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 周 ] 前313年—前238年

一、生平:乱世儒者的求索之路

荀子,名况,世人尊称荀卿或孙卿,生于约公元前316年,卒于约公元前237年至公元前235年,是中国战国末期一位承前启后的儒家思想家。他出身于赵国,一生历经战火纷飞、诸侯争霸的动荡年代,这深刻塑造了他对社会秩序与人性治理的思考。

出身与早年求学

荀子约在15岁时,便远赴当时学术思想最为活跃的齐国。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各国学者汇聚、百家争鸣的中心。在这里,青年荀子如饥似渴地研习,直至而立之年。稷下学宫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使他得以广泛接触并深入思考儒、墨、道、法、名等各家学说,为他日后融会贯通、自成一派的思想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游说诸侯与仕途沉浮

荀子一生多次出仕与游历,试图将自己的治国理念付诸实践。他曾三度被齐国任命为稷下学宫的“祭酒”,这是一个主持典礼、地位崇高的学术领袖职位。在公元前265年至前261年间,他游说于赵国和秦国,与赵孝成王、秦昭王及应侯范雎等君臣论辩,宣扬儒家学说和六经。他曾被楚国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治理一方。然而,战国乱世的现实,使得他的政治抱负难以完全实现,他多次因时局变动而离职,最终选择在兰陵定居,潜心著述。

晚年著述与弟子传承

在兰陵的晚年,荀子将毕生所学和思考整理成书,即后世所称的《荀子》。这部著作系统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成为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他的门下弟子众多,其中不乏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如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秦朝丞相李斯。这些弟子虽然在思想上有所分化,但都从荀子那里汲取了丰富的养分,将他的思想以不同形式传承并发展开来。荀子的人生轨迹,正是那个时代儒者积极入世、寻求治世之道的缩影,他的经历也深刻影响了他对人性、道德与政治的现实主义洞察。

二、思想核心:礼法并用,化性起伪

荀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既继承了孔子的儒家传统,又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哲学面貌。其核心在于对人性、道德、礼义以及天道的深刻理解,并以此构建起一套旨在实现社会秩序与个人修养的理论。

祖述孔子:仁义为本的道德追求

荀子自视为孔子的真正继承者,他坚信孔子之“道”是全面而无偏蔽的。他将仁义、礼义、忠信视为儒家的最高伦理价值,其中又以“仁义”最为核心。在荀子看来,仁义是统合社会、维系国家兴衰的绝对必要条件,它超越了法家单纯依靠刑罚来维持秩序的观念。他强调君子应以仁义为准则,通过自我修养,成为社会的道德表率和领导者。这种对仁义的执着,体现了他对儒家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

性恶论:人性的深刻洞察

与孟子的“性善论”截然不同,荀子提出了著名的“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指出,人与生俱来便有好利、嫉妒、追求声色口腹之欲的本能。这些欲望本身在道德上是中立的,但若任其发展,不加节制,必然导致争夺、仇恨与混乱,最终破坏社会秩序。荀子认为,人性的缺陷正是促使人类走向文明的内在动力,因为人们意识到必须合群合作才能生存,而合群则需要道德制度的规范。

化性起伪:后天学习与道德建构

既然人性本恶,那么道德何来?荀子给出的答案是“化性而起伪”。这里的“伪”并非虚伪,而是指人为的、后天建构的道德和文化。他强调,道德价值并非天赋,而是由圣人创造,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人虽然没有先天的道德观念,但拥有理性和认知能力,能够辨别是非善恶,并具备学习礼义的能力。因此,人人都可以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日积月累地养成美德,甚至达到圣人的境界。这一理论突出了教育、环境和个人意志在道德养成中的决定性作用。

礼义为先:社会秩序的基石

在荀子的思想体系中,“礼”占据了核心地位。他集先秦礼论之大成,认为礼不仅是冠婚丧祭、揖让进退的仪式,更是广义上的一切典章制度、社会习俗,是维系社会和谐与秩序的最高原则。礼的功能有三:满足人的欲望、提升人的道德素质、成为政府和民间运作的依据。礼通过转移、疏导、净化的策略,将人无止境的欲望限制在不伤及社会秩序的程度内,使人的情感和行为处于和谐状态。荀子极力主张以礼修身和礼制教育,认为统治者和士人必须以礼义修身,才能建立善良的社会风俗,使百姓安守本分,减少纷争。

