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
白朴(1226年—1306年),字太素,号兰谷,初名恒,字仁甫,是元代杂剧的杰出代表,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出生于金朝一个显赫的官僚家庭,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附近)。父亲白华曾任金朝枢密院判官,是当时著名的文士。然而,白朴的童年并非在安稳中度过,他的人生轨迹,从一开始就与时代的动荡紧密相连。 白朴的青少年时期,正值金元易代之际,战火频仍,生灵涂炭。金哀宗开兴元年(1232年),蒙古大军围攻金朝都城南京(今开封)。白朴的父亲白华随哀宗奔赴归德,而年仅七岁的白朴则与母亲留在了南京。次年,崔立叛降蒙古,南京城陷,史称“壬辰之难”。这场浩劫中,崔立将大量王公大臣的妻女掳送蒙古军中,白朴的母亲亦未能幸免。骨肉分离的惨痛经历,给年幼的白朴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打击,以至于他“自此不食荤血”,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悲愤与抗议。 国破家亡、亲人离散之际,白朴幸得父亲好友、金末元初的文学巨匠元好问收养。元好问视如己出,带着白朴渡河至山东聊城,后又迁居山西忻州,一路颠沛流离,却始终悉心教导。这段经历不仅让白朴在乱世中得以存活,更在文学巨匠的熏陶下,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年后,白朴随父移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并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移居建康(今南京)。他终身未入仕途,选择了远离官场的喧嚣,专注于诗酒与杂剧创作,成为了一位在野的名士。元好问曾赞他:“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这句评价,不仅肯定了白朴的才华,也预示了他将在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 白朴去世后,因其子嗣显贵,朝廷追赠他“嘉议大夫、太常卿、仪院太卿”等官衔。这在元曲作家中是相当罕见的殊荣,也从侧面反映了其家族在元代的地位与影响力。白朴坎坷的生平,尤其是幼年所经历的家国之痛,无疑深刻地塑形了他敏感而深沉的内心,也为其作品中蕴含的悲剧意识和对人世的深刻洞察奠定了基础。
二、作品与风格
白朴以其卓越的文学才能,在元代文坛独树一帜,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是元代杂剧由金入元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兼具儒雅端庄与沈雄悲壮,展现了元曲艺术的丰富面向。 白朴的杂剧创作尤为突出,流传至今有《梧桐雨》和《墙头马上》两部全本,另有14种杂剧剧目仅存名目。其中,《梧桐雨》是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被誉为元曲的冠冕。此剧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核心,讲述了安禄山与杨贵妃私通,后起兵造反,明皇仓皇西幸。至马嵬驿时,大军哗变,贵妃被迫自缢。李隆基返长安后,一日梦中与贵妃相见,却被窗外梧桐雨声惊醒,追忆往事,不胜惆怅。全剧以“梧桐雨”贯穿始终,营造出凄清悲凉的氛围,深刻揭示了帝王爱情与国家兴亡的复杂关系。清人李调元在《雨村曲话》中评价:“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剧为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更是盛赞其“沈雄悲壮,为元曲冠冕”,肯定了其在历史悲剧题材上的巅峰地位。 另一部代表作是《墙头马上》,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与《拜月亭》、《西厢记》、《倩女离魂》合称为“元代四大爱情剧”。此剧讲述了唐代尚书之子裴少俊奉父命赴洛阳买花,途中与李世杰之女李千金隔墙以诗赠答,互生情愫。当晚二人私约后园,私奔至长安定居,并育有一子一女。后因少俊父亲发现,强令少俊休妻。李千金回到洛阳,父母已亡故。最终,少俊中进士后,正式与李千金完婚,有情人终成眷属。此剧以其对自由爱情的歌颂和对封建礼教的挑战,展现了白朴作品中浪漫而富有生命力的一面。 除了杂剧,白朴的词作流传至今约一百余首,大多以咏物与应酬为主,歌词典雅,属于“文采派”。他的散曲作品收录于《天籁集摭遗》一卷,包括小令三十七首和套曲四套。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对白朴的词作给予极高评价,称其“如鹏抟九霄。风骨磊块,词源滂沛,若大鹏之起北溟,奋翼凌乎九霄,有一举万里之志,宜冠于首。”这形象地描绘了白朴作品气势磅礴、风骨卓绝的艺术特色。白朴的作品题材广泛,既有对历史兴亡的深沉反思,也有对人间真情的细腻描绘,更有对自然景物的雅致咏叹,共同构成了他丰富多彩的审美旨趣。
三、思想与性格
白朴的生平经历,尤其是幼年所承受的家国之痛与骨肉分离,深刻地塑造了他的思想与性格,并最终熔铸于其文学创作之中。他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其精神世界的投射。 首先,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是白朴思想底色中最为显著的一面。七岁时亲历“壬辰之难”,母亲被掳,国破家亡,这种深重的创伤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他“自此不食荤血”的举动,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习俗,更可解读为他对乱世的无声抗议,对母亲被掳的深切悲愤,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这种悲悯情怀,使得他对历史的兴衰、人世的悲欢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和洞察。在他的历史剧《梧桐雨》中,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安史之乱的家国动荡交织,正是这种深沉的悲剧意识和对历史兴亡的深刻反思的体现。 其次,白朴展现出独立不羁的文人风骨与对艺术的执着坚守。他终身未入仕途,选择了在动荡年代专注于诗酒和杂剧创作,这体现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格和对艺术的纯粹追求。在元代,许多汉族知识分子因民族矛盾和政治压迫而无法施展抱负,转而投身于戏曲创作。