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再思

[ 元 ] ?—?

一、生平

1. 出身与时代背景:元代曲坛的“甜斋”

徐再思,字德可,自号“甜斋”,因其好甜食而得名,是元代一位重要的散曲作家。他活跃于元朝中后期(约1280年代至1340年代),这一时期,散曲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在民间和士人阶层中都广受欢迎,成为表达性情、描绘世相的重要载体。 在当时的曲坛,徐再思与自号“酸斋”的贯云石齐名,两人并称“酸甜乐府”。后人任讷将二人散曲合编为《酸甜乐府》,其中收录了徐再思的小令103首,足见其在元曲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力。

2. 漂泊的足迹与仕途的浮沉

徐再思聪敏秀丽,其子徐善长亦有才华,继承了家学。他曾担任嘉兴路吏一职,这表明他有过短暂的仕途经历。然而,从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气息看,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 他曾离乡在太湖一带漂泊十年,一生辗转于江浙、苏杭等地。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无疑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使他的笔下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际遇的深沉感慨。他笔下的“远山,近山,一片青无间。逆流诉上乱石滩。险似连云栈。落日昏鸦,西风归雁,叹崎岖途路难。得闲,且闲,何处无鱼羹饭。”正是他旅途艰辛与随遇而安心境的写照。

3. 生卒之谜:一个活跃在元末的诗人

关于徐再思的生卒年份,史料记载不详。不过,至正五年(1345年),钟嗣成在修订《录鬼簿》时,仍将其列为“方今才人相知者”,这暗示着他当时可能仍在世。 尽管具体的生卒年模糊,但可以确定的是,徐再思是一位活跃在元朝中后期,以其独特的“甜斋”风格,为元代散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诗人。他的人生轨迹,无论是短暂的仕途,还是长期的漂泊,都为他的诗歌注入了丰富的生命体验,塑造了他作品中清丽而又深沉的气质。

二、作品与风格

1. 代表作与主题意象

徐再思的散曲以小令为主,情感真挚,意象清新。他的作品题材广泛,但尤以写景抒情、咏物怀古和描绘相思之情最为出色。 * 《折桂令·春情》:这首曲子以其直白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初尝相思的刻骨铭心。“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将相思的病态与缠绵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 《天净沙·秋江夜泊》:此曲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幅秋夜江景图。“斜阳万点昏鸦。西风两岸芦花。船系浔阳酒家。多情司马。青衫梦里琵琶。”将自然景物与历史典故(白居易《琵琶行》)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苍凉而又深情的意境。 * 《人月圆·甘露怀古》:这首怀古之作,通过对古寺败垣、芳草落叶的描写,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败垣芳草,空廊落叶,深砌苍苔。”结尾“木兰花在,山僧试问,知为谁开?”则将历史的沧桑感推向极致。 * 《朝天子·常山江行》:描绘了旅途的艰险与诗人的旷达。“远山,近山,一片青无间。逆流诉上乱石滩。险似连云栈。”在感叹“崎岖途路难”之后,又以“得闲,且闲,何处无鱼羹饭”表现出随遇而安的乐观。

2. 诗风特征:甜美清丽与深沉旷达的交织

徐再思的诗风,正如其号“甜斋”所示,以清丽、甜美见长。他的语言自然流畅,不事雕琢,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感受和自然景物的美态。无论是春情、秋思,还是山水风光,他都能以一种清新雅致的笔调加以描绘。 然而,他的作品并非只有甜美。在清丽的表象之下,也蕴含着深沉的感伤与旷达。他笔下的相思是“害相思”,旅途是“崎岖途路难”,怀古是“败垣芳草,空廊落叶”。这些都透露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体悟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但同时,他又能在困境中找到“得闲,且闲”的自我慰藉,展现出一种随缘自适的旷达情怀。他善用白描手法,将日常景象和个人情感融为一体,使得作品既有画面感,又富有感染力。

3. 题材谱系:从儿女情长到山水怀古

徐再思的散曲题材广泛,主要包括: * 春情与相思:如《折桂令·春情》、《凭阑人·春情》、《清江引·相思》等,细腻描绘了爱情的萌动、相思的煎熬与离别的愁绪。 * 山水田园与旅途风光:如《朝天子·西湖》、《朝天子·常山江行》、《普天乐·西山夕照》等,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 咏史怀古:如《人月圆·甘露怀古》,通过对历史遗迹的凭吊,抒发对兴亡盛衰的感慨。 这些题材共同构成了徐再思的审美旨趣:他既关注个体生命的情感体验,也关注广阔的自然世界和深远的历史维度,将个人情怀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三、思想与性格

