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世称“张曲江”,是唐代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宰相与诗人。他不仅是唐朝第一位由岭南书生进身的宰相,更以其高洁的品格和卓越的才华,在盛唐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生平
张九龄出身于一个自称西汉留侯张良、西晋张华后裔的家族,尽管其高门身份在当时曾有争议,但其家族在岭南地区颇有声望。他自幼聪颖过人,七岁便能属文,才华早露。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张九龄考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但因直言敢谏而一度退职返乡。这段早年的挫折,或许也磨砺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张九龄应“道侔伊吕科”举,中高第,被任命为左拾遗,正式踏入仕途。在宰相张说的举荐下,他逐步升迁,历任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并受封曲江县男。然而,政治风云变幻,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党争失利,张说罢相,张九龄也受牵连,被贬出京,先后担任太常少卿、冀州刺史、洪州都督、桂州都督兼岭南道按察使等地方要职。在岭南任职期间,他体察民情,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主持开凿梅关古道,极大地改善了岭南与中原的交通。 开元十九年(731年),张说去世后,唐玄宗再次召回张九龄,任命他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此后,他仕途亨通,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丁母丧归乡,不久即被起复,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迁中书令,集贤院令知院事兼修国史,成为执掌朝政的宰相。主政期间,张九龄以清正廉洁、知人善任著称,他力主不循资格用人,提拔了王维、卢象等一批贤才。他更以敏锐的洞察力,曾多次向玄宗指出安禄山有反叛之心,提醒皇帝警惕。在玄宗生日“千秋节”上,群臣献珍宝,唯张九龄上《千秋金鉴录》十章以讽谏,足见其耿直不阿的品格。 然而,张九龄的清流作风与正直谏言,与当时日益得势的李林甫、牛仙客等奸佞小人形成尖锐对立。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他因失去玄宗信任,被罢去宰相之职,改任尚书右丞相。次年,又因举荐的官员周子谅触怒玄宗被杀,张九龄再次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张九龄以“归拜墓”为名辞官,同年五月在家乡曲江病逝,享年63岁,谥号“文献”。他的一生,从岭南才子到盛世宰相,再到被贬离京,其沉浮轨迹深刻地反映了盛唐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也铸就了他高洁而又深沉的诗人心境。
二、作品与风格
张九龄的诗歌,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被张说誉为“后出词人之冠”,其作品以情致深婉、意境开阔而闻名。他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更是盛唐诗歌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他的代表作《感遇》十二首,与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并称,开创了以五言古诗言志抒怀的先河。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联,以清丽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坚守本心、不慕荣利的高洁情操,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也是他正直人格的生动写照。 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望月怀远》,更是将思乡怀友之情推向极致。诗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句,描绘了辽阔而又深邃的月夜景象,将个人情感融入宇宙洪荒,超越了时空界限,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共鸣,成为中秋思亲的经典意象。这句诗不仅展现了张九龄高超的炼字功力,更体现了他诗歌中蕴含的广阔胸襟和深远意境。 张九龄的诗风总体上呈现出清雅、含蓄、深沉的特点。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对山水景物的描绘,也有对边塞风光的吟咏;既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有对历史兴衰的感慨;更有大量抒发友情、寄托个人抱负和忧国忧民情怀的作品。他善于将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融为一体,以平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蕴,使得其诗歌既有盛唐的开阔气象,又不失婉约的细腻情感。他的诗歌,是盛唐由初唐向盛唐过渡时期诗风的典范,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三、思想与性格
