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

[ 唐 ] 659年—744年

一、生平 (盛唐狂客的仕途与归隐)

贺知章(659年—744年),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是越州永兴县(今浙江萧山)人。他不仅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更是一位身居高位的官员,曾任秘书监,故世人尊称其为“贺监”,官至礼部尚书。作为三国时期东吴将领贺齐的十八世孙,贺知章的家族背景显赫,而他本人更是萧山历史上唯一一位有史料记载的状元,其才华可见一斑。 贺知章少年时便以出众的文采闻名。武周证圣元年(695年),他以状元及第的殊荣步入仕途,初授国子监四门博士,后又迁任太常博士。在神龙年间,他的名声已响彻京城,成为当时文坛和官场上的风云人物。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贺知章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此后又历任太子宾客、检校工部侍郎、秘书监、礼部尚书等要职,官运亨通,位极人臣。 在盛唐的长安,贺知章以其爽直、豁达而健谈的性格,以及嗜酒如命的狂放不羁而著称。他曾因饮酒过度而流涕数盆,医生劝诫,他却不以为然,依旧日饮月醉,尽显名士风流。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他改任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自此“贺监”之名广为流传。他与李白、李适之、崔宗之等八位文人墨客,因皆好饮酒且才华横溢,被后人合称为“酒中八仙”,成为盛唐诗酒文化的一段佳话。 天宝元年(742年),已是84岁高龄的贺知章在长安紫极宫偶遇初到长安、正欲求取功名的42岁李白。贺知章在读了李白的《蜀道难》、《乌栖曲》等诗作后,惊叹不已,脱口而出:“子,谪仙人也!”从此,李白便有了“诗仙”的美誉。两人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之交,更留下了“金龟换酒”的千古佳话,传为美谈。 天宝三年(744年),86岁的贺知章因病恍惚,上疏请求辞官归乡,度为道士。他将家宅舍为道观,并请求将周宫湖数顷辟为放生池。唐玄宗准许了他的请求,赐鉴湖一曲,并亲自作诗相赠,皇太子率百官为他饯行,场面隆重。贺知章回到山阴(今绍兴)故里,在五云门外的“道士庄”居住,于“千秋观”中建“一曲亭”自娱。正是在这段归隐的日子里,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二首》,不久后便病逝。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追赠他为礼部尚书,以示哀荣。贺知章的一生,从状元及第的意气风发,到盛唐名士的诗酒狂放,再到晚年归隐的超然物外,其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首跌宕起伏的诗篇,深刻塑造了他的创作与气质。

二、作品与风格 (诗酒年华的清新之笔)

贺知章流传至今的诗歌数量并不多,收录于《全唐诗》中的仅有二十首,但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如《咏柳》和《回乡偶书》等。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清新之风和真挚情感,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 他的诗风被誉为“清新脱俗”,这在他的代表作《咏柳》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以拟人化的手法,将早春的柳树描绘成一位碧玉装扮的少女,那万条垂下的柳枝,仿佛是她随风飘动的绿丝绦。诗歌语言生动活泼,意象鲜明,充满了对自然生命力的赞美和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它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盎然的春意,展现了贺知章观察细致、笔法轻盈的艺术特色。 而另一组代表作《回乡偶书二首》,则展现了贺知章诗歌中更为深沉的一面。这两首诗创作于他晚年归隐故乡之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人事变迁的复杂情感。首诗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开篇,直抒胸臆,道尽了游子归乡的沧桑。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则以孩童天真的疑问,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除了诗歌,贺知章在书法艺术上也有着极高的造诣。他擅长草书和隶书,吕总在《续书评》中评价他的书法“纵笔如飞,奔而不竭”,形容其笔势奔放,气势连贯。他与另一位草书大家张旭过从甚密,两人因姻亲关系和共同的艺术追求而成为挚友,时人常以“贺张”并称。他们常一同出游,兴致所至,便在厅馆墙壁或屏障上挥毫泼墨,笔走龙蛇,如虫篆飞走,其艺术成就被认为可与古代的张芝、索靖媲美。贺知章的诗歌与书法,共同构筑了他盛唐名士的艺术形象,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思想与性格 (狂客本色与赤子之心)

