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
刘邦,字季,生于公元前256年(亦有前247年一说),祖籍沛丰邑中阳里(今江苏省丰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身平民的开国皇帝。他从一个地方小吏,历经秦末乱世的烽火,与群雄逐鹿,最终击败强大的西楚霸王项羽,统一天下,建立了绵延四百余年的大汉王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西汉时期。 刘邦早年家境并不显赫,父亲刘太公、母亲刘媪皆无明确名讳流传,显示其并非贵族。他年少时曾仰慕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也曾短暂投奔过信陵君的门客张耳。在秦都咸阳服徭役时,他目睹秦始皇出游的盛况,不禁发出“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慨,足见其胸怀大志。然而,早年的刘邦不事生产,游手好闲,甚至被乡里人视为“无赖”。他与外妇曹氏生下长子刘肥,但并未正式娶妻。直到后来,他因缘际会结识了避仇迁居沛县的吕公,吕公慧眼识珠,不顾家人反对,将女儿吕雉嫁给了他。吕雉后来为刘邦生下了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成为他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人物。 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当时担任泗水亭长的刘邦,在押解犯人前往骊山的途中,因犯人逃脱而被迫放走所有人,自己也因此逃亡。在芒砀山泽中落草为寇时,他斩杀了一条拦路的大白蛇,民间传说白蛇是白帝之子,而刘邦是赤帝之子,预示着他将取代秦朝的“天命”,史称“斩蛇起义”。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后,沛县县令欲响应起义,在萧何、曹参等人的劝说下召回刘邦。刘邦率众攻入沛县,被推举为沛公,正式举起了反秦大旗。他先是攻占沛县及周边地区,后投奔楚国起义军首领项梁,逐渐壮大自己的力量。 在项梁战死后,楚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军西进,一路攻城略地,最终攻破武关,击败秦军主力,于公元前207年十月抵达霸上。秦王子婴出降,秦朝灭亡。刘邦入咸阳后,并未贪恋秦宫的荣华富贵,而是采纳樊哙、张良的建议,封闭府库,还军霸上,并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朝苛法,深得民心。然而,随后而至的项羽却因刘邦先入关中而大怒,在鸿门宴上欲除之而后快。幸得项伯、张良的斡旋,刘邦才得以脱险。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却违背怀王之约,将刘邦封为汉王,领有巴蜀汉中之地,意图将其困于偏远山区。刘邦对此心怀不满,在丞相萧何的劝阻下,表面上接受了分封。然而,当项羽诛杀楚义帝,并忙于平定其他诸侯叛乱之际,刘邦采纳张良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兵关中,平定三秦,并一度攻占项羽的根据地彭城。此后,楚汉两国展开了长达近五年的激烈争夺。在萧何、韩信、彭越、张良等文臣武将的鼎力相助下,刘邦的汉军逐渐占据上风。最终,在公元前202年十二月的垓下之战中,刘邦运用“四面楚歌”之计瓦解楚军军心,项羽兵败自刎于乌江,刘邦彻底统一天下。 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在泛水之阳即皇帝位,定国号为“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他尊父亲为太上皇,立吕雉为皇后,刘盈为皇太子。建国初期,刘邦论功行赏,萧何因其在后方保障供给的“万世之功”而位列第一。为巩固新生的汉朝,刘邦采纳娄敬和张良的建议,定都关中,并令萧何参照秦律制定《九章律》,同时由叔孙通制定朝仪,以确立礼制。然而,为了剪除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异姓诸侯王,刘邦在位期间,逐步消灭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功臣,并立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强化了中央集权。晚年,刘邦宠幸戚夫人,欲废太子刘盈而立刘如意,引发了废立太子之争。在叔孙通、周昌等大臣的力谏以及张良“商山四皓”的巧妙安排下,刘邦最终放弃了废立太子的念头。 公元前195年,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时中箭,回京后病情危急。他拒绝医治,认为生死乃天命所定。临终前,他与吕后讨论了萧何、曹参、陈平、周勃等人的继任问题。同年四月,刘邦驾崩于长乐宫,享年六十一岁。吕后最初欲秘不发丧,意图剪除功臣,但在郦商的劝说下,最终发丧并大赦天下。刘邦被葬于长陵,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他的一生,从一个布衣百姓到开国皇帝,其跌宕起伏的经历和最终的辉煌成就,深刻塑造了汉朝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走向。
二、作品与风格
刘邦作为一位开国皇帝,其“作品”并非文学创作,而是他所开创的宏伟基业、制定的治国方略以及留下的唯一诗作《大风歌》。这些共同构成了他独特的“作品与风格”。
功业:平定天下,开创盛世
刘邦最大的功业在于结束了秦末长期的战乱,统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国,建立了强大的汉王朝。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楚汉战争中屡败屡战,最终击败了军事实力远胜于己的项羽。他善于用人,能够将萧何的运筹帷幄、张良的谋略、韩信的军事指挥、曹参的冲锋陷阵等各方面人才凝聚起来,形成强大的领导核心。这种“吾善用人”的风格,是其取得天下并开创盛世的关键。汉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格局和文化走向,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治国方略:轻徭薄赋与文武并用
