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
少年得志,初露锋芒
西汉初年,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年在洛阳诞生,他就是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自幼研习《诗经》《书经》,以过人的才学和优美的文笔闻名乡里。十八岁时,他已是河南郡守吴公的座上宾。汉文帝登基后,年仅二十二岁的贾谊便因吴公举荐,成为朝中最年轻的博士。文帝对其见解精辟、才思敏捷大加赞赏,一年内便将他擢升为太中大夫,一时风头无两。
抱负受挫,远谪长沙
然而,贾谊的锐意改革与年轻气盛,很快便触动了朝中老臣与宗室的利益。他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为汉代设计了一整套礼仪制度,试图取代秦朝旧制,但未被文帝采纳。公元前178年,文帝有意提拔贾谊为公卿,却遭到丞相周勃等元老大臣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加之贾谊不时讥讽文帝宠臣邓通,更使其处境艰难。 最终,在公元前176年,贾谊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辅佐年幼的长沙王。此次贬谪令他心灰意冷,途经湘江时,他怀着对屈原的吊唁与对自身命运的悲慨,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在长沙的三年多时间里,他还在鵩鸟入室的触动下,创作了另一篇骚体名作《鵩鸟赋》,抒发了对生命无常的深沉思考。
短暂回京,壮志未酬
公元前173年,汉文帝忽然想起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将其召回长安。君臣彻夜长谈,文帝甚至“夜半前席”,对贾谊的才学发出“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的感慨。然而,这次谈话的焦点却是鬼神之事,而非治国方略,这让后世诗人李商隐不禁发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叹息,为贾谊的壮志难酬而抱憾。 尽管如此,贾谊仍被任命为文帝爱子梁王刘揖的太傅。在此期间,他笔耕不辍,写下了《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一系列深刻的政论文,继续以文字表达其治国理念。他的辞赋也在此阶段进一步成熟,成为连接屈原、宋玉与枚乘、司马相如的桥梁,对汉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年早逝,悲剧人生
不幸的是,公元前169年,梁王刘揖坠马而亡。贾谊深感自己作为太傅未能尽到辅导之责,终日以泪洗面,郁郁寡欢,于次年(公元前168年)忧伤而逝,年仅三十三岁。这位西汉初年最富才华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以其短暂而充满坎坷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叹惋与深思。贾谊的生平,是一部才华与抱负、理想与现实激烈碰撞的悲剧史诗,也正是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深刻塑造了他的创作与思想气质。
二、作品与风格
政论雄辩,直陈时弊
贾谊的政论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和《治安策》,在历史与文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文章气势磅礴,逻辑严谨,既有战国纵横家的雄辩之风,又兼具法家韩非子等人深刻透彻的论证特点。他敢于直陈时弊,对汉初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提出独到见解,文字洋洋洒洒,文采斐然,展现出一位政治家忧国忧民的深切关怀和非凡的洞察力。
骚体赋作,承屈启汉
除了政论,贾谊在辞赋创作上亦有卓越成就。他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是其骚体赋的代表作。前者借吊唁屈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同病相怜的悲愤;后者则通过对鵩鸟的描写,探讨了生死祸福的哲学命题。这些作品继承了屈原《离骚》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悲剧色彩,又开启了汉代大赋的先河,成为从楚辞发展到汉赋的重要桥梁,对后世枚乘、司马相如等大赋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风特征:兼具法儒,气势磅礴
贾谊的文风独树一帜,既有儒家的仁厚与关怀,又有法家的犀利与务实。他的文章往往结构宏大,论证有力,情感充沛,无论是对历史兴衰的深刻反思,还是对个人命运的悲慨抒发,都展现出一种沉郁顿挫而又气势磅礴的风格。他善用比喻和排比,语言富有感染力,使得其作品不仅具有思想深度,更兼具艺术魅力。贾谊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成为西汉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瑰宝,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三、思想与性格
经世致用:儒法兼济的改革家
贾谊的思想核心是经世致用,他是一位力图以儒家理想改造现实的改革家。他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试图建立一套符合汉代精神的礼仪制度,以取代秦朝的严苛旧制。这表明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礼乐教化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然而,他的政论又展现出法家严谨的逻辑和务实的精神,例如在《过秦论》中对秦朝兴亡的深刻剖析,以及在《治安策》中对汉初弊病的精准诊断,都体现了他兼采儒法、融会贯通的治国智慧。
忧国忧民:对社会经济的深刻洞察
