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

[ 宋 ] 1236年—1283年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天祥,号浮休道人,后改字履善,赐字宋瑞,晚年自号文山。他出生于吉州庐陵富川(今江西吉安县),是南宋末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诗人、抗元将领,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彪炳千秋的民族英雄。他曾高中状元,官至右丞相,最终被封为信国公,故又称文少保。 在南宋王朝覆灭之际,文天祥于五坡岭兵败被俘,但他宁死不屈,坚拒元朝的威逼利诱。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后,面对元世祖忽必烈的亲自劝降,他依然凛然不屈,最终于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在柴市从容就义,以身殉国。他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又与谢枋得、袁继咸并称“江右三山”,其忠烈之名,万古流芳。明景泰七年,朝廷追谥他为“忠烈”。他留下了《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等宝贵著作,其中《正气歌》和《过零丁洋》更是传颂千古的绝唱。

一、生平

1. 早年:状元及第与家国初识 (1236-1256)

文天祥的传奇人生始于宋理宗端平年间。据传,他出生时,父亲曾梦见一个婴儿脚踏紫云飘然而过,因此为他取名“云孙”,字“天祥”,寄寓了对孩子的美好期许。后来,他以字行世,并更字“履善”。在一次廷试中,宋理宗看到他的名字,不禁赞叹:“天之祥,乃宋之瑞也!”遂赐字“宋瑞”,这无疑是对他才华与品格的极高肯定。 文天祥自幼聪颖,才华横溢。18岁时,他便在庐陵乡校的考试中拔得头筹,展现出过人的学识。宝祐四年(1256年),他进入吉州著名的白鹭洲书院深造,同年便中选吉州贡士,并随父亲前往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决定命运的殿试中,文天祥以一篇切中时弊的“御试策”震惊朝野。他不仅深刻剖析了当时的政治弊端,更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匡扶社稷的远大抱负。宋理宗读后大加赞赏,亲笔将他拔为第一名状元。考官王应麟更是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然而,命运弄人,就在他金榜题名仅仅四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不得不辞官归家,为父丁忧三年,将满腔抱负暂时搁置。

2. 入仕:力主抗蒙与政治抱负 (1259-1276)

丁忧期满后,文天祥重返仕途。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大军兵临鄂州(今湖北武昌),朝野震动。当时,宦官董宋臣竟主张迁都以避战,文天祥闻之大怒,立即上疏请求斩杀董宋臣,并积极献上御敌之策。尽管他的建议未被采纳,但这份凛然正气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已初露端倪。 此后,文天祥历任签书甯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等职,一步步在南宋官场中磨砺。他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的品格和对国事的深切关怀。然而,南宋王朝的衰败已是积重难返,蒙古铁骑的威胁日益迫近,文天祥的政治抱负在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沉重。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大举南侵,南宋危在旦夕。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肩负起赴元营谈判的重任。他深知此行凶险,却仍义无反顾,希望能借谈判之机刺探敌情。在元军大营中,文天祥据理力争,怒斥元将伯颜,展现出大宋臣子的铮铮铁骨。然而,令人心寒的是,就在他身陷敌营之时,南宋朝廷竟派人前往他的军营,宣布解散文天祥的军队。伯颜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下令逮捕了他,并押解北上。

3. 抗元:转战东南与孤军奋战 (1276-1278)

文天祥被押解至镇江时,幸得当地义士相救,得以脱险。重获自由的他,并未因此放弃,而是立即投入到恢复南宋河山的艰苦斗争中,转战东南各地。此时,南宋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元大都。陈宜中等大臣拥立年仅7岁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继续抵抗。文天祥奉诏入福州,被任命为枢密使,并都督诸路军马,前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广募兵饷,誓与元军周旋到底。 然而,南宋小朝廷内部的矛盾重重,文天祥与当时朝臣张世杰、陈宜中在战略上意见不合。为了更好地施展抱负,他毅然离开南宋行都,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剑州开府,独立指挥抗元。1277年,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并成功攻入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他大败元军,随后攻取兴国,收复了赣州十县、吉州四县,极大地振奋了人心,抗元形势一度转好。 好景不长,元军主力很快对文天祥的兴国大营发起猛攻。文天祥寡不敌众,被迫率军北撤,败退到庐陵、汀州(今福建长汀),损失惨重,连妻儿也被元军掳走。尽管屡遭挫折,文天祥的抗元决心却从未动摇。

4. 被俘:绝食不屈与狱中明志 (1278-1279)

