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梦得

[ 宋 ] 1077年—1148年

一、生平

叶梦得(1077年—1148年),字少蕴,自号石林居士,是北宋末至南宋初一位重要的文学家与政治家。他原籍苏州吴县(今属江苏),后定居乌程(今浙江吴兴)。叶梦得的家族与文坛名流颇有渊源,其母亲是著名诗人晁补之的二姐,这为他早年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和学术氛围。 少年时期的叶梦得便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与求学精神。他师从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晁补之和张耒,深受二位大家的影响,学识渊博,为日后的仕途与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年仅二十岁的叶梦得便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启了他兼济天下的人生道路。 叶梦得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北宋末年政治动荡的印记。他曾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要职,但在大观三年(1109年)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知汝州后不久,便因故落职,被提举洞霄宫。此后,他辗转于蔡州、颍昌府等地为官,又在靖康元年(1126年)担任杭州知府。这些地方官的经历让他对地方民生有了深刻的了解,也磨砺了他处理政务的能力,为他积累了丰富的治政经验。 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叶梦得的人生也迎来了重要的转折。他积极投身于抗金大业,被任命为建康(今江苏南京)知府。在任期间,他倾尽心力,致力于抗金防备和军饷筹措,为南宋初期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他因功被授予户部尚书,后又迁任尚书左丞,位居高位。然而,他因与宰相朱胜非等人政见不合,最终被罢官,归隐湖州。即便如此,他后来仍被起用,担任江东安抚使,继续为国效力。史学家陈振孙曾评价他:> “平生所历州镇,皆有能声。” 足见其卓越的行政才能和为民服务的精神。 晚年的叶梦得选择在卞山下隐居,周围奇石林立,他藏书数万卷,每日啸咏自娱,享受着宁静的学术生活。他的一生,从北宋的繁华到南宋的飘摇,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忧国忧民的朝臣,再到归隐山林的学者,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家国情怀,深刻地塑造了他的文学创作与人格气质。

二、作品与风格

叶梦得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学家。他诗文兼擅,著作等身,其文学创作在不同时期呈现出鲜明的风格特征,反映了其个人心境与时代变迁的交织。 早年,叶梦得的诗风以“婉丽”为主,笔触细腻,情感真挚,带有北宋文人雅致清新的气息。这一时期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怀,语言优美,意境开阔。步入中年后,他开始学习苏东坡的豪放风格,诗歌中融入了更多旷达洒脱的胸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笔力雄健,气象开阔,展现出更为广阔的艺术视野。 然而,叶梦得诗歌风格的真正转折点,是宋室南渡后的时代巨变。面对山河破碎、家国飘零的现实,他的创作转向了对时事的深切感怀。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对民生疾苦的忧虑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沉重思考。诗歌中弥漫着沉郁顿挫的悲壮情怀,笔墨间流淌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体现了士大夫的责任与担当。清代学者王士禛曾评价他:> “犹有北宋诗人遗风。” 这不仅是对他诗歌艺术的肯定,也指出了他承继北宋文学传统,并在南渡后开创新局面的重要地位。 叶梦得的题材谱系广泛,不仅有早年的山水田园、友情唱和,更有南渡后的边塞抗金、咏史怀古、时政评论。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结合,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现实的关切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的词作《石林词》、诗文集《建康集》等,都是他文学成就的重要体现。此外,他还著有《石林诗话》,对诗歌理论和创作进行探讨,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理论建树。

三、思想与性格

叶梦得的思想与性格,是其丰富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的深刻投射。从他的仕途沉浮、抗金事迹以及文学创作中,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位正直、忧国忧民而又博雅旷达的士大夫形象。 首先,他是一位心系家国的忠臣。在南宋初年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叶梦得毅然投身抗金前线,担任建康知府,积极筹备军饷、巩固防务,展现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他南渡后的诗作多“感怀时事”,正是这种忧国忧民思想的直接表达。他将个人的悲欢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 其次,他是一位正直不阿的士人。在朝为官期间,他曾因与宰相朱胜非等人政见不合而罢官,这并非其能力不足,而是他坚持原则、不愿随波逐流的体现。这种“不合时宜”的正直,使得他在政治上屡遭挫折,但也铸就了他高洁的人格。他深知官场的复杂,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判断和道德操守。 再者,他是一位博雅旷达的学者。叶梦得自幼师从名家,博览群书,不仅精通诗文,对经史子集亦有深入研究,其著作《石林春秋谳》、《春秋考》等便是明证。晚年归隐卞山,他藏书万卷,啸咏自娱,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展现了他超脱世俗的旷达胸襟。他能在政治风波后,迅速回归学术与自然,足见其内心世界的丰盈与强大。 综合来看,叶梦得的精神底色可以概括为“经世济民的抱负与超然物外的智慧”。他的一生,是理想与困厄的辩证统一:既有积极入世、力挽狂澜的政治抱负,又有看透世事、归隐山林的超然智慧。这种内在的张力,使得他的人格更为立体,也让他的诗文充满了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魅力。

四、后世评价

叶梦得在宋代文学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其行政才能与文学成就均得到后世的认可。 历代文人学者对叶梦得多有赞誉。史学家陈振孙称赞他:> “平生所历州镇,皆有能声。” 这肯定了他作为一名地方官员的卓越政绩和治理能力,彰显了他勤政爱民的形象。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禛则从文学角度评价他:> “犹有北宋诗人遗风。” 这句话不仅指出了叶梦得诗歌艺术的传承性,更暗示了他在南宋诗坛中,仍能保持北宋那种大气磅礴、格调高雅的诗风,成为连接两宋诗歌传统的重要桥梁。 叶梦得的影响力体现在多个维度。在文学史地位上,他作为北宋末到南宋初的过渡性诗人,其诗风的演变——从早年的婉丽,到中年学苏东坡的豪放,再到南渡后的感怀时事——清晰地反映了时代变迁对文人创作的影响,为后世研究宋代诗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样本。他的《石林诗话》更是宋代诗歌理论的重要著作,对后世诗歌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风格谱系中,他既有北宋的遗风,又开创了南宋感时忧国的新篇章,其作品成为南宋爱国诗词的先声。 时至今日,叶梦得的作品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他的一生,是宋代士大夫在乱世中坚守理想、报效国家的缩影。通过他的诗文,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宋代文学的多元魅力,更能感受到一个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如何用笔墨记录时代、用情怀温暖人心。他笔下对家国的忧思、对人生的感悟,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至今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

五、延伸阅读

叶梦得著作丰富,涵盖诗词、史学、政论等多个领域,以下列出部分代表性作品,以供读者深入了解: * 《石林词》:叶梦得的词作选集,展现了他婉丽与豪放兼具的词风,是研究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文本。 * 《建康集》:叶梦得的诗文集,收录了他在建康任职期间及其他时期的诗歌与文章,其中不乏感怀时事、忧国忧民之作。 * 《石林诗话》:宋代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叶梦得在其中探讨了诗歌的创作方法、审美原则及对前人作品的评论,是研究宋代诗学不可或缺的资料。 * 《石林春秋谳》《春秋考》:这两部史学著作体现了叶梦得深厚的经学功底和史学研究能力,展现了他作为学者的另一面。 * 《石林燕语》《避暑录话》:笔记体著作,记录了许多宋代的轶闻趣事、风俗人情,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