因为「五色」、「五味」、「五声」、打猎游戏、珍贵物品并不是一般劳动者可以拥有的,而是贵族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认为老子的观点并不是要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对立起来,并不是否定发展文化,不像有些学者所言,认为老子的这些观点是他对人类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所持的狭隘庸俗的反历史观点。他希望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贪俗的生活。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会流连忘返,产生自我疏离感,而心灵则会日益空虚。所以,老子才提醒人们要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清静,确保固有的天性。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注释

五色:指青、黄、赤、白、黑。此指色彩多样。
目盲:比喻眼花缭乱。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这里指多种多样的音乐声。
耳聋:比喻听觉不灵敏,分不清五音。
五味:指酸、苦、甘、辛、鹹,这里指多种多样的美味。
口爽:意思是味觉失灵,生了口病。古代以「爽」为口病的专用名词。
驰骋:纵横奔走,比喻纵情放荡。
畋(tián)猎:打猎获取动物。畋,打猎的意思。
心发狂:心旌放荡而不可制止。
行妨:伤害操行。妨,妨害、伤害。
为腹不为目:只求温饱安宁,而不为纵情声色之娱。「腹」在这里代表一种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的生活方式。
去彼取此: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彼」指「为目」的生活;「此」指「为腹」的生活。

赏析

“五色令人目盲”这句话出自《老子·十二章》,它的意思是说:缤纷缭乱的颜色使人丧失分辨色彩的能力,如同盲人一般。一般讲来,这个大千世界就是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如果人们的眼睛功能正常,那么就应该可以分辨出各种颜色,也就应该能欣赏这个世界的各种美景。但是,为什么老子会说人会因色彩的缤纷而“目盲”呢?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读这句话。 首先,我们可以从“五色”二字说起。“五色”,原指青、黄、...

本章老子继续阐发治身修性去奢无欲之道,故此章又被河上公题为“检欲章”。老子提醒人们对于声色货利乃至口腹之欲,要加以节制,不可纵情任性、流逸奔竞而导致目盲、耳聋、口爽、心狂这些后果发生。所以道家治身修性强调的是“为腹不为目”,去奢泰、存俭朴。 老子之“检欲”,由《十章》提倡检束自我“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具体到本章提倡检束自我感官游离身外,追逐流逸淫佚否。为什么如此反复强调检束自我(心灵乃至感官)?...

— 刘康德《老子鉴赏辞典》

“五色令人目盲”这句话出自《十二章》,它的意思是说:缤纷缭乱的颜色使人丧失分辨色彩的能力,如同盲人一般。一般讲来,这个大千世界就是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如果人们的眼睛功能正常,那么就应该可以分辨出各种颜色,也就应该能欣赏这个世界的各种美景。但是,为什么老子会说人会因色彩的缤纷而“目盲”呢?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读这句话。 首先,我们可以从“五色”二字说起。“五色”,原指青、黄、赤、白、...

— 张锦波《老子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