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曾长期隐居东山,后因时局所需毅然出仕,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尚书仆射、扬州刺史、中书监、录尚书事、太保等要职,死后追赠太傅,追封庐陵郡公。世人尊称他为谢东山、谢安石、谢相、谢公。 谢安一生,在权臣当道之时,能不卑躬屈膝,坚守原则,力挽狂澜于既倒;在自己执政期间,又以大局为重,调和内部矛盾,并指挥了著名的淝水之战,击败前秦,收复大片失地。功成名就之际,他又能激流勇退,不恋权位。因此,谢安被后世视为良相的代表,“高洁”的典范,其从容不迫、运筹帷幄的风采,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一、生平
隐居与出仕:东山再起
谢安早年便以清谈雅量闻名,但他深知时局复杂,不愿轻易涉足官场,选择隐居于会稽东山,过着吟诗作赋、放浪形骸的生活,世称“谢东山”。然而,东晋朝廷内忧外患,权臣桓温专权,谢氏家族在朝中也一度式微。升平四年(360年),谢安之弟谢万兵败被废,家族再无重要人物。面对国家危局和家族责任,谢安不得不“东山再起”,应征入桓温幕府为司马。 谢安与桓温虽然政治立场不同,却彼此欣赏。谢安以其从容不迫的智慧,巧妙周旋于桓温幕府之中。不久,谢万去世,谢安借服丧之机辞职,后被丞相司马昱推荐为吴兴太守,任内政绩卓著,百姓安居乐业。几年后,他升任侍中,逐渐进入权力核心。
智斗权臣,稳定朝局
太和六年(371年),桓温废司马奕,改立司马昱为帝,并大肆剪除异己,权势如日中天,意图篡夺晋室江山。谢安深知国家危在旦夕,他与太原王氏的王坦之、琅琊王氏的王彪之等人联合,与桓温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政治周旋。咸安元年(372年),简文帝病重,桓温欲借机篡位,谢安与王坦之冒死逼简文帝改写遗诏,阻止了桓温的阴谋。 桓温得知后大怒,率军入京,扬言要“诛王谢,移晋鼎”。危急关头,谢安临危不乱,与王坦之前往新亭迎接。王坦之惊慌失措,而谢安却镇定自若,从容就席,以一句“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巧妙化解了杀机。一场弥天大祸,在谢安的谈笑间消弭于无形。桓温病重时欲加九锡,谢安又借故拖延,使其未能如愿便病故。 桓温死后,谢安为了调和晋室与桓氏的矛盾,煞费苦心。他先以王坦之出领徐兖二州刺史,从桓氏手中收回部分权力,又迫使桓温之弟桓冲出让扬州,转而任命其领荆州,谢安自领扬州,最终达到“荆扬相衡,则天下平”的目的,为东晋建立起相对牢固的防御阵线,共同对抗北方日益强大的前秦苻坚。
淝水之战:力挽狂澜的战略家
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司马曜开始亲政,谢安升任中书监、录尚书事,总揽朝政,陈郡谢氏成为东晋最后一个“当轴士族”。同年,苻坚统一中国北方,前秦与东晋的战争已箭在弦上。谢安深知战事将至,尽力调和桓谢两大家族关系,为即将爆发的战争做足准备。 太元二年(377年),谢安力排众议,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出任兖州刺史,镇守广陵,负责长江下游的军事防守。谢玄不负叔父重托,在广陵挑选良将,训练精兵,组建了在当时中国最具战斗力的精锐部队——北府兵。谢安则亲自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总管长江下游防务。 太元三年(378年),前秦征南大将军苻丕率7万步骑进攻襄阳,另派10万大军分三路合围。襄阳城破后,前秦又围攻彭城,秦晋淮南之战爆发。谢安在建康布防,并令谢玄率5万北府兵应敌。谢玄四战四胜,全歼秦军,谢安因此功晋封建昌县公。 太元八年(383年),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号称百万大军,大举南侵。东晋面临空前危机。谢安临危受命,以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并谢琰、桓伊等人,率8万兵马迎击秦军。在战前,谢安仍能与客人“围棋赌墅”,泰然自若,稳定了建康的人心。十一月,谢玄遣刘牢之以5千精兵奇袭,取得洛涧大捷,秦军折损10名大将,5万主力。十二月,双方决战淝水,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的晋军7万,以少胜多,大破苻坚所统率的前秦15万大军,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谢安的事先筹划和从容指挥功不可没。
