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味道

[ 唐 ] 648年—705年

一、生平

苏味道(648年—705年),字不明,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是唐朝高宗、武则天、中宗三朝的重要大臣与文学家。他出生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年代,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文学才华。在高宗乾封年间(666年-668年)进士及第,年仅二十岁便步入仕途,初任咸阳尉,这标志着他传奇而又充满争议的政治生涯的开端。 苏味道的才华很快得到了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的赏识。裴行俭不仅对他礼遇有加,更在西征突厥阿史那都支时引荐他担任管记,使他有机会接触到重要的军政事务。此后,他又因撰写谢表而受到左金吾将军裴居道的委托,其诗文因此广为流传,声名鹊起。他与李峤并称“苏李”,又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足见其在当时文坛的地位。 武则天当政时期,苏味道的仕途几经沉浮,但总体上是上升的。他曾数次官至宰相,担任过凤阁舍人、检校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等要职。然而,在武周延载初年(694年),他因依附李昭德而一度被贬为集州刺史,但很快又被召回,担任天官侍郎。圣历初年(698年),他再次被任命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显示了他在复杂政治斗争中非凡的生存能力。 苏味道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多次卷入政治漩涡。长安元年(701年),他与同僚张锡因泄露禁中语、贪赃受贿而一同下狱。狱中,张锡气定神闲,而苏味道则徒步入狱,席地而卧,仅食蔬食,展现出一种低调而务实的应对姿态。武则天得知后,赦免了他并准许复职。同年,京城三月降雪,苏味道等人欲上奏称贺为祥瑞,却被左拾遗王求礼驳斥为“灾”,而非“瑞”。此外,他还曾因献上三脚牛而道贺,再次被王求礼批评为“妖”,而非“瑞”,这些事件都反映了他作为朝臣的政治敏感与权变。 长安中年,苏味道曾请求还乡迁葬父亲,获准后却因涉嫌侵占乡人墓田、役使过度而被弹劾,贬为坊州刺史,后又改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神龙政变(705年)后,他因被视为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同党,再次被贬为郿州刺史。不久,诏命他复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但未及赴任便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追赠冀州刺史。苏味道的一生,是唐代政治风云变幻的缩影,他的个人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也塑造了他独特的行事风格与人格底色。

二、作品与风格

苏味道在初唐文坛享有盛誉,与李峤齐名,并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这足以证明他在当时文学界的地位。他少年时便以文章知名,其诗文在士林中广为流传,被认为是才华横溢的代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苏味道的绝大部分作品未能流传至今。他原有《苏味道集》十五卷,但早已散佚,现存《全唐诗》中仅收录其诗作一卷,共十五首。 由于存世作品稀少,我们难以对其诗歌风格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从现存的少量诗作来看,苏味道的诗歌多为应制、应酬之作,或描绘宫廷生活,或歌颂太平盛世,带有明显的宫廷诗歌特征。其语言典雅,对仗工整,符合初唐时期盛行的“上官体”诗风,注重形式美和辞藻的华丽。例如,他的诗句往往能捕捉到细微的景物,以精致的笔触加以描绘,展现出一种温润雅致的审美情趣。 尽管缺乏具体的代表作来支撑,但从他“文章四友”的称号中,我们可以推断他的文学造诣是多方面的,不仅限于诗歌,可能在奏议、表章等散文领域也有卓越表现。他的作品在当时能够“广为流传”,说明其内容和形式都符合主流审美,并能引起广泛共鸣。这种以“文章”而非仅仅“诗歌”闻名的特点,也暗示了他作为一名高级官员,其笔墨更多地服务于政治和社交场合,而非纯粹的个人抒发。 因此,苏味道的诗歌风格可以概括为:典雅工丽,注重形式,带有浓厚的宫廷色彩,是初唐时期宫廷诗风的代表之一。虽然存世作品不多,但其在当时文坛的地位和影响力,仍是研究初唐文学不可忽视的一环。他的作品,是了解那个时代文人如何在政治与文学之间寻求平衡的一个窗口。

