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
出身与时代:家国情怀的萌芽
陈亮(1143年—1194年),原名汝能,字同甫,号龙川,世称龙川先生,南宋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市)人。他不仅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更是一位以词抒怀的文学巨匠。陈亮出生于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一个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彼时,北宋已亡,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面临金兵压境的巨大压力。他的曾祖父陈知元曾在汴京保卫战中英勇牺牲,这使得陈亮自幼便浸润在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中,家国情怀成为他一生思想与行动的底色。 尽管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人家庭,陈亮却天赋异禀,早年便得到名士周葵的赏识与引荐,得以结识各路英才豪杰。这为他日后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思考奠定了基础。他胸怀匡扶社稷、恢复中原的远大抱负,不甘于偏安一隅的现状,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国家命运。
抱负与挫折:屡次上书与仕途不顺
陈亮的一生,是理想与现实激烈碰撞的一生。乾道五年(1169年),他向朝廷呈上著名的《中兴五论》,提出了全面抗金、恢复失地的战略构想。两年后,他又上书当时的宰相虞允文,力陈迁都建业(今南京)的必要性,以革除临安(今杭州)偏安一隅的陋习。然而,这些振聋发聩的建议,在当时保守的朝堂上却被视为“秀才说话耳”,未能得到采纳。 尽管虞允文曾赏识陈亮的才华,欲辟其为幕僚,但陈亮却婉言谢绝,豪迈地表示:“侯丞相进取中原,亮赴廷对,为汴京状首!”他立志要以状元之身,在收复故都汴京后,成为首位在金銮殿上接受皇帝召见的臣子,其志向之高远,令人击节。 淳熙四年(1177年),陈亮参加礼部考试,却未能及第。期间,他因直言批评宰相曾怀、叶衡、史浩等权贵,引发了轩然大波,被“满学之士口语纷然”攻击。次年,他再次向孝宗皇帝呈上三封奏疏,孝宗皇帝虽心有所动,却因权贵曾觌的从中作梗,最终未能召见陈亮。屡遭挫折的陈亮,愤而归乡,自谓“与世不合,甘自放弃于田夫樵子之间”,但他那颗忧国忧民的心却从未放弃。
困厄与坚持:狱中磨砺与晚年及第
陈亮一生坎坷,不仅仕途不顺,更曾两次身陷囹圄。淳熙十一年(1184年)春,他因一场离奇的“胡椒末毒人”案被诬告下狱,在狱中饱受折磨长达七八十日。幸得挚友辛弃疾多方奔走,倾力相救,才得以免于一死。绍熙二年(1191年),陈亮再次蒙冤入狱,同样在少卿郑汝谐的力救下才得以脱险。这些磨难非但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锤炼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 令人欣慰的是,在人生的晚年,陈亮终于迎来了迟到的荣耀。绍熙四年(1193年),五十一岁的他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夺魁,状元及第。他在报恩诗中写道:“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表达了虽年华老去,但报国之志不改的豪情。在《告祖考文》中,他更是坦言:“亲不能报,报君勿替。70年间,大责有归,非毕大事,心实耻之。”然而,天不假年,陈亮被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尚未赴任,便于次年(1194年)溘然长逝,未能实现他“毕大事”的宏愿。嘉熙二年(1238年),朝廷追赠其为中大夫,谥号“文毅”,以表彰其生平功绩与品格。陈亮的一生,是南宋士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缩影,却也展现了其不屈不挠、独立思考的伟大精神。
二、作品与风格
豪迈雄健的词风:以文为词的开创者
陈亮是南宋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其词风以豪迈雄健、慷慨悲歌著称。他与辛弃疾并称“辛陈”,两人在文学上相互唱和,共同开创了“以文为词”的先河。所谓“以文为词”,是指将散文的笔法、议论、气势融入词中,使得词不再局限于婉约柔靡,而能承载更宏大的主题和更深沉的思想。辛弃疾曾盛赞陈亮“落笔千言,俊丽雄伟,珠明玉坚,文方窘步,我独沛然”,足见其词作的磅礴气势与深刻内涵。 陈亮的词作,常常直接抒发其政治抱负和爱国激情,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恢复中原的渴望。例如,在《浪淘沙·梅》一词中,他以梅花的清高自许,写下“墙外红尘飞不到,彻骨清寒”的句子,既是咏梅,更是借物言志,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独立品格。他的词,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自负以经济之意具在”的自信与担当。