白朴正是其中之一,他以笔为剑,以曲为声,在乱世中开辟了一方精神家园,用艺术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这种“在野名士”的身份,赋予了他更自由的创作空间和更深刻的批判视角。 再者,白朴的性格中也蕴含着对人间真情的歌颂与对世俗偏见的挑战。尽管经历坎坷,他的散曲却不乏儒雅端庄、文采斐然之作,显示了他内心的旷达与对美的追求。而《墙头马上》这部爱情剧,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对传统礼教的批判。裴少俊与李千金冲破门第观念,私奔结合,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在当时无疑是对封建礼教的有力冲击,也体现了白朴对人性中美好情感的肯定和对世俗偏见的超越。 综上所述,白朴的精神底色,是“乱世中的悲悯与坚守,家国之痛与艺术之光”。他将幼年创伤所带来的悲愤与敏感,转化为历史剧的深沉;将独立不羁的文人风骨,融入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又以旷达深情,歌颂人间真爱,批判世俗桎梏。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记录了时代的伤痕,也歌颂了人性的光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四、后世评价
白朴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其作品在元代乃至后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得到了众多文人学者的推崇与赞扬。这些评价不仅肯定了他的艺术成就,也为我们理解其作品的价值提供了重要视角。 历代文人对白朴的评价,多集中于其代表作《梧桐雨》的艺术高度和其词作的豪迈气概: * 清人李调元在《雨村曲话》中指出:“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剧为最。”这表明在众多以马嵬坡事变为题材的元杂剧中,《梧桐雨》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感染力,被公认为同类作品中的翘楚。 *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更是给予了极高的赞誉:“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沈雄悲壮,为元曲冠冕。”“沈雄悲壮”精准概括了《梧桐雨》的艺术风格,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情感的深沉与力量,将其推上了元曲的巅峰地位。 * 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对白朴的词作评价道:“白仁甫之词,如鹏抟九霄。风骨磊块,词源滂沛,若大鹏之起北溟,奋翼凌乎九霄,有一举万里之志,宜冠于首。”朱权将白朴的词作比作鲲鹏展翅,气势磅礴,风骨卓绝,肯定了其在元曲界的领袖地位和豪迈奔放的艺术风格。 白朴的影响力维度是多方面的。在文学史上,他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与高峰之一,其作品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他的杂剧以“沈雄悲壮”和“儒雅端庄”兼具的风格,极大地丰富了元曲的表现力,为后世戏曲创作提供了典范。特别是《梧桐雨》开创了历史悲剧的先河,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墙头马上》则以其对爱情的歌颂,成为元代爱情剧的经典,对后世的爱情题材文学作品也产生了启发。 综合来看,白朴以其坎坷的生平、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在元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笔下的历史悲歌与人间情事,至今仍能触动人心,让我们在欣赏其艺术之美的同时,也得以窥见一个动荡时代中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他之所以至今仍值得阅读,不仅因为他的作品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历史的镜鉴和人性的写照。通过白朴的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家国兴亡的沉重,体会到爱情的坚韧与美好,领略到文人风骨的独立与高洁,这些都是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五、延伸阅读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白朴及其元曲艺术,以下是一些推荐的入门作品和相关文化资源: * 入门作品清单: * 《梧桐雨》:白朴的代表作,适合初读者感受元代历史悲剧的深沉与爱情的无奈。通过阅读此剧,可以体会其“沈雄悲壮”的艺术风格。 * 《墙头马上》:另一部经典杂剧,展现了元代爱情剧的浪漫与对自由的追求。阅读此剧有助于理解白朴对传统礼教的挑战和对人间真情的歌颂。 * 《天籁集摭遗》中的小令选段:白朴的散曲作品,风格儒雅端庄,歌词典雅。品读其中小令,可领略其文采派的独特魅力,感受元代文人闲适或感慨的情怀。 * 推荐版本/读本: * 《元曲选》:由元代钟嗣成编纂,收录了白朴等多位元代杂剧作家的作品,是了解元杂剧的经典选本。 * 《全元散曲》:收录了元代所有散曲作家的作品,可查阅白朴散曲的全貌,有助于全面了解其散曲创作。 * 各类校注本/选本:市面上有很多针对中学生或大众读者的元曲选本,通常配有详细的注释和赏析,方便理解。 * 相关文化资源: * 关于元曲四大家的纪录片或专题片:观看相关影像资料,有助于更直观地了解白朴所处的时代背景、元曲的艺术特点以及他与其他元曲大家的关系。 * 山西忻州、河北正定、江苏南京等地与元好问相关的文化遗迹:若有机会,可探访这些与白朴生平轨迹相关的地点,追溯他与元好问的足迹,感受历史的厚重。
代表作品小辑
- 《梧桐雨》
- 主题: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以及安史之乱背景下的家国兴亡。
- 一语点评: 乱世情深,一曲悲歌唱尽帝王家国与儿女情长,悲壮沉郁。
- 一句经典意象: 夜半梧桐雨声,惊醒帝王旧梦,点点滴滴皆是离愁。
- 《墙头马上》
- 主题: 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并最终修成正果。
- 一语点评: 墙头一瞥定终身,敢爱敢恨,展现元代爱情剧的浪漫与反叛。
- 一句经典意象: 隔墙诗赠,私奔定情,是其反抗礼教、追求真爱的象征。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