在治国方略上,刘邦展现出务实而开明的风格。他深知秦朝因严刑峻法而速亡的教训,因此在入关后便与民“约法三章”,废除苛法,赢得了民心。称帝后,他推行“轻徭薄赋”政策,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并遣散士兵归家,免除部分赋役,解放因饥饿卖身为奴的百姓,极大地恢复了社会生产力,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在法律方面,他令萧何在秦律基础上修订出《九章律》,既继承了秦律的严谨,又避免了其严苛。 在文化方面,刘邦早期对儒生不甚重视,甚至有轻蔑之语。然而,在儒生陆贾的劝说下,他逐渐认识到“马上得天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道理,开始采纳文治思想。他不仅亲自祭祀孔子,还命叔孙通制定朝仪,以儒家礼仪规范朝政,提升了儒学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在都城建设上,他采纳萧何“非壮丽无以重威”的建议,兴建长安城及长乐宫、未央宫等宏伟建筑,以彰显皇权。对外政策上,面对北方匈奴的威胁,他采取了和亲政策,以避免大规模战争,为国家争取了宝贵的恢复发展时间。这些方略共同构成了汉初“与民休息”的治国风格,为汉朝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唯一诗作:《大风歌》及其意蕴
刘邦的“作品”中,唯一流传至今的文学创作便是《大风歌》。这首诗作于公元前195年,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后,回乡路过沛县,设宴与父老乡亲欢聚之时。在酒酣耳热之际,他击筑而歌,唱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楚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诗短小精悍,却深刻地展现了刘邦作为开国皇帝的复杂心境。前两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抒发了他统一天下、衣锦还乡的豪迈与得意,充满了胜利者的意气风发。然而,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则笔锋一转,流露出他对未来社稷安危的深切忧虑。此时异姓王叛乱的阴影尚未完全消散,功臣宿将的功高震主也让他心生猜忌。这句诗既是对贤能之士的渴望,也隐含着对权力巩固的焦虑与不安,体现了刘邦在功成名就之后,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清醒认知和深沉思考。这首诗以其雄浑的气魄和深远的意蕴,成为刘邦个人风格与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
三、思想与性格
刘邦的思想与性格,如同他的人生轨迹一般,充满了矛盾与复杂性,却也正是这些特质,成就了他从布衣到帝王的传奇。
务实果决,知人善任
刘邦出身草根,没有贵族的束缚,这使他养成了务实、不拘小节的性格。他深谙世事人情,懂得如何凝聚人心,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做出最有利的判断。无论是入关后的“约法三章”以争取民心,还是采纳张良、娄敬的建议定都关中以固守天下,都体现了他卓越的政治远见和果断的决策力。 更重要的是,刘邦拥有超凡的知人善任之能。他能发现并重用萧何、张良、韩信、曹参、樊哙等各具才能的英杰,并让他们各司其职,发挥所长。他曾自评:“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和对人才的尊重与驾驭能力,是刘邦取得天下的核心优势,也是他性格中最为闪光的一面。
豁达大度,亦有猜忌
刘邦的性格中,既有草莽的豪迈与豁达,也有帝王的猜忌与冷酷。在起义初期,他能够容忍雍齿的背叛,并在后来将其封侯,以安抚其他功臣之心。在鸿门宴上,面对项羽的杀机,他能屈能伸,最终化险为夷。对于儒生陆贾的直言不讳,他虽有不悦,但最终仍能虚心采纳其文治思想,并命其著书立说。这些都展现了他宽广的胸襟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然而,当天下大定,皇权巩固成为首要任务时,刘邦的猜忌之心也日益显露。为了剪除对刘氏江山构成威胁的异姓王,他毫不留情地诛杀了韩信、彭越、英布等昔日功臣,甚至在病重之际,仍对连襟樊哙心生杀意。在废立太子的问题上,他对戚夫人的宠爱和对吕后的忌惮,也暴露出他作为帝王在亲情与权力之间的挣扎与权衡。这种从宽厚到猜忌的转变,反映了帝王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也构成了刘邦性格中复杂而矛盾的一面。
从草莽到帝王:精神底色的转变
刘邦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适应、不断转变的过程。他从一个不事生产的“无赖”,通过战火的洗礼,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最初轻视儒生,认为“马上得天下”,但最终在陆贾等人的劝说下,认识到“马上治天下”的重要性,开始推崇文治,并奠定了汉朝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文化基础。 刘邦的精神底色,可以概括为“天命与人谋的交织”。他相信天命(如斩蛇起义的传说),但更依赖人谋,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和人才。同时,他的一生也充满了“开创与巩固的张力”。他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开创了汉朝,但在巩固皇权的过程中,也展现了帝王权力斗争的残酷性。正是这些复杂的思想与性格特质,使得刘邦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和争议的开国皇帝之一。