天人相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在自然观方面,荀子倾向于唯物主义,提出了“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著名论断。他认为自然界依照自身的规律运行,没有目的,也无意志,与人间事务的好坏无关。天人之间界限分明,天不会干预人事,所谓的“天命”和“灾异”与政治和道德无关,应破除迷信,不畏惧鬼神。荀子是先秦诸子中唯物主义思想最为彻底的一位,他强调人应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非被动顺应。他甚至提出“人定胜天”的观念,认为社会组织和秩序是人类独有的创造,人能够成为天地万物的主人,与天地并立而为三。这种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立场,与孔孟的天命观有所不同,展现了其思想的现实主义底色。

三、政治哲学:圣王治世与国家治理

荀子的政治哲学,是其道德思想在国家治理层面的具体展开。他深信社会秩序的建立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并为此设计了一套以圣王为核心、礼法并用、强调贤能与思想统一的治国蓝图。

尊君与贤能:理想君臣关系

荀子提倡“尊君”之说,认为君主制国家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前提,君主的权威是绝对的。他强调君主是道德的榜样和臣民的导师,能够通过自身的礼义和诚恳来教化人民,实现不怒而威的太平盛世。然而,荀子的尊君并非法家式的君主独裁。他明确指出: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这意味着君主的存在是为了人民的福祉,而非谋求私利。因此,君主必须具备仁义忠信的品德,并能组织社会、解决民生问题。荀子反对君主独揽大权,主张君臣分工,君主应清静无为,将实际政务委托给贤能的大臣处理,形成“君主象征化,宰相实权化”的理想模式。他赞扬周成王与周公的组合,认为这是君主与贤相合作的典范。同时,他强调任用贤能,打破世袭与门阀,建立以才能为标准的文官制度。

礼法互补:治国安邦的方略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的现实决定了社会需要外在的管束。他将“礼”与“法”相提并论,主张礼法互补,共同维系社会秩序。礼鼓励利他的正面行为,通过道德教化和规范来引导人们向善;而法通过惩罚来对付自私的负面行为,威慑那些不愿遵守礼义的人。他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最高原则,也是区分是非的最高准则,具有划分等级、分配资源的作用,使“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这种等级并非武断,而是依据个人的贤能来决定。 尽管荀子承认法律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刑罚具有威慑力,但他始终坚持礼制比法律更重要。他认为法律只能用于百姓,而对于士人则主要应用礼乐。法治必须以礼治为根本,礼的实践是推行法律的基础,二者关系不可颠倒。他强调,治国不能单独依靠法制,而必须有赖于君子,这与孔子的思想相近,也与法家有根本不同。

正名与禁惑:思想统一的追求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荀子主张国家要控制思想。他提出了“正名”和“禁惑”的法制思想。“正名”即确定事物的名称和概念,认为名称是由圣王制定,经约定俗成后就不应更改,这有助于统治者统一思想,避免混淆是非。他认为当时许多学说都是“邪说”,制造混乱,因此圣人当权时,这些邪说都应被诛除,就像孔子诛杀少正卯一样。荀子强调,在圣王统治下,士人不应有独立的思想,政府应干预并结束颠覆性的学说。这种思想统一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为后世的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富民与节用:社会经济的考量

在社会经济方面,荀子主张“节用裕民”,即国君和官员都应节俭不浪费,并要减轻赋税,协助人民增加生产。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必须加以限制,使其合乎物资供给的数量。他强调减少资源浪费,并主张在礼制许可的范围内,人民可以享受生活。为了百姓生计,政府应轻徭薄赋,并协助财物流通,使天下物产以有易无,互相供给。他将农业视为财富的根源,并认为人民生活是否饱足,是衡量国政治乱的重要标准。荀子还赞成社会分工和合群合作,认为人类必须分工协作才能生存,社会上各种人应按能力取得地位,社会资源的分配也应合乎正义原则。

四、后世评价:毁誉参半的儒家巨擘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儒,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其地位在历史上也经历了几番沉浮,可谓毁誉参半。

汉代尊崇:儒学正统的奠基者

在汉代,荀子的地位一度非常崇高,被尊奉为儒者典范。汉初的儒家思想深受荀子影响,其政治观念适应了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为汉朝建立朝廷礼制提供了理论基础。贾谊、韩婴、董仲舒等汉代思想家都从荀子学说中汲取养分。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孟子与荀子合传,视二人为孔子以来的两大儒者,不分高下,足见当时荀子在儒门中的重要地位。他的经学传授,特别是对《诗经》的贡献,也为汉代经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明批判:性恶论与法家之争