祥兴元年(1278年)夏天,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已移驻崖山,他请求率军前往会合,希望能与朝廷共同摆脱艰难困境。然而,由于张世杰的坚决反对,这一计划未能实现。文天祥只得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八月,南宋朝廷封他为少保、信国公,以表彰其忠勇。 然而,厄运再次降临。同年冬天,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再次兵败,被迫撤退。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当部队在五坡岭(广东海丰北)造饭时,遭到元将张弘范的突然袭击。文天祥兵败被俘,他吞下随身携带的冰片企图自杀殉国,但未能成功,仅是昏迷过去。 张弘范深知文天祥的威望,企图利用他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却在被俘后,写下了千古绝唱《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弘范读后,深感其志不可夺,只得作罢。不久,文天祥被遣使护送至元大都。在押解途中,他绝食八日,却依然未能死去。最终,他被囚禁在北京府学胡同,开始了长达四年的牢狱生涯。帝昺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彻底灭亡,但文天祥仍坚守初志,在给妹妹的信中写道:“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狱中,他创作了《指南后录》第三卷和《正气歌》,以诗明志,抒发了对国家民族的无限忠诚和浩然正气。

5. 就义:丹心昭史与千古绝唱 (1283)

元世祖忽必烈深爱文天祥的才华,多次派人劝降,包括平章政事阿合马、丞相孛罗等高官。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八(1283年1月8日),忽必烈更是亲自召见文天祥,苦口婆心地劝降。然而,文天祥坚贞不屈,掷地有声地答道:“一死之外,无可为者。”元朝又请出当时已经降元的南宋大臣,试图以同僚之情打动他,结果却遭到文天祥的痛骂。甚至,已被俘的宋恭帝赵㬎也被派来劝降,文天祥却置之不理,不愿与降臣为伍。 次日,即十二月初九(1月9日),文天祥被押赴刑场——柴市(今北京东城区交道口)。临刑前,他向着两宋首都(开封和临安)的方向跪拜,从容就义,年仅47岁。据记载,行刑后不久,“俄有诏使止之”,但为时已晚。忽必烈闻讯后,惋惜地说:“好男子,不为吾用,杀之诚可惜也!”文天祥的妻子欧阳氏在收尸时,发现其衣带中藏有绝笔自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寥寥数语,正是他一生忠义的最好写照。 文天祥的一生,是南宋由盛转衰直至灭亡的缩影,也是一个士大夫在国破家亡之际,以生命践行儒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精神的典范。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后世树立了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二、作品与风格

1. 代表作:铁骨铮铮的诗篇

文天祥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诗歌创作上。他的诗歌,如同他的人格一般,铁骨铮铮,充满浩然正气。其中,《过零丁洋》和在狱中所题的《正气歌》是其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的代表作。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在兵败被俘后,面对国破家亡、个人浮沉的绝境时所作。诗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国家命运的飘摇和个人命运的无常,充满了深沉的悲痛。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更是将个人生死置于民族大义之下,发出震古烁今的宣言,成为千古传诵的绝唱,激励了无数后人。 《正气歌》则是文天祥在元大都狱中,面对死亡威胁和劝降诱惑时,以生命和信仰写就的壮丽诗篇。他歌颂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列举历史上众多忠臣义士的事迹,以此明志,表达了自己坚守民族气节、宁死不屈的决心。这首诗不仅是文天祥个人精神的写照,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2. 诗风:沉郁悲壮与家国情怀

文天祥的诗歌风格,总体而言是沉郁悲壮而又慷慨激昂的。他的作品往往与国家命运、个人遭遇紧密相连,充满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在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下,他的诗歌不再追求风花雪月的闲适,而是直面现实的残酷,抒发对故国的眷恋、对民族危亡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悲慨。 他的诗句,如《过零丁洋》中“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将地名与心境巧妙结合,营造出一种步步惊心、孤立无援的悲凉意境。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成为那个时代最真实、最动人的心声。

3. 题材:忠义报国与人生感悟

文天祥诗歌的题材谱系,主要围绕着忠义报国、抗元斗争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感悟展开。他笔下的山水、边塞、田园,不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承载着家国兴亡的沉重主题。他的咏史怀古之作,也往往借古讽今,表达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坚守。 无论是记录被俘后心路历程的《指南录》,还是狱中续写的《指南后录》,都无不体现出他“以身许国”的崇高审美旨趣。他的诗歌,是其人格的延伸,是其思想的载体,更是那个时代忠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力量。

三、思想与性格

1. 家国情怀:从奢华到尽忠

文天祥的性格并非一成不变。史料记载,他早期曾个性奢侈,家中养了不少歌妓,过着相对优渥的生活。然而,当南宋王朝面临沦亡的危局时,眼看国家败状,文天祥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他痛心地降低了个人花费,将家中的钱财全部拿出来募兵,投身到抗元救国的洪流之中。 这种从个人享乐到倾家报国的转变,深刻展现了他内心深处对家国的深厚情感。每当与宾客、僚属谈及国家时事,他常常痛哭流涕,抚案说道:“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也要把别人的忧虑当成自己的忧虑,吃别人给的俸禄那更要为别人的事鞠躬尽瘁。”这番话,不仅是他对自身职责的深刻理解,更是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真实写照。他的家国情怀,是其一切行动的根本动力。

