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

[ 清 ] 1785年—1850年

一、生平

出身寒门,志存高远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号俟村老人,生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八月三十日,福建福州侯官县人。他出身于文山林氏家族,父亲林宾日是一位清贫的私塾先生。尽管家境寒苦,林则徐的父母却极其重视教育。幼年时,林则徐便随父入塾,七岁时已能熟练文体。父亲开明的教学方式,不仅注重学问,更强调品格修养,不求死记硬背,而是循循善诱。林则徐八九岁时,便能写出“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诗句,展现出过人的才思与抱负。贫苦的童年和严格的家教,塑造了他日后清俭自律、体察民情的作风。 少年时期的林则徐,还曾经历同族长辈林雨化因揭发贪腐而遭诬陷流放的事件,这让他对吏治腐败有了深刻认识,也埋下了日后改革吏治的决心。他常与友人游览南宋抗金将领李纲之墓,感受爱国情怀的熏陶,并积极修葺李纲墓地和于谦祠墓,爱国思想自此根植于心。

初入仕途,崭露头角

嘉庆九年(1804年),19岁的林则徐乡试中举,同年迎娶郑大谟之女郑淑卿为妻。新婚燕尔后,他赴京会试却名落孙山,回乡后便开设书塾授徒。嘉庆十一年(1806年),林则徐担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首次接触到鸦片走私问题,对烟贩伎俩和其危害有了初步认识。在此期间,他得到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成为其幕僚。张师诚不仅传授他典章大政的知识和权术,还让他间接参与了镇压海盗的行动,极大地开阔了林则徐的视野。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终于考中进士,殿试高居二甲第四名,正式踏上仕途。此后七年,他在翰林院任庶吉士,虽官职微小,却笔耕不辍,著有经济专书《北直水利书》。他还加入了宣南诗社,结交了黄爵滋、龚自珍、魏源等志同道合之士,成为他们的领袖,共同探讨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他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不畏权贵,直奏河南巡抚琦善治水不力,展现了清廉果敢的为官本色。道光元年(1821年),因父亲病重,他一度辞官,但很快在师友的斡旋和道光帝的赏识下复职,自此青云直上,得以施展抱负。

临危受命,虎门销烟

复职后,林则徐的仕途一路坦荡。道光三年(1823年),他担任江苏按察使,澄清吏治,改革审判,亲自查案,被百姓誉为“林青天”。他敏锐地察觉到鸦片对江苏风气的败坏,下令禁烟。此后,他历任东河河道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要职,在治水、赈灾、整顿吏治方面均有卓越政绩。他虽自谦不擅河务,却能虚心学习,亲力亲为,确保工程质量,赢得道光帝多次称赞。 随着鸦片问题日益严重,白银大量外流,国库空虚,民生凋敝。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则徐因在湖北禁烟有功,被道光帝召入京师,密谈多日。道光帝深知鸦片危害,于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抵粤后,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对联明志,随即展开雷厉风行的禁烟行动。他广布耳目,翻译西方报刊,亲自接触外商,掌握了大量鸦片走私的证据和名单。面对外国烟商的拖延和抵制,林则徐果断采取断绝通商、封锁商馆等措施,最终迫使英国商务总监义律交出鸦片20283箱。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公开销毁鸦片,采用“海水浸化法”,历时二十三天,共销毁237万余斤鸦片。虎门销烟震惊中外,彰显了中华民族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坚定决心。

蒙冤革职,边疆屯垦

虎门销烟后,中英关系日益紧张。林则徐深知英国不会善罢甘休,积极备战,购买洋炮,仿制军舰,训练水师,并组织翻译团队了解西方世界。他曾致信维多利亚女王,质问英国为何在本国禁烟却在中国贩毒。然而,英国政府在鸦片商人的鼓动下,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派遣远征军入侵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战争初期,林则徐在广东沿海多次击退英军,取得局部胜利。但他对英国军事实力的判断,以及对清廷内部腐朽的认识,仍有局限。当英军北上攻占舟山定海后,清廷内部主和派势力抬头,以琦善、穆彰阿为首的官员向道光帝诬告林则徐,将战争责任归咎于他。道光帝震怒之下,于道光二十年八月二十九日(1840年9月24日)将林则徐革去两广总督一职,并于次年五月调任浙江。不久,因广东战事失利,清廷再次将林则徐革职,遣戍新疆伊犁。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林则徐踏上漫漫西行之路。在与家人告别时,他写下了千古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不仅表达了他为国尽瘁的决心,也成为他一生的写照。在新疆伊犁,他并未因流放而消沉,反而积极投身边疆建设。他与伊犁将军布彦泰等官员深入交流,对俄罗斯帝国的潜在威胁保持高度警觉,认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他亲自带领民工开凿龙口新渠,引水灌溉阿齐乌苏荒地,使大片荒野变为沃土。他还推广坎井技术,引进榕树、柳树绿化沙漠,教当地民众纺织棉布,深受新疆人民爱戴,被誉为“林公井”、“林公渠”、“林公车”、“林公林”。

