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

[ 明 ] 1398年—1457年

一、生平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谥忠肃,明朝浙江杭州人。他的一生,是明代中期风云变幻的缩影,也是一位忠臣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写照。从少年时被僧人预言“他日救时宰相”,到最终以谋逆罪被冤杀,再至身后获得平反,于谦的人生轨迹跌宕起伏,深刻地塑造了他的品格与诗魂。 于谦的仕途始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的进士及第。初授监察御史,他便以“言谈博雅流畅”得到明宣宗的器重。在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时,于谦面对叛王“严词正气严切,厉声威严激烈”,令朱高煦“趴在地上发抖”,展现出其刚正不阿的铁骨。此后,他被重用巡按江西等地,为数百名冤囚昭雪,并上书弹劾欺压百姓的官吏,深得宣宗信任。正是在宣宗的亲自点名下,于谦越级升任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开启了他长达十九年的地方治理生涯。 在河南、山西任职期间,于谦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勤于建言。他修筑黄河堤坝,设立亭长督促维护,并种植树木、开凿水井以利民生;他建议设立大同巡抚建制,加强边防;他还将边疆官员私垦的田地收归官屯,资助边防用度。这些举措不仅有效改善了地方治理,也使他“威望惠德因此到处传播”,深得民心。然而,他的清廉正直也为他招来了祸患。三杨辅政时期,于谦所奏之事“上午呈报下午就获批复”,但他每次入京议事都“空着口袋”,不肯向权贵行贿,因此埋下了怨恨。太监王振专权后,于谦因小人构陷被判死罪,幸得百姓官员数千人联名上疏请求留用,才得以释放并官复原职,继续为民请命。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朝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土木堡之变”。英宗皇帝在太监王振的蛊惑下亲征瓦剌,结果大败,英宗被俘,明军主力丧尽,京师震动。危急存亡之际,于谦临危受命,被留守京师管理兵部事务。面对朝中有人主张南迁避敌的怯懦言论,于谦“高声厉喝道:‘主张南迁的人,应该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旦迁都将大势而去。难道没看见宋朝南迁的历史么?’”他的力排众议,稳定了军心民心。随后,他被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在“午门血案”中,他挺身而出,保护了痛击王振党羽的群臣,展现了其过人的胆识与担当。 在景泰帝即位后,于谦指挥了著名的“北京保卫战”。他迅速调集各地军队,部署京师九门防线,并颁布“军战连坐法”,激励将士殊死一战。在德胜门外,于谦与石亨率军击退瓦剌主力,瓦剌弟孛罗、平章毛里孩中炮而亡。经过数日激战,瓦剌军伤亡惨重,加之勤王部队陆续赶到,也先被迫拥英宗西撤,京城转危为安。战后,于谦加封少保,总管军务,但他却坚持辞谢,认为“四面边境的战事很多,这是卿大夫的耻辱,哪里敢邀功请赏呢!”此后,他继续加强边防,改革军制,建立“团营制度”,并设计离间瓦剌内部,最终促成了英宗的南返。 然而,于谦的刚直不阿和不避嫌疑,也为他招致了更多怨恨。他鄙夷那些懦弱的大臣和皇亲贵族,拒绝与石亨等权贵同流合污。景泰八年(1457年),趁景泰帝病重,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拥立英宗复位。于谦随即被诬陷谋逆下狱。尽管英宗一度犹豫,但徐有贞一句“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最终促使英宗下定决心,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于谦弃市。抄家时,于谦家中“没有多余财物,只有皇帝御赐的蟒衣、剑器”,令观者无不叹息。 于谦死后,其冤屈并未被历史尘封。不到一年,诬陷他的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相继因贪腐、谋反等罪名败露,或被流放,或被处死。明英宗也逐渐悔悟,感叹“于谦在景泰年间得宠信,死去时却无余产,陈汝言的财产为什么却又这么多?”成化年间,宪宗皇帝亲自审理,下诏为于谦平反,追认官职。弘治二年(1489年),明孝宗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忠肃”,并在杭州西湖旁建祠立墓,春秋两祭。于谦的一生,最终在历史的公论中得到了公正的评价,其忠魂义胆,永垂青史。

