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均

[ 南北朝 ] 469年—520年

一、生平

吴均(公元469年–520年),字叔庠,是南北朝时期南梁的一位杰出史学家与文学家。他出生在风景秀丽的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这片山水似乎早已为他一生的文学旨趣埋下了伏笔。 吴均的人生起点并不高,他出身于一个清贫的家庭,但凭借着勤奋好学的天性,博览群书,积累了深厚的学问。他的才华最初被时任吴兴太守的柳恽发现,随即被征召为郡主簿,从此踏入仕途。之后,他又得到临川王萧宏的举荐,获得了梁武帝的赏识与任用,这本应是他施展抱负的黄金时期。 然而,吴均的学者本色与政治现实发生了剧烈的碰撞。他私下撰写了一部名为《齐春秋》的史书,记录了前朝(南齐)的历史。书成后,他满怀信心地呈献给梁武帝。不料,书中如实记载了梁武帝曾是齐明帝的“佐命之臣”,这一事实触及了这位开国皇帝的隐秘与尊严。龙颜大怒之下,武帝下令将《齐春秋》焚毁,并将吴均免职。这次沉重的打击,成为吴均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尽管仕途受挫,吴均并未放弃他的史学追求。晚年,他再次奉诏,主持修撰一部规模宏大的《通史》,计划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一直写到南朝齐。遗憾的是,天不假年,这部巨著尚未完成,他便在普通元年(公元520年)与世长辞。 纵观吴均一生,他是一位纯粹的学者,却生在一个需要处处权衡的政治时代。他对历史真相的执着,与他对山水自然的沉醉,共同塑造了他独特的文人风骨。官场的失意,反而成全了他在文学上的不朽,让他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永恒而壮丽的自然山水。

二、作品与风格

吴均在中国文学史上最鲜明的印记,是他那“清拔有古气”的山水文章。他的文笔清新俊逸,描摹景物极为传神,在当时独树一帜,引得文人墨客争相模仿,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吴均体”的文学风尚。 他的代表作并非鸿篇巨制,而是几篇篇幅短小、却意境高远的书信体散文,其中以《与宋元思书》、《与施从事书》和《与顾章书》最为著名。这些信札名义上是写给友人,实则更像是一幅幅用文字精心绘制的山水长卷。 在《与宋元思书》中,吴均描绘了乘舟畅游富春江的景象。他用极富动态的笔触,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烟尘涤荡、天水一色的空明画卷,以及作者顺流而下、无拘无束的自由心境。这种强烈的沉浸感和画面感,正是“吴均体”的魅力所在。 而在《与顾章书》里,他则展现了描绘崇山峻岭的功力,以仰视的视角捕捉山川的雄奇与险峻: 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川万转。 文字简洁有力,如斧凿刀刻,将山之高、峰之奇、嶂之密、水之曲刻画得淋漓尽致,充满了视觉冲击力。 除了这些传世的山水美文,吴均的著述范围相当广泛。他曾倾注心血于史学,撰写过《后汉书注》、《庙记》、《十二州记》等多部著作,可惜大多都已散佚。此外,他还著有一部名为《续齐谐记》的志怪小说集,记录了当时的奇闻异事,展现了他作为文人好奇与博闻的另一面。 总而言之,吴均的文学风格,是以精炼的骈文形式,承载着对自然风物的细腻观察与审美体验。他不仅是在记录山水,更是在抒发一种超越尘世纷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审美情怀,为中国山水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境界。

三、思想与性格

从吴均的生平与作品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一位兼具史家风骨与文人气质的复杂形象。他的思想与性格,充满了理想主义与现实困境之间的张力。 首先,吴均的核心身份认同是一位史学家。他撰写《齐春秋》的初衷,是“秉笔直书”,忠实地记录历史。然而,他似乎低估了历史真相在权力面前的脆弱性。因记载梁武帝的旧事而被罢官,这一事件深刻地揭示了他性格中耿直、甚至略带书生气的一面。他坚守的是学者的原则,却因此触犯了政治的禁忌。这种对“真”的追求,既是他的品格所在,也是他命运悲剧的根源。 其次,当现实世界的大门向他关闭时,吴均在自然山水中找到了精神的庇护所。他的山水散文,不应仅仅被看作是优美的写景文字,更应被理解为一种情感的寄托与灵魂的安放。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自由体验中,他得以暂时忘却官场的压抑与人世的烦恼。自然界的雄伟、纯净与永恒,与人类社会的复杂、污浊与短暂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他笔下的山水既是客观的景物,也是主观心境的投射。 由此,我们可以提炼出吴均精神世界的两个核心命题: 1. 史家的求真意志:他渴望通过记述历史来建立不朽的功业,却因过于忠实于真相而遭遇挫败。 2. 文人的山水慰藉:他在自然中发现了可以安顿心灵的审美家园,并将这种体验升华为不朽的文学作品。 吴均的思想与性格,正是在这种“入世”的史学抱负与“出世”的山水情怀之间摇摆。他的人生展现了一个古典文人在理想与现实、庙堂与山林之间的艰难抉择,而他最终将自己的名字,永远地镌刻在了中国的山水文学史上。

四、后世评价

吴均虽然在政治上一生坎坷,但在文学史上却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其影响深远。 他最直接的贡献,便是开创了“吴均体”。在南朝时期,他的文章就因其“清拔有古气”而备受推崇,“时人多法”,成为文坛竞相学习的典范。这标志着山水文学从单纯的客观描摹,开始转向更具主观色彩和审美自觉的艺术创造。他以书信的形式写景,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极大地拓宽了散文的艺术表现力。 从文学史的坐标来看,吴均是六朝山水文学发展链条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环。他继承了谢灵运等人开创的山水诗传统,并将其成功地移植到骈文写作中,其精炼、华美而又自然的语言,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庾信,并为唐代王勃、杨炯等人的骈文创作提供了范本。可以说,没有吴均在山水散文上的探索,唐宋时期汪洋恣肆的古文运动或许会是另一番面貌。 明代文学家张溥在编纂《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时,特意辑录了《吴朝请集》,这本身就是对他文学价值的肯定,确保了他的作品能够跨越千年,流传至今。 为什么我们今天仍要读吴均?因为他教会我们如何用一颗纯净的心去观察世界,并用最精准的语言去表达美。在信息过载、人心浮躁的时代,吴均笔下那“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澄澈境界,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净化”。他的人生也启示我们,即使在现实中遭遇壁垒,依然可以在精神世界中开辟出一片广阔的天地。阅读吴均,就是一次回归自然、回归内心的审美之旅。

五、延伸阅读

  • 入门作品清单
  • 《与宋元思书》:感受动态山水之美与“从流飘荡”的自由心境,是了解“吴均体”的最佳入门篇。
  • 《与顾章书》:欣赏静态山水的雄奇壮丽,学习如何用简练文字勾勒宏大场面。
  • 《续齐谐记》(选读):了解吴均作为志怪小说家的另一面,一窥南朝时期人们的想象世界。
  • 推荐版本/读本
  • 吴均的散文名篇多被收录于各类古文选本,如《古文观止》,其中的注释和评点非常适合初学者。
  • 若想阅读其作品全貌,可查找基于明代张溥《吴朝请集》整理的现代版本。

代表作品小辑

题目 主题 一语点评 一句经典意象
《与宋元思书》 富春江奇山异水的动态之美 一篇流动的山水电影,让读者身临其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与顾章书》 天台山脉的雄伟与险峻 用文字雕刻出的山水巨碑,尽显自然的崇高与壮丽。 绝壁干天,孤峰入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