晚年复起,鞠躬尽瘁

林则徐在新疆的卓越贡献,赢得了布彦泰等官员的极力举荐。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他结束了四年的遣戍生涯,以四、五品京堂候补的身份返回内地。此后,他先后署理陕甘总督、任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在陕西,他赈济灾民,镇压刀客;在云贵,他化解汉回冲突,提拔贤才。然而,长期的操劳和忧郁使他积劳成疾,旧病复发。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林则徐因病辞官,告老还乡。 退休后的林则徐,仍心系国家。他与左宗棠彻夜长谈,将新疆事务和俄国隐忧告知,深深影响了左宗棠日后收复新疆的决心。他还积极介入福州当地的涉外纠纷,迫使英国人撤出城内寺庙,并修建炮台防范。咸丰元年(1850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咸丰帝力排众议,再次启用林则徐,命他赴广西镇压起义。然而,此时的林则徐已是重病缠身,在赴任途中,于道光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850年11月22日)在普宁行馆病逝,享年66岁。临终前,他指天三呼“星斗南”,留下了一个至今仍有争议的谜团,但更多人相信这是他忧国忧民、警示后人提防沙俄的深远用意。清廷为表彰其功绩,追赠太子太傅,谥号“文忠”。林则徐的一生,是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他的爱国情怀和改革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二、作品与风格

诗文:经世致用与家国情怀

林则徐的诗歌创作,深受其父亲林宾日的熏陶,少年时便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如“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对联,气魄宏大。他早年曾心摹白居易的风格,诗作多揭露社会阴暗面,抨击贪官污吏,如《病马行》、《驿马行》。 担任钦差大臣禁烟期间,他的诗作则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侵略者的愤慨。其中《高阳台·和嶰筠前辈韵》最能代表他当时的心境,字里行间流露出坚定的禁烟决心和与外敌抗争的豪情。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他与邓廷桢、关天培在沙角炮台饮酒眺月,筹商备战,写下七言长诗《中秋嶰筠尚书招余及关滋圃军门天培饮沙角炮台眺月有作》,记录了那段紧张而悲壮的岁月。 而他被遣戍新疆时所作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更是其诗歌的巅峰之作,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成为千古绝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舍生忘死、为国担当的崇高情怀。除了这些政治抒情诗,林则徐的山水诗也别具特色,如《辰龙冈》、《晓发》等,被时人评为有唐宋之风,蕴籍风流。他的诗歌风格整体上追求稳切、对仗工整,内容则始终围绕着经世致用、忧国忧民的主题,展现了一位政治家深沉的家国情怀。

书法:馆阁风骨与个人气韵

林则徐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也是一位造诣深厚的书法家。他从唐朝楷书入手,学习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等名家,直接临摹其作品。他认为学习书法应循序渐进,先从唐人矩范入手,打好基础,再追求魏晋风流。他强调“腕下作功夫”,注重笔法的提按、顿挫、转折,力求“体直而无不挺,神现而无不秀”。 林则徐的书法理论强调刚柔相济,他推荐学习欧阳询《皇甫诞碑》的刚劲险绝与钟绍京《灵飞经》的柔润妩媚,认为两者结合方能骨干风神兼备。他临摹《皇甫诞碑》功力极深,有出土文物为证。林则徐还主张“学书非闭门造车之事”,常与郭尚先、梁章钜等书法名家交流,甚至与妻子郑淑卿探讨书法之道。他推崇文徵明和董其昌的楷书,晚年作品带有两者的风格;草书则独尊元朝鲜于枢,对明朝的龙蛇体持否定态度。林则徐的书法作品流传颇多,其楷书用笔遒劲,风格典雅,展现了深厚的传统功底和个人气韵。

