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
尹志平(1169年—1251年),字大和,道号清和子,金末元初山东莱州人,是全真教第六任掌教。他师从全真教第二任掌教马丹阳,后又拜入刘处玄和丘处机门下,一生致力于道法修行与教派发展,是全真教由金入元之际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尹志平自幼便对仙道充满向往。1182年,年仅13岁的他偶遇全真教掌教马丹阳,便立志出家。然而,他的求道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父母多次阻挠,甚至将他锁在家中。但尹志平意志坚定,数次逃离,最终其家人被他的决心所感动,方才允许他入道。此后,他先后拜访了王重阳的弟子刘处玄和丘处机,并向郝大通、王处一等高道请教《易经》和箓法,道行日深,声誉渐隆。 1219年,蒙古大汗成吉思汗派使者邀请丘处机西行觐见,求传长生之术。尹志平洞察时局,认为这是以全真教义劝化蒙古人的良机,力劝师父应邀,并作为十八位随行弟子之一,陪同丘处机远赴西域。这段艰苦的西行之旅,不仅锤炼了他的意志,也让他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丘处机东还后,他受命南下招抚山东战乱中的百姓,以全真教义感化民众,拯救了无数生命,展现了其济世利民的胸怀。 1227年,丘处机仙逝,遗命宋道安继位,尹志平为第一副手。因宋道安年事已高,尹志平受推举嗣位掌教,肩负起全真教发展的重任。他将燕京长春宫东部改建为白云观,供奉师父仙骨,使之成为全真教的中心。掌教期间,他虽曾因诬告而入狱,但仍心系教务,为朝廷举行祈福斋醮,重建了关中被毁的全真教祖庭灵虚观,并将其更名为重阳宫。他广纳各地宫观,制定清规,使全真教在金元之际趋于极盛,信徒遍布天下。 1238年正月,尹志平将掌教之位传予师弟李志常,功成身退,归隐山林,继续其清修生活。他先后修建了五华山烧丹院、移居大房山真阳观,并于1241年主持了王重阳的重葬大典,即便退位,其精神领袖的地位依然稳固。晚年,元廷赐号他为“清和演道玄德真人”。1251年,尹志平在大房山清和宫归真,享年82岁。他的一生,是坚韧求道、济世利民的典范,为全真教的传承与发展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二、作品与风格
尹志平的“作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诗文集,而是其修行心得、讲道记录、书信往来的汇编,主要体现在《葆光集》三卷和《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四卷之中。这些著述是了解其思想和全真教义的重要文献,其风格务实、深邃,旨在指导信众进行内丹修炼和道德实践。 他的著述风格深刻体现了全真教“性命双修”的核心理念。在《葆光集》中,尹志平记录了自己独特的内丹修炼体验,如孩童时便有“冥然漠然,不觉心形俱丧”的入定经验。他详细描述了拜师刘处玄后,在静坐中经历的“挥刀断头、剖心腹”的异象,这并非血腥的描述,而是象征着斩断俗念、脱胎换骨的深刻精神蜕变。此外,他还提到了体内之气上冲、头顶裂开,“甘液”从天而降的神秘体验,这些都为全真教的内丹修炼提供了生动的实践印证。 尹志平的“作品”中反复强调“功行”的重要性,即勤奋刻苦的修炼与积极行善的结合。他认为,人的悟道成道与所积福德的厚薄息息相关,道士积累“功行”,可以影响来世,甚至能与师父或圣贤再聚,共同修行,直至达致真道。这种思想将个人修行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倡导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道德,为众生谋福。 在思想表达上,尹志平主张节制情欲,认为佛道两家的心性修为并无本质区别,信众不必刻意追求通灵显圣之事,只要功行积累深厚,心灵自会澄明。他的语录和书信,多以平实、直白的语言阐述深奥的道家哲理,具有很强的教化性和实践指导意义。这种风格不尚浮华,注重实效,展现了一位务实而深邃的道家宗师风范。 尹志平的著述,是其思想与实践的结晶,为后世了解全真教的内涵与修行方法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全真教的理论体系增添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思想与性格
尹志平的思想与性格,是在金元之际的乱世中,通过其坚韧的求道历程、深邃的内省修行以及积极的济世实践而逐渐塑成的。他的一生,是个人精神升华与社会责任担当的完美结合。 首先,尹志平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求道精神。他自幼对仙道充满向往,即使面对父母的重重阻挠,甚至被锁家中,也义无反顾地逃离,数次求道。这种对信仰的执着与坚韧,是他性格中最鲜明的底色,也是他能够最终成为全真教掌教并开创盛世的内在动力。他不仅身体力行,更在著述中强调立志与节制情欲,认为这是修行的基础。 其次,他拥有深邃的内省与修行智慧。尹志平天资聪颖,孩童时便有“冥然漠然,不觉心形俱丧”的入定体验,这表明他具备超凡的悟性。入道后,他勤于打坐祈拜,通过一系列神秘体验,如刘处玄“挥刀断头、剖心腹”的异象,完成了从“俗人”到“道人”的深刻蜕变。这些体验并非虚妄,而是他内丹修炼和心性修持达到一定境界的象征,深刻理解了超越尘俗、返璞归真的意义。他认为佛道两家的心性修为并无分别,不必刻意追求通灵显圣,只要功行深厚,心灵自会澄明,这体现了他对修行本质的深刻洞察。 