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

[ 唐 ] 737年—792年

韦应物(737年?—791年),字义博,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他是中唐时期一位独具风格的诗人,因曾任苏州刺史,后世常称其为“韦苏州”。其诗以描绘田园风物而著称,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在《唐诗三百首》中收录有十二首。

一、生平

出生与早年:名门之后的“豪纵”岁月

韦应物约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前后出生,出自显赫的京兆韦氏逍遥公房,是关中地区首屈一指的望族。他的曾祖父韦待价曾任武则天时期的宰相,祖父韦令仪也官至梁州都督。然而,到其父韦銮(宣州司法参军,工于绘画)一代,家族的显赫已逐渐衰落,家道中落的现实成为韦应物成长背景中不可忽视的一笔。作为家中第三子,他虽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却也面临着家族荣光不再的挑战。 天宝九年(750年),年仅十四五岁的韦应物凭借门荫制度,被授予右千牛一职,次年又担任羽林仓曹参军,成为唐玄宗身边的近侍,时称“三卫”。这段时期,他过着“豪纵不羁,横行乡里”的贵族子弟生活,意气风发,却也略显轻狂,尚未展露出后来诗歌中那份淡泊宁静的气质。

安史之乱:人生轨迹的重大转折

天宝十五载(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幸蜀,韦应物也因此流落失职。这场突如其来的动荡不仅中断了他的仕途,更深刻地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从前呼后拥的“三卫”近侍,到流离失所的平民,巨大的落差促使他开始反思与沉淀。 此后,他进入太学读书,与阎防、薛据等文人雅士往来,潜心学问,诗风也逐渐从早年的浮华转向深沉。这段经历,无疑是他从一个轻狂少年蜕变为成熟诗人的关键时期,为他日后诗歌中蕴含的哲思与淡泊奠定了基础。

宦海浮沉:清正与淡泊的交织

广德元年(763年),韦应物开始了他漫长而坎坷的仕途。他先后担任洛阳丞、河南兵曹等职。在代宗永泰年间,他因秉公惩办不法军士而遭诬讼,愤而弃官归隐洛阳,足见其清正耿直的品格。大历九年,经京兆尹黎干举荐,他复出任京兆府功曹,并摄高陵宰,后又奉命出使云阳视察灾情。大历十三年,他先后任鄠县、栎阳二县二县令。然而,次年黎干遭贬逝世,韦应物也因此辞官,闲居长安善福寺。这段时期,他不幸丧妻,写下了十余首悼亡诗,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悲痛与对人生的感悟。

晚年岁月:诗意栖居与终老苏州

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再次入仕,任尚书省比部员外郎。此后,他陆续担任滁州刺史(783年)、江州刺史(785年)、左司郎中(787年),并被赐封扶风县男。贞元四年(788年),他出任苏州刺史,因其官职,后世常称他为“韦苏州”。 贞元六年(790年),韦应物罢苏州刺史,晚年寓居苏州城外的永定寺,过着半隐居的生活。贞元七年(791年),他卒于苏州官舍,最终葬于长安少陵原。他的一生,从京城贵胄到流离失所,从清正为官到辞官归隐,再到地方刺史,跌宕起伏的经历,最终都化作了他诗歌中那份独特的淡泊与深远,塑造了他诗歌的独特气质。

二、作品与风格

诗风特征:简淡深远,自成一家

韦应物的诗歌以其“简淡而意蕴深远”的风格独步唐代诗坛。他的语言平实自然,不事雕琢,却能于寻常景物中捕捉到深邃的哲理和真挚的情感。这种风格,正如司空图所赞誉的“澄淡精致”,又如苏轼所言“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在平淡中见奇崛,在朴素中蕴含丰厚。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评价韦应物:“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清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这不仅肯定了韦应物诗歌的清丽高雅,更指出其在五言诗上的独特成就,达到了“自成一家”的境界,成为中唐诗坛一道独特的风景。

题材谱系:田园山水与世事关怀

韦应物最负盛名的,莫过于他笔下的田园山水诗。他善于描绘自然风光,无论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江南水乡,还是“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的清幽山涧,都充满了宁静致远的意境。他将个人情怀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淡泊。 除了田园山水,韦应物的诗歌也涉猎边塞、咏史、怀古、友情等题材。他早年曾有“豪纵不羁”的经历,后又亲历安史之乱,宦海沉浮,这些都使他的诗歌在简淡之外,不乏对世事民生的关怀与讽喻,展现出清丽之外的“兴讽”之意,拓宽了其诗歌的广度与深度。

审美旨趣:回归本真,追求超然

韦应物的审美旨趣,在于追求一种回归本真、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他的诗歌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摹,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世俗纷扰的超脱。这种旨趣与他坎坷的仕途、丧妻之痛等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使得他的诗歌不仅是纯粹的自然赞美,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思考和对精神家园的执着守望。他以诗歌构建了一个远离尘嚣的理想世界,成为后世文人效仿的典范。

