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
出身与时代背景
张养浩(1270年—1329年),字希孟,号齐东野人,晚号云庄老人,生于山东济南。他生活在元代,是当时一位杰出的汉族散曲作家,与张可久并称为“二张”,共同开创了元代散曲的辉煌篇章。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元朝建立不久,社会结构与民族关系复杂多变,汉族士人面临着独特的政治与文化困境,这深刻影响了张养浩的人生选择与创作方向。
宦海浮沉:兼济天下的抱负
张养浩自幼饱读诗书,怀抱经世济民的理想。他步入仕途,历任县尹、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要职。在为官期间,他以正直敢言著称,不畏权贵,多次直言进谏,批评时弊,因此也屡遭排挤,甚至一度被免官。然而,他的才干和品德最终还是得到了认可,得以复官,官至礼部尚书,并参与中书省事,位居高位。他始终坚守儒家士人的操守,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心系社稷苍生。
归隐与复出:民生为念的终章
在官场几经沉浮后,张养浩曾选择弃官归隐,过上了田园生活,享受宁静。尽管朝廷多次征召,他都坚辞不就,足见其淡泊名利之心。然而,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地区遭遇特大旱灾,民不聊生。面对灾情,已届暮年的张养浩毅然放弃了安逸的隐居生活,再次出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负责赈灾。他亲力亲为,奔波于灾区,竭尽全力救助灾民,最终因劳累过度,不幸殉职,将生命献给了他所关怀的百姓。朝廷感念其功绩与品德,追谥其为“文忠”。张养浩的一生,从入仕的抱负,到归隐的淡泊,再到为民请命的牺牲,无不体现了他“兼济天下”的儒家情怀,也正是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与人格气质。
二、作品与风格
散曲:田园与官场的双重映照
张养浩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曲创作上。他的散曲作品数量丰富,风格多样,既有描绘田园隐居生活的闲适与超脱,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也有对官场黑暗、民生疾苦的深刻揭露与批判,字里行间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他的散曲语言通俗流畅,情感真挚,意境开阔,既有豪放之气,又不失婉约之美,展现了元代散曲的独特魅力。
《山坡羊·潼关怀古》:千古绝唱的警世之音
在张养浩的众多作品中,最负盛名、流传最广的当属《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散曲以其雄浑的意境、深邃的思想和警世的哲理,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曲子开篇便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磅礴气势,勾勒出潼关的险要与壮丽,暗示了历史风云的激荡。诗人登临潼关,遥望昔日帝都长安,不禁“意踌蹰”,陷入对历史的沉思。他感慨秦汉以来无数王朝的兴衰更迭,曾经的“宫阙万间”如今都已化为尘土,一切繁华都归于虚无。最终,他以一句振聋发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收束全篇,将历史的宏大叙事落脚到最底层百姓的苦难上,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无论治乱,百姓都难逃苦难的悲剧命运。这句诗超越了时代,成为千古传诵的警世名言,也集中体现了张养浩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历史的深刻洞察。
题材谱系与审美旨趣
张养浩的散曲题材广泛,除了怀古咏史、田园隐居,还涉及对友人的思念、对时政的针砭等。他的审美旨趣在于追求一种清雅、超脱而又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境界。他既能描绘“水月松风”般的自然之美,又能直面“百姓苦”的社会现实,将个人情怀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这种融合了儒家入世精神与道家出世情怀的独特风格,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深远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魅力。
三、思想与性格
儒家士人的家国情怀
张养浩的思想底色是深厚的儒家情怀。他一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百姓疾苦紧密相连。他“直言敢谏”的为官态度,以及在国家危难之际(如关中大旱)毅然复出、鞠躬尽瘁的行动,都充分展现了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士人担当。他并非一味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将仕途视为实现抱负、造福百姓的途径。