2. 忠义精神:宁死不屈的底色

文天祥一生最鲜明的思想底色,便是其坚贞不屈的忠义精神。从他早年上疏请斩主张迁都的宦官董宋臣,到后来赴元营谈判时怒骂伯颜,再到兵败被俘后绝食不屈、狱中拒降,直至最后从容就义,无不体现出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 在南宋灭亡、民族危亡的关头,许多人选择了投降或苟且偷生,但文天祥却选择了以生命捍卫民族气节和国家尊严。他深知此举意味着牺牲,却依然义无反顾。这种对忠义的执着坚守,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行中,更融入了他的骨血,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动摇的信念。他的忠义,是对儒家伦理的最高实践,也是对民族精神的最好诠释。

3. 核心命题:成仁取义,无愧圣贤

文天祥的精神世界,可以用他绝笔自赞中的两句话来概括:“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这便是他一生所追求的核心命题——“成仁取义”。在他看来,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无非就是为了在关键时刻,能够舍生取义,以身殉道。 他将自己的生命视为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最高献祭。在狱中四年,他面对各种诱惑和折磨,始终坚守“于义当死”的信念,最终以从容就义的方式,实现了他“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的夙愿。文天祥用自己的生命,完美地诠释了儒家士大夫的最高人格理想,成为后世景仰的道德楷模。他的思想、情感与表达,构成了一条清晰的因果链:深厚的家国情怀激发出坚定的忠义精神,最终以“成仁取义”的行动,完成了对自身理想的实践。

四、后世评价

1. 历史地位:宋末三杰与民族脊梁

文天祥在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是南宋末年抵抗元朝侵略的最后一道屏障。他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更是民族气节的象征。他的名字,与“忠烈”二字紧密相连,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代表。 历代文人学者对文天祥的评价极高。例如,明朝的史学家曾赞其“天地正气,日月争光”,清代学者也多推崇其“丹心铁骨,万古流芳”。他不仅是宋末的英雄,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其事迹和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2. 文学影响: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文天祥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过零丁洋》和《正气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磅礴的气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不再是单纯的抒情或写景,而是承载了沉重的历史使命和民族精神。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激励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民族大义献身。他的诗歌风格,也为后世的爱国主义诗歌树立了典范,影响了无数诗人以笔为戈,抒发家国情怀。文天祥的诗歌,超越了文学本身的范畴,成为一种精神符号,永远闪耀在中华文化的史册上。

3. 争议与澄清:忠奸之辨

在历史的记载中,曾有一段关于文天祥被处死时,南宋降臣留梦炎反对释放他的说法,并因此遭到后世唾骂。明朝时甚至有规定,留姓人必须手书非留梦炎子孙才能参加科考,可见其恶名之深。然而,根据邓光荐的《文丞相传》记载,此事并非留梦炎所为,而是另一位降元的宋末士人青阳梦炎。这一澄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历史,避免将不属于文天祥时代忠奸之辨的污名,错误地加诸他人。

4. 今日回响:为何至今仍值得读

文天祥的故事,穿越了近八百年的时光,至今仍能触动人心。他之所以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思考,不仅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更因为他以生命诠释了“忠诚”、“气节”和“担当”的深刻内涵。在任何时代,面对国家民族的危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文天祥的选择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指引。 他的“丹心照汗青”不仅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精神坐标,提醒着我们,在物质丰裕的时代,精神的富足和对崇高价值的追求同样重要。文天祥的生命,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教导我们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坚守信念,如何活出生命的尊严和意义。他的故事,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笔,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五、延伸阅读

1. 入门作品清单

  • 《过零丁洋》:文天祥被俘后所作,以个人浮沉映照国家命运,发出千古绝唱。
  • 《正气歌》:狱中绝笔,歌颂天地正气,展现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 《指南录》:记录文天祥被俘后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尽显忠义之心。
  • 《指南后录》:文天祥在狱中续写,进一步表达其忠贞不渝的信念。

2. 推荐版本/读本

  • 各类文天祥诗文选集或校注本:市面上有多家出版社出版的文天祥诗文选集,通常会配有详细的注释和背景介绍,适合初学者阅读。
  • 《文山先生全集》:若想深入研究,可查阅文天祥诗文的全集,更全面地了解其创作。

代表作品小辑

  • 《过零丁洋》
  • 主题:家国破碎,生死抉择。
  • 一语点评:以个人浮沉映照国家命运,发出千古绝唱,激励后世无数仁人志士。
  • 一句经典意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正气歌》
  • 主题:浩然正气,不屈精神。
  • 一语点评:狱中绝笔,歌颂天地正气,展现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与崇高人格。
  • 一句经典意象:天地间凛然不屈的浩然正气。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