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后自号笠翁,字笠鸿,又号笠道人等,浙江兰溪人。他是一位集学者、作家、出版商、戏剧导演于一身的奇才,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文化巨人”。李渔一生多才多艺,富于创业精神,其作品涵盖戏曲、小说、散文、文论等多个领域,以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富有创意而著称。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独树一帜,更在戏剧理论、园林建筑、生活美学等方面展现出超前的见解和实践精神。 李渔的作品在世时广受欢迎,妇孺皆知,却在清代中期因其“离经叛道”的思想和对世俗生活的描绘而被列为禁书,逐渐为人淡忘。直到20世纪初的新文学运动中,他才被重新“发现”,其文学成就和思想价值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尤其在海外,李渔一直享有崇高声誉。
一、生平
早年:科举失意与家国动荡
李渔于1611年出生在江苏如皋的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他自幼聪慧过人,能背诵诗歌,被家族寄予厚望,希望他能通过科举出仕。1629年,父亲李如松去世,但家境尚可。1635年,李渔在婺州(今金华)参加童子试,一举考中秀才,并受到主考官许豸的赏识,试卷被印发流传,这让他对科举之路充满信心。此后,他在家乡兰溪修建了居所“伊园”,过着一段闲适的生活。 然而,科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李渔在1636年和1639年两次参加乡试都未能中举,这对他的打击不小。此后三年,他选择隐居乡间。1642年,母亲去世,家境开始窘迫,李渔不得不承担起家庭重担。更不幸的是,明末清初的战乱席卷而来。1644年,金华府爆发许都之乱,李渔被迫逃离。清兵入关后,战火蔓延至浙江,他的房屋被烧毁,书籍、手稿和财产付之一炬,使他无家可归。在金华府同知许檄彩的帮助下,李渔得以避难,并获赠一妾。1646年,清军攻陷金华,李渔再次逃难。1647年,他剃发以示臣服,但坚决不肯为清朝服务,放弃了科举考试,选择做一名隐逸文人。
中年:杭州南京的文商生涯
战乱与旱灾使得李渔难以养家糊口,他卖掉了兰溪的“伊园”土地,于1648年举家迁往杭州。在杭州的十年间(1648-1657),李渔彻底转型为职业作家,靠写作维生。他创作了多篇小说和六部戏曲,这些作品因其通俗易懂、情节生动而广受欢迎,使他结交了不少当地名流显要。他的短篇白话小说集《无声戏》和《十二楼》也在此期间陆续结集出版。在杭州的最后几年,李渔还开始钻研吏治,编纂了《资治新书》。 1657年,为了应对苏杭书商的盗版问题,李渔离开了杭州,迁居南京。在南京,他展现了卓越的商业才能,建立了自己的印书馆“芥子园”,开办书店,出版自己的作品,并设计销售笺简。从1657年到1677年,李渔在南京居住了约20年,成为一位成功的商人兼职业作家。他完成了小说集《十二楼》的创作,并增添了四部传奇戏曲。他的出版社“芥子园”不仅印刷、宣传和发行自己的作品,还出版了《资治新书》等文集。在此期间,李渔与龚鼎孳、索额图等高官显要交往密切,他们欣赏李渔的才华,慷慨资助,使李渔得以游历大半个中国。1669年,他在南京建造了著名的“芥子园”庭园,并曾为朋友贾汉复在北京设计了“半亩园”。
晚年:归隐西湖与人生终章