北伐与辞世:功成身退的结局
淝水之战的巨大胜利,使谢安的声望达到顶峰,但也引起了司马氏皇室的戒备。战功封赏迟迟未至,直到谢安去世两年后,司马曜才追封他为庐陵郡公。 淝水之战后不久,桓冲去世。谢安为继续稳定“荆扬相衡”的局面,放弃了以谢玄任荆江两州刺史的机会,改由桓氏子弟出任,进一步缓和了桓谢两大士族的关系,为东晋接下来的大规模北伐稳定了后方。 太元九年(384年)八月,谢安起兵北伐。东路的谢玄率北府兵一路收复了兖州、青州、司州、豫州,中路和西路的桓氏也攻克了鲁阳和洛阳,并收复了梁州和益州。至此,晋朝版图扩展至黄河以南地区。 北伐节节胜利,但司马氏和部分朝臣对谢安的猜忌也日益加深。谢安深谙“素退为业”之道,主动交出手上权力,于太元十年(385年)四月自请出镇广陵,都督北伐军事。同年八月,谢安病重,自广陵还京医治,于10月12日去世,虚岁六十六。晋孝武帝为他举哀三天,赐予最高等级的丧葬礼遇,追赠太傅,谥号文靖。
二、作品与风格
政治军事:运筹帷幄的“作品”
谢安的“作品”并非仅限于诗文,更体现在他卓越的政治与军事谋略上。他从容化解桓温篡权危机,巧妙调和桓谢两大家族矛盾,构建稳固防线,这些都是他高超政治手腕的体现。在淝水之战中,他知人善任,启用谢玄组建北府兵,并以冷静沉着的态度指挥战役,最终以少胜多,扭转乾坤。北伐收复失地,更是他军事才能的又一明证。这些都可视为他以天下为棋局,以社稷为画卷的宏大“作品”,其影响深远,改变了东晋的命运。
诗文言行:从容高洁的风格
谢安虽以政军见长,亦有诗作传世,如《兰亭诗》等,展现其清雅脱俗的文人情怀。他曾从王羲之学行书,后世米芾称赞他的书法“不繇不羲,自发淡古”,可见其艺术造诣。 他的名言如“晋祚存亡,在此一行”、“小儿辈大破贼”,无不体现其在危急关头泰然自若、举重若轻的大家风范。在淝水之战前“围棋赌墅”,战后“小儿辈大破贼”的淡然,更是将这种从容推向极致。 谢安的鉴赏力非凡,能准确评价人物(如刘牢之、王味之),也能欣赏顾恺之的画作,称其“有苍生来所无”。他尊重真性情,不拘泥于礼节,甚至不惜与豪门交恶,为侄女和女儿解除不和的婚姻,展现其独立的人格。他与王安石“争地”的趣闻,也侧面反映其在后世的文化影响力。谢安的审美不仅体现在诗文书画上,更融入其治国理政的实践中,追求一种“和任不摽”的境界,即顺应自然,不刻意标榜,却能达到至高无上的效果。
三、思想与性格
忧国济世:以天下为己任
谢安的政治生涯,始终贯穿着对国家社稷的深切关怀。他初隐东山,并非逃避,而是待时而动,一旦国家需要,便毅然“东山再起”。他周旋于权臣桓温之间,冒死阻止其篡位,又在淝水之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东晋的危局。北伐收复失地,更是他恢复中原的宏愿体现。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感,是他思想的核心底色。
从容旷达:乱世中的精神定力
面对东晋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谢安展现出超乎常人的从容与旷达。无论是面对桓温的刀斧威胁,还是淝水之战前夕的巨大压力,他都能泰然处之,谈笑风生。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精神定力,并非麻木不仁,而是源于他深厚的学养、对时局的洞察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他追求“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的境界,体现了对生命与世事的超脱。
高洁自守:不违本心的君子风范
谢安一生不卑躬屈膝,不结党营私,处处以大局为重。他激流勇退,不恋权位,主动交权出镇,避免了功高盖主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这种“高洁”的品格,使他成为后世良相的典范。他“外不寄傲,内润琼瑶”的自我期许,正是其君子风范的写照。他识人善用,不拘一格,对刘牢之、王味之的精准评价,以及对谢玄的力荐,都体现了他独具慧眼的人才观。