对联与篆刻:言志抒怀的艺术

林则徐的对联作品同样脍炙人口,最著名的莫过于他在广州越华书院题写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副对联不仅是他个人品格的写照,也成为后世修身立德的座右铭。他少年时所作的“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则展现了其早年的豪迈气概。这些对联言简意赅,寓意深远,体现了他高尚的志向和宽广的胸襟。 此外,林则徐还是一位多产的篆刻家,他将诗词、书法融入印章之中,以刻印言志。早年为小京官时,他刻“读书东观,视草西台”;外放为官时,刻“管领江淮河汉”;革职后,刻“今是中原一布衣”、“礼过夜焚香”以明心志;遣戍新疆时,刻“身行万里半天下”以抒壮志;晚年则刻“江上数峰青”以示淡泊。他尤爱以家乡福州的寿山石刻印,其中“宠辱皆忘”的闲章,是他经历人生沉浮后的豁达写照。林则徐的篆刻作品志怀高远,工于骈俪,用笔遒劲,风格典雅,是其思想与性格的另一种艺术呈现。

三、思想与性格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是晚清时期最早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尽管他一生奉命与西方抗击周旋,但他对西方文化、科技和贸易却持虚心开放的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在广东禁烟期间,他便组织翻译团队,将《澳门新闻纸》、英国商务总监戴维斯著的《中国人》、休·慕瑞著的《世界地理大全》(即《四洲志》)等西方报刊和书籍译成中文,以了解外部世界。他甚至暗中学习英语和葡语,亲自与外国人交流,询问英国情况,态度极为亲密。 他清醒地认识到中西军事技术的差距,在遣戍新疆途中,他客观分析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他明确指出“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剿夷的八字要言,强调大炮得用的重要性。他将自己搜集的西方资料交给魏源,促成了《海国图志》的编撰,此书对晚清洋务运动乃至日本明治维新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林则徐的思想超越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天朝上国”观念,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开启了先河。

坚韧不拔的爱国情怀

林则徐的爱国情怀贯穿其一生,表现出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坚韧与担当。从少年时修葺李纲墓地,到成年后不畏权贵、直言上奏,再到临危受命、虎门销烟,他始终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安危之上。面对鸦片对民族的毒害,他誓言“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展现了绝不妥协的决心。 即使在蒙冤革职、遣戍边疆的困境中,林则徐也从未放弃报国之志。他在新疆积极屯垦,巩固边防,并对俄罗斯帝国的潜在威胁保持高度警觉,临终前仍不忘警示后人。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是他行动的根本动力。他的爱国,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体现在对西方世界的深入了解、对军事技术的积极探索、对边疆建设的亲力亲为,以及对民族未来的深远考量之中。

清廉务实的改革精神

林则徐的性格中,清廉务实与改革创新是显著的特质。他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为官后始终保持清俭习惯。他为官清廉,不畏权势,行事果敢,不假情面,因此在同僚中常遭猜忌,却赢得了百姓的爱戴,被誉为“林青天”。 在行政上,他注重实效,不尚空谈。无论是澄清吏治、改革审判程序,还是亲身勘验河堤、督促工程质量,他都亲力亲为,一丝不苟。在新疆屯垦时,他亲自带领民工开凿水渠,改造坎井,引进树苗,将荒地变为沃土,这些举措都体现了他务实的作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不仅是禁烟的民族英雄,更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先驱。他敢于突破旧有观念,学习西方技术,改良武器,训练新军,这些都展现了他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林则徐的清廉务实和改革精神,为晚清官场注入了一股清流,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

知人善任的远见卓识

林则徐不仅自身才华横溢,更具备知人善任的远见卓识。他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即使在被革职流放期间,也仍不忘提携后辈。在云贵总督任上,他提拔了张亮基和胡林翼,这两人后来都成为晚清名臣。 他与左宗棠的“夜话”更是传为佳话。在退休返乡途中,林则徐与当时还是举人的左宗棠相谈甚欢,将新疆事务和俄国隐忧倾囊相授,并把自己搜集的资料交给左宗棠,鼓励他“闯一番大事业”。这次谈话对左宗棠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他日后毅然远征新疆,收复失地。这不仅体现了林则徐对后辈的关爱,更展现了他对国家未来走向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才的惜才之心。他深知个人力量有限,唯有培养更多有识之士,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种超越个人荣辱、着眼国家长远发展的胸襟和远见,是林则徐精神底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后世评价