清正廉洁的为政之道
张养浩不仅在实践中践行儒家思想,更将其总结成理论。他的著作《三事忠告》(即《为政忠告》),由《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部分组成,系统阐述了他对为官之道的深刻理解。这部作品可以看作是他为官的心得体会和对后世官员的“教科书”,强调了为政者应有的爱民、廉洁、公正和忠诚。这表明他不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心系百姓的悲悯情怀
张养浩最核心的精神命题,无疑是其对底层百姓的深切关怀与悲悯。无论是《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振聋发聩,还是他为赈灾而劳瘁致死的实际行动,都印证了他将民生疾苦置于一切之上的价值立场。他看到了历史循环中百姓的无奈与苦难,并以自己的生命去实践“民为贵”的理念。这种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使他的作品超越了个人悲欢,具有了普遍而永恒的意义。
核心命题:兼济天下与悲悯苍生
综观张养浩的一生与作品,其精神底色可概括为“兼济天下”的儒家抱负与“悲悯苍生”的深厚情怀。他将理想与困厄、入世与出世进行了辩证统一,最终以行动和文字,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清正廉洁、心系百姓的士大夫典范。
四、后世评价
文人雅士的赞誉
张养浩的品格与才华,在元明两代便得到了高度认可。元代学者李士瞻赞扬他:
“禀天地正大之气,学圣贤正大之学,蕴之而为道义,发之而为文章,推之而为政事、功业,无一而非正大之寓也。” 这番评价高度概括了张养浩在道德、学问、文章、政事乃至功业上的全面成就,认为他的一切都体现了天地间“正大”之气,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完美体现。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则从艺术风格上赞其曲风: “如玉树临风。” 这句评语形象地描绘了张养浩散曲的清雅、飘逸而又风骨凛然的艺术特色,如同玉树临风般高洁俊逸。
文学史上的地位
张养浩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元代散曲领域,他与张可久并称“二张”,是元曲大家之一。他的散曲作品,特别是《山坡羊·潼关怀古》,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雄浑的艺术风格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极大地拓展了散曲的题材和表现力,使其从市井俚俗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与历史层面。他不仅继承了宋词的抒情传统,更融入了元代特有的时代精神,为后世散曲创作树立了典范。
为何至今仍值得读
张养浩的作品和人生,至今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我们读张养浩,不仅是读他优美的散曲,更是读他高尚的人格和深邃的思想。他那份“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悲悯情怀,超越了时空,直抵人心,提醒我们关注社会底层,反思历史兴衰。他为官的清正廉洁,为民的鞠躬尽瘁,更是为后世树立了不朽的榜样。在任何时代,这种将个人才华与家国命运、民生福祉紧密相连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他的作品,是了解元代社会风貌、士人情怀的珍贵窗口,也是我们汲取人文精神、提升道德修养的宝贵财富。
五、延伸阅读
入门作品清单
- 《山坡羊·潼关怀古》:必读之作,感受其家国情怀与历史沧桑,体会“兴亡百姓苦”的深沉哲思。
- 其他散曲作品:阅读其描绘田园隐居生活或流露对官场不满的散曲,了解其心境的转变与多面的人生体验。
推荐版本/读本
- 《归田类稿》:张养浩的文集之一,收录其诗文作品。
- 《张文忠公文集》:更为全面的张养浩作品合集,是研究其文学与思想的重要资料。
- 《三事忠告》(《为政忠告》):了解其为政思想和儒家士人操守的必读之作。
相关文化资源
- 张养浩墓: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环境清幽,牌坊上刻有“水月松风”,取自其诗意,是缅怀这位元代名臣的宁静之地。
- 张养浩纪念馆: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云锦湖公园西侧,展示张养浩的生平经历、为政思想及文学成就,是深入了解其人其作的重要场所。
代表作品小辑
- 《山坡羊·潼关怀古》
- 主题:怀古伤今,忧国忧民,揭示历史兴亡中百姓的苦难。
- 一语点评:以雄浑之景开篇,以悲悯之情收束,道尽兴亡百姓苦的千古真理,警醒世人。
- 一句经典意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