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

[ 宋 ] 1009年—1066年

一、生平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北宋眉山人,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更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或许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父子三人并称“三苏”,共同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苏洵一生虽官职不高,却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影响了当时的文坛,并为后世留下了《嘉祐集》等宝贵著作。 苏洵的家族溯源颇具争议。他曾修编族谱,自称是初唐宰相苏味道的后裔,但他也坦承,苏味道后人与自己的高祖之间世系已不可考证,其高祖才是信史的上限。有学者认为,苏洵此举是看中苏味道的知名度,旨在团结苏姓人士,以虚构始祖来联宗,争取共享政治和社会资源。无论如何,苏洵的父亲苏序、母亲史氏,以及两位兄长苏澹、苏涣,构成了他早年的家庭环境。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四月十五日,苏洵在眉山出生。少年时期的苏洵并不好学,直到19岁娶妻程氏。程氏知书达礼,不仅贤惠持家,更能督促子女读书,对苏洵后来的转变起到了关键作用。 人生的转折点发生在苏洵27岁那年。他幡然醒悟,开始发奋读书。尽管最初尝试参加进士和茂才考试均告失败,但他并未气馁,反而焚烧了自己平日所作的文章,闭门苦读十余年。在这漫长的十年里,他对《六经》和诸子百家学说进行了通盘的了解,学业大进,文思泉涌,顷刻间便能书写数千字的文章,为他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携二子苏轼、苏辙赴汴京,拜谒当时文坛领袖翰林学士欧阳修。他向欧阳修献上自己所著的二十二篇文章,这些作品立即获得了欧阳修的高度赞赏,欧阳修甚至评价道:> “虽贾谊、刘向不过也。” 这一评价使得苏洵的文名一时大盛,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他的文章,汴京当地的学者也竞相模仿苏氏的文风。 然而,命运的馈赠与考验总是相伴而至。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同登金榜,轰动京师,这无疑是苏洵人生中的一大喜事。但就在喜悦之时,其妻程氏却不幸病故,父子三人从云霄跌入谷底,悲痛不已。嘉祐三年(1058年),宋仁宗曾召他参加考试,苏洵却以称病为由不赴,这体现了他淡泊名利、不愿趋附权贵的清高品格。 嘉祐五年(1060年),经由宰相韩琦的推荐,苏洵才得以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任霸州文安主簿等微官。同年,他还奉命与姚辟一同修撰了《太常因革礼》一百卷,并在三个月内编成。他还向朝廷呈上了二十五篇《进论》,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六国论》,展现了他对时政的深刻洞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二十五日,苏洵在京师病逝,享年五十八岁。同年六月,他的灵柩由官船载运,在二子苏轼、苏辙的扶护下,从汴京出发,经淮河、长江溯流而上抵达江陵,再沿水路入峡,于次年四月才抵达家乡眉山。十月,苏洵与妻子程氏合葬。他去世后,朝廷追赠其为光禄寺丞,后又赠太子太师,以表彰其文学成就。苏洵的一生,虽仕途不顺,却以其独特的才华和坚韧的品格,在北宋文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二、作品与风格

苏洵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方面,他以其深邃的思想和雄健的笔力,在北宋文坛独树一帜。他的作品集《嘉祐集》流传至今,收录了他大部分的散文精华。此外,他曾向欧阳修献上二十二篇著作,又向朝廷呈上二十五篇《进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六国论》。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散文的典范,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警示北宋统治者勿重蹈覆辙,其核心观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文章逻辑严密,论证有力,气势磅礴,体现了苏洵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这篇作品不仅是其代表作,也成为后世学习政论写作的经典范文。 苏洵的散文风格,从欧阳修“虽贾谊、刘向不过也”的极高评价中可见一斑。贾谊和刘向皆是汉代著名的政论家和文学家,以文笔雄健、思想深刻著称。欧阳修将苏洵与之并列,足见其文章在当时的影响力。史料记载,苏洵文名大盛后,“汴京当地的学者竞相模仿苏氏所作的文章”,这进一步证明了其文风的独特魅力和引领作用。 综合来看,苏洵的散文风格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 雄健刚劲:其文笔如刀,气势磅礴,尤以政论文章为甚,读来令人精神振奋。 * 逻辑严密:论证过程层层递进,滴水不漏,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 思想深邃:文章往往能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深刻的哲理,针砭时弊,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经世致用精神。 * 古朴典雅:他继承了先秦两汉散文的传统,语言凝练,辞藻古雅,不尚浮华,追求文章的内在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现有资料主要聚焦于苏洵的散文成就,并未提及他在诗歌方面的创作或风格。因此,在讨论苏洵的作品与风格时,我们主要指涉其在散文领域的卓越贡献。他的散文不仅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的散文创作树立了典范。

