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

[ 周 ] ?—前227年

一、生平

荆轲,这位活跃于战国末期的卫国人,以其惊天动地的刺秦壮举,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将领或谋士,而是一位游走于市井与庙堂之间的著名刺客,其事迹被司马迁收录于《史记·刺客列传》中,成为“图穷匕见”这一经典典故的来源。他的生命定格于公元前227年,却以一种决绝的方式,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 荆轲的早年生活充满了游侠色彩。传说他本是齐国庆氏后裔,后迁居卫国,改姓荆。他不仅喜好读书,也精通击剑,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士人。然而,他并未在卫国得到重用,于是选择游历天下,结交四方豪杰。在榆次,他曾与剑客盖聂论剑,因言语不合,盖聂怒目相视,荆轲则默默离开。在邯郸,他与鲁勾践争道,被斥责后也选择隐忍退避。这些经历,或许塑造了他内敛而又深藏锋芒的性格。最终,他来到燕国,与当地的狗屠夫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结为知己。他们常在市井中饮酒高歌,酒酣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放声而歌,歌罢常泪流满面,感叹世无知己。这种豪迈与孤独并存的形象,为他后来的悲剧人生埋下了伏笔。燕国游侠田光也因此结识荆轲,认为他绝非等闲之辈。 公元前227年,秦国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为人质,深知秦王政的野心与残暴,决心抗秦。他向田光求计,田光虽年迈,却深明大义,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为确保计划的绝密性,田光在向荆轲传达太子丹的托付后,毅然自刎,用生命证明了自己的忠诚与侠义,也以此激励荆轲。荆轲闻讯后,急忙拜见太子丹。太子丹痛哭流涕,向荆轲陈述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以及燕国面临的绝境。他提出,若能派勇士出使秦国,以重利诱之,或可劫持秦王,迫其归还侵占的土地;若不成,便刺杀秦王,引发秦国内乱,再联合诸侯抗秦。 面对太子丹的再三恳求,荆轲深思熟虑后,最终慨然应允。太子丹对荆轲礼遇有加,尊为上卿,提供最好的居所和丰厚的供养。刺秦计划随即展开。太子丹深知秦王多疑,晋见者不得佩剑,于是决定将淬有剧毒的匕首藏于燕国督亢地图之中,待秦王阅图时伺机行刺。为确保秦王接见,荆轲提出,还需秦王悬赏千金万户通缉的叛将樊於期的人头作为信物。太子丹不忍背信弃义,荆轲便私下找到樊於期,晓以大义,樊於期为报秦王灭族之仇,毅然自刎,成就了荆轲的壮举。 一切准备就绪,但荆轲迟迟未行,似乎在等待一位朋友。太子丹心急如焚,以为荆轲反悔,欲派副手秦舞阳先行。荆轲闻言大怒,斥责太子丹心急,表示自己自有打算。最终,荆轲与秦舞阳踏上了西行之路。太子丹与众宾客身着白衣,在易水之畔为荆轲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变徵之声,唱出了那首千古绝唱: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歌声悲壮激昂,听者无不嗔目发指,泪流满面。这易水诀别,不仅是生离死别,更是荆轲人生坐标的最终确定——他将以生命为代价,完成这场注定悲壮的使命。

二、作品与风格(刺秦壮举的悲剧美学)

荆轲的“作品”并非诗文,而是他以生命为代价演绎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刺杀,这场未竟的壮举,以其独特的悲剧美学,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篇章之一。 刺秦行动的序幕在秦国朝堂上拉开。荆轲先以重金贿赂秦王宠臣蒙嘉,蒙嘉遂向秦王禀报,燕王愿举国投降,并派使者献上樊於期首级与燕国督亢地图。秦王大喜,设九宾之礼隆重接见。荆轲手捧樊於期首级,副手秦舞阳手捧地图。然而,秦舞阳在殿上因恐惧而脸色大变,引起群臣疑虑。荆轲急中生智,笑着解释秦舞阳是“北方蛮夷小人,未尝见天子之威”,巧妙化解了危机。 当荆轲上前献图,秦王展开地图时,高潮瞬间爆发——“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持匕首直刺秦王。秦王大惊,挣断衣袖,绕柱而逃。由于秦王佩剑过长,一时难以拔出。殿上群臣惊慌失措,武士又未经诏令不得上殿。危急关头,侍医夏无且急中生智,将药囊掷向荆轲,为秦王争取了宝贵时间。群臣齐声高喊“大王负剑”,秦王趁机将剑转到背后拔出,反手砍断荆轲左腿。荆轲倒地,仍将匕首奋力掷向秦王,却只击中铜柱。秦王连砍八剑,荆轲自知功败垂成,靠在柱上,笑着对秦王说出那句震撼人心的话:

