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周 ] 前372年—前289年

一、生平

出生与早年:邹国儒门,孟母教子

孟子,名轲,姬姓孟氏,生于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72年),卒于战国晚期(约公元前289年)。他出生于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是鲁桓公庶长子孟庆父的后代。孟氏家族因战乱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便成了邹人。相传他三岁丧父,由母亲仉氏(或李氏)含辛茹苦抚养成人。孟母对孟子的教育极为重视,其“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以及“断机教子”警示学业不可半途而废的故事,成为中华民族母教的千古典范,深刻塑造了孟子早年的品格与志向。

求学与游说:师承儒学,周游列国

孟子成年后,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据考证,他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孟子怀抱“兼济天下”的理想,效仿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先后到过齐、魏、滕、宋、鲁等国,向各国君主宣讲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力倡“仁政”与“王道”,希望君主能以民为本,推行德治。然而,在各国竞相追求霸权、崇尚武力的背景下,孟子的理想主义政治哲学并未被普遍采纳,他的游说生涯屡屡碰壁。

退隐著述:传世《孟子》七篇

政治抱负难以施展,孟子最终选择退隐,与弟子万章等人共同著述,将自己的思想学说整理成书,便是流传至今的《孟子》。全书共七篇,包括《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这部著作不仅系统阐述了孟子的哲学思想,也以其雄辩的文风和充沛的气势,成为先秦散文的杰出代表。南宋时期,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列为“四书”,自此直到清末,《孟子》一直是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其地位被推向儒家经典的巅峰。孟子的一生,从求学立志到游说受挫,再到退隐著述,最终将儒家思想推向新的高峰,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作品与风格

《孟子》:儒家经典,说理畅达

孟子的核心作品便是以其名字命名的《孟子》一书。这部著作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散文经典。其文章风格鲜明,以“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辩论”著称。孟子在论述时,善用譬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将深奥的哲学道理阐释得深入浅出,富有感染力。他常常通过生动的对话和具体的案例,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使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思想的深度,又能领略到语言的魅力。

核心思想:性善论与仁政王道

《孟子》一书的核心,在于其两大思想支柱:性善论和仁政王道。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是他所有政治伦理学说的出发点。他主张君主应以仁德治国,推行“仁政”,实现“王道”,从而达到“民富国强”的理想社会。这些思想不仅构建了孟子独特的哲学体系,也为后世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通过《孟子》一书,我们得以窥见这位“亚圣”的智慧与情怀,感受他为天下苍生奔走呼号的赤诚之心。

三、思想与性格

性善论:人性的光辉与“四端”

孟子思想的核心基石是其独创的“性善论”。他坚信,人性本是向善的,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是自然而然的趋势。孟子认为,人与生俱来便拥有四种最基本的道德情感,他称之为“四端”或“四德”: * 恻隐之心:对他人苦难的同情与怜悯。孟子举例说,人乍然看见小孩将要掉进井里,都会产生惊惧和同情之心,这并非为了讨好孩子的父母,也不是为了博取名声,而是发自人天生的本性。 * 羞恶之心:对不道德行为的羞耻感和厌恶感。 * 辞让之心:谦逊礼让的品德。 * 是非之心:辨别善恶对错的能力。 孟子强调,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拥有这“四端”。若人失去了这些本性,便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人。他认为,如果有人行不善之事,那并非其本性恶劣,而是因为他放弃或未能很好地保持住这些天赋的善端。因此,孟子主张“求其放心”,即努力找回并保有这些善良的本性,通过“反身而诚”,反省自身,使一切行为合乎道德,从而获得最大的快乐。

性恶论的对照:与荀子思想的辩驳

在先秦儒家内部,对于人性善恶的探讨并非只有孟子一家之言。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立的,是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趋利避害、好声色等自然情欲,而道德的善是后天人为教化和约束的结果,这种人为的加工便称为“伪”。荀子强调“化性起伪”,主张通过礼义法度来改造人性,使人由恶变善。 孟子与荀子在人性论上的分歧,深刻影响了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孟子从内在的道德自觉出发,强调人性的光辉与自我完善的可能;荀子则从外在的社会规范着眼,注重教育和制度对人性的塑造。尽管荀子的性恶论对法家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在儒家内部,孟子的性善论最终成为正统观念,并以“人之初,性本善”的简明形式,深入人心。

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的政治哲学

孟子的政治思想以其深刻的民本情怀而著称。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明确将人民的地位置于国家和君主之上。孟子认为,君主的首要职责是爱护人民,保障人民的权利。他甚至主张,如果君主无道,暴虐无德,人民有权推翻其统治,因为这样的君主已沦为“残贼之人”,不再是合法的君主。 孟子强调,政权的合法性来源于民意,君主执政的德行和政策必须为百姓所接受。他引用《尚书》中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告诫君主应当重视民心向背,顺应民意。这种“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两千多年前的君主专制时代,无疑是极具前瞻性和挑战性的,它为后世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仁政王道:推己及人的治国方略