李渔的另一项重要收入来源是他的家庭戏班,他常带着戏班到各地演出,其中两位爱妾乔复生和王再来是戏班的主要成员。1675年,李渔带着长子和次子回到故乡浙江参加科举童试,尽管他本人对科举抱有矛盾和羞愧之情。1676年,他在杭州西湖畔的云居山东买地,建造了晚年居所“层园”,并卖掉南京的产业以偿还债务。1677年,李渔一家正式从南京迁回杭州。 晚年的李渔仍在笔耕不辍。1679年,他修订重编了《千古奇文》,并出版了由王概所编的《芥子园画传》第一部。然而,晚年也伴随着亲人的离去。1672年,爱妾乔复生因肺病去世;1674年初,王再来也因病离世,两人都未满十九岁。1677年,他的妻子也撒手人寰。这些亲人的逝去无疑给李渔带来了巨大的悲痛。1680年2月12日,李渔在“层园”逝世,享年七十岁。他的一生,是明清之际一个文人如何在动荡时代中,凭借才华和智慧,开辟出一条独特生存与创作之路的生动写照。
二、作品与风格
李渔的作品种类繁多,风格独特,无论是戏曲、小说还是散文、文论,都展现了他非凡的才华和对世俗生活的深刻洞察。
戏曲:雅俗共赏的舞台传奇
李渔一生创作了十部戏曲,合称《笠翁十种曲》,其中以《风筝误》最为脍炙人口,《奈何天》被誉为第一杰作。他的戏曲皆为南方传奇传统的昆曲形式,部分作品更是为自家戏班演出而创作的脚本。 * 创新与颠覆: 李渔不屑于沿用历史旧题材,而是从日常生活中构思独创剧情,擅长让角色从尴尬可笑的境地中脱身。他的一些戏剧情节甚至颠覆了社会常规,例如《怜香伴》强调女性之间的爱情,《凰求凤》则展现了女性主动追求爱情的模式。 * 女性形象: 在李渔的戏曲中,女性角色往往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她们积极求爱,大胆坚定,冷静筹划,足智多谋,超越了当时许多剧作家笔下的人物。 * 娱乐与通俗: 李渔创作戏曲的目的在于娱乐大众,因此他的曲词通俗平易,情节布局、人物塑造和宾白技巧都超越前人。他的喜剧作品情节曲折复杂,充满紧张感,舞台效果良好,语言幽默风趣,常常出人意料。 * 代表作赏析: * 《风筝误》: 这部爱情喜剧以其错综复杂的误会情节而闻名。故事围绕两姐妹与两位书生因风筝而引发的连串误会展开,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其情节巧妙,充满喜剧色彩,但也有评论认为其主意儿戏,曲辞有露骨之处。 * 《奈何天》: 李渔的这部杰作首次由“丑”(滑稽角色)担当主角,讲述了奇丑但慷慨的书生阙素封的婚姻悲喜剧。作品融合了幽默、嘲讽、哀婉与奇想,情节结构精密,节奏明快,充满讽刺意味。它通过阙素封的遭遇,探讨了命运与人性的复杂关系。
小说:洞察人性的世情百态
李渔的中短篇白话小说集《无声戏》和《十二楼》是其小说创作的代表。他的小说文笔优雅精准,故事结构明晰,叙事方式富有创意,以幽默讽刺和丰富想像力见长。 * 叙事特色: 李渔的小说充满对话与独白,即使在紧张时刻也常有喜剧场面。他擅长以诙谐简洁的语言,流畅的对话来推动情节。故事逻辑严谨,结局往往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他笔下的艺术家总是才华横溢却生活拮据,而庸俗的商人和官吏则成为反面角色,最终艺术家常能战胜粗俗。 * 题材与思想: 李渔以开放的态度处理性话题,甚至开创了同性恋这一主题的小说先河,如《男孟母教合三迁》和《萃雅楼》,在描写他们遭受歧视的同时,也颠覆了传统价值观。他的小说也常探讨社会问题,如《美男子避惑反生疑》中对清官盲目自信的批判,体现了才能高于道德的看法。 * 代表作赏析: * 《夏宜楼》: 被认为是李渔最成功的小说之一。故事充满灵感与活力,观念新奇,结构精巧。它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瞿吉人和詹娴娴,如何巧妙地利用一只西洋望远镜,瞒过家长,最终私订终身的故事,充满了浪漫与智慧。 * 《拂云楼》: 这是一部浪漫喜剧,叙事生动活泼。女主角侍女能红颠覆了传统的男女尊卑秩序,她不仅精心撮合小姐的婚事,更在婚前提出要成为“二夫人”的要求,最终成功嫁入裴家。这个角色具有开创意义,展现了女性的自主与智慧。 * 《肉蒲团》: 这部世传为李渔所作的长篇小说,以其对性欲的新奇、直率、幽默和充满想像的描写而闻名。作品语言朴素,对话丰富,突出因果报应的主题,情节从淫纵到报应悟道,是明清小说的熟套。尽管其作者身份仍有争议,但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作品。