再者,尹志平具备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在蒙古入侵的战乱时期,他受命南下招抚百姓,拯救了无数生命,并允许皈依全真道者免除差役赋税,这不仅是全真教扩大影响力的策略,更体现了他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仁厚品格。掌教期间,他积极修复战后宫观,吸纳各地道观,制定清规,推动全真教的复兴与发展,展现了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将个人修行与社会福祉紧密相连,践行了道家“功行”并重的理念。 最后,他表现出谦逊与高瞻远瞩的智慧。面对丘处机仙逝后的掌教重任,他曾一度推辞,不愿受人供奉,选择隐居,体现了其谦逊淡泊的性格。但在关键时刻,他又能洞察时局,力劝丘处机西行觐见成吉思汗,以全真教义劝化蒙古人,展现了高瞻远瞩的智慧和对教派未来的深谋远虑。功成身退后,他将掌教之位传予师弟,继续清修,更是其淡泊名利、不恋权位的体现。 综上所述,尹志平的精神底色,可概括为“以坚韧求真,以功行济世”。他的一生,是个人精神升华与社会责任担当的完美结合,诠释了全真道士“内修性命,外济世人”的理想境界。
四、后世评价
尹志平在全真教的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功绩得到了历代文人学者的广泛认可,尤其是在全真教的鼎盛时期,他被视为教派的灵魂人物。 尹志平掌教十年,是全真教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他不仅巩固了全真教在北方地区的地位,还通过修复宫观、吸纳各地道观、制定“全真清规”以及支持编纂《玄都宝藏》等举措,为全真教的制度化和经典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元代贾戫曾高度赞誉:“教风之盛,自三代而下,未有若此时也。” 另一位元代学者弋彀也评价他:“徒侣遍天下,闻望重朝野。……自古教法之盛,功德之隆,惟清和师为最。” 这些评价都充分肯定了尹志平在全真教发展壮大中的核心作用,他不仅是精神领袖,更是教团的实际建设者和管理者,将全真教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然而,在现代大众文化中,尹志平的形象却因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的早期版本而备受争议。小说中将其塑造成一个迷恋并玷污女主角小龙女的反面角色,这一虚构情节导致公众对其历史形象产生严重误解。根据一项在河南进行的调查,受小说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尹志平“人品不好”,很少有人了解到他作为“道行高深的道士”的真实面貌。 这一虚构情节甚至引发了道教界的强烈抗议,认为其侮辱了全真教和历史人物。金庸先生在小说修订三版时,顺应民意,将该角色更名为虚构人物“甄志丙”,从而为历史上的尹志平正名,使其得以回归其真实的道家宗师形象。这一事件也警示我们,文学创作在丰富想象力的同时,也应尊重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为何尹志平至今仍值得我们阅读和了解?他的一生,是金元之际动荡社会中,一位道家宗师坚守信仰、济世利民的缩影。他不仅是全真教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其在战乱中拯救百姓、重建道观的功绩,以及对内丹修炼和道德实践的深刻阐释,都展现了超越时代的精神价值。阅读尹志平,不仅能了解全真教的兴衰,更能体悟在困境中如何坚守信念、服务社会的人格力量,这对于任何时代的人们都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五、延伸阅读
尹志平作为全真教的重要宗师,其生平事迹与思想对了解金元时期的道教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以下是一些推荐的入门著述和相关文化资源,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位历史人物。 * 入门著述清单: * 《葆光集》:尹志平的诗文、书信及修行心得汇编,是了解其思想和生平的重要一手资料。通过阅读此集,可以直观感受其内丹修炼的境界和对道家哲理的阐释。 * 《清和真人北游语录》:记录了尹志平在燕京及东北地区讲道的言论,是研究其教义传播和修行指导的珍贵文献。这些语录以平实之语,揭示了全真教的修行方法和处世智慧。 * 推荐版本/读本: * 目前市面上关于全真教历史和人物的学术专著,以及收录尹志平著述的《道藏》相关选本或校注本,可供深入阅读。建议选择有详细注释和背景介绍的版本,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时代背景和思想内涵。 * 相关文化资源: * 燕京白云观:位于北京,是尹志平掌教期间改建并主持的道观,现为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也是全真教祖庭之一。亲临此地,可感受全真教的深厚历史底蕴。 * 陕西重阳宫(原灵虚观):位于陕西鄠邑区,是全真教祖庭,尹志平曾在此主持重建。这里是追溯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及七真历史的重要遗迹。 * 大房山清和宫:位于北京房山区,是尹志平晚年归真之地。此地是纪念其道行与功绩的场所,也是了解其退隐生活的重要线索。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