犀利深刻的政论:经世致用的笔锋
除了词作,陈亮在政论方面也展现出卓越的才华。他的政论文笔犀利,见解深刻,直指时弊,曾令“学士争诵唯恐后”。这些政论文章,如《中兴五论》、《上孝宗皇帝四书》、《酌古论》等,集中体现了他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不仅敢于批评朝政的保守与腐败,更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略和抗金策略,展现了其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然而,由于其思想的超前性和对权贵的直接批评,陈亮的许多政论文章在当时便遭到禁毁或散佚,仅有部分得以流传至今。这使得我们今天只能从有限的文本中窥见其思想的光芒。尽管如此,这些留存下来的篇章,依然足以证明陈亮在文学和思想上的巨大贡献。
著作流传与版本
陈亮的著作主要有《龙川文集》和《龙川词》传世。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陈亮的长子陈沆将其遗作编纂成《龙川文集》四十卷,并请著名学者叶适作序。嘉定七年(1214年),婺州郡守丘寿隽将陈沆编订的四十卷本《龙川文集》刊刻行世,使得陈亮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得以保存和传播。这些著作是后人研究陈亮思想和文学的重要依据。
题材谱系与审美旨趣
陈亮的创作题材广泛,涵盖了咏史怀古、时政议论、友情唱和等多个方面。无论是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对国家大计的筹谋,还是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他都能以独特的视角和豪迈的笔触加以表现。他的审美旨趣在于追求一种宏大、刚健、真实的境界,反对空谈心性、脱离实际的虚浮之风。他笔下的世界,是充满矛盾与张力、理想与困厄并存的真实世界,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三、思想与性格
经世致用的政治抱负:力主抗金与革新
陈亮的思想核心,是强烈的经世致用精神。他生逢国破家亡之际,毕生致力于恢复中原、改革弊政。他是一位坚定的主战派,力主对金朝采取强硬政策,反对偏安苟且。在《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中,他尖锐地批判了朝廷沉溺于歌舞升平、不思进取的现状,指出:> 备百司庶府以讲礼乐于其中,其风俗固以华靡;士大夫又从而治园囿台榭以乐其生于干戈之余,上下宴安,而钱塘为乐国矣。 他不仅主张对外抗金,对内也力倡改革。他认为文武官员应当是平等的,即“文武之道一也”,反对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在《上孝宗皇帝第三书》中,他提出了“变通之道有三”的恢复方略,从短期迁延到长久之计,再到开创数百年基业,展现了其深远的战略眼光。陈亮的政治思想,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渴望,这与他曾祖父为国捐躯的家族背景息息相关。
永康学派的哲学主张:事功与义利之辩
在哲学领域,陈亮创立了著名的永康学派,其核心思想是“事功”。他主张“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强调实践的价值和实际的功效,反对空谈义理、脱离现实。他是一位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家,认为“天理”与“人欲”、“义”与“利”、“王”与“霸”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统一的。 他与朱熹展开了著名的“王霸义利之辩”,激烈批评理学“谓三代专以天理行,汉唐专以人欲行”的观点,认为这种割裂天理与人欲的说法,无异于认为“千五百年之间,天地亦是驾漏过时,而人心亦是牵补度日”。陈亮认为,如果仅仅徇私享乐而罔顾现实,不能实际地处理好自身状况,则会本末倒置。他主张天下为公,“取天下本于救斯民而非以位为乐也”,强调统治者应以解救百姓为根本,而非追求个人权位。在法治方面,他主张以公众利益为基础来判刑,而非以一己私利,但他也认为废除肉刑是迂腐之论,体现了他务实而又复杂的思想。
独立不羁的人格气质:人中之龙,文中之虎
陈亮的人格气质,正如他自赞的那样,是“人中之龙、文中之虎”。他独立不羁,敢于直言,不畏权贵,即使屡遭挫折也初心不改。他与辛弃疾的深厚友谊,更是文坛佳话。辛弃疾在词中将他比作陶渊明,盛赞其“智略横生,议论风凛”,足见其在友人心中非凡的地位。 陈亮的一生,是理想主义者在现实困境中挣扎、抗争的一生。他渴望建功立业,却屡遭排挤;他心系百姓,却无力回天。这种理想与困厄的巨大张力,塑造了他沉郁顿挫而又豪迈不羁的独特性格。他以“事功”为核心命题,将对国家民族的深情融入其哲学思考与文学创作之中,展现了一位南宋士人忧国忧民、知行合一的伟大精神。
