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

[ 唐 ] 772年—846年

一、生平

出生与早年:书香门第的少年才俊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唐朝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成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他的家族颇有渊源,曾祖父李敬玄、祖父李守一皆是安徽亳州籍。父亲李晤曾任金坛、乌程、晋陵等县令,后携家定居无锡梅里抵陀里。李绅六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亲自教导经义之书。他虽然身材矮小,却性格精悍,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诗歌天赋。十五岁时,他在惠山读书,这段早年经历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仕途浮沉:党争漩涡中的政治生涯

唐元和元年(806年),李绅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国子监助教。他早年便展现出正直的品格,曾被润州观察使李锜聘为从事,但因不愿随其叛乱,险遭杀害。待李锜伏诛后,李绅得以拜右拾遗。此后,他历任校书郎、翰林学士、右补阙等职,与元稹、李德裕并称“三俊”,声名鹊起。然而,盛唐后期著名的“牛李党争”也深刻影响了他的仕途。长庆四年(824年),因李党失势,李绅受到李逢吉排挤,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开始了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晚年争议:权势下的功过评说

被贬后,李绅的仕途几经波折,先后担任江州、滁州、寿州刺史,后又改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直到太和七年(833年),随着李德裕再次拜相,李绅的政治生涯才迎来转机,被任命为浙东观察使。此后,他官运亨通,历任河南尹、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要职,最终入京拜相,官至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并被封为赵国公。 然而,位高权重也带来了争议。史载李绅为官有一定政绩,但在牛李党争的背景下,其建树并不突出。会昌四年(844年),他因中风辞职,却又再次出任淮南节度使。此时的李绅“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百姓因惧怕其权势而“渡江淮者众矣”。更具争议的是,他在扬州任职期间,曾经手“江都尉吴湘冤案”,误信谗言,将吴湘判处死刑。尽管后来朝廷复查发现吴湘罪不至死,但在李德裕的袒护下,吴湘最终仍被处决。会昌六年七月三日(846年7月29日),李绅在扬州病逝,结束了他复杂而充满争议的一生。

二、作品与风格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李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以诗歌闻名。他与元稹、白居易等诗人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诗体,这一运动旨在突破传统乐府诗的束缚,创作更多反映社会现实、针砭时弊的诗歌。新乐府诗以其直白浅显的语言、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对时政的批判精神,成为中唐诗坛的一股清流。李绅作为其中的重要参与者,为这一诗歌革新运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悯农》:传世的民生关怀

在李绅的诗歌创作中,最为人熟知且流传千古的便是《悯农》诗。这两首诗以极其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场景,以及他们所承受的饥饿与贫困。例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其一)直观地展现了农夫的艰辛,唤醒人们对粮食来之不易的珍视。而“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其二)则以强烈的对比,揭示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残酷现实,对统治者发出了深刻的警示。这两首诗不仅是李绅诗歌的代表,更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

诗风特点:“短李”的精悍与直白

李绅的诗歌作品被《全唐诗》收录了《追昔游诗》三卷和《杂诗》一卷。他的诗作以“短小精悍”著称,时人称他为“短李”。这一特点体现在其诗歌篇幅通常不长,但语言凝练,意象集中,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直抒胸臆。他的诗风倾向于写实,不事雕琢,以平白如话的语言表达深刻的社会观察和个人情感。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尤其在反映民生疾苦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旨趣。

三、思想与性格

忧民情怀与政治抱负

李绅的思想底色中,无疑包含着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切关怀。他早年不愿随李锜叛乱,体现了其对正道的坚守和对国家社稷的责任感。而他积极参与并倡导新乐府运动,更是其忧国忧民情怀的集中体现。通过《悯农》等诗作,他直面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用诗歌为他们发声,这反映了他作为一名士大夫,对社会公平和民生疾苦的深刻关注。这种关注并非停留在纸面,而是贯穿于他早年的政治抱负之中,希望通过改革来改善民生。

复杂人格:精悍与急躁的矛盾

然而,李绅的人格并非单一。他早年“形状眇小,但是很精悍”,这种精悍既体现在他求学和入仕时的锐气与才干,也可能预示了他性格中急躁、果决甚至有些刚愎自用的一面。在牛李党争的漩涡中,他能够脱颖而出,并与元稹、李德裕并称“三俊”,足见其政治手腕和能力。但晚年位高权重后,他却“恣威权”,甚至在“吴湘冤案”中表现出草菅人命的冷酷。此外,史料记载他脾气急躁,蔑视僧人,甚至鞭打僧人,这都暴露了他性格中傲慢、缺乏慈悲的一面。 从“思想—情感—表达”的因果链来看,李绅的人生轨迹呈现出一种理想与困厄的辩证。他早年怀抱济世安民的理想,通过诗歌表达对民生的关怀;但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力诱惑面前,他的人格逐渐异化,最终走向了与早期理想相悖的道路。这种从忧国忧民到恣意弄权的转变,使得李绅成为一个充满矛盾、值得深思的复杂历史人物。

四、后世评价

文学史上的定位

李绅在文学史上,首先被定位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倡导者。他与白居易、元稹等人的共同努力,推动了唐诗从盛唐的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型,为后世诗歌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其诗歌以“短小精悍”著称,被誉为“短李”,这种风格在当时独树一帜,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特别是《悯农》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奠定了他在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历史功过:争议中的官员与诗人

作为一名官员,李绅的功过则显得更为复杂和富有争议。他早年正直,不畏权贵,有一定政绩,但身处牛李党争的中心,其政治生涯也深受党派倾轧的影响。晚年,他“恣威权”的行为以及在“吴湘冤案”中的表现,无疑给他的历史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使其人品和官声备受诟病。因此,后世对李绅的评价往往是两分的:一方面肯定其在文学上的成就,尤其是《悯农》所体现的民生关怀;另一方面则批判其晚年滥用职权、品行不端。

今日重读李绅

时至今日,我们重读李绅,不仅是为了欣赏他那些直击人心的诗篇,更是为了从他复杂的人生轨迹中汲取历史的教训。他的《悯农》诗穿越千年,依然能唤起我们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社会公平的思考。而他从一个心怀百姓的诗人,最终走向权力异化的官员,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人性样本,警示着权力对人性的腐蚀。李绅的故事,提醒我们审视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以及在权力面前坚守初心的重要性。

五、延伸阅读

入门作品清单

  • 《悯农》(其一):描写农民劳作的艰辛,警示人们珍惜粮食。
  • 《悯农》(其二):揭示社会不公,农民辛劳却仍受饥饿困扰。
  • 《追昔游诗》:李绅的组诗,多为回忆往昔游历,抒发人生感慨之作。
  • 《杂诗》:收录了李绅一些日常感悟、咏物或写景的短诗。

代表作品小辑

  • 《悯农》(其一)
  • 主题:农民劳作的艰辛与粮食的来之不易。
  • 一语点评:以最朴素的语言,直击人心,唤醒对劳动者的尊重。
  • 一句经典意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悯农》(其二)
  • 主题:农民的饥饿与贫困,对统治者的警示。
  • 一语点评:揭示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社会不公。
  • 一句经典意象:“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