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
初入宫廷:从才人到感业寺
武则天,原名无记载,乳名华姑,后被赐号武媚娘,是华夏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正史承认的女性皇帝与女性太上皇。她于公元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出生于并州文水县(今山西文水),是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的次女,母亲杨氏是隋朝宗室杨达之女。优渥的家庭背景,为她日后的人生轨迹奠定了基础。 公元637年(贞观十一年),十四岁的武氏因其出众的容貌被唐太宗选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太宗赐号“武媚”。初入宫廷时,她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说出“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这样充满自信与抱负的话语,已然显露出其非凡的心性。然而,在太宗的后宫中,武氏并未获得特别的宠幸,十二年间地位未曾迁升。史书记载了一则她驯服烈马“狮子骢”的故事:面对一匹性情暴躁的宝马,武氏向太宗表示,她需要铁鞭、铁楇和匕首,若马不服,便依次使用,直至割断其喉咙。太宗虽壮其志,却也因其娇弱外表下的粗野与决绝而感到震惊。这或许是她未能深得太宗宠爱的原因之一,但也无疑展现了她果敢、狠厉的性格底色。 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按照唐朝后宫的惯例,没有子嗣的妃嫔需剃发出家,武氏亦随之进入感业寺,开始了她的尼姑生涯。这段经历,虽是她人生中的低谷,却也让她暂时脱离了宫廷的纷扰,获得了沉淀与思考的机会。 这段宫廷初体验,虽未带来显赫地位,却磨砺了她的心智,为日后重返权力中心埋下了伏笔。
二度入宫:权力的萌芽与“二圣”并立
公元650年(永徽元年),唐高宗李治在太宗周年忌日前往感业寺进香,与武氏重逢。彼时,武氏已是比丘尼,两人相遇时皆动容落泪。高宗早年为太子时,侍奉太宗汤药之际,便已对武才人倾心。此时,高宗的王皇后正与萧淑妃争宠,为打击萧淑妃,王皇后主动向高宗请求将武氏纳入宫中。高宗正中下怀,当即应允。公元651年(永徽二年)五月,武氏还俗,以二十七岁之龄再度入宫。入宫前她已怀有身孕,不久便生下儿子李弘。次年五月,武氏被拜为二品昭仪,其晋升速度之快,令人侧目。 武昭仪的回归,迅速打破了后宫的平衡。她凭借高宗的宠爱和过人的心计,很快便将王皇后和萧淑妃逼入绝境。公元655年(永徽六年),后宫中流传王皇后与其母柳氏施用魇镇之术诅咒武昭仪的谣言,高宗大怒,将柳氏赶出皇宫,并萌生废后之意。在宰相李义府、许敬宗等人的推波助澜下,尽管重臣褚遂良以太宗托孤之重力谏反对,高宗最终仍于同年十月十三日颁诏,以“阴谋下毒”的罪名废黜王皇后和萧淑妃为庶人并囚禁,她们的亲族也遭到牵连。七天后,武昭仪被正式册立为皇后。高宗在诏书中特别强调武氏是太宗所赐,意在规避她曾为太宗才人的伦理忌讳。此后,武后与高宗达成共识,将长孙无忌、于志宁等反对派大臣削职免官,贬出京师,彻底清除了朝中异己。 公元660年(显庆五年),唐高宗因患风疾,头晕目眩,无力处理国家大事,遂命皇后武氏代理朝政。自此,武后开始垂帘听政,史载“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朝野内外称高宗与武后为“二圣”。公元664年(麟德元年),高宗曾因忌惮武后权力过大,与宰相上官仪密谋废后,但消息走漏,武后迅速质问高宗,高宗将责任推给上官仪,导致上官仪及其家族被灭。这一事件进一步巩固了武后的权力,她开始“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公元674年(上元元年),武后和高宗并称天皇天后,实则进一步抬高武后的地位。同年,武后上表建议“十二事”,内容涵盖劝农桑、薄赋徭、广言路、息兵等,高宗诏令皆施行,展现了她积极务实的治国理念。公元675年(上元二年),武后召集大批文人学士,大量修书,如《玄览》、《古今内范》等,并密令他们参决朝廷奏议,以分宰相之权,时人称之为“北门学士”。同年,太子李弘因替萧淑妃之女求情触怒武后,不久死于合璧宫,时人多疑为武后所毒杀,为这段“二圣”并立的辉煌蒙上了一层阴影。 从感业寺的青灯古佛到与皇帝并称“二圣”,武则天以惊人的智慧和手腕,一步步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最终的登基称帝铺平了道路。
临朝称制:女皇之路的奠基
