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 唐 ] 803年—852年

一、生平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晚唐时期一位杰出的士大夫与文学家。他出身于京兆府万年县的名门望族,祖父杜佑曾是三朝宰相,家学渊源深厚。这样的背景为他早年的成长奠定了基础,也塑造了他兼济天下的士人情怀。 杜牧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二十五岁时进士及第,又通过制举,随即出任校书郎,正式踏入官场。此后,他先后在沈传师和牛僧孺的幕府中任职,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经验,也见识了地方的民生百态。在扬州幕府期间,杜牧以其才情和风流闻名,甚至有牛僧孺派人暗中保护他夜游的趣事。然而,个人生活中的波折也随之而来,为了治疗弟弟杜𫖮的眼疾,他曾一度辞职,足见其手足情深。 政治上的浮沉更是杜牧人生轨迹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在842年,他因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被外调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的刺史,历时七年。这些地方多是贫瘠小州,官阶虽升,但杜牧内心郁闷不乐,认为自己未能施展抱负。不过,他在黄州任上革除苛捐杂税,在池州支持灭佛政策,也展现了其治理地方的才能和批判精神。 直到848年,李德裕去世后,杜牧才得以回朝,出任司勋员外郎兼史馆修撰,心情颇为得意。然而,京城生活开销大,为养家糊口,他再次主动请求外放,最终于850年如愿出任湖州刺史。在湖州一年,他积攒了俸钱,回京后营建了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与亲友游赏。晚年,他官至中书舍人,但未能攀升至更高的侍郎之位,心中不免有些遗憾。852年,杜牧病逝,享年五十岁,其诗文集《樊川文集》由外甥裴延翰整理传世。杜牧的一生,是晚唐士人兼具理想与困厄、浪漫与忧患的典型写照,这些经历深刻地塑形了他的创作与气质。

二、作品与风格

杜牧的文学成就斐然,尤以诗歌和辞赋见长,其作品风格“飘逸豪放,雄姿英发”,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后人常将他与杜甫并称“大杜小杜”,又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足见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特别是七言绝句,以其轻松自然、不着痕迹的艺术魅力而广受赞誉。杜牧的诗风多变,前期意气风发,后期则增添了深沉蕴藉。他笔下的诗人形象,既有“落魄江南载酒行”的风流多情,也有“多情却似总无情”的伤感洒脱。例如,写给歌伎的《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以绝妙比喻描绘扬州佳人,尽显浪漫情怀。而《遣怀》中“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则流露出对往昔风流的自嘲与感伤。 杜牧的诗歌更以其深刻的盛衰感慨和忧国忧民情怀而打动人心。他的名篇《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通过清明时节的景象,营造出悲伤又带有慰藉的氛围,意境开阔,气势磅礴。而《泊秦淮》更是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警句,借秦淮河畔歌女的歌声,含蓄而有力地讽刺了沉迷声色、不理天下兴亡的君臣权贵,重申了荒淫丧国的历史教训,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在咏史怀古诗方面,杜牧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哲理思辨。他善于从历史的偶然性中发掘深意。《过华清宫绝句其一》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讽刺唐玄宗的荒淫误国,笔法飞扬爽朗而含蓄婉转。而《题乌江亭》则大胆提出:“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他跳脱出传统对项羽的批判,转而肯定其不屈意志,格调雄健,富有哲理。最著名的《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虚拟笔法,更是将历史的偶然性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令人深思。此外,杜牧也涉猎田园诗(如《商山麻涧》)和宫怨诗(如《吴宫词》)等题材,展现了其题材谱系的广泛。 杜牧的散文和辞赋也独具特色,其风貌接近唐传奇,常有小说式的描写,记叙带有传奇色彩的逸事。例如《李贺集序》笔墨细腻传神,生动记叙了为李贺诗集作序一事。而《阿房宫赋》更是其散文的代表作,这篇押韵自由的文赋,通过对秦始皇穷奢极侈的阿房宫的描绘,预示秦朝的速亡,并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警句,深刻讽刺当朝,警示后世君主,成为后世文赋的先驱。

