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审言

[ 唐 ] 645年—708年

杜审言(约646年—708年),字必简,是唐朝初年一位重要的诗人与官员。他不仅以其卓越的诗才在初唐诗坛占据一席之地,更因是“诗圣”杜甫的祖父而名垂青史。在诗歌创作上,他尤其擅长五言律诗,被誉为中国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之一,与沈佺期、宋之问等诗人齐名,共同推动了近体诗的成熟与发展。

一、生平

出生与家族:京兆杜氏的根脉

杜审言的准确生年已不可考,但根据史书记载他“年六十余卒”及卒年708年推算,他应出生于648年或更早,文学界多采纳闻一多先生推算的646年。杜审言出身于显赫的京兆杜氏家族,其远祖杜逊在晋朝时迁居襄阳。至其父杜依艺任洛州巩县令后,家族便定居于巩县,为杜审言的成长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作为诗圣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的家族背景与文学基因,无疑为他日后的诗歌成就奠定了基础。

少年才俊与仕途起步

杜审言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但他性格中也带有几分恃才傲物。少年时期,他与李峤、崔融、苏味道等文坛俊彦交游甚密,并称“文章四友”,足见其在当时文人圈中的地位与声望。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杜审言通过科举擢进士第,步入仕途,初任隰城尉。在隰城县任职期间,他创作的《经行岚州》中“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的诗句,以其精炼的笔触描绘了边塞的萧瑟景象,被南宋诗人杨万里赞为佳句,显示出他早年诗歌创作的功力。此后,他曾任江阴县丞、县尉一类官职,后又转任洛阳丞,仕途虽有升迁,却也伴随着波折。

贬谪与孝子复仇:人生重大转折

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杜审言因故获罪,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此次贬谪对他而言,无疑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打击。当时,陈子昂、宋之问等四十五位文人雅士为他送行,足见其在文坛的深厚人脉与影响力。 然而,在吉州任上,杜审言又因得罪员外司户郭若讷和司马周季重,两人合谋诬陷他,竟被判处死刑。这一突如其来的厄运,引发了一场震惊朝野的悲剧:杜审言年仅十六岁的儿子杜并,为替父报仇,潜入刺杀了周季重,杜并也因此被侍卫当场杀死。杜并的孝行震惊了世人,被广为传颂为孝子。武则天闻知此事后,深感震动,不仅召杜审言入京师,更因欣赏其诗文才华,授以著作佐郎,后又迁任膳部员外郎,使杜审言的人生迎来了一次戏剧性的转机。

晚年沉浮与逝世

神龙革命后,唐中宗复位,杜审言因曾与张易之兄弟交好,受到牵连,与大批文人一同被贬,流放到峰州。尽管途中与沈佺期、宋之问等人有过诗歌唱和,但这些诗作今已不存。不过,他很快便被召回,任国子监主簿。 景龙二年(708年)五月,杜审言被任命为修文馆直学士,同年冬天,因病逝世。宋之问为其撰写祭文,武平一为其作表,足见其在当时文坛的地位。他被安葬于河南郡偃师县首阳之东原,并被追赠著作郎。杜审言的一生,在才华与傲气、仕途的浮沉与家庭的悲剧中交织,最终在盛唐的曙光中落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诗歌遗产。

二、作品与风格

五律奠基人:近体诗的里程碑

杜审言在诗歌创作上,尤其以其对五言律诗的精湛驾驭而闻名。他被后人誉为中国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之一,对初唐时期近体诗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诗歌风格浑厚,在格律、对仗、声韵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为盛唐律诗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他的孙子杜甫所言:“吾祖诗冠古”,这句评价不仅是对杜审言诗才的肯定,也暗示了其诗歌在当时乃至后世的典范意义。

代表作赏析:以例证诗风

杜审言的诗歌多为写景、唱和及应制之作,题材广泛,但以其精妙的五律最为突出。 *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这首诗被明代胡应麟赞许为“初唐五律第一”,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中“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两句,描绘了早春时节,旭日东升,云霞绚丽,梅花绽放,柳枝吐绿的江南美景,意境开阔,色彩明丽,对仗工整,是典型的初唐五律佳作。它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 《经行岚州》:此诗中的“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一句,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边塞地区花期短暂、积雪长存的景象,意蕴深远,富有哲理,体现了杜审言在写景诗中融入个人感悟的特点。 * 《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这是一首长达四十韵的五言排律,是初唐近体诗中篇幅最长的一首。它展现了杜审言对诗歌形式的强大驾驭能力,在保持格律严谨的同时,能够铺陈叙事,气势恢宏,为后世长篇律诗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诗歌成就与历史地位

杜审言的诗歌,在初唐诗坛上承“初唐四杰”之余绪,下启盛唐气象。他与沈佺期、宋之问等诗人一道,在律诗的格律、对仗、声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使近体诗的体制日趋完善。他的诗风浑厚,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五言律诗的创作上,他无疑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三、思想与性格

恃才傲物:诗人的人格底色

杜审言的性格特点,在史料中被描述为“恃才傲世”。这种傲气,一方面源于他对自身才华的自信,他深知自己在诗歌领域的卓越成就,因此不屑于与平庸之辈为伍。这种自信也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使得他的作品气势浑厚,格调高远。另一方面,这种傲气也可能导致他在官场上不善逢迎,甚至得罪权贵,从而为他的人生带来了诸多波折,如被贬吉州,甚至险遭杀身之祸。他的才华与傲气,构成了他复杂而鲜明的人格底色。