1. 敏感细腻的内心世界

徐再思的诗歌,尤其是那些描绘相思与春情的作品,展现了他敏感而细腻的内心世界。他能捕捉到“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这种情感的微妙变化,并将之以极具感染力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对情感的深度体验和精准把握,是其作品动人之处。 他“聪敏秀丽”的性格,也体现在他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上。无论是“斜阳万点昏鸦”还是“西风两岸芦花”,都显示出他对外界环境的敏锐感知和审美情趣。这种对美的追求和对情感的忠实,构成了他创作的内在驱动力。

2. 随遇而安的旷达与人生况味

尽管有“离乡在太湖一带漂泊十年”的经历,以及“叹崎岖途路难”的感慨,徐再思却并未沉溺于悲苦。他能在困顿中发出“得闲,且闲,何处无鱼羹饭”的达观之语。这表明他拥有一种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 这种旷达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看透世事艰辛后,选择一种与自我和解、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他将人生的不如意化为诗意,在山水之间寻求精神的慰藉,体现了元代文人在乱世中寻求内心平静的普遍心态。

3. 核心命题:在流转中寻觅诗意与安宁

徐再思的精神底色,可以概括为:在人生的流转与变迁中,寻觅个体情感的真实表达,并以诗意化的方式,寻求内心的安宁与超脱。 他笔下的“甜”是生活中的美好与情趣,而“酸”则是人生中的不如意与感伤。他将这“酸甜”二味融于一炉,以清丽的笔触,展现了一个元代文人面对世事浮沉时的独特心境。他的诗歌,是其个人生命体验与时代精神交织的产物,既有对世俗情感的眷恋,也有对超然物外的向往,共同构筑了他独特的精神世界。

四、后世评价

1. 元代曲坛的“甜斋”与“酸斋”

徐再思与贯云石并称“酸甜乐府”,这本身就是对他文学地位的肯定。在元代散曲的繁盛时期,能够与另一位重要作家齐名,并被后人合编作品,足以说明其作品在当时的影响力与艺术价值。 “甜斋”之号,也形象地概括了他作品清丽、甜美的风格特征,使其在元曲作家群中独树一帜,成为元代散曲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2. 散曲史上的重要坐标

徐再思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在元代散曲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他的小令,尤其是那些描绘相思、春情和山水风光的篇章,对后世的散曲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他将口语化与文人雅趣相结合,拓展了散曲的审美空间,为元曲的成熟与发展贡献了力量。 他的作品,如《折桂令·春情》中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因其情感的普适性和表达的精妙性,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流传至今,成为元曲的经典代表。

3. 为什么至今仍值得读?

徐再思的散曲之所以至今仍值得我们阅读,在于其真挚的情感、清新的笔触和对人生况味的深刻体悟。他笔下的相思,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刻骨铭心;他笔下的山水,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自然之美;他笔下的旷达,是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的内心平静。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甜”味,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元代文人如何以诗意的眼光看待世界,如何在浮沉中保持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读徐再思,能让我们放慢脚步,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细腻情感和自然之趣,寻回一份内心的宁静与诗意。

五、延伸阅读

1. 入门作品清单

  • 《折桂令·春情》:感受初尝相思的缠绵与刻骨。
  • 《天净沙·秋江夜泊》:领略秋江夜色的苍凉与诗意,体会景物与典故的融合。
  • 《人月圆·甘露怀古》:品味怀古之幽思,感受历史的兴衰与自然的永恒。
  • 《朝天子·常山江行》:体验旅途的艰辛与随遇而安的旷达心境。

2. 推荐版本/读本

  • 《全元散曲》:权威的元散曲总集,可查阅徐再思所有作品。
  • 《元曲三百首》:常见的元曲选本,通常会收录徐再思的代表作,并附有注释。
  • 《酸甜乐府》:若能找到任讷合编的此版本,则可一窥徐再思与贯云石的并峙风采。

六、代表作品小辑

以下精选徐再思几首代表作,以“极简赏析卡片”形式呈现: * 《折桂令·春情》 * 主题:初尝相思的刻骨铭心 * 一语点评:以直白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爱情萌芽时,相思病态的缠绵与煎熬。 * 一句经典意象: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 《天净沙·秋江夜泊》 * 主题:秋夜江畔的苍凉与怀古 * 一语点评:寥寥数笔勾勒出秋江夜景,融入白居易典故,营造出深沉而富有诗意的氛围。 * 一句经典意象:斜阳万点昏鸦。西风两岸芦花。 * 《人月圆·甘露怀古》 * 主题:凭吊古迹,感叹历史兴衰 * 一语点评:通过对古寺遗迹的描写,将历史的沧桑感与自然的永恒性巧妙结合。 * 一句经典意象:败垣芳草,空廊落叶,深砌苍苔。 * 《朝天子·常山江行》 * 主题:旅途艰险与随遇而安 * 一语点评:描绘了旅途的崎岖不易,却又在感叹之余流露出旷达自适的人生态度。 * 一句经典意象:叹崎岖途路难。得闲,且闲,何处无鱼羹饭。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