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

[ 唐 ] 636年—680年

一、生平

卢照邻(约634年—689年),字升之,一说名子升,字照邻,号幽忧子,是唐代初年一位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诗人。他出身于北方望族范阳卢氏,这个家族在当时以文化底蕴深厚而著称,为他提供了优渥的成长环境。卢照邻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从著名学者曹宪、王义方处学习小学及经史,在文学和学问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展现出过人的天赋。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前后,卢照邻步入仕途,曾担任邓王李元裕的典签。典签虽是幕僚之职,但能与皇室宗亲近距离接触,足见其才华已得到认可。邓王对他青睐有加,曾赞誉他“此吾之相如也”,将他比作汉代大赋家司马相如,这不仅是对他文学才华的高度肯定,也预示着他早年意气风发、抱负远大的心境。然而,命运的转折很快降临。 乾封元年(666年)至咸亨二年(671年),卢照邻远赴益州(今四川成都一带)担任新都县尉。正是在此任上,他不幸染上了麻风病,这在当时几乎是一种不治之症,给他的身心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疾病的折磨迫使他辞官北归,从此卧病在床,长达十年之久。尽管名医孙思邈曾悉心为他调治,并诊断其病因“郁怒所致,无法根治”,这四个字精准地揭示了卢照邻内心深处才华不得施展、抱负难以实现的郁结与愤懑。 晚年的卢照邻,病情日益加重,甚至因服食丹药中毒,导致手足残废,身体遭受了双重摧残。在巨大的身心痛苦中,他曾试图继续做门客以求生计,但最终还是选择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具茨山下买园隐居,疏凿颍水,以求得片刻宁静。他写下《五悲文》以明心志,试图通过文学创作来超越肉体的痛苦,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然而,长期的病痛最终让他不堪重负。垂拱四年(688年),他写下《释疾文》,不久后便投颍水自尽,结束了自己悲剧性的一生。卢照邻的一生,从早年的意气风发到晚年的病痛缠身,巨大的落差不仅塑造了他沉郁的诗风,也深刻影响了他对生命与世界的思考,成为他创作不竭的源泉。

二、作品与风格

卢照邻的诗歌和骈文在初唐时期独树一帜,尤以歌行体见长。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共同开启了唐诗革新的序幕。在他们之前,诗坛多受南朝齐梁宫体诗影响,风格绮靡纤弱。而“初唐四杰”则以其雄健的笔力、开阔的意境,摆脱了这种束缚,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诗歌从宫廷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 他的诗风清迥疏拔,意境开阔,不拘泥于格律的束缚,时常“一往任笔,不拘整对之意”,展现出一种自由奔放的创造力。这种风格在当时是相当超前的,它打破了旧有的程式化表达,追求更直接、更富情感张力的叙述,为后世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卢照邻的诗歌语言华丽而不失质朴,善于运用典故,但又能化用无痕,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卢照邻的众多作品中,七言长诗《长安古意》无疑是其代表作。这首诗以宏大的笔触描绘了盛世长安的繁华景象,从宫殿楼阁到市井生活,无不栩栩如生。然而,在对繁华的赞叹之余,诗中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韶华易逝的深沉感慨。诗中“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一句,更是广为传诵的爱情绝唱,它超越了世俗的功名利禄,表达了对至死不渝爱情的极致向往,至今仍能触动人心,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的经典表达。 此外,卢照邻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对边塞风光的描绘,也有对个人际遇的抒发。特别是他晚年因病痛而创作的《五悲文》等作品,更是将个人的苦难与对生命、死亡的深刻思考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沉郁顿挫的悲剧美。他的审美旨趣在于追求一种宏大与细腻并存、现实与理想交织的艺术境界,通过诗歌来观照人生,抒发情志。