理想与困厄的辩证

杜审言的一生,是理想与困厄交织的写照。他怀抱匡世之才,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官场的险恶与人性的复杂,却让他屡遭打击。从早年的进士及第,到后来的贬谪、险被处死,再到因牵连张易之兄弟而再度流放,他的人生充满了大起大落。然而,即使身处逆境,他依然保持着对诗歌的热爱与创作的激情。他的诗歌中,既有对山水景物的细腻描绘,也有对时政的隐约关怀,更有对人生际遇的深沉思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他身陷囹圄,面临死刑之时,年仅十六岁的儿子杜并挺身而出,以生命为代价为父报仇,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杜并的孝义,也从侧面反映出杜审言作为父亲,其家庭教育中对忠孝伦理的重视,以及他本人在困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武则天因其子之孝和其诗文之美而将其召回,这无疑是对他才华与人品的一种肯定,也体现了他即使身处绝境,仍能凭借自身价值获得转机的生命力。

核心命题:才华与命运的交响

杜审言的精神底色,可以概括为“才华与命运的交响”。他以超凡的诗才,在初唐诗坛开辟了新境,奠定了近体诗的基础。然而,他的个人命运却充满了坎坷与磨难,才华与傲气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碰撞,激荡出悲壮而又充满韧性的人生篇章。他的一生,是唐代文人普遍面临的“学而优则仕”与“仕途多舛”之间矛盾的缩影,但他以其独特的诗歌成就和坚韧的生命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后世评价

同时代与后世的赞誉

杜审言在世时便已享有盛誉。同时代的大诗人陈子昂曾高度评价他:“徐陈应刘不得劘其垒,何王沈谢适足靡其旗。”这句话意指杜审言的诗歌成就超越了南朝的徐陵、陈后主,以及建安时期的应玚、刘桢等诗人,甚至连何逊、王融、沈约、谢朓等名家也难以望其项背。这无疑是对杜审言诗歌地位的极高肯定。 到了宋朝,不少学者认为杜甫的诗作受到了祖父杜审言的不少影响,这不仅是对杜审言诗歌艺术的认可,也揭示了其诗风在家族内部的传承,以及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影响力维度:文学史地位与传承

杜审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不仅是初唐时期五言律诗的集大成者和奠基人之一,更是将律诗推向成熟的关键人物。他的作品在格律、对仗、声韵、意境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为盛唐律诗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与沈佺期、宋之问等人的共同努力,使得近体诗成为唐诗的主流体裁之一。 更重要的是,作为“诗圣”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的诗歌基因和文学熏陶,无疑对杜甫的成长和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家族式的文学传承,在唐代诗坛中也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为什么至今仍值得读

杜审言的诗歌,即使在千年之后,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读。首先,他是我们理解唐诗发展脉络不可或缺的一环,他的作品展现了近体诗从初创走向成熟的轨迹。其次,他的诗歌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开阔明丽,还是《经行岚州》的精炼深邃,都体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对生活、自然的敏锐感受。最后,杜审言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尤其是他与儿子杜并的悲壮故事,为他的诗歌增添了深厚的人文色彩,让我们在欣赏诗歌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才情、傲骨与悲欢,从而引发对生命、亲情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五、延伸阅读

入门作品清单

  •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初唐五律的典范之作,感受其开阔明丽的早春意境。
  • 《经行岚州》:体会诗人以简洁笔触描绘边塞风光,并融入哲理的功力。
  • 《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了解初唐最长五言排律的宏大结构与叙事气势。
  • 《渡湘江》:感受诗人流放途中的心境与对故乡的思念。

推荐版本/读本

目前市面上关于杜审言诗歌的独立选本较少,建议阅读以下综合性唐诗选本或全集: * 《全唐诗》:收录了杜审言现存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其作品最全面的资料。 * 《唐诗三百首》:部分版本会收录杜审言的代表作,适合入门。 * 《唐诗鉴赏辞典》:对杜审言的代表作有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相关文化资源

由于年代久远,关于杜审言的传记、纪录片或纪念地等文化资源相对稀缺。若有兴趣深入了解,可查阅: * 《旧唐书·杜审言传》《新唐书·杜审言传》:了解其生平事迹的第一手史料。 * 相关唐代文学史著作: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等,其中对杜审言的文学地位和贡献有详细论述。

代表作品小辑

  •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 主题:早春游望,景物描写
  • 一语点评:初唐五律典范,意境开阔,对仗精巧,描绘江南早春生机。
  • 一句经典意象:>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 《经行岚州》
  • 主题:边塞风光,时序更迭
  • 一语点评:写景精炼,以寥寥数语勾勒边塞景象,获杨万里赞赏。
  • 一句经典意象:>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 《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
  • 主题:应制唱和,长篇排律
  • 一语点评:初唐近体诗中最长篇,展现诗人对形式的强大驾驭力。
  • 一句经典意象:> 圣主存抚意,皇华慰远人。
  • 《渡湘江》
  • 主题:流放途中,思乡之情
  • 一语点评:写景抒情,表达诗人身处异乡的孤寂与对故土的眷恋。
  • 一句经典意象:>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朝郡邑叹前修。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