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

[ 汉 ] 前179年—前118年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7年),本名犬子,因仰慕战国时期名相蔺相如的为人与功业,遂改名为相如,字长卿。他出身于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省)的一个家庭,是西汉时期杰出的辞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相如以其词藻富丽、结构宏大的辞赋作品闻名于世,尤其是《子虚赋》和《上林赋》,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被后人尊称为“赋圣”。他与卓文君的传奇爱情故事,更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佳话。

一、生平

少年立志与初入仕途

司马相如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武艺的兴趣,喜爱读书与剑术。他年少时便立下远大志向,为了表达对蔺相如的崇敬,毅然改名。这不仅是他对先贤的追慕,也预示了他不甘平庸、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汉景帝时期,司马相如凭借才华被任命为武骑常侍,负责皇帝的仪仗和宿卫。然而,景帝并不偏爱辞赋,这使得司马相如的文学才华在宫廷中难以施展,他的仕途初期显得平淡无奇。

梁园结友与《子虚赋》

司马相如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与梁孝王刘武的结识。梁孝王是景帝的弟弟,他酷爱文学,广纳贤士。当梁孝王入朝觐见时,司马相如得以结交邹阳、枚乘、庄忌等当时著名的辞赋家。这次相遇如同打开了一扇窗,让司马相如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后来,他因病辞去武骑常侍之职,前往梁地,与这些文人雅士相交数年。正是在梁园的这段时光里,他潜心创作,写下了气势恢宏的《子虚赋》,这篇作品后来成为他名扬天下的敲门砖。

琴挑文君:一段传奇的爱情

梁孝王去世后,司马相如失去了庇护,回到故里成都。此时的他,虽有才华却未得志,生活一度拮据。他投靠了临邛县令,却意外开启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爱情传奇。在临邛,司马相如以其独特的风采和才情,吸引了当地首富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卓文君才貌双全,且精通音律。在一次宴席上,司马相如受邀抚琴,一曲《凤求凰》寄托了对卓文君的爱慕之情。卓文君早已听闻司马相如之名,又被其琴声与风度深深打动,当晚便与司马相如私奔。 这段“琴挑文君”的故事,充满了浪漫与反叛。卓王孙因女儿的私奔而大怒,不予资助,使得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度家徒四壁,甚至在临邛街头开酒肆卖酒为生。然而,他们的真挚爱情和司马相如的坚韧最终打动了卓王孙,他转变态度,资助了这对夫妇。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得以返回成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这段经历也成为他人生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汉武帝的赏识与仕途再起

司马相如的命运在汉武帝时期迎来了真正的转机。汉武帝偶然读到《子虚赋》,对其铺陈扬厉的文风和宏大叙事惊叹不已,以为是古人之作。恰巧犬监官杨得意是司马相如的同乡,便向武帝举荐了司马相如。武帝召见司马相如,相如趁机创作了《上林赋》,将《子虚赋》中虚构的“子虚”、“乌有先生”、“无是公”三人的辩论,引申到对汉武帝上林苑的描绘,极尽铺陈之能事。这两篇赋作不仅展现了司马相如无与伦比的文学才华,也使他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从此步入仕途,成为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

晚年沉浮与病逝

进入仕途后,司马相如也曾参与重要的政治活动。几年后,汉武帝派唐蒙通夜郎,因其滥用民力,引起蜀地民众恐慌。武帝遂命司马相如前往责问并安抚民众,相如因此创作了《喻巴蜀檄》,成功化解了危机。随后,他又奉命出使西南夷,以其才智和外交手腕,成功笼络了当地部族。然而,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司马相如不久便被人告发涉嫌受贿,遭到免官。尽管一年多后他被重新启用,仍为郎官,但这次挫折无疑给他带来了打击。司马相如晚年患有消渴症,即今日所称的糖尿病。他去世后,留下了《封禅书》,劝谏汉武帝举行封禅大典,以彰显国家统一和皇帝功绩。他的一生,在文学的辉煌与政治的沉浮中交织,最终于公元前117年病逝。

