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

[ 唐 ] 790年—816年

一、生平

少年早慧,诗名初显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今河南宜阳)人,是中唐时期一位独树一帜的诗人,被后世誉为“诗鬼”。他虽是唐高祖八叔郑王李亮的八世孙,但到他这一代,家道早已没落,生活清贫。然而,贫困并未掩盖他的天赋。据传,李贺七岁时,大文豪韩愈和洛阳名士皇甫湜曾登门拜访,李贺当即挥笔写下《高轩过》以作答谢,展现了惊人的早慧。 李贺外貌清瘦,巨鼻浓眉,指甲修长,且体弱多病,未及十八岁便已白发丛生。他自幼博览群书,对《诗经》《楚辞》、古乐府及汉魏六朝诗歌情有独钟。他常在清晨骑着瘦马出门,背着破锦囊四处游历,观察景物,搜寻诗思。每有所得,便立即记下投入囊中,晚上归家再整理成文。母亲见他如此呕心沥血,不禁心疼地说:“是儿当要呕出心乃已尔!”(这孩子非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这种对诗歌的极致投入,使他诗名很早就传扬开来,少年时期的乐府诗便能与前辈诗人李益、张籍相媲美。十八岁那年,他怀揣着理想,踏上了求取功名、施展抱负的人生道路。

科举受阻,仕途坎坷

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李贺前往洛阳准备参加府试,并在此结识了韩愈和皇甫湜,获得了韩愈的赏识。他顺利通过了府试,满心期待地前往长安应考礼部试。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打击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由于他父亲名叫“晋肃”,“晋肃”与“进士”发音相近,一些嫉妒他才华的人便以此为由,以“避讳”之名阻止他参加科举考试。韩愈为此愤愤不平,特作《讳辩》一文,以圣人经典和国家律令为依据,驳斥了这种荒谬的指控,指出“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父亲名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难道父亲名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尽管韩愈仗义执言,但李贺最终还是落第归家,闲居昌谷。这段经历对他打击巨大,他终日药石随身,只有忠心的巴童陪伴左右。为了寻求出路,他再度前往洛阳,内心充满挣扎,不知是该南下投奔节镇,还是西去长安。最终,他求巫者占卜,决定西去长安。

漂泊游历,英年早逝

元和三年(808年)冬,李贺进京求仕。按照唐代制度,除了科举,还可以通过父荫得官。李贺凭借“宗孙”身份,于元和四年(809年)被任命为从九品上的小京官——奉礼郎,时年二十岁。奉礼郎隶属太常寺,掌管朝会祭祀之礼,官职卑微。李贺满腔热忱来到长安,却发现现实残酷,他身处冷遇,不被显贵看重,时时感到拘束和压抑。在长安的三年,他结识了陈商、沈亚之、杨敬之等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友情成为他重要的精神寄托。临终前,他将自己的全部诗稿托付给密友沈子明,足见情谊之深。 元和七年(812年)春,李贺怀着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辞去奉礼郎一职,离开长安,返回家乡昌谷。这段闲居生活,一方面让他体验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乐趣,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他对国事的关切。为了寻找施展抱负的机会和谋求生计,元和八年(813年)六月,李贺再次离家,前往潞州(今山西长治)。他希望能得到韩愈学生张彻的引荐,但最终未能受到重视。元和十年(815年)春,他告别张彻,南下探望在和州任职的十四兄,随后又南游吴会,饱览江南风光,写下不少追怀往事和记述诗友交会的诗篇。 然而,南北游历并未能消除李贺胸中的愁闷。他体弱多病,经济拮据,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使他在返家后不久,于二十七岁(816年)时便离开了人世。他将生平所作的二百三十三首诗分四编,交给好友沈子明。关于他的去世,李商隐的《李长吉小传》和张读的《宣室志》都记载了李贺临终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蚪,持一版……云:‘当召长吉’……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的传说。这些传说虽非事实,却寄寓了家人、亲友及后世对这位年轻诗人的深切哀悼与美好愿望,也反映了他诗歌中超凡脱俗的想象力。

二、作品与风格

“诗鬼”之名:诡谲瑰丽的想象

李贺的诗歌以其丰富而诡异的想象力、华丽的意境和独特的风格,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赢得了“诗鬼”的称号。他的作品常常将现实与幻境、可爱与可怖、生与死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苏小小墓》中,诗人凭吊一片墓地,却能异想天开地唤出一个美丽的精灵在其间活动,使死气沉沉的墓地蓦然增添了种种幻觉。墓地上的一草一木、一风泉一燐影,都因精灵而跃跃欲生,将凄美与诡谲融为一体。又如《金铜仙人辞汉歌》,描写了魏明帝拆除汉武帝所立的捧露盘仙人时,仙人潸然泪下的场景,将无生命的铜像赋予了深沉的人性悲情和历史沧桑感,想象奇特而动人心魄。这类“神怪诗”虽然数量不多,却占据了他名作的半壁江山,被后世诗评家称为“鬼仙之辞”,成功地将屈原《楚辞》的浪漫主义与唐诗圆熟的技巧结合起来。