贺知章的思想与性格,是盛唐士人风貌的一个生动缩影。他以“四明狂客”自号,其“狂”并非傲慢无礼,而是一种率真、豁达、不拘泥于世俗礼法的真性情。他性格爽直,健谈好饮,即使医生告诫他饮酒过度,他也能“不以为然,照旧日饮月醉”,这种对生命本能的恣意享受,正是盛唐开放精神的体现。他将功名利禄看作过眼云烟,更看重精神上的自由与愉悦。 贺知章的“狂”中蕴含着一颗识才爱才的赤子之心。他与李白的相遇,是唐代文坛上的一段佳话。当他读到李白的诗作时,不惜以“谪仙人”的高度赞誉,并解下金龟换酒,以示对李白才华的激赏与提携。这不仅展现了他豪迈慷慨的品格,更体现了他作为前辈对后辈的真诚关怀和对文学艺术的纯粹热爱。他与“酒中八仙”的交游,也印证了他乐于结交志同道合之士,享受诗酒唱和的雅趣,而非沉溺于官场的尔虞我诈。 晚年,贺知章选择请度为道士,归隐故乡,更是他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明证。在功成名就之后,他毅然放下官职,回归自然,将家宅舍为道观,求鉴湖一曲为放生池,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生命本真的回归,对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的身体力行。他以诗歌记录下归乡的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土的深情和对人生况味的哲思,这使得他的“狂”有了更深沉的底蕴。 总而言之,贺知章的“狂客”之名,实则包裹着一颗纯粹的赤子之心。他既有入世的才华与功名,更有出世的旷达与真性情。他以诗酒为伴,以真诚待人,以超然面对人生起伏,最终在故乡的青山绿水间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他的精神底色,是盛唐士人追求个性解放、崇尚自然、淡泊名利的写照,至今仍能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四、后世评价 (盛唐诗坛的璀璨星辰)

贺知章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他虽以诗酒狂放闻名,作品数量不多,但其艺术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却不容小觑。他不仅是盛唐诗坛的重要一员,更以其独特的风骨和识才之举,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最广为人知的贡献,莫过于对李白的慧眼识珠。一句“子,谪仙人也”,不仅为李白赢得了“诗仙”的美誉,更在无形中塑造了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超然形象。这种前辈对后辈的真诚赞赏与提携,成为文坛佳话,也使得贺知章的名字与李白紧密相连,流传千古。可以说,贺知章不仅是李白的朋友,更是李白传奇的“命名者”之一。 除了诗歌,贺知章在书法领域的成就也备受推崇。吕总在《续书评》中对其草书的评价“纵笔如飞,奔而不竭”,足以说明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高超造诣。他与“草圣”张旭并称“贺张”,可见其在当时书坛的地位。这种诗书双绝的艺术形象,使得贺知章在盛唐文化精英群体中独树一帜,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全面发展的风采。 贺知章的诗歌,尤其是《咏柳》和《回乡偶书》,因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真挚动人的情感,至今仍广为传诵,脍炙人口。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唐诗中的经典。它们不仅展现了盛唐诗歌的多元面貌,也以其简洁而富有深意的笔触,触动着人们对自然、对故乡、对人生况味的共鸣。 综合来看,贺知章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可忽视的文化名人。他以其豁达狂放的性格、清新脱俗的诗歌和精湛的书法艺术,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形象。他不仅是诗坛的“狂客”,更是盛唐精神的生动写照。他的作品,尤其是那几首流传千古的诗篇,以其对生命、时光与故乡的深思,至今仍能触动人心,引发共鸣,这正是他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的理由。

五、延伸阅读 (品读贺知章的诗意人生)

贺知章的诗歌虽少,却字字珠玑,是了解盛唐风貌和诗人情怀的绝佳窗口。

入门作品清单

  • 《咏柳》:感受诗人笔下春日柳树的生机与柔美,体会盛唐诗歌的清新灵动。
  • 《回乡偶书二首》:品味诗人久别故乡,重逢时人事已非的复杂情感,领略其对时光流逝的深沉感慨。

推荐版本/读本

由于贺知章诗作数量有限,通常收录于各类唐诗选本或《全唐诗》中。建议选择有详细注释和赏析的选本,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蕴。

相关文化资源

目前,关于贺知章的独立传记或纪录片资源相对较少。但您可以通过阅读关于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等人的传记或纪录片,以及了解“酒中八仙”的相关资料,来间接了解贺知章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交游圈,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这位盛唐名士。

代表作品小辑

  • 《咏柳》
  • 主题:赞美柳树的柔美与春天的生机。
  • 一语点评:以拟人手法描绘春柳,清新灵动,意境优美,是唐诗中描绘春景的经典之作。
  • 一句经典意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回乡偶书二首》
  • 主题:久别故乡,重逢时人事已非的感慨,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深沉思考。
  • 一语点评:以孩童的疑问反衬诗人内心的沧桑,真挚动人,将游子归乡的复杂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 一句经典意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