二、作品与风格

汉赋之巅:《子虚赋》与《上林赋》

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汉赋上,其中《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其代表作,也是汉赋的巅峰之作。这两篇赋以假托人物对话的形式,描绘了楚国子虚先生、齐国乌有先生和汉朝无是公之间关于游猎的论辩,最终引出对汉武帝上林苑的宏大描写。它们不仅展现了汉代帝王狩猎的盛况和皇家园林的壮丽,更以其磅礴的气势、华丽的辞藻和严谨的结构,将汉赋的铺陈扬厉之风推向极致,奠定了司马相如“赋圣”的地位。

铺陈扬厉:辞赋的艺术特色

司马相如的赋作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便是“铺陈扬厉”。他擅长运用丰富的词汇、排比的句式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极尽详尽的描写,力求在文字上营造出宏大、壮丽、繁复的景象。例如,《上林赋》中对上林苑的描写,从山川河流到奇珍异兽,从亭台楼阁到歌舞宴乐,无不穷形尽相,令人目不暇接。这种风格虽然有时会显得文章呆板凝重,但其高度的修辞技巧和强大的感染力,无疑是汉代文学的典范。鲁迅曾评价其作品“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宏丽,卓绝汉代”,肯定了其独创性和超越时代的艺术成就。

题材与旨趣:从帝王到边塞

司马相如的赋作题材广泛,除了描绘帝王游猎和皇家园林的宏大场面,也涉及政治劝谏和边疆安抚。例如《喻巴蜀檄》,便是他受命安抚蜀地民众时所作,展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另一面。他的作品不仅追求形式上的华美,更蕴含着一种对国家统一、民族富强的审美旨趣。无论是对帝王盛世的歌颂,还是对边疆稳定的维护,都体现了他对汉朝强盛的自豪感和对国家利益的关切。此外,他还有《大人赋》、《长门赋》等作品,虽然部分真伪有争议,但其题材也涵盖了神仙思想、宫怨等,展现了其创作的多样性。

争议与评价:劝谏抑或颂扬?

关于司马相如赋作的用意,历来存在争议。尽管《子虚赋》和《上林赋》的结尾有讽喻之辞,暗示帝王不应过度奢靡,但赋中对奢侈帝王生活的极力渲染,也极大满足了汉武帝的虚荣心。因此,后世学者常讨论,司马相如究竟是在委婉劝谏,还是在极力颂扬?这反映了汉赋作为一种文体,其“美刺兼备”的复杂性。司马相如的赋作,既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汉代社会风貌、帝王心态和文人处境的重要文本。

三、思想与性格

慕蔺相如:少年意气与改名之志

司马相如的改名,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其少年意气与远大抱负的体现。他仰慕蔺相如的智勇双全、不畏强权,更敬佩其“完璧归赵”的政治智慧和为国效力的精神。这种对先贤的崇敬,塑造了司马相如积极入世、渴望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性格底色。他希望自己也能像蔺相如一样,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为国家贡献力量。

旷达不羁:文人风骨与爱情追求

司马相如的性格中,也流淌着一种旷达不羁的文人风骨。他早年不愿屈就于景帝不喜辞赋的环境,毅然辞官前往梁地,与文人雅士交游,这体现了他对文学艺术的执着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而他与卓文君的私奔,更是他性格中浪漫、大胆、不拘世俗的一面。面对卓王孙的阻挠和生活的困境,他与文君“当垆卖酒”,这种行为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却也展现了他为爱不顾一切的勇气和对世俗偏见的蔑视。他宁愿承受贫困,也要坚守自己的爱情选择,这无疑是其独立人格的最好注脚。

经世致用:政治抱负与家国情怀

尽管司马相如以文学成就闻名,但他并非纯粹的文人,骨子里有着强烈的经世致用思想和家国情怀。他通过《喻巴蜀檄》安抚民心,通过出使西南夷维护边疆稳定,这些都表明他积极参与政治,并以自己的才智为国家服务。他晚年留下《封禅书》,更是希望汉武帝能通过封禅大典,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彰显国家统一和富强。这种将个人才华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抱负,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杂人性:理想与现实的张力

