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斋名莽苍苍斋,湖南长沙浏阳人。他出身官宦世家,与陈三立、谭延闿并称“湖湘三公子”,是清末百日维新运动中的核心人物,被誉为“维新四公子”之一,更是为变法慷慨赴死的“戊戌六君子”之首。谭嗣同的一生,短暂而炽烈,他以思想的深邃、行动的决绝和生命的热血,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生平
出生与早年(世家子弟的启蒙)
1865年3月10日,谭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的官邸中。他的父亲谭继洵是朝廷重臣,曾任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等职。优渥的家庭环境为谭嗣同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他自幼聪颖,五岁读书,十五岁学诗,二十岁学文,早年得益于母教,对儒家经典有深入研究,并广泛涉猎文史百科,国学功底深厚。然而,他并未囿于传统,反而对科举制度抱有鄙视,转而喜好今文经学,并致力于探讨自然科学,展现出兼容并包的求知欲。 谭嗣同的少年时期,因与继母关系不睦,养成了内敛而独立的性格。13岁时,他随父回到家乡浏阳为生母扫墓,此后便留在家乡,师从欧阳中鹄、涂启先、刘人熙等当地名儒,继续深造。与此同时,他并未止步于文墨,还拜师王正谊(“大刀王五”)和胡致廷(“通臂猿胡七”),学习武术,文武兼修,为他日后投身变法、慷慨赴死埋下了伏笔。
游历与求索(变法思想的萌芽)
1883年,谭嗣同在湖北与妻子李闰完婚。婚后,他并未安于仕途或家庭,而是耗时十年,行程八万里,足迹遍布疆、陇、秦、直、豫、鄂、湘、苏、赣等地。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他深入考察风土人情,结交各路名士,亲眼目睹了清末社会的衰败与民生疾苦。这段漫长的游历,让他发出了“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深刻认识到国家面临的深重危机,也促使他开始思考救亡图存之道,为他日后投身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投身维新(从地方到中央的激进改革者)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极大地刺激了谭嗣同,使他彻底转向变法维新。他异常不满清廷的腐败无能,开始积极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在家乡浏阳,他与欧阳中鹄、唐才常等人组织“算学社”,聚集同志共同钻研新知;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1896年,他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龢等维新派人士,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同年,其父为他捐官江苏候补知府,供职江宁,但他志不在此,心系变法。 1896年底,谭嗣同重回金陵,闭门养心读书,潜心著述,完成了其哲学巨著《仁学》两卷。1897年,他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邀,与唐才常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将维新实践推向深入。1898年,他创建南学会、武备学堂,并与唐才常、熊希龄等共同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思想,成为维新运动中最为激进的代表人物之一。《湘报》与上海《时务报》、天津《国闻报》三足鼎立,成为当时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三大维新报刊。同年4月,他经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一同参与新政,时称“军机四卿”,直接参与了百日维新。
慷慨赴死(戊戌变法的殉道者)
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时,谭嗣同毅然决然地表示“拔刀以救上自任”。1898年9月18日夜,他前往法华寺争取袁世凯支援,希望其能诛杀荣禄、囚禁慈禧,以挽救变法。然而,袁世凯却向荣禄告密,导致政变失败。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等人避祸日本使馆,曾劝说谭嗣同一同出逃,却遭到他断然拒绝。 谭嗣同深知变法流血牺牲的必要性,他慷慨陈词: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即使“大刀王五”一再劝说他出逃,他仍坚决不从,抱定必死之心: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与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等五人,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史称“戊戌六君子”。临刑前,他高呼: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当刽子手即将行刑之际,谭嗣同突然大喊一声:“吾有一言!”然而,监斩官刚毅不予理会,这句话也因此成了千古之谜。谭嗣同的牺牲,标志着百日维新的彻底失败,却也以其生命的热血,唤醒了无数仁人志士,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永恒的悲壮符号。他年少时学习武术的师父“大刀王五”,在其被害后冒着巨大风险为其收尸,并运回湖南浏阳家乡安葬,一时传为京师美谈,足见其人格魅力。
二、作品与风格
《仁学》:思想的基石(哲学体系与批判锋芒)
谭嗣同的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仁学》中。在这部著作里,他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哲学体系,认为世界由物质的“原质”构成,其本体是“仁”,而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源于“仁”的作用。他提出“以太”是沟通世界、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并强调“以太”的“不生不灭”,从而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有力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守旧思想,从“变易”中论证了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 《仁学》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对中国传统专制制度和旧有思想的猛烈抨击。谭嗣同认为儒家的“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他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理、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专制网罗”。他对秦汉以来的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尤为猛烈的批判,直指其为“一切罪恶的渊薮”,甚至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的激进主张。他更是以惊人之语概括: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 在批判旧制度的同时,谭嗣同也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展现出其思想的彻底性和前瞻性。
诗文:慷慨悲歌与绝笔(以诗明志的豪情)
谭嗣同的诗文作品,数量虽不多,却字字珠玑,充满了慷慨悲歌的豪情与以身殉道的决绝。他的诗风沉郁顿挫,又兼具浪漫主义的色彩,常常借景抒情,寓意深远。其中最为人传诵的,莫过于他在狱中写下的绝笔诗,通常被认为是“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首诗以典故起兴,表达了对志士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期许,而“我自横刀向天笑”一句,更是将他视死如归、坦荡无畏的英雄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其人格精神的最好写照。 此外,他游历时发出的“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也常被视为其诗文风格的体现,既有对山河故人的深情,更蕴含着对时局变迁的忧虑与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他的诗文,是其思想的载体,更是其生命历程的忠实记录,充满了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和为理想献身的崇高精神。