三、思想与性格

苏洵的思想与性格,在其大器晚成的人生轨迹和经世致用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鲜明体现。他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他独特的价值立场和人格气质。 首先,勤学不辍的毅力与求索精神是苏洵最显著的性格特征。少年时期的他曾一度荒废学业,但在27岁时幡然醒悟,毅然闭门苦读十年。这十年磨砺,不仅使他学问大进,更锤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这种“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是其日后能够厚积薄发、文名远扬的根本。他深知学问之道无捷径可走,唯有潜心钻研,方能有所成就。 其次,苏洵展现出清高自持、淡泊仕途的人格风骨。在文名鹊起、二子登科的盛名之下,宋仁宗曾召他参加考试,他却“称病不赴”。这并非简单的推辞,而是他内心深处对功名利禄的淡然,以及对世俗官场的清醒认识。他更倾向于以文章论道,以思想影响社会,而非沉溺于官场的浮沉。这种不慕虚名、不趋附权贵的态度,彰显了他独立不羁的士人风骨。 再者,苏洵具有心怀天下、经世致用的政治抱负。他向欧阳修献上二十二篇政论文章,又向朝廷呈上二十五篇《进论》,其中《六国论》等篇章,无不体现了他对国家兴衰、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他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现实问题的剖析,试图为北宋王朝提供治国方略,展现了儒家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参与修撰《太常因革礼》,也表明他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愿意投身实际的制度建设。 最后,苏洵对家族传承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实践。他修编族谱,虽在当时引起争议,但从柳立言等学者的观点来看,这反映了他对家族荣誉、宗族团结的重视,以及通过家族力量争取社会资源的策略性思考。这与他作为“三苏”之父的身份相得益彰,体现了他对家庭和后代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苏洵的精神底色可以概括为:以十年苦读铸就的求索毅力,以文章论道实践的经世抱负,以及清高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 他将这些思想情感融入笔端,形成了其独具一格的散文风格,也塑造了他作为一代文宗的崇高形象。

四、后世评价

苏洵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被誉为北宋文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共同构成了北宋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首先,同时代权威的推崇奠定了苏洵的文坛地位。欧阳修作为北宋文坛的盟主,对苏洵的文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文采和思想深度“虽贾谊、刘向不过也”。这一评价无疑是苏洵文学成就的权威认证,使得他的文章迅速在士大夫阶层中广为流传。当时“汴京当地的学者竞相模仿苏氏所作的文章”,足见其对北宋文风的巨大引领作用和影响力。他以其雄健的文风,为当时略显柔弱的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苏洵作为“三苏”之父,其对子嗣的教育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不仅言传身教,以自身十年苦读的经历激励儿子,更在文学思想上为苏轼、苏辙兄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苏轼、苏辙的文学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苏洵的悉心培养和家学渊源。因此,苏洵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其家族在文学史上的辉煌,也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美谈。 综合来看,苏洵以其大器晚成的勤学精神、深邃的政论思想和独特的散文风格,不仅在北宋文坛上承前启后,为古文运动的深入发展贡献了力量,更为后世的散文创作树立了典范。他文章中蕴含的忧国忧民情怀、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现实的批判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苏洵的人生轨迹和文学实践,启发我们认识到,学问的积累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而文学的价值则在于其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关怀。他之所以至今仍值得我们阅读和学习,正是因为他以笔为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和不朽的文学篇章。

五、延伸阅读

  • 入门作品清单:
  • 《六国论》:苏洵的代表性政论文章,通过分析战国六国灭亡的原因,警示北宋统治者,文笔雄健,逻辑严密,是了解其思想和文风的绝佳切入点。
  • 《嘉祐集》:苏洵的文集,收录了他大部分的散文作品,是全面了解其文学成就和思想体系的必备读本。
  • 推荐版本/读本:
  • (由于原始材料未提供具体推荐,此处从略。建议读者选择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校注本或选本,以便更好地理解原文。)
  • 相关文化资源:
  • (由于原始材料未提供相关信息,此处从略。若有兴趣,可查阅关于“三苏”的传记、纪录片或前往四川眉山的三苏祠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