三、思想与性格

苏味道的思想与性格,最鲜明的特征莫过于他那被时人戏称为“苏模棱”的处事哲学,这甚至成为了成语“模棱两可”的典故来源。他曾直言不讳地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他以“模棱两可”作为生存智慧的核心。在武则天时期那样一个政治风云诡谲、瞬息万变的年代,这种不明确表态、左右逢源的策略,无疑是他得以在官场上长久立足并数次官至宰相的关键。 这种“模棱”的性格并非简单的圆滑,更是一种深谙官场规则的政治智慧。他“善于陈奏,清楚台阁官场惯例,而未有大作为,对人事圆润处理”,这表明他是一个精通行政事务、擅长协调人际关系,但并不追求开创性功绩的官员。他深知在权力斗争中,过早或过于明确地站队都可能带来灭顶之灾,因此选择了一种更为稳妥、保守的生存之道。 从文本中记载的几个事件,更能印证他的这种性格。在与张锡一同下狱时,张锡“气色自若,作息饮食如同日常”,而苏味道则“徒步至狱,席地而卧,唯简单蔬食而已”。这种低调、务实的姿态,既是对困境的顺从,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他没有张扬,而是以一种近乎隐忍的方式应对,最终获得了武则天的赦免。 在“三月降雪”和“三脚牛”的事件中,苏味道积极附和祥瑞之说,试图以此取悦当权者。尽管遭到王求礼的正直驳斥,但他的行为无疑体现了其政治上的机会主义和对上意的揣摩。他并非没有自己的判断,但在政治利益面前,他更倾向于选择符合时局、有利于自身地位的表达方式。甚至在请求还乡迁葬父亲时,他涉嫌侵占乡人墓田、役使过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他为达目的,可能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的实用主义倾向。 综观苏味道的一生,其核心命题便是“生存与权变”。他以其独特的“模棱两可”哲学,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中求得自保与发展。他的人格气质是复杂的,既有文人的才华与雅致,又有政客的精明与世故。他不是一个以道德高标著称的清流,而是一个深谙世事、懂得如何适应环境、如何在夹缝中求生的现实主义者。这种性格,既是他成功的秘诀,也成为后世评价他时无法绕开的标签。

四、后世评价

苏味道在后世的评价中,最广为人知且影响深远的,莫过于他“苏模棱”的称号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成语“模棱两可”。这不仅是他个人性格的标签,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用来形容那些处事不明确、不表态、左右逢源的人。这一评价直接源于他本人“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的言论,生动地勾勒出他在官场上的生存智慧。 在文学史上,苏味道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他作为“文章四友”之一,以及与李峤并称“苏李”的早期声誉。这表明他在初唐时期,是公认的文学大家,其诗文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尽管他的大部分作品已经散佚,但这种历史地位本身就证明了他的才华和对当时文风的贡献。他代表了初唐宫廷诗歌的一种典雅、工丽的风格,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尤其是在形式技巧和辞藻运用上,可能产生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历代文人对苏味道的评价,往往围绕其政治手腕和文学才华展开。他被视为一个在复杂政治环境中长袖善舞的典型,其“模棱两可”的处事方式,既可被解读为圆滑世故,也可被理解为一种明哲保身的智慧。这种评价的复杂性,使得苏味道成为研究唐代官场文化和文人政治生态的一个独特案例。

“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苏味道

这句话不仅是苏味道的自我写照,也成为后世理解其政治哲学和人格特征的关键。它揭示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一些官员为了生存和发展所采取的策略。 综合来看,苏味道之所以至今仍值得我们阅读和探讨,原因有三:首先,他是初唐文坛的重要人物,其“文章四友”的称号,是了解初唐文学格局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次,他以“苏模棱”的形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动荡政治中求生、求存的典型案例,其“模棱两可”的处事哲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引人深思;最后,作为成语“模棱两可”的典故人物,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融入了中华文化,他的故事,是语言背后历史与智慧的生动体现。阅读苏味道,不仅是阅读一位诗人,更是阅读一个时代,一种生存哲学。

五、延伸阅读

由于苏味道的诗文作品存世极少,且无详细的注释版本,因此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直接阅读其作品的难度较大。但我们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了解这位初唐名臣与诗人: * 入门作品清单 * 《全唐诗》中的苏味道诗作:现存《全唐诗》收录了苏味道的十五首诗。这些诗歌是了解他诗风和文学成就的唯一直接途径。虽然数量不多,但可以从中窥见初唐宫廷诗歌的典雅风格和苏味道的遣词造句之功。 * 推荐版本/读本 * 《全唐诗》:这是收录苏味道现存诗歌的权威总集。建议查阅中华书局等出版的校点本,以确保文本的准确性。 * 相关文化资源 * 唐代文学史或诗歌史著作:在各类唐代文学史或诗歌史的著作中,苏味道常被提及,尤其是在讨论初唐诗歌流派、“文章四友”或武则天时期文人政治生态的部分。通过这些著作,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苏味道在历史和文学中的定位。 * 历史传记或人物研究:一些关于唐代人物的传记或专题研究,可能会对苏味道的生平、政治活动和“模棱两可”的性格有更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