基于性善论和民本思想,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与“王道”的治国方略。他认为,既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那么君主就应该推行“不忍人之政”。仁政的推行,在于君主将自己的仁德推广开来,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即从爱护自己的家人开始,逐步扩展到爱护全国的百姓。 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便是行“王道”。孟子主张君主应“保民而王”,通过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足,百姓安乐。当人民生活安定,自然会拥戴君主,国家也就能富强安定。这种以德服人、以仁治国的理念,与当时各国盛行的霸道形成了鲜明对比。孟子的仁政王道,不仅是一种政治理想,更是一种推己及人、由内而外的道德实践,体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深切向往。

精神底色:浩然正气与忧世情怀

孟子的一生,是为理想而奔走、为真理而辩驳的一生。他虽未能实现其政治抱负,但其思想中蕴含的“浩然正气”和深沉的忧世情怀,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大丈夫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展现出一种独立不羁、坚守原则的人格风范。这种坚韧不拔的道德勇气,以及对天下苍生福祉的深切关怀,构成了孟子精神底色中最为动人的篇章。他以一己之力,将儒家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度,也为后世树立了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典范。

四、后世评价

地位的演变:从子书到“亚圣”

孟子在历史上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升格”的过程。在汉代,《孟子》一书仅被列入“诸子略”,视为子书,其地位远不及“五经”。直到中唐时期,韩愈著《原道》,首次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启了孟子的“升格运动”。宋代是孟子地位提升的关键时期,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南宋朱熹更是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并将其地位推至“十三经”之一,甚至在实际影响力上超越了“五经”。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后世尊称其为“亚圣”,其地位仅次于“至圣”孔子。

深远的影响:儒家道统与文化精神

作为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他的性善论成为后世儒家的正统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其民本思想,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后世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甚至在现代民主思想中也能找到其遥远的呼应。孟子提出的“浩然正气”之说,更是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如南宋的文天祥,在民族危难之际,以身殉道,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凛然气节。

朱元璋的争议:帝王与民本的张力

尽管孟子地位崇高,但其思想的某些部分也曾引发争议。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曾对孟子的民本思想感到不满,认为其言论对君权构成挑战。他甚至亲自下令,删节《孟子》中的一些章句,例如《尽心篇》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十字,以及《梁惠王篇》中“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主张人民有权推翻暴君的言论。朱元璋甚至感叹:“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这不仅反映了孟子思想的激进性,也揭示了理想的民本政治与现实的君主专制之间难以调和的张力。

跨越时空的启迪:为何至今仍值得读

孟子之所以至今仍值得我们阅读和深思,在于他超越时代的智慧和情怀。他坚信人性的光辉,呼唤每个人内心的善端,为人类的道德自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他提出的民本思想,强调人民在国家中的核心地位,为后世的政治伦理奠定了基础。他所倡导的“浩然正气”,激励着人们在困境中坚守道义,在诱惑面前不改其志。在物欲横流、价值多元的今天,孟子关于人性的探讨、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以及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强调,依然能够为我们提供深刻的启迪,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社会,并勇敢地面对挑战。

五、延伸阅读

入门作品清单

  • 《梁惠王上》: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开篇,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核心论断。
  • 《公孙丑上》:探讨“浩然之气”的培养,以及“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著名性善论例证。
  • 《滕文公上》:阐述仁政的具体实践,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体现推己及人的精神。
  • 《告子上》:集中论述性善论,通过与告子的辩论,深入剖析人性的本质。
  • 《尽心上》:孟子思想的总结篇章,包含“尽心知性知天”等重要哲学命题,展现其对生命与宇宙的深刻思考。

推荐版本/读本

  • 中华书局《孟子》校注本:学术研究和深入阅读的首选,注释详尽,考证严谨。
  • 朱熹《孟子集注》:了解宋代儒学对孟子思想的阐释和发展,是理解儒家道统的重要参考。
  • 白话文译注本:如杨伯峻《孟子译注》等,适合初学者和大众读者,语言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原文大意。

相关文化资源

  • 邹城孟庙、孟府:位于山东省邹城市,是孟子及其后裔居住、祭祀的场所,保存有大量历史遗迹和文物,是了解孟子生平与儒家文化的重要实地。
  • 儒家文化纪录片:观看相关纪录片,如《孔子》、《儒林外史》等,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儒家思想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