公元683年(弘道元年)十二月,唐高宗病逝,临终遗诏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并明确指示:“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武氏决定。”四天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后被尊为皇太后。这份遗诏为武则天全面掌控朝政提供了合法依据。 然而,中宗即位不久,便因欲以其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宰相)而与宰相裴炎发生冲突。公元684年(光宅元年)二月,武后以中宗“不孝”为由,将其废为庐陵王,并迁于房州。随后,她立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但武后临朝称制,自专朝政,睿宗形同傀儡。同年九月,徐敬业、徐敬猷兄弟以“扶持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举兵反武,十多天内便聚合了十万众。武后当即以左玉钤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率兵三十万前往征讨,迅速平定了叛乱。 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武后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公元686年(垂拱二年)三月,她下令制造铜匦,置于洛阳宫城之前,广开告密之门。任何人均可告密,告密者无论身份,皆由国家供给驿站车马和饮食,甚至农夫樵人也能得到武后的亲自接见。若所告之事属实,告密者可破格升官;即使不实,亦不问罪。这一制度极大地刺激了告密之风,配合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酷吏的残酷审讯,使得大量官员和宗室被投入狱中,生还者百无一二。 武后对李唐宗室的翦除也毫不手软。公元688年(垂拱四年),琅邪王李冲、越王李贞先后起兵反武,均被迅速镇压。武后借此机会,使周兴等酷吏审讯李氏诸王,迫使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等多人自杀,亲信亦被诛杀殆尽。 在巩固政治权力的同时,武后也大兴土木,彰显其至高无上的权威。她命令僧人薛怀义率万人,毁乾元殿,耗时近一年建成高达二百九十四尺的明堂,名为“万象神宫”。明堂建成后,又在明堂北侧建造五层高的天堂,以收纳薛怀义所铸的巨大佛像。这些工程耗费巨万,使政府财政为之枯竭。公元688年,武承嗣命人凿白石为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号称在洛水中发现,献给武后,武后大喜,命其石为“宝图”,并加尊号为“圣母神皇”。 称制期间,武则天以雷霆手段清除异己,以创新制度巩固统治,为她从幕后走向台前,正式称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登基称帝:武周王朝的建立
公元690年(载初元年),武则天称帝的步伐进入关键阶段。七月,僧法明等人撰写《大云经》四卷,宣称武后是弥勒菩萨化身下凡,应作为天下主人。武后随即下令颁行天下,命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藏《大云经》,并提升佛教地位在道教之上,为她的称帝制造了神学依据。同年九月,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请求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随后,百官、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共六万余人,亦纷纷上表请改国号。武后顺应“民意”,准所请,于神都洛阳则天门登基即位,改大唐为大周,改元天授,加尊号“圣神皇帝”,正式建立了武周王朝。她以睿宗为皇嗣,赐姓武氏,立皇太子为皇太孙,并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立武氏祖宗七庙于洛阳,大封武承嗣、武三思等武氏亲族为王及长公主,极力抬高武氏家族的地位。 在军事上,武则天也展现了其开疆拓土的雄心。同年九月,她派右鹰扬卫将军王孝杰等率兵赴西域征讨吐蕃,十月,唐军大胜,连克于阗、疏勒、龟兹、碎叶等安西四镇,恢复了安西都护府的设置,并派兵戍守,维护了唐朝在西域的统治。 公元694年(长寿三年),武三思率四夷首领请求铸造“天枢”,立于端门外,以歌颂武则天的功德。武则天亲题“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天枢高一百零五尺,直径十二尺,八面刻有百官及四夷首领之名,耗费铜铁二百万斤,甚至“赋民间农器以足之”,其规模之宏大,象征着武周王朝的威严与武则天功德的无量。 然而,武周王朝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公元696年(万岁通天元年)五月,契丹首领李尽忠和孙万荣在营州起义,攻陷营州。武则天派兵征讨,初期遭遇惨败。随后,她再次派兵,最终于公元697年(神功元年)六月,孙万荣兵败被杀,契丹余众归降后突厥汗国,叛乱得以平息。同年,酷吏来俊臣欲罗告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甚至诬陷皇嗣李旦及庐陵王李显谋反,意图一网打尽。武氏诸王与太平公主联合揭发其罪行,来俊臣最终被下狱处以极刑,其家财被没收,天下冤魂得以昭雪。 这一时期,武则天不仅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女性称帝壮举,更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文化举措,展现了其作为开国君主的雄才大略。