吾所以未得成功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还报太子也。 他并非只想一击毙命,而是试图生擒秦王,迫使其归还诸侯土地,这显示了他更深远的政治抱负。最终,武士冲上殿来,杀死了荆轲。秦王久久未能回过神来,这场惊心动魄的刺杀,以荆轲的失败和牺牲告终。 荆轲刺秦的“风格”充满了悲壮与决绝。从易水诀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慷慨悲歌,到殿上“图穷匕见”的惊心动魄,再到最终功败垂成时的从容赴死,整个事件都笼罩着一层浓厚的悲剧色彩。他以一己之力,试图扭转历史的洪流,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英雄主义,展现了战国时期士人“士为知己者死”的决绝精神。故事中,樊於期的自刎、秦舞阳的恐惧、秦王绕柱、夏无且的药囊,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戏剧张力,使得这场刺杀不仅仅是历史事件,更成为一则充满人性光辉与悲剧宿命的传奇。其题材融合了忠义、复仇、反抗强权与个人牺牲,深刻地诠释了在绝境中,个体如何选择尊严与抗争的审美旨趣。

三、思想与性格

荆轲的思想与性格,如同他的人生轨迹一般,复杂而充满张力。他既有游侠的豪迈与孤独,又有士人的忠义与担当,其行动是理想主义在绝望现实中的一次悲壮尝试。 首先,荆轲身上有着典型的游侠本色与家国情怀。早年他喜读书击剑,游历四方,结交豪杰,这塑造了他兼具文武、重情重义的性格。他与高渐离的深厚友谊,酒酣歌哭,感叹“天下没有知己”,这不仅透露出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对知音的渴望,也暗示了他超越世俗的浪漫情怀。当太子丹以国之将亡相托时,荆轲虽有犹豫,但最终慨然应允,这不仅仅是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更是他作为“士”的价值观的体现——“士为知己者死”。他以个人生命为赌注,试图挽救燕国危亡,这其中蕴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即便他未曾直接言明。 其次,荆轲展现出沉着冷静与果敢决绝的特质。在接受任务后,面对太子丹的急切催促,他能斥责对方“心急”,坚持等待“朋友”,这显示了他行事有自己的节奏和考量,不为外力所动。在说服樊於期时,他巧妙地利用樊於期的复仇心理,促成其自刎,展现了其冷静的分析和强大的说服能力。而在刺秦殿上,面对秦舞阳的失态,他能迅速圆场,化解危机;刺杀时动作果决,即使最终失败,也试图生擒秦王,直至最后一刻仍不放弃,这种临危不乱、视死如归的勇气令人动容。 然而,荆轲的行动也充满了理想主义与现实困境的张力。他试图通过个人牺牲,改变天下大势,阻止秦国兼并,甚至“迫使秦王归还诸侯土地”,这是一种高度理想化的政治抱负。在秦国统一大势已定的背景下,燕国弱小,秦国强大,个人之力难以扭转乾坤。最终的失败,正是这种理想在残酷现实面前的破碎。荆轲的悲剧,在于他以血肉之躯,去对抗历史的洪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因此,荆轲的精神底色可以总结为“以身许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悲壮担当,以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浪漫主义情怀。他用生命诠释了在绝境中,个体如何选择尊严与反抗,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永恒的英雄符号。