散文:闲情偶寄的生活美学
李渔的散文集《闲情偶寄》于1671年出版,全书以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膳、种植、颐养八大主题编排。这部作品风格生动而富有个性,立意新颖,讨论范围广泛,反映了李渔对生活艺术的深刻观察和重视。 * 生活情趣: 《闲情偶寄》表面上类似晚明的随笔,但笔调舒缓、风趣、自嘲,精粹在于表达的诙谐和观点的奇新,常常颠覆传统。他详论建筑、家居、饮食、卫生、娱乐、园艺、舞台表演、理财等方方面面,展现了他对世俗快乐的追求和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讲究。 * 园林理论: 李渔在书中细致地写下了庭园建筑的理论和经验,关注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他提出“取景在借”的理念,通过巧妙的窗户设计,将舟外湖光山色“借入”舟中,化为天然国画。他还批评当时园林假山过于奇矫不自然,倡导以土带石、土石相间的方法。 * 理性与幽默: 李渔的散文清晰简洁而又充满文采,有时采用辩论或致词的方式,如《回煞辩》与风水先生的辩论,《瘗犬文》反驳访客对家犬之死过度悲伤的断言,都显示出他理性批判的思维和幽默的文笔。
文论:独树一帜的戏剧批评
李渔被誉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戏剧批评家”,其《闲情偶寄》中的“词曲”和“演习”二部,详论戏曲的写法直至实际表演之事,是清代唯一一部如此全面的戏剧理论著作。他的戏曲之论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之上。 * 创作四原则: 1. 创新求变: 文学不应墨守成规、摹仿抄袭,而应重视创作和破旧立新。 2. 时代风格: 每一时期的文学都有自己的流行风格和独特品质,如汉史、唐诗、宋词、元曲。 3. 通俗易懂: 小说戏曲的语言应显浅易懂,通俗流畅,能引起读者共鸣。 4. 现实主义: 作家应写其耳闻目睹之事,取材于日常生活经历。 * 戏剧结构理论: 李渔提出了创作戏剧的三个原则——“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立主脑”指戏曲应以主角或主题为中心,贯穿始终;“减头绪”指次要主题应服务于主脑;“密针线”则强调各细节场景应紧密环环相扣,事件前后严密联系。他还提出“审虚实”,主张虚则虚到底,实则实到底。 * 语言与表演: 李渔主张戏剧语言要浅近易懂,避免用典和过多方言,力求“雅俗同欢,智愚共赏”。他强调对白的重要性,认为宾白应慎防前后矛盾。此外,他还认为插科打诨(幽默表演)对于吸引观众、保持清醒至关重要。
三、思想与性格
李渔的思想和性格,如同他的作品一样,充满了矛盾与统一,既有传统文人的底蕴,又有超越时代的开放与务实。
超越时代的女性观
在男权社会背景下,李渔对女性持有相对开放的观点。他怀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认为女子应当“习技”,学习读书识字、文学、书法绘画、音乐歌舞以及实用艺术。他承认才女的平等地位,相信教育应当普及,这在当时是相当超前的思想。在他的戏曲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积极主动、足智多谋的女性形象,她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敢于追求爱情和幸福。 然而,李渔的女性观也并非完全脱离时代。他仍主张一夫多妻制,认为男人可以有一个正室和多个妾侍,并希望女人之间不应心存妒忌。他认为女人在智力上和专业上可以与男人不相上下,但在夫妻关系中,女人仍需忍受和忠于丈夫。这种矛盾性,反映了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探索的复杂心态。