晚年与退位:神龙政变的终章
武则天晚年,年事已高,对朝政的掌控力逐渐减弱。她开始宠幸年少美姿容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二人常傅朱粉、穿着华丽,在宫中权势熏天,甚至武承嗣、武三思等武氏亲族都争相追捧。 在继承人问题上,武则天曾一度犹豫。公元698年(圣历元年),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多次劝说武则天立武氏子弟为太子。然而,宰相狄仁杰力排众议,以“姑侄之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的质问,劝说武则天召回庐陵王李显。狄仁杰指出,立子则千秋万岁后,祭祖于太庙;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祭姑于太庙者。武则天最终采纳了狄仁杰的建议,召回庐陵王李显,并立其为皇太子。她对狄仁杰信任有加,常称其为“国老”,狄仁杰死后,武则天更是泣曰:“朝堂空矣!”,叹息“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然而,即使在晚年,武则天的铁腕作风也未曾改变。中宗长子邵王李重润、其妹永泰郡主及郡主婿武延基因私下议论张易之兄弟“何得任意入宫”,被张易之告发,武则天竟敕令三人皆赐死,足见其对权力挑战的零容忍。 公元705年(神龙元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卧床不起,只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侍奉左右。宰相张柬之、崔玄𬀩与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联合禁军统领李多祚,发动了“神龙政变”。他们佯称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谋反,率禁军五百余人冲入宫中,杀死二张兄弟,随即包围武则天寝宫,要求她退位。此时武则天已是81岁高龄,年老体衰,无力平乱,只能禅让帝位给儿子李显。武周王朝灭亡,大唐王朝复兴,武则天迁居上阳宫,成为华夏历史上唯一的女性太上皇。中宗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 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公元705年12月16日),武曌崩逝于洛阳上阳宫仙居殿,享寿八十一岁。临终前,她留下遗诏,要求去除其帝号,改称“则天大圣皇后”。公元706年(神龙二年)五月,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于唐乾陵,陵前立有一块无字碑。 武则天波澜壮阔的一生,最终以一场宫廷政变落幕,但她留下的无字碑,却承载着后人无尽的思考与评说。
二、作品与风格
文化与制度:以笔为政,以文兴国
武则天并非以个人文学创作闻名,但她对文化事业的推动和制度建设的贡献,深刻影响了唐朝的文化生态。她深知文化的力量,并将其巧妙地服务于政治统治。
北门学士与修书立典
在垂帘听政时期,特别是公元675年(上元二年),武则天召集了以元万顷、范履冰、周思茂、格辅元等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学士,史称“北门学士”。她命令这批学者大量修书,先后撰成了《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正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僚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著作。这些书籍内容涵盖了历史、伦理、教育、农业、官箴等多个领域,旨在为她的统治提供理论支持和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武则天密令这些学者参决朝廷奏议,以分宰相之权,这不仅培养了一批忠于她的文人集团,也削弱了传统宰相的权力,体现了她以智力服务政治的策略。 武则天通过大规模的修书立典,不仅丰富了典籍,更培养了一批忠于她的文人集团,为她的统治提供了智力支持。
十二事:治国理念的纲领
公元674年(上元元年)八月,武后上表高宗,提出了著名的“十二事”建议。这些建议是她治国理念的集中体现,内容包括:劝农桑,薄赋徭;给复三辅地(免除长安及其附近地区之徭役);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场)禁浮巧;省功费力役;广言路;杜谗口;王公以降皆习《老子》;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增加薪水);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提级)申滞。高宗诏令皆施行之,足见其影响力。其中,她特别重视农业生产,规定各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予以升奖;“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必加惩罚,并亲自编撰《兆人本业》农书,颁行天下,对农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十二事”是武则天治国理念的集中体现,展现了她对民生、经济、政治改革的深刻思考,也为她日后的执政奠定了政策基础。