二、作品与风格

于谦的诗歌作品,如同他的人生一般,充满了凛然正气与深沉的忧患意识。虽然他并非以诗名传世的专业诗人,但其诗作却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直抒胸臆的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他的诗风总体上呈现出豪迈、沉郁、刚直的特点,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国家社稷的深切关怀和对个人节操的坚守。 他的代表作《石灰吟》写于十七岁,却成为他一生的写照,也是其诗风的集中体现: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以石灰的煅烧过程为喻,歌颂了坚贞不屈、为国牺牲的崇高品格。诗中“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的豪迈气概,以及“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清高志向,无不映射出他“丹心抗节”的人格底色。这不仅是咏物,更是咏志,是于谦一生“忧国忘我,不避嫌怨”的真实写照。 除了《石灰吟》,于谦还有《咏煤炭》等同样借物言志的诗篇。他的题材谱系广泛,但核心始终围绕着家国情怀。从《除夜太原寒甚》中对边塞苦寒的体恤,到《岳忠武王祠》中对民族英雄的景仰,再到《入京》中对时局的忧虑,他的诗歌无不透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对国家命运的担当。他笔下的山水、边塞、田园,并非单纯的景物描摹,而是承载着他深沉的思考与情感。 于谦的诗歌技法朴实无华,不尚雕琢,以直白有力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寓意。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将抽象的志向融入具体的意象之中,使得诗歌既通俗易懂,又富有感染力。这种“以例释法”的风格,使得他的诗歌能够直抵人心,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他的审美旨趣在于追求大义、清白与担当,这与他作为一代忠臣的身份和经历是高度统一的。

三、思想与性格

于谦的思想与性格,是其传奇人生的核心驱动力,也是他诗歌创作的深层源泉。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并以其忧国忧民、刚正不阿、清廉自守的品格,铸就了“丹心抗节”的精神底色。 首先,忧国忧民是于谦最显著的思想特征。从他巡抚河南、山西时“体察民情,勤于建言”,到他力排众议,坚决反对南迁,并誓死保卫京师,无不体现出他将国家社稷安危置于个人生死之上的崇高情怀。在“北京保卫战”前,他“激动地哭泣着”向景帝陈述防卫策略,那份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与责任感,感人至深。即使在战事平息、英宗返回后,他仍认为“国耻未报”,请求趁机征讨报仇,以解除边疆祸患,这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襟,贯穿其政治生涯始终。 其次,于谦的性格中充满了刚直不阿与坚韧不拔。他早年面对叛王朱高煦的“严词正气”,在王振专权时“空着口袋”拒绝索贿,甚至在被诬陷下狱时,面对王文的极力争辩,他却“笑着说:‘这是石亨等人授意罢了,辩解又有什么用呢?’”这份从容与淡然,源于他对自身清白的自信,也源于对世事洞明的超脱。他“不主张议和”的坚定立场,以及对懦弱大臣的鄙夷,都展现了他宁折不弯的硬骨头。即使身处逆境,他也能“抚胸叹息:‘此一腔热血,竟洒何地!’”这份对理想的执着与对现实的无奈,构成了他内心深处的张力。 再者,于谦以清廉自守、奉行节俭为人生信条。他多次辞谢景帝的加赏,拒绝赐予的大宅,并将皇帝御赐的蟒衣、剑器等珍品加盖封存,家中“没有多余财物”。这种“国家危难,身为臣子怎敢使自己安乐”的自律与操守,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对腐败风气的无声批判。他以身作则,树立了士大夫的道德典范。 于谦的“思想—情感—表达”链条清晰而强大:对国家民族的深沉忧患(思想),激发了他舍生取义、鞠躬尽瘁的忠诚与担当(情感),最终通过刚直的言行、清廉的操守和充满正气的诗歌(表达)呈现出来。他的核心命题是:“社稷为重,君为轻,民为本”,以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节操。他以生命践行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誓言,成为后世景仰的民族英雄。

四、后世评价

于谦的悲剧性结局与他为国所做的巨大贡献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得后世对他的评价充满了敬意与惋惜。历代文人学者,无不为他的忠义所感,将其视为明代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典范人物。 明宪宗在为于谦平反时,诏书中称赞他:

“先帝(景泰帝)亦尝曰:‘于谦实有功。’盖社稷之臣,功在国家,虽死犹生。” 这不仅是对其功绩的肯定,更是对其“社稷之臣”身份的盖棺定论。清乾隆皇帝御题杭州于谦祠匾额“丹心抗节”,更是高度概括了他忠贞不屈、以身殉国的精神。晚清名臣林则徐在修葺于谦祠时,撰写楹联: “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 这句评价深刻地道出了于谦的价值,即真正的公道与贤才,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被世人所认识和珍视。 于谦的影响力维度是多方面的。在文学史地位上,他以《石灰吟》等诗篇,确立了其“言志诗”的典范地位,其作品虽不多,但字字珠玑,成为后世学习其气节的榜样。在风格谱系中,他代表了中国传统士大夫“文死谏,武死战”的最高精神境界,其刚直不屈的品格,与岳飞等民族英雄一脉相承。他对后世诗人与文类的影响,体现在其诗歌所传递的家国情怀和清廉节操,激励着无数后人以笔为戈,为国为民发声。 综合来看,于谦是一位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的民族英雄。他不仅在国家危难之际力挽狂澜,保卫了明朝的江山社稷,更以其高尚的人格和清廉的操守,树立了永恒的精神丰碑。他的一生,是理想与困厄的辩证,是忠诚与背叛的较量,最终以其“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誓言,赢得了历史的尊重。 为什么至今仍值得读于谦?因为他所代表的忠诚、担当、清廉与坚韧,是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在任何时代,面对挑战与诱惑,于谦的精神都能给予我们力量和启迪,教导我们如何坚守本心,如何为更大的集体利益而奋斗。他的故事,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汲取智慧与勇气。

五、延伸阅读

入门作品清单

  1. 《石灰吟》:于谦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的写照。读此诗,感受其坚贞不屈、为国牺牲的崇高品格。
  2. 《咏煤炭》:与《石灰吟》异曲同工,借煤炭的燃烧奉献,表达其无私奉献的精神。
  3. 《除夜太原寒甚》:通过对边塞苦寒的描写,体会于谦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4. 《岳忠武王祠》:表达了于谦对民族英雄岳飞的景仰,也暗示了他以岳飞为榜样,誓死报国的决心。
  5. 《入京》:此诗或可窥见于谦入京时的心境,对时局的洞察与忧思。

推荐版本/读本

  • 《于忠肃集》:于谦诗文作品的汇编,是了解其思想和文学成就的权威资料。可选择中华书局等出版社的校注本。
  • 《明史·于谦传》:二十四史之一,是了解于谦生平事迹最基本、最权威的史料。

相关文化资源

  • 杭州于谦祠、于谦墓:位于杭州西湖乌龟潭旁的三台山麓,是纪念于谦的重要场所。祠内有于谦雕塑、乾隆御题“丹心抗节”匾额,以及林则徐撰写的楹联,是了解其生平与精神的直观窗口。
  • 北京于忠肃公祠: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裱褙胡同23号,是于谦在北京的故宅改建而成。虽历经沧桑,仍是缅怀其功绩的重要遗址。
  • 越剧《于谦》:1962年由双戈、魏峨根据于谦生平编写,着重描写其在土木之变后的事迹。通过戏剧形式,可以更生动地感受于谦的英雄气概。

代表作品小辑

  • 《石灰吟》
  • 主题:坚贞不屈,清白自守,为国奉献。
  • 一语点评:以石灰喻志,是于谦一生品格的宣言书。
  • 一句经典意象: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 《咏煤炭》
  • 主题:无私燃烧,奉献光明,不求回报。
  • 一语点评:借煤炭的默默奉献,表达其为国尽忠的无私情怀。
  • 一句经典意象: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 《除夜太原寒甚》
  • 主题:边塞苦寒,心系民生,忧国忧民。
  • 一语点评:在除夕之夜,心系边关百姓,展现其仁厚情怀。
  • 一句经典意象: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
  • 《岳忠武王祠》
  • 主题:景仰英雄,以史为鉴,报国壮志。
  • 一语点评:借凭吊岳飞,抒发自己精忠报国的决心与抱负。
  • 一句经典意象:匹夫有志竟何如,百战功名付一壶。
  • 《入京》
  • 主题:初入京城,洞察时局,心怀天下。
  • 一语点评:初入仕途便显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思考。
  • 一句经典意象:身在帝乡心在野,一官何足系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