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久

[ 元 ] 一二七〇年—一三五〇年

张可久(约1270年—约1348年),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号小山,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和剧作家,籍贯庆元路(今浙江宁波鄞县)。他以创作小令为主,其作品清丽典雅、华而不艳,善于将诗词的意境与技法融入曲中。在元曲史上,张可久与乔吉并称“曲中双璧”或“曲中李杜”,与张养浩合称“二张”,足见其在当时及后世的崇高地位。

一、生平

张可久的一生,正如许多元代文人一样,充满了怀才不遇的坎坷与无奈。他生于元朝中后期,一个汉族士人仕途受阻的时代。尽管才华横溢,他却未能获得显赫的官职,一生中多次担任路吏这样的小官,直至七十高龄,依然在基层职位上蹉跎。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无疑深刻影响了他的人生观与创作。 在漫长的仕途失意中,张可久将精力投入到对山水名胜的游历之中。他的足迹遍及江苏、浙江、安徽、湖南等地,饱览江南的秀丽风光与人文古迹。这些丰富的游历经验,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也为他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与灵感,使其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感怀。 晚年时期,张可久选择隐居在风景如画的杭州一带,远离尘嚣,专注于曲的创作。他将一生的抱负、情感、见闻与思考,悉数倾注于笔端。正是这种不为世俗所羁绊、专注于艺术的生命轨迹,塑造了他作品中那种超然脱俗、清雅绝尘的气质,也使他最终在元曲领域达到了令人瞩目的高度。他的人生坐标,从一个失意的小吏,最终定格为一位在艺术殿堂中熠熠生辉的宗匠。

二、作品与风格

张可久毕生致力于词曲创作,是元代最为多产的散曲大家,现存小令多达855首,套曲9首,数量居元代之冠,其作品集《小山乐府》流传至今。他不仅是元曲的集大成者之一,更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元曲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张可久的散曲题材范围极广,几乎涵盖了元代散曲的所有面向。他笔下既有对自然风光的细致描绘,如咏山水、写景言情;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怀,如悲叹个人得失、感怀身世;更有对历史的凭吊,如吊古伤今、怀古咏史;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酬作、送别、说理谈禅、咏物赠答以及闺情之作。这种多样化的题材谱系,展现了他广阔的胸襟和对世间万物的深刻洞察。 在诗风特征上,张可久以其“清丽典雅、华而不艳”的独特风格而闻名。他的作品典雅脱俗,雅正清丽是主调,但也偶有简淡疏放之笔。他尤其讲究“蕴藉骚雅”,将“蕴藉”视为创作的最高境界。这意味着他的作品不追求直白俚俗,而是注重含蓄内敛,以深远的意境和隽永的韵味打动人心。与许多元曲作家不同,张可久在创作中较少使用衬字,这使得他的散曲更接近诗词的格律美,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散曲原本的俚俗质朴本色,转而走向了更为精致典雅的艺术道路。 张可久在作曲上精心雕琢,以词藻取胜,并极其注重格律工整。他专以炼句为工,对仗见巧,喜用典故,并大量采纳诗词的句法入曲。这种对语言和形式的极致追求,使得他的作品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上都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成就,为元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确立了“清丽派”散曲的典范。

三、思想与性格

张可久的作品与生平,共同勾勒出一位在时代洪流中坚守自我、以艺术超脱世俗的文人形象。他“怀才不遇”的坎坷仕途,无疑是他思想底色中一抹挥之不去的忧郁。这种个人际遇的失意,并未使他沉沦,反而促使他将对功名的追求转向了对艺术的极致探索。散曲,成为了他安放灵魂、表达情感、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天地。 从文本证据来看,张可久作品中“感怀、吊古伤今、悲叹个人得失”等主题,正是他将个人困厄与时代变迁相融合的体现。他并非一味地哀叹,而是通过清丽典雅的笔触,将这些深沉的情感升华为一种超然的审美体验。这种“思想—情感—表达”的因果链,展现了他独特的精神气质:他既有文人传统的忧国忧民情怀,也具备在困境中寻求精神慰藉的旷达。 他的“清丽典雅、华而不艳”的艺术风格,以及对“蕴藉骚雅”的极致追求,反映了他孤高而仁厚的性格底色。他选择了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姿态,避免了世俗的喧嚣与直白,以一种更为含蓄、内敛的方式与世界对话。这种对美的执着,不仅是他个人审美旨趣的体现,更是他面对人生逆境时,选择以艺术的纯粹来对抗现实的混浊,在诗意的栖居中寻求精神的自由与永恒。 因此,张可久的核心命题可以概括为:以雅化俗,以曲寄情,在艺术中寻求精神的超脱与永恒。 他用一支笔,将个人失意与时代风云化为清雅的旋律,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艺术遗产。

四、后世评价

张可久在元代散曲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其在世时便已声誉卓著。历代文人学者对其推崇备至,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评价。 首先,他与同时代杰出曲家并称,足以见其影响力:

“与乔吉并称‘曲中双璧’、‘曲中李杜’,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这些称谓不仅肯定了他在元曲创作上的卓越成就,更将其与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相提并论,足见其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分量。 明代朱权在其《太和正音谱》中,对张可久更是给予了极高的赞誉,称其为“词林之宗匠”,并有如下精彩的评论: “张小山之词,如瑶天笙鹤。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吃烟火食气,真可谓不羁之材。若被太华之仙风,招蓬莱之海月,诚词林之宗匠也。当以九方皋之眼相之。” 这段评价生动地描绘了张可久作品的艺术特质:如仙乐般飘逸,清雅秀丽而不流于媚俗,充满了超凡脱俗的仙气,仿佛不食人间烟火。朱权将其视为曲坛的宗师,认为其作品需以伯乐九方皋的眼光才能识其真髓,这无疑是对张可久艺术成就的最高肯定。 张可久的影响力维度是多方面的。作为元代最为多产的散曲大家,他不仅是元曲的集大成者之一,更以其独特的“清丽派”风格,开创并引领了一个重要的审美流派。他的作品为元曲注入了典雅、蕴藉的诗词美学,提升了散曲的文学品格,对后世的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证明了散曲不仅可以俚俗质朴,更可以清雅脱俗,极大地拓展了元曲的表现空间。 时至今日,张可久的作品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他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超然的审美情趣,将个人际遇的悲欢与时代风物的变迁,熔铸成一首首清丽绝伦的曲章。阅读张可久,我们不仅能领略元代散曲的独特魅力,更能感受到一位文人如何在困顿中坚守艺术理想,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诗意与永恒。他的作品,是元代文人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雅致审美情趣的生动体现。

五、延伸阅读

若想深入了解张可久的艺术世界,以下作品与读本是不可或缺的入门之径: * 入门作品清单 * 《小山乐府》:这是张可久散曲作品的总集,收录了他绝大部分的小令与套曲。阅读此集,可全面领略其清丽典雅的风格、多样化的题材以及精湛的艺术技巧。建议从其流传较广、意象清新的小令入手,感受其“不吃烟火食气”的独特魅力。 * 推荐版本/读本 * 《小山乐府》校注本或选本:市面上有多家出版社出版的张可久散曲校注本或选本,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这些版本通常会提供详细的注释和背景介绍,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对于初学者,选本更为友好,可快速接触其代表作。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