科举改革:广开仕途,文教昌盛
武则天对科举制度的改革,是其对文化和政治影响最为深远的举措之一。她积极扩大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士族对官位的垄断,为寒门士子提供了更多的上升通道。据统计,唐太宗时期共录取进士205人,而高宗和武后统治期间共录取了一千余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贞观时期增加一倍以上。 公元690年(载初元年),武则天在洛阳亲自主持对贡士的策问,开创了“殿试”的先河,使皇帝直接参与选拔人才,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对科举的掌控。同年,她派遣“存抚使”十人巡抚诸道,推举有才之人,一年后共举荐一百余人。武则天不问出身,全部加以接见,自称量才任用,或为试凤阁舍人、给事中,或为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开创了“试官”制度。当时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脱校书郎”之语,形象地说明了人才选拔的盛况。虽然她也会罢黜不称己意之人,但其明察善断的用人风格,也使得一部分士大夫乐于为她效力。科举制度的扩大和完善,不仅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间接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为唐诗的黄金时代奠定了人才基础。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改革,武则天不仅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文学艺术的繁荣,深刻影响了唐朝乃至后世的政治文化生态。
三、思想与性格
治国方略:革新与集权
武则天的治国方略,核心在于革新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同时注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她是一位积极有为的君主,在掌权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她扩大科举制度,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考核进士,积极提拔有能者担任官员,打破了传统门阀对仕途的垄断,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也使得文学艺术得以繁荣发展。 其次,在边疆治理上,她采取抚慰与讨伐并用的策略,有效稳定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如收复安西四镇。她还采取政策促进族群融合团结,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 再者,她改革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通过铜匦告密、任用酷吏等手段,严厉打击异己和潜在的反对势力,确保了皇权的绝对权威。她还着手改革人们为逃避赋役而四处迁徙没有户籍的“逃户”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促进商业繁荣,并建设农业水利设施,这些都体现了她务实的治国理念。 此外,武则天还积极从事土木作造事务,建造明堂、天堂等宏伟建筑,以彰显皇权和武周王朝的威严。她还特别积极于造国字、改年号,每年更换年号,这不仅是宣示新政权和新气象的象征,也是强化统治合法性的手段。在宗教政策上,她尊崇佛教,提升佛教地位在道教之上,也服务于其政治目的。 武则天的治国方略,是革新与集权的巧妙结合,她以务实的态度解决社会问题,以强硬的手段巩固中央权威,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
权力意志:果敢与铁腕