四、后世评价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自《史记》流传以来,便在后世引发了广泛而复杂的讨论,其形象在历史长河中被不断解读和重塑,呈现出褒贬不一的争议。 在多数文人墨客的笔下,荆轲被塑造成反抗暴政的壮士、义士。他们赞颂其慷慨悲歌、舍生取义的精神。东晋诗人陶渊明在《咏荆轲》中写道: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这句诗肯定了荆轲的精神流芳百世,超越了生命的短暂。唐代骆宾王在《于易水送人》中,则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来描绘易水诀别时荆轲的豪情壮志。这些诗歌着重描绘了荆轲的悲壮、决绝和侠义精神,将其视为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侠之大者”的代表之一。 然而,也有史家和思想家对荆轲的行动持批判态度。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从政治实用主义的角度对荆轲刺秦进行了深刻反思: 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 司马光认为,荆轲的行为是出于报答太子丹的私恩,却不顾家族安危,试图以一人之力改变天下大势,是愚蠢且不切实际的。他从大局观出发,质疑了这种个人英雄主义行动的合理性和正义性。扬雄也曾将荆轲归为“刺客之靡”,认为其行为不合“义”的范畴。这些评论从现实政治效果和儒家道德观出发,为后世理解荆轲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荆轲刺秦的故事,其影响力维度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经典意象,“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成为千古绝唱,荆轲的故事也成为无数文学、戏剧、影视作品的创作源泉。同时,荆轲被视为侠义精神的象征,其舍生取义的精神激励着后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侠”的想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他的故事也引发了对历史反思的样本,促使人们思考个人英雄主义在历史洪流中的作用、国家存亡的困境、强弱之势的辩证以及道德选择的艰难。 综合来看,荆轲刺秦,从结果而言无疑是失败的,未能改变秦统一天下的历史进程。然而,其行动的意义超越了成败。他以一己之力,在绝望中发出对强权的呐喊,用生命捍卫了燕国的尊严和士人的气节。他所展现的慷慨悲歌、义无反顾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记忆中一个永恒的符号。至今,荆轲的故事仍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思考,因为它触及了人类面对绝境时的勇气、忠诚与牺牲,以及个体在宏大历史面前的渺小与伟大,这些都是超越时空的永恒命题。

五、延伸阅读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荆轲这位传奇人物及其所处的时代,以下是一些推荐的入门作品和相关文化资源: * 入门作品清单: * 《史记·刺客列传》:这是了解荆轲故事最原始、最权威的记载,司马迁的笔法生动传神,是不可错过的经典。 * 《战国策·燕策三》:与《史记》互为补充,提供了更多关于燕国和太子丹的背景信息,有助于理解刺秦事件的决策过程。 * 陶渊明《咏荆轲》:感受东晋诗人对荆轲的缅怀与赞颂,体会其精神在后世的流传。 *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通过唐代诗人的视角,重温易水诀别时的悲壮气氛,感受荆轲慷慨赴死的豪情。 * 推荐版本/读本: * 中华书局《史记》点校本:这是目前学界公认的权威可靠的古籍版本,适合深入研读。 * 各类《战国策》选本或译注本:市面上有很多优秀的版本,带有详细注释和白话翻译,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对话。 * 相关文化资源: * 电影《荆轲刺秦王》(陈凯歌执导,1999年):这部电影以宏大的叙事和独特的艺术视角,再现了荆轲刺秦的悲壮故事,对人物心理和历史背景有深刻的探讨。 * 电视剧《秦时丽人明月心》(2017年):虽然是言情剧,但其中涉及了荆轲刺秦的片段,可以作为了解故事在现代影视中演绎的一个窗口。 * 纪录片《史记·刺客列传》相关集数:通过影像资料和专家解读,可以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荆轲的生平、刺秦的细节以及其历史影响。

代表事件小辑

  • 易水诀别
  • 主题: 慷慨赴死,悲壮离别。
  • 一语点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成为千古绝唱,凝聚了荆轲的决绝与燕国的悲情,是其悲剧人生的序曲。
  • 一句经典意象: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 樊於期自刎
  • 主题: 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 一语点评: 樊於期为报秦王之仇,毅然献出首级,成就了荆轲刺秦的必要条件,也展现了战国士人的血性与复仇的决绝。
  • 一句经典意象: “樊於期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遂自刎。”
  • 图穷匕见
  • 主题: 惊心动魄,功败垂成。
  • 一语点评: 刺杀行动的高潮,匕首从地图中显现,瞬间的爆发与随后的搏斗,将故事推向极致,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意象。
  • 一句经典意象: “图穷而匕首见。荆轲逐秦王,秦王绕柱而走。”
  • 殿上遗言
  • 主题: 临死不屈,理想未泯。
  • 一语点评: 荆轲在生命最后一刻仍试图生擒秦王,而非简单刺杀,展现其坚韧的意志和对使命的执着,以及更深远的政治抱负。
  • 一句经典意象: “吾所以未得成功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还报太子也。”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