然而,自中唐韩愈提出“道统”观念,将孟子列为孔子道统的唯一继承者后,荀子的地位便开始下降。宋代以后,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孟子的“性善论”被尊为儒家正宗,而荀子的“性恶论”则受到严厉批判。许多理学家,如程颐、朱熹,认为荀子的性恶说“大本已失”,甚至指责他“全是申、韩”,将其视为孔门异端,偏离了儒家精神,走入了法家的歧途。荀子的弟子韩非、李斯成为法家代表人物,并参与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也间接连累了荀子的声誉,导致他在1530年被罢祀于孔庙。

清代复兴:考据学下的重新审视

到了明末和清代,随着反理学思潮和考据学的兴起,荀子的思想又获得了重新评估。一些学者开始重视荀子在传经方面的功绩,认为六经得以传世,荀子功不可没。汪中、凌廷堪等学者赞扬荀子,甚至有学者建议将其重新从祀孔庙。这一时期,荀子作为一位严谨的学者和礼学大师的形象逐渐被恢复。

近现代争议:权威主义的代表?

进入近现代,荀子的评价再次发生转变。清末维新派如梁启超、谭嗣同等,将两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归咎于荀子,认为他创立了君主专制之说,背叛了孔子。谭嗣同在《仁学》中甚至批评“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民国时期,在反传统运动中,荀子被一些知识分子视为权威主义的代表而备受抨击。然而,1949年后,由于其唯物主义思想与官方意识形态相近,荀子又一度受到重视,特别是在“批孔扬秦”时期,他因弟子韩非、李斯而受到赞扬。20世纪学术界对荀子的评价依然两极分化,有学者赞扬其科学思想和逻辑思想,也有学者批评其性恶论“否定人性尊严”,其“天人之分”则被视为“缺乏道德形上论”的证据。

综合评述:为何荀子仍值得读

荀子无疑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巨擘,是先秦时代最后一位,也是第一个描绘出帝国架构的儒者。他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对人性、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提出了独到而系统的见解。尽管其“性恶论”和“尊君”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引发争议,但其对礼义的重视、对后天学习和道德建构的强调、对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阐发,以及对社会分工和经济民生的关注,都展现了其思想的深刻洞察力和实践价值。 至今,荀子仍值得我们阅读,原因在于:他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孟子的儒家视角,让我们看到儒家思想内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他以其严谨的逻辑和现实的考量,为我们理解人性的复杂性、道德的起源以及社会治理的挑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他的学说,不仅是理解先秦思想史的关键一环,更是我们反思现代社会秩序、教育理念和政治伦理的重要参照。

五、延伸阅读

入门著作

  • 《荀子》:这是了解荀子思想最直接、最权威的文本。
  • 《劝学》篇:阐述学习的重要性、方法与目的,是荀子思想的入门篇章。
  • 《性恶》篇:系统阐述其性恶论,是理解其人性观的核心。
  • 《礼论》篇:详细论述礼的起源、功能与意义,是其礼学思想的精髓。
  • 《天论》篇:展现其唯物主义自然观,破除迷信,强调人定胜天。
  • 《王制》篇:阐述其政治理想和治国方略,包括尊君、贤能、礼法等。

推荐读本

  • 《荀子译注》(梁启雄 译注):经典译注本,注释详尽,有助于理解原文。
  • 《荀子新注》(王先谦 撰,王天海 校点):清代王先谦的集大成之作,汇集各家注释,学术价值高。
  • 《荀子导读》(张岂之 著):对荀子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和解读,适合初学者。

相关文化资源

  • 纪录片:可关注中国哲学史或先秦诸子百家相关的纪录片,其中常有对荀子及其思想的介绍。
  • 学术论文与专著:对于有兴趣深入研究的读者,可查阅相关学术期刊和哲学史专著,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余英时《中国思想史研究》等。

核心概念速览

  • 荀子(Xúnzǐ):战国末期儒家思想家,名况,尊称荀卿。
  • 性恶论(Xìng'è Lùn):荀子提出的人性论,认为人与生俱来具有好利、嫉妒等本能,若不加节制则会为恶。
  • 化性起伪(Huà Xìng Qǐ Wěi):荀子思想核心之一,指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人为的努力(“伪”),改变人性的恶,使其向善。
  • 礼(Lǐ):荀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广义指一切典章制度、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是维系社会秩序、教化人性的关键。
  • 天道有常(Tiāndào Yǒucháng):荀子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不因人的行为而改变,与人事无关。
  • 正名(Zhèngmíng):荀子主张统一事物的名称和概念,以消除思想混乱,维护社会秩序。
  • 尊君(Zūnjūn):荀子强调君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权威,但君主的存在是为了人民的福祉。
  • 法后王(Fǎ Hòuwáng):荀子主张效法近代的圣王(如周文王、周武王),而非远古的“先王”,认为其制度更具可操作性。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