武则天的一生,是其强大权力意志的生动写照。她对权力的渴望和掌控欲极强,为了达到目的,常常展现出果敢甚至冷酷的一面。 早在太宗时期,她驯服烈马“狮子骢”的故事,便已预示了她性格中不畏强暴、决绝狠厉的特质。二度入宫后,她迅速利用高宗的宠爱,谋废王皇后与萧淑妃,手段之狠辣,令人咋舌。在高宗病重、自己垂帘听政期间,她果断处置了试图废后的宰相上官仪,将其灭族,彻底巩固了“二圣”并立的局面。 高宗逝世后,她更是以雷霆手段,废黜了不听话的儿子中宗,改立睿宗,并临朝称制,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对徐敬业等人的起兵反武,她迅速调集大军平叛,毫不手软。为了清除潜在的威胁,她利用铜匦告密制度,大开告密之门,并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一大批酷吏,掌管制狱,对异己者施以酷刑,导致“赃贿如山,冤魂塞路”。她还毫不留情地翦除李氏宗室,迫使多位亲王自杀,以确保武周政权的稳固。即使在晚年,她对议论张易之兄弟的李重润等人,也毫不犹豫地赐死。 武则天对权力的掌控欲极强,她以果敢的决策和铁腕的手段,扫清一切障碍,铸就了其独一无二的政治生涯。
精神底色:超越时代的女性君主
武则天的精神底色,是超越时代束缚的雄心壮志,是敢于挑战传统、开创先河的勇气,也是在权力巅峰中不断权衡与抉择的复杂人性。 她作为华夏历史上唯一一位获正史承认的女性皇帝,以女儿身称帝,这本身就是对延续千年的父权社会和儒家礼教的巨大冲击和颠覆。她早年入宫时那句“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的豪言,便已显露出她不甘平庸、渴望建功立业的非凡抱负和自信。她不满足于仅仅作为皇帝的妻子或母亲,而是要亲自登上权力之巅,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在治国理政上,她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明察善断的能力。她能够重视农业生产,改革科举制度,广开言路(尽管也利用告密),稳定边疆,发展经济,这些都说明她并非仅仅依靠权谋,而是具备深远的治国眼光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即使是部分士大夫,也乐于为她效力。 然而,她的精神世界也充满矛盾与挣扎。在立太子问题上,面对武氏亲族与李唐宗室的争夺,狄仁杰以“姑侄之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的诘问,最终促使她召回李显,将皇位还给李唐。这表明在她内心深处,对国家社稷的延续和家族传承的考量,依然占据着重要位置。她对狄仁杰的信任和痛惜,也展现了她作为君主对贤才的珍视。 她的精神底色,是超越时代束缚的雄心壮志,是敢于挑战传统、开创先河的勇气,也是在权力巅峰中不断权衡与抉择的复杂人性。
四、后世评价
历史地位:功过是非的复杂评说
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独一无二且极具争议的。她是华夏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正史承认的女性皇帝与女性太上皇,这一成就本身就足以让她名垂青史。她以女儿之身称帝,打破了“男主女从”的传统政治格局,颠覆了儒家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先河。 尽管她以“大逆不道”的方式从李唐手中夺取了皇位,但历史对她的谴责却并未像对其他篡位者那样严厉。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唐朝自高宗之后的所有合法皇帝(李唐皇族)皆为武则天之直系子孙,她的称帝并未妨碍唐朝皇位的最终继承。她最终将皇位还给了儿子李显,确保了李唐王朝的延续,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其“篡位”的负面影响。 此外,武则天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第三长的皇帝(终年81岁),仅次于清高宗和梁武帝。她的长寿为她提供了长达二十二年的实际掌权时间(若从辅政高宗算起,则长达四十六年),足以推行一系列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对唐朝的社会面貌产生了深远影响。她也是唯一一位同时担任过皇太后和太上皇两职的人,其政治生涯的完整性和复杂性,在历代帝王中都极为罕见。 武则天的历史地位是复杂的,她既是传统礼教的颠覆者,又是唐朝盛世的奠基人之一,其功过是非至今仍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影响力:开创与承续
武则天以其独特的政治手腕和治国理念,不仅开创了武周一代,更在制度、文化、边疆等多个维度上,深刻影响并承续了盛唐的辉煌。 在政治制度方面,她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尤为突出。通过扩大科举规模、创立殿试制度、推行试官制度,她打破了门阀士族对官位的垄断,为寒门士子提供了广阔的上升空间,使得“不问出身,唯才是举”成为可能。这一改革不仅为武周和后来的唐朝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她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地方行政,有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在文化领域,武则天对文学艺术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她大规模召集“北门学士”修书立典,不仅丰富了典籍,也培养了一批文人集团,为唐诗的黄金时代奠定了人才基础和文化氛围。