历史的褒贬与争议

林则徐在历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被誉为“民族英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的虎门销烟壮举,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权的决心。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编纂《四洲志》,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开启了先河,对后世洋务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对林则徐的评价也并非没有争议。一些观点认为,他虽然有远见,但在对西方列强的认识上仍有局限,未能完全预见鸦片战争的爆发和清廷的腐败无能。他的禁烟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战争的到来,而清廷内部的倾轧和妥协,最终导致他蒙冤革职。关于他临终前“星斗南”的呼喊,也引发了“非自然死亡”的猜测,尽管主流观点倾向于自然死亡,并认为这三字是其对沙俄威胁的警示。这些争议,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也促使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位历史人物。

深远的影响与启示

林则徐的影响力是多维且深远的。在文学史上,他的诗歌以其经世致用的主题和慷慨激昂的风格,成为晚清诗坛的一面旗帜,尤其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诗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他的书法和篆刻作品,也展现了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洁的人格。 在思想史上,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行者。他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主张了解世界、学习西方,为后来的洋务派和维新派提供了思想启蒙。他所倡导的“经世致用”精神,对晚清的改革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政治实践上,他清廉务实、勇于担当的作风,以及在治水、屯垦、化解民族冲突等方面的卓越成就,都为后世官员树立了榜样。

为何至今仍值得读

林则徐的故事,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深思。他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弥足珍贵的。面对国家危难,他挺身而出,不计个人得失,这种“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其次,他“开眼看世界”的勇气和远见,对于今天身处全球化时代的我们,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我们需要像林则徐一样,保持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他国之长,同时坚定维护国家利益。 再者,林则徐清廉务实、勇于改革的品格,对于现代社会治理和个人修养,也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不仅敢于发现问题,更善于解决问题,其亲力亲为、注重实效的工作作风,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林则徐的一生,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缩影,他的思想和行动,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道亮丽而悲壮的风景线,至今仍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五、延伸阅读

入门作品清单

  •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林则徐的代表作,表达了其为国尽瘁、不避祸福的崇高情怀。
  • 《高阳台·和嶰筠前辈韵》:展现了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坚定决心和豪迈气概。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的著名对联,体现其宽广胸襟和高尚品格。
  • 《先妣事略》:林则徐回忆母亲的文字,从中可见其早年家境及家教对其性格的塑造。
  • 《密陈办理禁烟不能歇手片》:林则徐在被革职后上奏道光帝的奏折,分析鸦片战争原因,警示外患深重。

推荐版本/读本

  • 《林则徐全集》:收录林则徐的奏稿、公牍、诗文、日记等,是全面了解林则徐思想和生平的第一手资料。
  • 《林则徐传》:由知名历史学者撰写的林则徐传记,通常会结合史料进行深入分析,适合大众阅读。
  • 《林文忠公手书经咒日课》:林则徐的佛学著作,可一窥其精神世界和信仰。

相关文化资源

  • 福州林则徐纪念馆:位于林则徐故乡福州,收藏有大量林则徐的文物、手稿、图片等,是了解其生平事迹的重要场所。
  • 虎门销烟旧址:位于广东东莞虎门,包括销烟池、林则徐纪念馆等,是鸦片战争的重要历史遗迹。
  • 纪录片《林则徐》:通过影像资料和专家解读,生动展现林则徐的传奇一生及其历史贡献。

代表作品小辑

  •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 主题:为国尽瘁,不避祸福
  • 一语点评:千古绝唱,民族脊梁的誓言。
  • 一句经典意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高阳台·和嶰筠前辈韵》
  • 主题:禁烟决心,抗敌豪情
  • 一语点评:字字铿锵,彰显民族英雄的铁腕。
  • 一句经典意象:力挽狂澜,誓与此事相始终。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 主题:修身立德,宽广胸襟
  • 一语点评:自律与包容的座右铭,影响深远。
  • 一句经典意象:海纳百川,壁立千仞。
  • “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 主题:少年壮志,豪迈气概
  • 一语点评:气魄宏大,展现早年才思与抱负。
  • 一句经典意象:海到无涯,山登绝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