三、思想与性格
“冲决网罗”的叛逆精神(对专制与旧学的彻底批判)
谭嗣同的思想核心,是一种彻底的叛逆精神,他主张“冲决网罗”,即冲破一切束缚人思想和行动的旧有桎梏。这种精神源于他对中国两千年来君主专制制度和传统儒学“名教”的深刻反思与批判。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大盗”,而维护它的传统学说则是“乡愿”,两者相互勾结,共同压制了社会的进步和个体的自由。 谭嗣同的叛逆并非盲目,而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深刻理解之上的理性批判。他早年钻研儒家典籍,却鄙视科举,转而探讨自然科学和今文经学,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路径的突破。他呼吁人们挣脱君主、伦理、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一切“专制网罗”,展现出一种追求思想解放和个体自由的强烈愿望,这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是极其超前和激进的。
“以通为第一义”的变易观(革新求变的哲学基础)
谭嗣同的哲学思想以“仁学”为基石,其中“以通为第一义”的变易观,是他革新求变思想的哲学基础。他认为宇宙万物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没有什么是静止不变的。这种“通”的观念,不仅指物质世界的相互联系和流动,更指思想的开放、社会的变革和制度的更新。 他通过对“以太”的阐释,肯定了世界的动态发展性,从而彻底否定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保守论调。这种变易观,为他主张的政治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使他能够从根本上批判旧制度的僵化和落后,坚定地倡导维新变法,追求一个不断进步、充满活力的社会。他的思想,是对传统停滞观念的有力冲击,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殉道者情怀(理想与牺牲的抉择)
谭嗣同的人格气质,最鲜明的特点便是其坚定的殉道者情怀。他不仅是思想上的先行者,更是行动上的实践者和牺牲者。从他拒绝出逃、甘愿以身殉道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只为国家民族前途而奋斗的伟大灵魂。他深知变法之路充满艰险,甚至需要流血牺牲,但他毅然决然地选择成为第一个为变法流血的人。 这种情怀,既有儒家“杀身成仁”的传统,又融入了近代知识分子为国家民族而献身的自觉。他内敛的性格与外在的慷慨激昂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了他内心深处对理想的执着和对信念的坚守。他以生命践行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誓言,展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敢于担当、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谭嗣同的殉道,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无数仁人志士为求变革而付出的巨大代价的缩影。
四、后世评价
维新旗帜与精神象征(历史地位与影响)
谭嗣同作为戊戌变法中的核心人物和“戊戌六君子”之首,其历史地位无可争议。他不仅是维新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更以其慷慨赴死,成为变法运动的旗帜和精神象征。他的牺牲,虽然未能挽救百日维新的失败,却以其巨大的震撼力,激发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的觉醒与抗争。梁启超曾评价他“其学以通为第一义,其政以变法为第一义”,高度肯定了他在思想和政治上的先锋作用。谭嗣同的殉难,使得维新变法不再仅仅是政治运动,更成为一场以生命和鲜血书写的精神史诗,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革命的进程。
“两昆仑”的肝胆(后人对人格的景仰)
谭嗣同的人格魅力,尤其是他“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情,赢得了后世的普遍景仰。这句诗不仅展现了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更被解读为他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袖虽去留不同,但肝胆相照、志同道合的深厚情谊。他的武术师父“大刀王五”冒死为其收尸安葬,更是民间对他忠义、侠肝义胆的生动写照。 历代文人学者,无不为谭嗣同的才华、胆识和牺牲精神所折服。他被视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中,将思想与行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最为彻底的典范之一。他的形象,超越了政治斗争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不屈不挠、勇于担当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今日之谭嗣同(为何仍值得我们阅读)
时至今日,谭嗣同依然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他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一种精神的符号。他“冲决网罗”的叛逆精神,对于我们批判性思考、不盲从权威仍有启示;他“以通为第一义”的变易观,提醒我们世界永在变化之中,墨守成规只会落后;而他“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殉道者情怀,则激励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要坚守理想,敢于担当。 在多元而复杂的现代社会,谭嗣同所展现的独立思考、批判精神、为理想而奋斗的勇气,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依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阅读谭嗣同,不仅是了解一段历史,更是与一个伟大灵魂对话,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时代,活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五、延伸阅读
入门作品清单
- 《仁学》:谭嗣同的哲学代表作,深入理解其变法思想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 《狱中题壁》(又名《绝命诗》):感受其慷慨赴死、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 《浏阳道中》:体会其游历时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沉忧虑与感怀。
- 《思亲》:展现其内敛而深沉的亲情与孝思。
推荐版本/读本
- 《谭嗣同全集》:收录其所有诗文、书信及《仁学》等著作,是全面了解谭嗣同思想与创作的最佳选择。
相关文化资源
- 湖南省浏阳市谭嗣同故居:谭嗣同的成长之地,可实地感受其生活环境。
- 谭嗣同墓:位于湖南省长沙浏阳市荷花街道嗣同村,是其最终安息之地。
- 北京谭嗣同故居:位于菜市口大街西侧,是他在京期间的居所,也是戊戌变法的重要见证地。
代表作品小辑
- 《仁学》
- 主题:哲学著作,批判专制,倡导变易
- 一语点评:以“仁”为本体,以“通”为核心,彻底批判传统旧制,为变法提供哲学基础。
- 一句经典意象:>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
- 《狱中题壁》(又名《绝命诗》)
- 主题:绝笔诗,慷慨赴死,以身殉道
- 一语点评:以典故明志,以豪情言志,展现其视死如归、坦荡无畏的英雄气概。
- 一句经典意象:>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浏阳道中》
- 主题:纪行诗,忧国忧民,感怀时事
- 一语点评:通过游历所见,抒发对国家衰败、民生疾苦的深切忧虑与变法图强的渴望。
- 一句经典意象:> “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