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

[ 宋 ] 990年—1078年

一、生平

张先(990年—1078年),字子野,北宋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因他曾在安陆郡(今湖北省安陆市)任职多年,故人称“张安陆”。他作为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词风和对词体发展的贡献,在宋词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先出身于一个好读书的家庭。他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考中进士,自此步入仕途。他先后担任过汉阳军司理参军、河南法曹参军,后又改任著作佐郎,知阆中县。此后,他被任命为秘书丞,并知亳州鹿邑县。在官场上,张先与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交好,这无疑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环境。他最终官至尚书都官郎中。 张先一生富贵优游,生活闲适,晚年常往来于杭州、吴兴之间,享受诗酒风流的雅致生活。他享年八十八岁,在那个时代可谓高寿。他的一生,从科举入仕到官居要职,再到晚年闲适,为他的词作注入了丰富的阅历与雅致的情趣,也塑造了他旷达、风雅的文人气质。

二、作品与风格

张先在北宋词坛上开风气之先,与柳永齐名,共同推动了宋词的繁荣发展。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婉约词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张先的词风以“含蓄雅正,意象繁富,内在凝练”著称。他尤其擅长捕捉光影流转、景物变幻的瞬间,并将其化为精妙的词句。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娇柔懒起,帘坠卷花影;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三句。因其对“影”字的运用出神入化,时人称他为“张三影”,这不仅是对他技艺的赞誉,也概括了他词作中细腻、灵动的审美特征。 在宋词由小令向慢词过渡的关键时期,张先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他拓展了词的容量和表现力,为后世词人开辟了新的路径。清末词家陈廷焯曾评价:“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秦柳、为苏辛、为美成白石,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这表明张先的词风承前启后,既保留了古雅之意,又开启了新声。 张先的诗集名为《安陆集》一卷,后世清代学者根据宋人手抄本编纂为《张子野词》。他的“白描”手法尤其受到推崇,被认为是南宋姜夔的先驱。姜夔的词风以清空、雅正著称,其对意象的精炼捕捉和对情感的含蓄表达,与张先有着一脉相承之处,足见其艺术成就之高远。

三、思想与性格

张先的性格,从其生平记载中可窥一斑。他“善戏谑,有风味”,一生富贵优游,诗酒风流,这使得他的词作中充满了对生活雅趣的捕捉和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摹,而非沉重的忧患意识。 他晚年往来于杭州、吴兴之间,生活闲适,这种旷达与雅致也渗透在他的创作之中。他似乎更倾向于在词中构建一个审美化的世界,寄托其风雅情怀,展现其对世俗生活的热爱与享受。 关于张先的“风流”性格,民间流传着一个著名的典故:相传他在八十岁高龄时娶了一位十八岁的年轻女子为妾。好友苏轼曾为此赠诗,其中有“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的句子,描绘了他晚年生活的一隅。另有说法称,张先与苏东坡游西湖时,张先曾作诗“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苏东坡即兴和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尽管此典故缺乏可靠出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张先“风流才子”的公众形象,也反映了世人对其豁达、不拘一格性格的想象。

四、后世评价

张先在北宋词坛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不仅开创了新的词风,更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与柳永齐名,共同代表了北宋词坛早期探索与创新的方向。 清末词家陈廷焯对张先的评价极高,认为他的词是“古今一大转移也”,指出其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晏殊、欧阳修、温庭筠、韦庄之后,秦观、柳永、苏轼、辛弃疾、周邦彦、姜夔之前,张先的词风恰到好处地实现了过渡,既有古意,又开启了新声。 《词学通论》中引吴梅的评价则更为具体:

“子野上结晏、欧之局,下开苏、秦之先,在北宋诸家中适得其平,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规模既正,气格亦古,非诸家能及也。” 这精准地概括了张先词作的独特之处:既非温、韦的深沉含蓄,也非苏、柳的豪放或浓艳,而是自成一格,兼具含蓄与发越,且气格高古。 张先的“白描”手法尤其受到推崇,被认为是南宋姜夔的先驱。姜夔的词风以清空、雅正著称,其对意象的精炼捕捉和对情感的含蓄表达,与张先有着一脉相承之处。 时至今日,张先的词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他以其精妙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含蓄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雅致而生动的宋代生活画卷。他的词不仅是文学史上的重要坐标,更是我们感受宋人情怀、领略古典之美的绝佳途径。

五、延伸阅读

要深入了解张先的词作,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 代表作品集: * 《张子野词》:这是张先词作的经典汇编,收录了他大部分的传世之作。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此集,全面感受其词风特色。 * 阅读要点: * 在阅读时,可特别留意那些描绘光影、花鸟、风月的篇章,体会“张三影”的精妙之处。 * 关注其词作中对日常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情感的含蓄表达,感受北宋婉约词的早期风貌。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