语言的魔术师:险韵奇字与独特意象

李贺在语言运用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魔术师。他偏爱使用险韵奇字,锤炼字句,使得诗歌的音韵和视觉效果都极具冲击力。他的诗中,“死”字出现达20多次,“老”字出现达50多次,这种高频次的词语运用,不仅强化了诗歌的悲凉底色,也形成了其独特的语言标识。毛先舒在《诗辨坻》中评价他:“设色秾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色彩浓艳精妙,而诗意多在篇章之外。遣词造句精雕细琢,而用意却浑然一体。) 李贺的诗歌意象也极为独特,常常是冷峻、幽暗、瑰丽、甚至带有死亡气息的组合。他善于捕捉那些常人忽略的细节,并赋予它们深刻的象征意义。钱锺书在《谈艺录》中指出李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并发现他在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上与西方一些著名诗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对语言的极致追求和对意象的独特构建,使李贺的诗风与盛唐诗人迥然不同,开辟了一条新的诗歌路径。

题材的广度:从神怪到现实

尽管李贺以“神怪诗”闻名,但他的题材谱系远不止于此。他的作品内容有一部分承袭了屈原《楚辞》中《山鬼》《国殇》等篇的传统,如《神弦曲》《雁门太守行》等,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和对神灵、英雄的想象。 另一方面,李贺的诗歌也展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例如《老夫采玉歌》,便深刻反映了贫民生活的艰辛与困苦。他的《马诗二十三首》更是借咏马而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寄托显明,明白晓畅。此外,他还有大量抒发仕途坎坷苦恼的抒情诗,如《开愁歌》《浩歌》等,虽然基调悲凉,却情感真挚。在一些酒席歌筵的应景之作和咏人咏物诗中,李贺也展现了奇特的设想和精警的炼字,如《春坊正字剑子歌》《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等,这些作品虽思想性不强,却别具艺术价值,如同音乐家的即兴练习曲,画家的写生素描。这表明李贺的创作并非单一面向,而是在多重题材中探索和实践着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思想与性格

理想与现实的张力:悲剧底色下的求索

李贺的一生,是理想与现实激烈碰撞的一生。他出身没落贵族,自幼饱读诗书,胸怀报国之志,渴望通过科举入仕,施展抱负。然而,科举受阻的打击,以及在长安担任奉礼郎时的官冷位卑,使他深刻体会到世态炎凉和怀才不遇的痛苦。这种巨大的落差,构成了他诗歌乃至人格的悲剧底色。 他诗中反复出现的“死”“老”等字眼,不仅是其体弱多病的写照,更是他面对生命短暂、理想幻灭的深沉忧思。他笔下的鬼神世界,既是他对现实困境的逃离,也是他以超现实的想象来表达内心压抑和不满的方式。他渴望建功立业,却屡遭挫折,只能将一腔热血倾注于诗歌创作。这种“呕出心乃已尔”的创作精神,正是他将生命体验转化为艺术力量的体现,也是他以诗歌对抗命运不公的独特方式。

孤高敏感,忧郁深沉

从李贺的生平与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孤高敏感、忧郁深沉的人格气质。他早年便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却因避讳之名被剥夺了科举的权利,这无疑加剧了他的敏感与自尊。在长安为官时,他因官职卑微而备受冷落,这种被边缘化的经历,使他更加内向和孤独。他的诗歌中弥漫着一种独特的悲凉与凄美,无论是对历史的凭吊,对神怪的描绘,还是对自身境遇的抒发,都带着一层挥之不去的忧郁色彩。 他与少数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将深厚的友情视为重要的精神寄托,这反映了他内心对理解和共鸣的渴望。然而,即便在朋友面前,他那份与生俱来的孤傲和对世俗的不屑,也使得他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特的距离感。他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诗人,而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坚守自我、以诗歌为生命出口的灵魂。

“核心命题”:以奇诡之笔,铸生命悲歌

李贺的精神底色可以概括为:一个在现实困厄中挣扎,却以超凡想象力铸造生命悲歌的诗人。他的“思想—情感—表达”链条是:深沉的忧郁和对理想的执着(思想情感)→因现实挫折而产生的愤懑与不甘(情感)→通过诡谲瑰丽的意象和险急的语言(表达)来构建一个既超越现实又影射现实的诗歌世界。他用奇诡的笔法,描绘了人世的荒凉与生命的脆弱,也寄寓了对美好与永恒的向往。他的诗歌,是其短暂而痛苦一生的缩影,也是他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四、后世评价