张九龄的思想与性格,是其诗歌创作的深层驱动力,也是他能在复杂政治环境中保持清流本色的关键。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儒家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并以其独特的品格,为盛唐注入了一股清正之气。 高洁正直,忧国忧民是张九龄最显著的性格特征。他“好名不好利,敢于谏言,不避利害”,在担任宰相期间,面对日益骄横的安禄山,他能够洞察其野心,并多次向玄宗进言,警示其潜在的威胁,展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高度责任感和远见卓识。尽管他的谏言最终未能阻止历史的悲剧,但其“千秋金鉴录”的进献,足以证明他心系国家安危的赤诚。其诗歌中“草木有本心”的自喻,更是他坚守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明证。 同时,张九龄也展现出旷达仁厚,知人善任的一面。他不仅提拔了王维、卢象等才华横溢的后辈,更在被贬荆州时,仍能召孟浩然入幕府,体现了他爱惜人才、不计个人得失的胸襟。即使身处逆境,他也能保持一份从容与豁达,这在他的山水诗和送别诗中有所体现,将个人忧愁融入广阔天地,化为深沉的思考。 张九龄的“思想—情感—表达”链条,常常呈现出一种理想与困厄的辩证统一。他心怀匡扶社稷的宏大理想,却屡遭党争倾轧,最终黯然离场。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使得他的情感表达既有盛唐的豪迈开阔,又带有深沉的忧郁和对人生的哲思。他以诗歌作为载体,将个人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悟以及对友人的深情,都化作了隽永的篇章。 总而言之,张九龄的精神底色可以概括为:一位坚守道义、心系苍生的清流宰相,一位以高洁情操和深远意境烛照盛唐诗坛的文人典范。 他的存在,是盛唐气象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
四、后世评价
张九龄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文学造诣,在唐代乃至中国历史上都享有崇高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代文人学者对张九龄推崇备至。他的故乡韶关,至今仍流传着“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赞誉,这不仅肯定了他作为岭南第一位宰相的独特地位,更彰显了他无人能及的品格与功绩。唐代诗人王维曾受其提拔,对其敬重有加;宋代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评价他“风度凝远,器识宏深”,赞扬其气度和见识。这些评价都共同勾勒出张九龄作为一位德才兼备的典范形象。 在文学史上,张九龄的地位同样举足轻重。他承袭了陈子昂的革新精神,在五言古诗领域开辟了新的境界,其《感遇》诗对后世诗歌的言志抒情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五言律诗,尤其是《望月怀远》等篇章,以其精妙的构思、深远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成为盛唐律诗的典范,对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的创作也多有启发。他不仅是盛唐诗歌的开拓者,更是连接初唐与盛唐诗风的重要桥梁。 综合来看,张九龄之所以至今仍值得我们阅读和学习,原因有三:首先,他是一位在政治上敢于直谏、心系百姓的清官典范,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坚守正道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具有警示和启迪意义。其次,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极高,以其清雅深婉的风格、开阔的意境和哲理的思考,为我们展现了盛唐诗歌的另一种美学高度。最后,他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从中我们可以窥见盛唐由盛转衰的时代脉络,以及一位士大夫在历史洪流中的坚守与无奈。阅读张九龄,不仅是品味诗歌之美,更是体悟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
五、延伸阅读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张九龄及其诗歌,以下是一些推荐的入门作品和相关资源:
入门作品清单
- 《感遇》(其一):体会诗人“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高洁志向与不屈人格。
- 《望月怀远》:感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千古绝唱,领略诗人思乡怀友的深情与开阔的宇宙情怀。
- 《赋得自君之出矣》:品味“思君如明烛,煎心待天明”的婉约情深,了解其诗歌中细腻的情感表达。
- 《送韦城》:欣赏“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真挚友情,感受盛唐文人间的深厚情谊。
- 《登荆州城楼》:了解诗人贬谪后的心境,以及身处逆境仍心系天下的壮志。
推荐版本/读本
- 《张曲江集》:若想全面了解其作品,可查阅中华书局等出版的校注本。
- 《唐诗三百首》:其中收录了张九龄的代表作,是入门学习唐诗的经典选本。
- 各类唐诗选本或鉴赏读本:如《唐诗鉴赏辞典》等,通常会有对张九龄诗歌的详细解读。
相关文化资源
- 梅关古道:位于广东省南雄市与江西省大余县交界处,是张九龄主持开凿的古驿道,亲临其地可感受其造福桑梓的功绩。
- 韶关张九龄纪念馆/风度楼遗址: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是了解张九龄生平事迹、感受其风骨的重要场所。
代表作品小辑
以下是张九龄几首代表作的极简赏析卡片: * 题目:感遇(其一) * 主题:高洁志向与不屈人格 * 一语点评:以物言志,情操高远,是诗人正直品格的生动写照。 * 一句经典意象:“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 题目:望月怀远 * 主题:思乡怀友,宇宙情怀 * 一语点评:千古绝唱,意境深远,将个人情感融入广阔天地。 * 一句经典意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题目:赋得自君之出矣 * 主题:闺怨相思 * 一语点评:情深意切,婉约动人,展现诗人细腻的情感笔触。 * 一句经典意象:“思君如明烛,煎心待天明” * 题目:送韦城 * 主题:友人惜别 * 一语点评:情真意挚,送别佳作,表达了盛唐文人间的深厚情谊。 * 一句经典意象:“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 题目:登荆州城楼 * 主题:贬谪心境与壮志未酬 * 一语点评:身处逆境,心系天下,流露出诗人不甘沉沦的抱负。 * 一句经典意象:此诗无特别广为流传的单句意象,但整体意境雄浑,抒发了诗人登高望远、心忧天下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