四、后世评价
文坛知己与论敌的视角
陈亮生前便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思想引起了广泛关注。他的挚友辛弃疾对他的评价极高,不仅在词中将其比作陶渊明,更在《祭陈同父》一文中盛赞其:> 智略横生,议论风凛。 认为他的才华是“落笔千言,俊丽雄伟,珠明玉坚”。这表明在最了解他的人眼中,陈亮是一位兼具智慧、胆识与文采的旷世奇才。 然而,作为理学代表的朱熹,对陈亮则持批评态度。朱熹曾说:> 看史只如看人相打,相打有甚好看处?陈同甫一生被史坏了。 这句评论,既反映了朱熹对陈亮“事功”思想的某种不解与不认同,也从侧面印证了陈亮对历史、对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批判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他与朱熹在哲学上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历史地位与深远影响
陈亮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他是南宋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辛弃疾共同推动了词体向更广阔领域的发展,使得词不再仅仅是“艳科”,而能承载更宏大的家国情怀和哲学思考。他的“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思想史上,陈亮创立的永康学派,以其“事功”思想挑战了当时理学的主流地位,为南宋后期乃至明清的实学思潮埋下了伏笔。他关于“王霸义利之辩”的讨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启发人们思考理想与现实、道德与功利之间的关系。他的政治主张,虽然在当时未能实现,却体现了南宋有识之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民族复兴的不懈追求。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也对陈亮敬佩有加,足见其思想的跨文化影响力。
今日重读陈亮
陈亮的一生,是壮志未酬的悲歌,也是独立精神的赞歌。他以其豪迈的词作、犀利的政论和深邃的哲学思想,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南宋士人如何在民族危亡之际,坚守理想、勇于担当的形象。今天重读陈亮,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他作品中澎湃的爱国激情,更能从他与朱熹的论辩中,领略到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不同流派的碰撞与发展。他那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强调实践的品格,至今仍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激励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五、延伸阅读
入门作品清单
- 《浪淘沙·梅》:感受其借梅花自比,表达清高与爱国情怀的豪迈。
- 《念奴娇·登多景楼》:体会其登高望远,抒发恢复中原壮志的悲壮情怀。
-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品味其对使节的期许,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 《中兴五论》:了解其对南宋时局的深刻分析和抗金策略的宏大构想。
- 《上孝宗皇帝三书》:阅读其直言不讳、力陈时弊的政治抱负。
推荐版本/读本
- 《龙川文集》(中华书局点校本):收录陈亮大部分文章、奏疏,是研究其思想的重要文献。
- 《龙川词》(中华书局点校本或各类选本):集中呈现其豪放词作,可与辛弃疾词集对照阅读。
- 《陈亮集》(上海古籍出版社):较为全面的陈亮作品选集,适合深入阅读。
相关文化资源
- 永康市龙川先生纪念馆:若有机会,可前往其故里,了解陈亮生平事迹与永康学派文化。
- 相关历史纪录片:关注南宋历史、辛弃疾生平的纪录片,常会提及陈亮及其时代背景。
代表作品小辑
- 《浪淘沙·梅》
- 主题:借梅花清高自许,抒发独立不群的品格与爱国情怀。
- 一语点评:以梅喻己,豪迈中见清雅,是陈亮词风的典型代表。
- 一句经典意象:墙外红尘飞不到,彻骨清寒。
- 《念奴娇·登多景楼》
- 主题:登高望远,抒发恢复中原的壮志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一语点评:气势磅礴,悲壮激昂,展现了陈亮深沉的家国情怀。
- 一句经典意象: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 主题:送别使节,寄托对国家抗金事业的期望与忧思。
- 一语点评:以送别为契机,将个人情感融入国家大事,格局宏大。
- 一句经典意象:万里风烟,一溪霜月,疑是水仙。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