四、后世评价
史家与文人:千古良相的赞誉
历代文人学者对谢安推崇备至:
《晋书》评价:“其有兼将相于中外,系存亡于社稷……其惟谢氏乎!”并称其“从容而杜奸谋,宴衎而清群寇”,肯定了他在政治军事上的卓越贡献。 唐代李白在安史之乱时,曾发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慨叹,表达了对谢安力挽狂澜、从容镇定能力的无限向往。宋代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也描绘了谢安“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的功成身退之志,对其高洁品格深表敬佩。 南宋陈亮将谢安与王导并提,认为“导、安相望于数十年间,其端静宽简,弥缝辅赞,如出一人,江左百年之业实赖焉”,而王导五世孙王俭更直言“江左风流宰相,惟谢安一人而已”,肯定其在东晋历史上的独特地位。清代王夫之则评价谢安“宰天下,思深而道尽,复古以型今”,推崇其治国方略的深远与完备。范文澜《中国通史》指出,谢安调和内部矛盾,促成“前所未有的和睦气象”,是淝水之战胜利和扩地的重要原因。
民间信仰:被神化的“东山再起”
谢安逝世后,因其功绩与品格,在民间被尊奉为神祇,被称为“谢广惠王”、“显济灵王”,甚至被视为军乐之神、戏神、音乐神(老郎神)。其信仰随着漳州人传播至厦门、台湾、南洋等地,如福建厦门正顺宫、台湾高雄林园区广应庙等,可见其在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综合评述:为何至今仍值得读
谢安的一生,是东晋风雨飘摇中一抹亮丽的色彩。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高洁的人格魅力,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他那种“从容不迫”的气度,在巨大压力下仍能保持清醒与淡定,是乱世中难得的精神力量。他“功成身退”的胸襟,更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理想人格的典范。在今天,谢安的故事依然能启迪我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如何在个人功名与家国大义之间做出抉择,以及如何以智慧和勇气去应对挑战。
五、延伸阅读
了解谢安的入门路径
- 淝水之战:了解其战略部署与指挥艺术,感受其“围棋赌墅”的从容。
- 东山再起:理解其出仕的背景与心境,体会“待时而动”的智慧。
- 智斗桓温:品味其化解政治危机的胆识与谋略。
- 《晋书·谢安传》:最直接的史料,了解其生平与评价。
- 《世说新语》:收录大量谢安的言行与趣闻,展现其风流雅量。
推荐版本/读本
- 《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世说新语》:中华书局点校本或各种注释译本。
相关文化资源
- 历史纪录片:如《河西走廊》等涉及东晋历史的片段。
- 文学作品:以谢安为原型的历史小说或影视剧(需甄别其历史真实性)。
- 纪念地:南京乌衣巷、谢公墩等遗址。
代表言行小辑
- 东山再起 — 主题:隐忍待时,为国担当 — 一语点评:不为一己私利,只为社稷安危,终成一代名相。 — 一句经典意象:高卧东山,一朝出仕,天下为之侧目。
- 淝水赌墅 — 主题: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 一语点评:在国家存亡之际,以从容淡定稳定军心民心,展现大将风范。 — 一句经典意象:弈棋从容,闻捷报而“小儿辈大破贼”。
- 晋祚存亡,在此一行 — 主题:临危受命,力挽狂澜 — 一语点评:面对权臣桓温的威胁,以身犯险,保全晋室。 — 一句经典意象:新亭赴会,谈笑间化解一场大祸。
- 天地无知,使伯道无儿 — 主题:悲悯情怀,真性流露 — 一语点评:对友人不幸的深切同情,体现其仁厚与真挚。 — 一句经典意象:闻阮裕无子,叹天地不公。
- 不繇不羲,自发淡古 — 主题:艺术风格,独立不羁 — 一语点评:书法独具一格,不盲从前人,自成风骨,与其人格相映。 — 一句经典意象:米芾赞其书法,超然物外,淡雅古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