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cén shēn,715年—770年),盛唐时期一位独具风格的边塞诗人,其名“参”的读音在学术界曾有争议,宋代韵书多倾向于读cān,与“衫”、“骖”等字押韵,但现代汉语教学与学术交流中,普遍规范读作shēn。他出身于荆州江陵,先世居南阳棘阳,是宰相岑文本的曾孙。然而,显赫的家世并未给他带来优渥的童年,反而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岑参以其雄奇壮丽的边塞诗闻名于世,与高适并称“高岑”,共同开创了唐诗中气势磅礴的边塞诗派。他曾任嘉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他为“岑嘉州”。
一、生平
岑参的一生,是唐代由盛转衰背景下,一位士人追求功名、投身边塞、最终归于沉寂的缩影。 他于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生于河南仙州,父亲曾任仙州刺史。不幸的是,岑参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少年时期便尝尽孤贫滋味。尽管如此,他并未因此沉沦,反而刻苦攻读经史,为日后入仕打下坚实基础。这种早年的磨砺,无疑锤炼了他坚韧的性格和对世事的深刻洞察。 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考中进士,这标志着他仕途的开端。然而,初入官场并非一帆风顺,他守选三年,才被授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这一微末官职。彼时他已三十而立,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他在《初授官题高冠草堂》一诗中写道:
三十始一命,宦情都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孤负一渔竿。 诗中流露出对功名迟来的无奈,以及为生计所迫而放弃隐逸之志的矛盾心境,也预示了他此后宦海的浮沉。 岑参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无疑是两次出塞的经历。天宝八载(749年),他第一次踏上西域边陲,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这次经历让他亲身感受了边塞的广袤与艰辛,也为他日后的边塞诗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天宝十三载(754年),他再度出塞,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在安西四镇(焉耆、龟兹、于阗、疏勒)驻守长达六年之久,直到至德二年(757年)才返回中原。在边塞期间,他与将士同甘共苦,亲历了战场的风云变幻,对主帅封常清更是推崇备至,称其为“国士”,并以诗赞其军威: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这两次边塞生活,不仅拓宽了他的视野,更深刻地塑造了他的诗歌风格和人生格局,使他从一个初入仕途的文人,蜕变为一位胸怀家国、气象开阔的边塞诗人。 返回朝廷后,岑参曾得到杜甫等人的推荐,担任右补阙等职,后又任起居舍人。大历元年(766年),他官至嘉州刺史,达到仕途的顶峰。然而,好景不长,大历五年(770年),他被罢官,客死于成都旅社,结束了其波澜壮阔而又充满遗憾的一生。岑参的生平,尤其是他两次出塞的经历,无疑是他诗歌创作的源泉和底色,也奠定了他作为盛唐边塞诗代表人物的历史地位。
二、作品与风格
岑参的诗歌创作,以其独特的边塞风情和雄奇浪漫的风格,在盛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他的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之作,以风华绮丽见长,展现了其作为文人细腻的一面。然而,真正让他名垂青史的,是其在两次边塞经历后喷薄而出的七十多首边塞诗。这些诗歌不仅数量可观,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唐诗中的瑰宝。 岑参的边塞诗,最显著的特点是雄奇壮丽。他笔下的边塞,不再是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充满生命力的广阔天地。他善于捕捉极端的自然景象,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夸张而富有想象力的笔触,描绘出冰天雪地、风沙弥漫的边塞风光,营造出一种苍凉而又壮阔的氛围。这种对大自然的宏大描绘,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史诗般的磅礴气势。 其次,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的想象与异域风情。与高适的写实沉郁不同,岑参的边塞诗更具浪漫主义色彩。他常常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奇特的比喻,将边塞的艰苦与神秘渲染得淋漓尽致。例如,他笔下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生动地描绘了边塞风沙的狂暴,充满了动感和视觉冲击力。宋人许𫖮在《彦周诗话》中评价道:“岑参诗意自成一家,盖尝从封常清军,其记西域异事甚多……古今传记所不载也。”这正说明了岑参诗歌中对西域风物的独特描绘,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异域文化图景。 此外,岑参的边塞诗还展现了对军旅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将士的豪情赞颂。他不仅描绘了边塞的自然风光,更深入刻画了戍边将士的英勇无畏和乐观精神。他的诗歌中,既有“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艰苦写照,也有“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送李副使赴碛西》)的豪迈情怀。他笔下的将士,是保家卫国的英雄,他们的忠诚与热血,构成了边塞诗的另一道亮丽风景线。 岑参的诗歌题材谱系广泛,除了最为人称道的边塞诗,也包括了写景、送别、咏史等。但无论何种题材,他都力求突破传统,以新颖的视角和独特的语言,展现其审美旨趣。他的诗歌语言明快流畅,富有节奏感,常常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三、思想与性格