三、思想与性格

从“豪纵不羁”到“高雅闲澹”:人格的蜕变

韦应物早年作为玄宗近侍,曾有过一段“豪纵不羁”的轻狂岁月,这反映了他作为名门子弟的骄傲与放纵。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使他从云端跌落,流离失所,被迫反思人生。这段经历是其人格塑造的关键转折点,促使他从外在的浮华转向内在的修养与学问。 此后,他的性格逐渐沉淀,诗风也趋于“高雅闲澹”。他为官清正,不畏权贵,曾因惩办不法军士而遭诬讼,却也因此坚守了心中的道义。多次辞官归隐,则体现了他对官场倾轧的厌倦和对自由精神的向往。这种从年少轻狂到中年沉稳、从入世积极到出世淡泊的转变,构成了他复杂而丰富的人格底色。

“出世”与“入世”的张力:淡泊中的坚守

韦应物的一生,充满了“出世”与“入世”的张力。他身处官场,却心系田园,渴望归隐;他笔下多是山水田园的清幽,却也偶有对时局的关怀和对民生疾苦的体恤。这种张力,使得他的淡泊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看透世事后的从容与坚守。他以诗歌为载体,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巧妙融合,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即在纷繁世事中保持一份清醒与超然。

核心命题:在简淡中求索生命的真味

韦应物的精神底色,可以用“在简淡中求索生命的真味”来概括。他的人生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世事的无常与人生的苦乐,最终选择了一种返璞归真、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他的诗歌,便是这种生命哲学的艺术体现,它引导读者超越喧嚣,在自然的宁静与人性的本真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慰藉和生命意义。这种对生命本真的追求,构成了韦应物诗歌最核心的命题。

四、后世评价

历代文人雅士的推崇

韦应物的诗歌在当时虽未受到极力追捧,但其价值却在身后逐渐被认可,并得到了历代文人雅士的高度评价。 白居易曾言:

“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清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然后人贵之。” 这不仅道出了韦应物诗歌的超前性,也预示了其深远的影响力,肯定了他在诗歌风格上的独创性。 司空图将韦应物与盛唐大家王维并提,称其诗风“澄淡精致”,足见对其艺术成就的认可。宋代大文豪苏轼更是将其与柳宗元并论,认为: “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 苏轼的评价,无疑将韦应物推崇到了一个极高的地位,认为他在李白、杜甫之后,能够以简古之笔写出淡泊之味,是其他诗人难以企及的。宋朝时,韦应物更是与陶渊明、白居易、柳宗元等大家并比,足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文学史地位与深远影响

韦应物以其独特的“简淡深远”的田园诗风,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开创了诗歌的新局面。他承接了盛唐王维山水诗的清雅,又融入了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哲学思考,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风格,为宋代诗歌的“以文为诗”和追求“淡泊”美学奠定了基础,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和借鉴的典范,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至今仍值得读

韦应物的诗歌之所以至今仍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在于它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触及了人类共同的精神需求。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他的诗歌如一股清流,引导我们放慢脚步,回归自然,审视内心。他笔下的山水田园,不仅是风景的描绘,更是心灵的栖息地;他诗中蕴含的淡泊、从容与坚守,为我们提供了面对人生困境的智慧和力量。读韦应物,便是与一位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浮沉中坚守本真的智者对话,从中汲取宁静与超然的力量,这正是他诗歌永恒的魅力所在。

五、延伸阅读

入门作品清单

  • 《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感受其描绘江南水乡的宁静与深远意境。)
  • 《寄全椒山中道士》(“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体会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
  • 《秋夜寄邱员外》(“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感受秋夜的清凉与诗人对友人的深挚情谊。)
  •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江上春风留客住,杨柳花飞欲作团。”——体会诗人离别时的情景与心境。)

推荐版本/读本

  • 《韦苏州集》:中华书局点校本或上海古籍出版社本,是研究和阅读韦应物诗歌的权威版本。
  • 《唐诗三百首》:收录韦应物多首代表作,是入门阅读的经典选本。

代表作品小辑

  • 《滁州西涧》
  • 主题:描绘江南水乡的雨后景色,表达诗人闲适宁静的心境。
  • 一语点评:以动静结合之笔,勾勒出空灵悠远的自然画卷。
  • 一句经典意象: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寄全椒山中道士》
  • 主题:对隐居山中友人的思念,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一语点评:以景衬情,意境清幽,情感真挚。
  • 一句经典意象: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 《秋夜寄邱员外》
  • 主题:秋夜思友,抒发深厚友情。
  • 一语点评:情景交融,于清冷秋色中见温暖情谊。
  • 一句经典意象: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 主题:扬子江畔送别友人,抒发离愁。
  • 一语点评:景物描写生动,离情别绪含蓄蕴藉。
  • 一句经典意象:江上春风留客住,杨柳花飞欲作团。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