司马相如的一生,充满了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他既有少年立志的豪情,也有为爱私奔的浪漫;既有文学创作的辉煌,也有仕途沉浮的无奈。他的赋作既有劝谏的意图,又难免有迎合帝王虚荣心的成分。这种复杂性,使得司马相如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他是一个才华横溢、情感丰富、抱负远大的文人,也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努力寻找自我定位、实现人生价值的个体。他的精神底色,可以概括为“兼具浪漫与实用,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间,以文学才华服务家国,以真挚情感追求自由”。

四、后世评价

“赋圣”之名:文学史的坐标

司马相如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赋圣”。他的作品不仅是汉赋的典范,更是汉代文学的标志性成就。他将赋这种文体推向了极致,其铺陈扬厉的风格、宏大的结构和华丽的辞藻,深刻影响了后世的辞赋创作。可以说,没有司马相如,汉赋的面貌将大为不同。他为后来的文人树立了一个难以企及的标杆,也为中国文学史贡献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范式。

鲁迅与谭兴国:不同时代的解读

历代文人学者对司马相如的评价不一,但普遍肯定其文学成就。 鲁迅先生曾赞扬他:“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宏丽,卓绝汉代。”鲁迅的评价,强调了司马相如在创作上的独创性,不拘泥于前人,敢于抒发自己的才华,其作品的广博、宏大、华丽,在汉代文学中是出类拔萃的。 近人谭兴国在《巴蜀文学史稿》中则从更宏观的视角评价道:“相如的赋集中反映了中华历史上第一个盛世的辉煌。它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体现了民族统一富强的追求。”谭兴国认为,司马相如的赋作不仅是个人才华的展现,更是汉代盛世的缩影,承载着国家统一和民族强盛的时代精神。他甚至对司马相如晚年的《封禅书》也持肯定态度,认为其反映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力量,有利于国家统一,不应一概否定。

影响与传承:汉赋的典范

司马相如的影响力远不止于其作品本身。他开创的汉赋风格,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和模仿的典范。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通过“琴挑文君”等故事,深入民间,成为中国文化中浪漫爱情的象征。他的辞赋技巧、宏大叙事和对自然、社会、政治的深刻描绘,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灵感。

今日之我见:为何仍值得读

时至今日,司马相如的作品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读。首先,他的辞赋是了解汉代社会风貌、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的珍贵窗口。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可以窥见那个盛世的辉煌与复杂。其次,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超越了时代,成为对真挚情感和自由选择的永恒歌颂,激励着无数追求爱情的人们。最后,司马相如本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其才华与抱负、成功与挫折,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人生启示。阅读司马相如,不仅是欣赏文学之美,更是感受历史的脉搏,体味人性的光辉与挣扎。

五、延伸阅读

入门作品清单

  • 《子虚赋》:了解汉赋铺陈扬厉风格的开山之作,感受其宏大叙事和想象力。
  • 《上林赋》:与《子虚赋》互为表里,展现汉武帝时期皇家园林的壮丽与帝王狩猎的盛况。
  • 《凤求凰》:虽然作者有争议,但作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爱情故事的标志,是了解其浪漫情怀的必读篇章。
  • 《喻巴蜀檄》:了解司马相如作为政治家的一面,感受其安抚民心、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智慧。

推荐版本/读本

  • 《司马相如集校注》:中华书局等出版,提供详细的注释和考证,适合深入研究。
  • 《汉赋选》:各类文学选本中通常会收录司马相如的代表作,适合大众入门阅读。

相关文化资源

  • “琴挑文君”故事:可查阅相关民间传说、戏曲、影视作品,了解这一经典爱情故事的流变与影响。
  • 四川成都、临邛等地:若有机会,可探访与司马相如、卓文君相关的历史遗迹或纪念地。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