贾谊的忧国忧民之心,尤其体现在他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深刻洞察上。在《论积贮疏》中,他尖锐地指出: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月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他认为,社会风气败坏源于人们“背本趋末”,即放弃农业(本业)而追逐工商业(末业),导致生产不足、奢侈成风。因此,他力主“抑末强本”,将民众引导回农业生产,实现“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的理想社会。此外,他还上书《谏铸钱疏》,反对民间私铸钱币,主张统一铸币权,以稳定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这些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经济思想家的远见卓识。
孤高耿介:理想与现实的张力
贾谊的性格是复杂的,他既有少年得志的意气风发,也有怀才不遇的孤高耿介。他敢于直言不讳,甚至不惜讥讽文帝宠臣,这体现了他正直无私、不畏权贵的品格。然而,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剧烈碰撞,当他被贬长沙时,又流露出深沉的悲观与失望,如《吊屈原赋》中对命运的哀叹。梁王之死更让他陷入极度自责与忧郁,最终英年早逝。这种“心忧社稷,身系浮沉”的悲剧性人生,使得贾谊身上始终笼罩着一层理想主义者在现实困境中挣扎的悲壮色彩。他的一生,正是儒家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抱负与汉初政治现实之间巨大张力的缩影。贾谊的思想与性格,共同构筑了他独特的精神底色:一位心怀天下、才华横溢却又命运多舛的理想主义者。
四、后世评价
史家立传,文人推崇
贾谊虽然英年早逝,但其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在后世赢得了极高的赞誉。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与屈原并列立传,作《屈原贾生列传》,足见其历史地位。班固的《汉书》也专设《贾谊传》。唐代名臣裴度曾评价贾谊之文:
贾谊之文,化成之文也,铺陈帝王之道,昭昭在目。 这肯定了他文章在阐述治国之道上的典范作用。即便到现代,柏杨先生在翻译《资治通鉴》时,也对《治安策》的残缺深感惋惜,可见其作品的价值穿越时空,依然被后人所珍视。
文学史上的承前启后
在文学史上,贾谊扮演着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他的骚体赋上承屈原、宋玉的浪漫主义传统,下启枚乘、司马相如等汉代大赋的宏大叙事,是楚辞向汉赋过渡的重要桥梁。他的政论文则开创了汉代散文的先河,对后世的史论、策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汉代散文的典范之一。可以说,贾谊以其独特的文体创新和思想深度,为汉代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朽的警世之音
贾谊的作品之所以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阅读,不仅在于其卓越的文学价值,更在于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警世意义。他笔下的《过秦论》是对历史兴亡的深刻反思,警示后人居安思危;《治安策》是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深谋远虑,至今仍有借鉴意义;而《吊屈原赋》《鵩鸟赋》则以其悲悯情怀,触及了人类共同的生命困境。贾谊的一生,是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挣扎的缩影,他的文字,是那个时代最清醒、最真挚的呼喊。他以短暂的生命,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智慧和情感遗产,让我们得以窥见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灵魂的挣扎与辉煌。贾谊以其不朽的文字和悲剧性的人生,在中华文明的星空中,留下了一道璀璨而又令人唏嘘的光芒。
五、延伸阅读
入门作品清单
- 《过秦论》:分析秦朝由盛转衰的经验教训,警示汉初统治者。
- 《治安策》:向汉文帝提出巩固统治、长治久安的策略,高瞻远瞩。
- 《论积贮疏》:论述农本思想,批判重商奢靡之风,关注民生经济。
- 《吊屈原赋》:抒发怀才不遇之悲愤,吊唁屈原,情深意切。
- 《鵩鸟赋》:探讨生死祸福、生命无常的哲学命题,哲理深邃。
推荐版本/读本
- 《贾谊集校注》:中华书局出版,是研究贾谊作品的权威版本。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笔下的贾谊,可感受史家对他的评价。
- 《汉书·贾谊传》:班固所撰,与《史记》对照阅读,可得更全面的认识。
相关文化资源
- 贾谊故居(屈贾祠):位于湖南长沙,是凭吊贾谊的重要场所,被称为“屈贾之乡”。参观此地,能更直观地感受贾谊当年在长沙的谪居生活与创作心境。
代表作品小辑
- 《过秦论》
- 主题:分析秦朝由盛转衰的经验教训,警示后世。
- 一语点评:以史为鉴,雄辩有力,对历史兴亡的深刻反思。
- 一句经典意象: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 《治安策》
- 主题:向汉文帝提出巩固统治、长治久安的策略。
- 一语点评:高瞻远瞩,洞察时弊,汉初治国方略的经典。
- 一句经典意象: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其智可知矣。
- 《论积贮疏》
- 主题:阐述农本思想,批判重农抑商、奢靡之风。
- 一语点评:关注民生经济,提出“抑末强本”的治国理念。
- 一句经典意象: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 《吊屈原赋》
- 主题:借吊唁屈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同病相怜的悲愤。
- 一语点评:情深意切,悲慨苍凉,骚体赋的杰出代表。
- 一句经典意象:方正之不容兮,固时俗之工巧。
- 《鵩鸟赋》
- 主题:借鵩鸟入室,探讨生死祸福、生命无常的哲学命题。
- 一语点评:哲理深邃,文笔精妙,展现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
- 一句经典意象:万物回薄,天地反复,包四海兮曾何足。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