四、后世评价
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力毋庸置疑。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普遍肯定其开创之功。
历代评说:褒贬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写道:“吾闻之周生曰‘舜之德,非尧之德也;禹之德,非舜之德也。’夫高祖,非尧舜之德也,而能以布衣取天下,此其所以为高也。” 司马迁肯定了刘邦作为平民出身却能统一天下的伟大成就,认为这是他超越常人的“高”之处,但也暗示其德行并非圣人可比。 贾谊在《过秦论》中评价:“高祖以德,非以力。” 贾谊认为刘邦得天下并非仅仅依靠武力,更重要的是他能顺应民心,施行仁德,与秦朝的暴政形成鲜明对比。 宋代苏轼则赞扬:“汉高祖之神武,唐太宗之英断,皆足以服天下。” 苏轼将刘邦与唐太宗并列,肯定了其在军事上的神武和在政治上的英明决断,认为足以使天下臣服。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汉高祖之得天下,非以智也,以其不自用也。” 王夫之认为刘邦的成功不在于他个人有多么超群的智慧,而在于他能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不独断专行,善于用人。 综合来看,历代史家和思想家普遍肯定刘邦结束乱世、开创大一统王朝的丰功伟绩,尤其赞赏他知人善任、善于纳谏的品质。然而,对于他早年的“无赖”行径以及晚年猜忌功臣、诛杀异姓王的行为,也多有批评和反思。
历史地位:汉家基业的奠基者
刘邦的历史地位在于他不仅结束了秦末的混乱局面,更重要的是,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平民出身的皇帝所开创的统一王朝——汉朝。汉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国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文化格局。他推行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为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启了“文景之治”的序幕。 刘邦所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通过剪除异姓王、推行郡国并行制等措施,有效地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他虽然初期对儒生不屑一顾,但最终采纳了文治思想,为儒家学说在汉代乃至后世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奠定了基础。此外,“汉人”、“汉字”、“汉语”等称谓,至今仍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标志,这都源于刘邦所开创的汉朝,足见其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
你的综合判断:为何至今仍值得读
刘邦的一生,是一部从社会底层逆袭成为开国皇帝的传奇史诗。他并非完美无缺的圣人,甚至带有许多人性的弱点,但他却以超凡的韧性、务实的智慧和卓越的用人艺术,在群雄逐鹿的乱世中脱颖而出,最终缔造了一个伟大的王朝。 读刘邦,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个普通人如何凭借勇气和智慧改变命运,更能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得天下”与“治天下”的深刻辩证。他从“马上得天下”到逐渐接受“马上治天下”的转变,体现了政治家对时代潮流的敏锐洞察和自我调适能力。他的成功与失败,他的优点与缺点,都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人性思考。刘邦的故事,至今仍激励着人们在逆境中奋起,在复杂环境中寻求生存与发展之道,也提醒着我们权力与人性的永恒张力。
五、延伸阅读
入门作品清单
- 《史记·高祖本纪》 (司马迁):了解刘邦生平最直接、最权威的原始史料。司马迁以其独特的笔法,勾勒出一个生动而复杂的刘邦形象。
- 《汉书·高帝纪》 (班固):作为《史记》的续作和补充,提供了更多细节和不同视角,可与《史记》对照阅读,加深理解。
- 《资治通鉴》 (司马光):以编年体形式叙述,对秦末汉初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有清晰的梳理,有助于宏观把握刘邦所处的时代背景。
推荐版本/读本
- 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学术界公认的权威版本,适合有一定古文基础的读者深入研读。
- 各类白话文译注本:如《史记全译》、《汉书全译》等,语言通俗易懂,并附有详细注释,非常适合中学生和大众读者入门阅读。
相关文化资源
- 历史纪录片:《帝国的兴衰》、《中国通史》中关于秦汉时期的部分,通过影像资料直观展现刘邦所处的时代风貌和历史事件。
- 影视剧作品:《楚汉传奇》、《鸿门宴传奇》等影视剧,以艺术化的方式再现了刘邦与项羽的楚汉争霸,但观看时需注意艺术加工与历史真实性的区别。
- 纪念地:江苏省丰县的汉高祖原庙、汉高祖纪念馆等,是了解刘邦故里文化和历史遗迹的重要场所。
代表作品小辑
- 《大风歌》
- 题目:大风歌
- 主题:统一天下后的豪迈与对社稷安危的深切忧虑。
- 一语点评:一首短小精悍的帝王之歌,既有胜利者的意气风发,又流露出对未来挑战的清醒认知与不安,是刘邦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
- 一句经典意象:“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