务实享乐的人生哲学
李渔的生活哲学是务实而达观的。他主张不要存有太高期待,应居安思危,不指望上天眷顾。他认为一个人若想到其他更糟的境况,自己的痛苦就能减少,以此来平衡心态。这种“比下有余”的自我安慰,体现了他面对世事变迁的豁达。 在生活方式上,李渔是一位享乐主义者。他认为要过健康愉快的生活,必须承认人性的需要,不应受到自待或道德观念的束缚。他的散文集《闲情偶寄》便是他生活美学的集中体现,详述了世俗的快乐和美食,从园林建筑到饮食起居,无不追求精致与情趣。他崇尚简朴节俭,但这种“朴素”并非清贫,而是品味上的雅淡,反对庸俗的奢靡。这种享乐主义与晚明李贽、袁宏道等人的思想一脉相承,强调个体感受和生活情趣。
理性批判的世俗精神
李渔宣称自己是儒家,但他的思想中充满了理性主义与实证主义的色彩。他反对佛教、道教与儒家并列,拒绝道士养生家的药石和导引,也不接受沉思冥想法,原因是他自认太懒散,不愿服从清规戒律。他对民间迷信持批判态度,质疑八字推算、家乡“回煞”习俗以及百姓设祭敬神的浪费。他认为超自然或神灵的力量实际上是人创造出来的心理作用。 李渔的思想开放,赏识西方传教士带到中国的发明,如望远镜和显微镜,并相信现代产品优于古代,现代道德也并不比古代的差。在法律方面,他希望县官严格限制用刑范围,将刑讯视为非常手段,而非寻常的搜证方法。这种理性、实证、批判的精神,使他在明清之际的文人中显得尤为独特。 此外,李渔的多才多艺也体现了他的务实精神。他在兰溪倡导水利,亲自设计督工兴建水利设施,为农田灌溉筑坝挖渠,被后人称为“李渔坝”。他在园林建筑上的理论与实践,也无不体现其因地制宜、追求实效的理念。这些都证明了他不仅是思想家和艺术家,更是一位积极的实践者。
四、后世评价
生前风光与清代沉寂
李渔在世时,其作品妇孺皆知,广受欢迎。他不仅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剧作家和小说家,也受到钱谦益、贾汉复、吴伟业等名士的赏识。钱谦益甚至将李渔的小说戏曲与《水浒传》、《金瓶梅》及汤显祖的传奇相提并论,赞扬他革新戏曲。清初的评论家也普遍肯定其戏曲的创意和流畅。 然而,李渔标新立异、与儒家正统观念大相径庭的思想,也为他招致了许多非议。在当时的道学家眼中,他是一个“放荡才子”、“淫秽作家”、“戏子”。董含批评他有伤风化,马先登则斥责《闲情偶寄》导人奢侈,“无一足取”。世传他撰写色情小说《肉蒲团》,更使其道德形象受损。 随着清代中期儒家正统思想的进一步强化,李渔很快被人遗忘,其作品也遭到禁毁。乾隆年间,《一家言》和《闲情偶寄》被勒令销毁,《十种曲》和《古今史略》被列为禁书,《十二楼》也在同治年间被禁。李渔及其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从中国文学史上销声匿迹。
现代重估与海外影响
直到20世纪初的新文学运动中,李渔才被重新“发现”,逐渐得到承认,被视为杰出的文学家。中国学术界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赞其敏捷调侃,也有人责其白描色欲,或惋惜他对时势关注太少。但总体而言,其戏曲批评和戏曲作品在1920年代末期得到了肯定,白话小说也受到大部分学者的赞赏。朱东润强调李渔是中国最伟大的戏剧评论家,因为他拥有作为舞台编导和戏班制作人的亲身经验,这是其他剧评家所不具备的。周贻白则提出李渔是清代最卓越的剧作家,这一观点大致被后来的中国学者所接受。 在海外,李渔的小说戏曲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在日本,江户时代谈到中国戏曲,无不提到李渔,其戏曲家的大名为人熟知,作品在日本销路甚佳,并被日本学者看作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三宅啸山、曲亭马琴等日本作家都有小说改编自李渔的作品。在欧洲,19世纪以来,《十二楼》中的许多篇小说被译为欧洲语言。莫宜佳认为“李渔是与蒲松龄并驾齐驱的重要清代小说家”,张春树则赞赏李渔是17世纪最出色的白话文作家之一。