独树一帜的文学坐标

李贺在唐代诗坛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诗风与盛唐的雄浑、中唐的平实都截然不同,独树一帜。他以其诡谲瑰丽的想象、奇峭的语言和深沉的悲剧意识,为唐诗开辟了新的审美领域。 历代文人学者对李贺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无一例外地承认其非凡的才华和独特的地位。 * 毛先舒在《诗辨坻》中说:

“大历以后,解乐府遗法者,惟李贺一人。设色秾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 他认为,在大历之后,只有李贺一人真正继承了乐府诗的古法,他的诗色彩浓艳精妙,寓意深远,遣词造句精雕细琢,而用意却浑然一体。 * 谭友夏则指出: “诗家变化,盛唐已极。后又欲别出头地,自不得无东野、长吉一派。” 他认为,盛唐诗歌已将诗艺发展到极致,后来的诗人若想有所突破,就不得不像孟郊(东野)和李贺(长吉)一样,开创出新的流派。 * 钱锺书在《谈艺录》中辟有八章专论李贺诗,称其在六朝作家中最近鲍照,除在诗中说鬼外,“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并指出李贺在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上与西方一些著名诗人(如英国的柯勒律治)有共通之处。 这些评价都肯定了李贺在诗歌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以及他对后世诗风的深远影响。他不仅是唐诗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争议与重估:跨越时代的魅力

尽管李贺的诗歌在当时并未获得主流的广泛认可,甚至被一些人视为“鬼气太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价值逐渐被重新发现和肯定。葛瑞汉在《晚唐诗选》中称李贺为“久被漠视之后,最近才被重新发现的诗人”,这恰好说明了李贺的艺术魅力是跨越时代的。 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审美旨趣,满足了不同时代读者对诗歌多样性的需求。他笔下那些诡谲的意象、华丽的辞藻和深沉的悲剧感,不仅反映了中唐士人的普遍困境,也触及了人类共同的生命体验,如对死亡的思考、对理想的追求、对命运的抗争。这种深刻性和独特性,使得李贺的诗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为何至今仍值得读

李贺的诗歌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原因在于:他以其短暂而炽热的生命,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充满想象力、情感真挚且风格独特的诗歌世界。他的诗歌是中唐社会的一个缩影,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困顿与挣扎;同时,它又超越了时代,以其对生命、死亡、美与丑的深刻探索,触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阅读李贺,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汉语的极致之美,感受到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热情,更能从中找到面对困境时,如何以艺术的力量去超越和升华的启示。他用诗歌证明了,即使生命短暂、命运多舛,精神的光芒依然可以穿透黑暗,照亮后世。

五、延伸阅读

入门作品清单

  • 《金铜仙人辞汉歌》:感受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感叹与奇特想象。
  • 《苏小小墓》:体验李贺将凄美与诡谲融为一体的独特笔法。
  • 《雁门太守行》:领略边塞诗中少有的悲壮与奇幻色彩。
  • 《马诗二十三首》(选一二):理解诗人借物咏怀、抒发抱负的深意。
  • 《老夫采玉歌》:体会李贺诗歌中难得一见的现实主义笔触。

推荐版本/读本

  • 《李长吉歌诗汇解》:较为全面的校注本,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背景与词句。
  • 《李贺诗选》:市面上常见的选本,适合初学者入门阅读。

代表作品小辑

  • 《金铜仙人辞汉歌》
  • 主题:历史兴衰,物是人非,生命悲歌。
  • 一语点评:以仙人垂泪的奇幻意象,写尽王朝更迭的沧桑与无奈。
  • 一句经典意象:>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 《苏小小墓》
  • 主题:凭吊亡魂,生死相恋,幽冥之美。
  • 一语点评:将墓地写得鬼魅而又凄美,充满浪漫主义的想象。
  • 一句经典意象:> 幽兰露,如啼眼。
  • 《雁门太守行》
  • 主题:边塞战争,英雄悲歌,诡异奇景。
  • 一语点评:将边塞战争的残酷与神话般的想象融为一炉,悲壮而瑰丽。
  • 一句经典意象:>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 主题: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 一语点评:借千里马的遭遇,抒发诗人自身被埋没的愤懑与不甘。
  • 一句经典意象:>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老夫采玉歌》
  • 主题:贫民疾苦,生活艰辛,社会不公。
  • 一语点评:李贺诗中少有的现实主义力作,直面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 一句经典意象:> 采玉采玉,真难哉!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