三、思想与性格

杜牧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一位心怀天下、具有强烈经世济民抱负的政治家。他的思想深处,贯穿着对国家治乱兴亡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 他有着明确的政治理想,渴望在动荡的晚唐有所作为。杜牧对朝中主政者猜忌武将的现象深感忧虑,他强调恢复“出将入相”的传统,认为这有助于国家安定,能有效控制军队,维持政治秩序。他指出,唐朝前期的长期承平,正是得益于朝中卿相统兵的制度,而玄宗改变此制导致兵权失控,最终酿成安史之乱。因此,他力倡士人习兵,认为军队的决策和指挥权必须由士大夫掌握,武人仅是奉命执行,国家的成败在于士大夫是否有能力处理军旅之事。他还批评当时的武将既无学识也不知礼义,全凭贿赂取得权势,一旦大权在握便擅权跋扈。为扭转乱局,杜牧呼吁恢复府兵制,并亲自研读古兵书十余家,为《孙子兵法》作注,展现了他务实而又富有远见的改革精神。 杜牧的批判精神也体现在他对社会思潮的理性审视上。他明确排斥佛教,在《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一文中,他力斥佛教宣扬“地狱罪福”的谬说,抨击佛教藉其特殊社会地位长期为天下寄生,加重人民负担。更进一步,他揭露了工商官吏诈掠搜刮又迷信佞佛,企图“买福卖罪”的鄙妄心态。这种立场,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士大夫的理性主义和对社会公平的追求,不盲从流俗,敢于揭露弊端。 综合来看,杜牧的性格是复杂而多面的。他既有少年时期的意气风发、风流浪漫,也有中年后宦海沉浮带来的深沉蕴藉和忧郁。他渴望建功立业,却屡遭排挤;他心系苍生,却常感无力回天。这种理想与困厄的辩证,使得他的诗文既有豪迈奔放的气概,又饱含对历史兴亡的深沉反思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叹。他的精神底色,可以概括为一种“兼济天下”的士人情怀与“独立不迁”的批判精神的结合,这使得他在晚唐乱世中,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高洁的品格。

四、后世评价

杜牧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是晚唐诗坛的双璧,代表了晚唐诗歌的最高成就。他与杜甫并称“大杜小杜”,足见其在诗史上的重要坐标。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代文人学者对杜牧多有赞誉。与他同时代的诗人李商隐,曾写诗表达对杜牧的赞赏: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这句诗精准捕捉了杜牧诗歌中浪漫与感伤交织的特质,以及他在抒发离愁别绪方面的独到之处。后世评论家也普遍认为,杜牧的七言绝句,尤其是咏史怀古之作,将历史的深沉感与诗歌的艺术美感完美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杜牧的影响力体现在多个维度。在文学史地位上,他承接盛唐气象,又开创晚唐诗歌新风,其清丽俊逸、豪迈洒脱的风格,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他将咏史怀古、讽喻时政、抒发个人情怀融为一体,使得绝句体裁在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力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在散文领域,他的作品带有唐传奇的色彩,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启示。在思想上,他对军事、政治的深刻见解,也超越了一般文人的范畴,展现了士大夫的责任与担当。 杜牧的诗文之所以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他笔下既有“春风十里扬州路”的浪漫风情,也有“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深沉警醒;既有对历史的洞察与反思,也有对个体命运的细腻感触。他以清丽俊逸的笔触,描绘了晚唐的社会风貌、士人情怀与时代困境,其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了解那个复杂时代的一扇窗。他诗中蕴含的忧患意识、批判精神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超越了时空,依然能引发当代读者的共鸣,因此,他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品读。

五、延伸阅读

  • 入门作品清单
  • 《清明》(感受晚唐清明时节的氛围与诗人内心的慰藉)
  • 《泊秦淮》(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讽刺与历史警示)
  • 《赤壁》(领略诗人对历史偶然性的独特思考与哲理)
  • 《赠别其一》(品味其笔下风流浪漫的离别情思与扬州风华)
  • 《题乌江亭》(感受其对英雄成败的哲理思辨与不屈意志的肯定)
  • 《阿房宫赋》(阅读其磅礴气势与深刻的讽谏警示)
  • 推荐版本/读本
  • 《樊川文集》(中华书局点校本或上海古籍出版社本,适合深入研究)
  • 《杜牧诗选》(各类经典选本,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适合入门与精读)
  • 《唐诗三百首》(收录杜牧多首名篇,是了解唐诗的经典读本)
  • 相关文化资源
  • 可查阅关于唐代历史、晚唐诗歌的纪录片或专题讲座,以更深入了解其时代背景与文学流派。
  • 若有机会,可探访扬州、长安等地,感受杜牧诗中描绘的地理风貌与历史遗迹,如大明寺、秦淮河等。

代表作品小辑

  • 《清明》
  • 主题:清明时节的感伤与寻觅慰藉
  • 一语点评:以景写情,情景交融,问答之间化悲为喜,意境开阔。
  • 一句经典意象:牧童遥指杏花村。
  • 《泊秦淮》
  • 主题:借古讽今,忧国忧民
  • 一语点评:凄清景象与喧闹歌声对比强烈,含蓄讽刺,警示后人。
  • 一句经典意象: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赤壁》
  • 主题:对历史偶然性的反思
  • 一语点评:由物及思,虚拟历史,以小见大,揭示国家命运的不确定。
  • 一句经典意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赠别其一》
  • 主题:与歌伎的离别情思
  • 一语点评:比喻新巧,描绘佳人风华,尽显诗人风流多情。
  • 一句经典意象: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 《阿房宫赋》(节选)
  • 主题:讽刺暴政,警示后世
  • 一语点评:气势磅礴,逻辑严密,以秦亡为鉴,批判当朝。
  • 一句经典意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