岑参的诗歌是其思想与性格的直接投射,展现了一个在盛唐背景下,既有儒家入世情怀,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复杂个体。 首先,他是一个心怀功名、积极入世的士人。尽管早年孤贫,但他通过刻苦学习考取进士,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他初授官职时虽有“宦情都欲阑”的感慨,但最终仍选择“只缘五斗米,不敢耻微官”,这反映了他对现实的妥协,更是对实现抱负的坚持。两次出塞,投笔从戎,担任幕僚,正是他将个人才华与国家边防事业相结合的体现。他赞美封常清“今见功名胜古人”,也折射出他内心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这种积极的入世精神,是盛唐士人普遍的价值追求,在岑参身上得到了鲜明体现。 其次,岑参的性格中充满了豪迈乐观与浪漫情怀。边塞的艰苦环境并未消磨他的意志,反而激发了他对壮丽山河的赞美和对军旅生活的激情。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奇景异物的描绘,对风雪戈壁的歌颂,这不仅是文学的技巧,更是他内心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体现。即使身处苦寒之地,他也能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发现诗意,这种乐观旷达的精神,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昂扬向上的力量。 然而,在豪迈的表象之下,岑参也流露出对家国的忧患与对友人的真挚情感。他身处安史之乱前夕的边塞,对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危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笔下的将士,不仅是英勇的,也是孤独的,这种深沉的情感,使得他的诗歌在壮丽之余,也带有一丝沉郁。同时,他与高适、杜甫等诗友的交往,以及诗中流露出的送别之情,都展现了他重情重义的一面。 总结而言,岑参的精神底色可以概括为:“边塞豪情与浪漫想象的融合”。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将边塞的雄奇壮丽、军旅的艰辛与将士的豪情,融入浪漫的想象之中,构建了一个充满阳刚之气又富有诗意的世界。他的人生轨迹,从孤贫少年到边塞幕僚,再到地方刺史,最终客死他乡,充满了理想与现实的张力,而他的诗歌正是这种张力的最佳表达。
四、后世评价
岑参的诗歌在唐代即已广为流传,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文学史地位不容置疑。 在他去世约三十年后,其子岑佐公收集遗文,请杜确编成《岑嘉州诗集》八卷。杜确在《序》中对岑参的诗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其“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这表明岑参的诗歌不仅在文人雅士中受到追捧,在民间也拥有广泛的读者群,甚至远播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足见其影响力之广。 在文学史上,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共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最高成就。他们的诗歌风格各有侧重,高适以沉郁雄浑、写实见长,而岑参则以雄奇壮丽、浪漫想象著称,两者共同构筑了边塞诗的辉煌图景。在《唐诗三百首》中,两人都有多篇作品入选,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在唐诗中的经典地位。宋人许𫖮在《彦周诗话》中指出:“岑参诗意自成一家,盖尝从封常清军,其记西域异事甚多……古今传记所不载也。”这不仅肯定了岑参诗歌的独创性,更强调了他对西域风物和军旅生活的独特记录价值,为后人了解唐代边疆提供了珍贵的文学史料。 时至今日,岑参的诗歌依然值得我们反复品读。他笔下那广袤无垠的边塞风光,那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活,那将士们慷慨激昂的豪情壮志,以及诗人自身对理想的执着与对生命的礼赞,都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触动着现代读者的心灵。他的诗歌不仅是盛唐气象的生动写照,更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精神的艺术凝结。阅读岑参,我们能感受到一种蓬勃的生命力,一种面对困境依然乐观向前的勇气,这正是他诗歌永恒的魅力所在。
五、延伸阅读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岑参及其诗歌,以下是一些推荐的入门作品和阅读资源:
入门作品清单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边塞诗的巅峰之作,描绘了北国冰雪世界的奇景与送别友人的深情。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气势磅礴的长篇边塞诗,展现了西征将士的英勇与边塞风光的壮丽。
-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与《走马川行》同为送别封常清之作,侧重描绘边塞苦寒与将士的豪迈。
-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反映诗人初入仕途的矛盾心境,是了解其早期思想的重要作品。
- 《逢入京使》:短小精悍的五绝,以问路人捎带家书的细节,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推荐版本/读本
- 《岑嘉州诗集》校注本:如中华书局等出版的权威校注本,有助于理解诗歌的背景、典故和字词含义。
- 《唐诗三百首》或各类唐诗选本:其中收录了岑参的代表作,适合初学者入门。
相关文化资源
- 唐代边塞诗研究专著:深入了解岑参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艺术特色。
- 相关历史文献:如《旧唐书》、《新唐书》等,可帮助读者了解岑参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