一位被低估的文化巨人
李渔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被低估的文化巨人。他以其非凡的才华和超前的思想,在明清之际的文化转型期,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创作道路。他作品中对世俗人情的深刻洞察、对生活艺术的极致追求、对女性地位的开放思考,以及其理性批判的世俗精神,都使其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剧作家和小说家,更是一位实践型的思想家和生活美学家。他将文学与生活、艺术与商业、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展现了一个文人多维度的可能性。在今天,重读李渔,我们不仅能领略其作品的艺术魅力,更能从中汲取对生活的热爱、对创新的勇气和对理性的坚守。他告诉我们,文学不应高高在上,而应根植于生活,服务于人,雅俗共赏,方能流传千古。
五、延伸阅读
入门作品清单
- 《风筝误》:李渔最脍炙人口的戏曲,情节巧妙,喜剧色彩浓厚,适合初次接触李渔戏曲的读者。
- 《奈何天》:李渔的戏曲杰作,以“丑”为主角,充满幽默与讽刺,展现其独特的戏剧观念。
- 《夏宜楼》(选自《十二楼》):李渔小说的代表作,故事充满智慧和浪漫,结构精巧,是了解其小说风格的绝佳选择。
- 《拂云楼》(选自《十二楼》):一部颠覆传统观念的浪漫喜剧,女主角形象极具开创性,体现李渔对女性的独特视角。
- 《闲情偶寄》:李渔的散文集,涵盖生活美学的方方面面,文笔风趣,思想新颖,是了解其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的必读之作。
推荐版本/读本
- 《李渔全集》:中华书局或浙江古籍出版社版本,收录李渔大部分作品,适合深入研究。
- 《笠翁十种曲》:人民文学出版社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收录李渔全部戏曲作品,有较好的校注。
- 《无声戏》《十二楼》:人民文学出版社或岳麓书社版本,白话小说集,阅读流畅。
- 《闲情偶寄》:中华书局或岳麓书社版本,有较好的注释和导读。
相关文化资源
- 纪录片:可搜索关于李渔或明清文学的纪录片,了解其时代背景和文化影响。
- 纪念地:浙江兰溪有李渔故居或相关纪念地,南京的芥子园遗址,杭州的层园遗址,可实地探访感受其生活轨迹。
- 戏曲演出:关注昆曲剧团的演出信息,若有机会观看《风筝误》等李渔戏曲的现场表演,将是深入理解其作品的最佳方式。
代表作品小辑
- 《风筝误》
- 主题:因风筝而引发的爱情误会与巧合。
- 一语点评:情节错综复杂,充满喜剧色彩,展现了李渔高超的叙事技巧。
- 一句经典意象:断线风筝牵红线,误会重重终成眷属。
- 《奈何天》
- 主题:奇丑书生阙素封的婚姻悲喜剧与命运讽刺。
- 一语点评:首次以“丑”为主角,融合幽默、讽刺与奇想,结构精密。
- 一句经典意象:奈何天匾额下,命运弄人终得圆满。
- 《夏宜楼》
- 主题:青年男女利用智慧和科技(望远镜)追求自由爱情。
- 一语点评:观念新奇,结构精巧,是李渔小说中充满灵感与活力的代表。
- 一句经典意象:西洋望远镜,窥得闺中诗,巧计瞒家长。
- 《闲情偶寄》
- 主题:对生活艺术、审美情趣和世俗快乐的品鉴与思考。
- 一语点评:一部充满个性与智慧的生活美学指南,展现李渔对日常的极致追求。
- 一句经典意象:居室器玩,饮膳种植,皆是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