她对佛教的推崇,也使得佛教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 在边疆治理上,武则天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有效维护了国家版图的稳定。她派兵收复安西四镇,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对内则促进族群融合,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这些举措都为唐朝的持续繁荣奠定了基础。 武则天以其独特的政治手腕和治国理念,不仅开创了武周一代,更在制度、文化、边疆等多个维度上,深刻影响并承续了盛唐的辉煌。
为何至今仍值得读
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性君主,她的故事之所以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思考,原因在于其超越时代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她不仅仅是一个权力斗争的胜利者,更是一个在男权社会中,以一己之力挑战并改变了延续千年社会结构的传奇人物。 阅读武则天,我们能看到一个女性如何凭借非凡的智慧、坚韧的意志和过人的胆识,从才人、皇后一步步走向皇帝的宝座,其政治手腕、用人策略、治国方略都展现了卓越的君主才能。她的故事,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权力运作、宫廷斗争残酷性、以及社会变革动力的绝佳文本。 同时,武则天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争议的人物。她既有广开言路、发展经济、改革科举的开明之举,也有任用酷吏、翦除异己、大兴土木的残暴与奢靡。这种功过相伴、善恶交织的复杂人格,为我们提供了反思人性的丰富素材,促使我们思考权力对人的塑造,以及在特定历史语境下,个体如何做出艰难的抉择。 她的存在,更是对女性力量和历史可能性的深刻启示。武则天证明了女性在政治舞台上同样可以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和领导力,她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去审视性别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以及个体如何突破社会桎梏,实现自我价值。 她的故事,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与社会变迁不可或缺的一章,也是激励后人思考女性力量与历史可能性的永恒文本。
五、延伸阅读
深入了解武则天
武则天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了传奇色彩和历史争议。要深入了解这位非凡的女性君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重要事件节点
- 驯马事件:理解武则天早年性格中果敢、狠厉的特质,以及这对其宫廷生涯的影响。
- “二圣”并称:分析武则天如何在高宗时期逐步掌握实权,与皇帝并驾齐驱,为日后称帝奠定基础。
- 铜匦与告密制度:探究武则天如何利用制度创新来巩固皇权、打击异己,以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
- 殿试制度的创立:了解武则天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及其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人才选拔的深远影响。
- 《大云经》与称帝:分析武则天如何利用宗教和舆论为自己的称帝制造合法性依据。
- 狄仁杰劝立太子:理解武则天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的权衡与抉择,以及其对李唐王朝复兴的关键意义。
- 神龙政变:探究武则天晚年权力交替的复杂性,以及宫廷政变在古代政治中的作用。
- 无字碑之谜:思考武则天陵前无字碑所蕴含的历史评价开放性与多元性,以及后人对其功过是非的持续探讨。
相关历史文献
-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作为官方正史,提供了武则天生平事迹的原始记载和官方视角。
- 《新唐书·则天皇后传》:宋代史家对武则天事迹的重述与评价,往往带有后世儒家史观的批判。
- 《资治通鉴》:司马光以编年体形式记录了武则天时期的历史事件,有助于从更宏观的视角了解其统治下的社会变迁和政治风云。
- 《大云经》:了解武则天称帝时期的宗教宣传和政治合法性构建。
- 《臣轨》:武则天时期编撰的官箴,反映了她对臣下行为规范和忠诚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