三、思想与性格

卢照邻的思想与性格,深受其坎坷人生经历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复杂而深刻的底色。他早年才华横溢,得到邓王赏识,无疑是意气风发、抱负远大的。他博学能文,对儒家经史有深入研究,这使得他具备了士人传统的家国情怀和经世济民的抱负,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实现个人价值。 然而,突如其来的麻风病,以及长达十年的病痛折磨,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名医孙思邈诊断其病因“郁怒所致”,这四个字精准地揭示了卢照邻内心深处的挣扎:才华得不到充分施展的郁结,对命运不公的愤怒,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沉忧虑。他自号“幽忧子”,正是其内心世界最真实的写照——一个被幽深忧患所困扰的灵魂,一个在理想与现实巨大落差中苦苦挣扎的知识分子。 在病痛的煎熬中,卢照邻并未完全沉沦。他选择在具茨山下隐居,疏凿颍水,并以《五悲文》来“自明”,这体现了他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他试图通过文学创作来超越肉体的痛苦,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这是一种对生命尊严的坚守,也是一种对哲学命题的深刻探索。这种“思想—情感—表达”的因果链,展现了他在理想与困厄之间反复挣扎的辩证过程,最终走向了一种悲剧性的超脱。 因此,卢照邻的精神底色可以概括为:一个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悲剧英雄。他既有初唐士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又因个人不幸而染上深沉的忧患意识,这种矛盾与张力,构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魅力,也使他成为唐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他的作品不仅是个人苦难的记录,更是对人类普遍命运的深沉反思。

四、后世评价

卢照邻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一道,以其革新精神,扫除了南朝以来绮靡纤弱的宫体诗风,开创了气势宏大、意境开阔的诗歌新局面,为盛唐诗歌的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的出现,标志着唐诗开始走向成熟与繁荣,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明代文学家胡震亨曾评价卢照邻的诗歌“领韵疏拔,时有一往任笔,不拘整对之意”,这精准地指出了他诗风的独特之处——一种超脱于形式束缚的豪迈与洒脱,以及对意境和神韵的追求。这种不拘一格的创作态度,打破了传统格律的僵化,为后世诗歌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对唐代歌行体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尽管《旧唐书》和《新唐书》对卢照邻的记载都过于简略,使得其生平事迹多有难考之处,但这并未减损他在文学史上的光芒。现代学者如傅璇琮等,通过细致考证,努力还原其生平与创作,足见其研究价值和学术魅力。这种历史记载的缺失,反而为后人留下了更多想象与探究的空间。 至今,卢照邻的诗歌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他不仅以《长安古意》等作品展现了初唐的盛世气象与人生哲思,更以其悲剧性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关于生命、苦难与超越的深刻思考。他的诗歌是初唐由弱转强、由靡丽转向雄浑的见证,也是一个才子在命运洪流中挣扎与抗争的真实写照。阅读卢照邻,我们不仅能领略初唐诗歌的独特魅力,更能感受到一个伟大灵魂在困境中不屈的呐喊,以及他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问。

五、延伸阅读

为了更好地理解卢照邻的诗歌与人生,以下是一些推荐的入门作品和阅读资源: * 入门作品清单 * 《长安古意》:卢照邻的代表作,通过描绘长安的繁华与世事变迁,抒发对人生、爱情的深刻感悟。阅读时可感受其宏大叙事与细腻情感的结合,体会初唐盛世的文化气息。 * 《五悲文》:卢照邻晚年病重时所作的散文,是他对个人苦难、生命意义及哲学思考的集中表达。深入了解此文,能感受其沉郁顿挫的文风,是理解其思想性格的重要文本。 * 《病梨树赋》:一篇著名的骈文,诗人以病梨树自喻,寄托了对自身遭遇的悲叹与不甘。阅读此赋,可体会诗人以物喻己的精妙手法,感受其在逆境中不屈的悲愤。 * 推荐版本/读本 * 《全唐诗》:收录了卢照邻的诗歌,是查阅其作品最全面的来源。建议选择有详细校注的权威出版社版本。 * 《卢照邻集校注》:若有专业校注本,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诗文原意及背景,深入挖掘其艺术价值。 * 《初唐四杰诗文选》:这类选本通常会收录卢照邻的代表作,并附有简要的注释和赏析,适合初学者快速入门。 * 相关文化资源 * 傅璇琮《卢照邻杨炯简谱》:这是一部重要的学术研究著作,对于深入了解卢照邻的生平与创作有很大帮助,是研究初唐四杰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 历史文献:查阅《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关于卢照邻的简短记载,了解官方史料对其的评价,并思考史料缺失对研究带来的影响。 * 文学史著作:阅读关于唐代文学史的著作,特别是涉及初唐诗歌革新和“初唐四杰”的部分,将有助于将卢照邻置于更广阔的文学背景中理解。

代表作品小辑

  • 《长安古意》
  • 主题:盛世长安的繁华与世事无常,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
  • 一语点评:气势磅礴,意境开阔,以古意抒今情,兼具浪漫与哲思。
  • 一句经典意象:“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