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约698年—755年),字少伯,唐代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一说太原或琅琊人,因曾任江宁丞和龙标尉,世人又称他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活跃于盛唐时期,以其卓越的七绝诗艺被誉为“七绝圣手”,其边塞诗尤能代表盛唐气象,情感充沛,意境深远。
一、生平
早年游历与求仕
王昌龄的早年生活较为贫困,父母家庭已不可考。年轻时,他曾怀抱经世之志,自长安出发,东游汴、宋等地,并在河南嵩山小住,求访道士,研习道经。约723年,他北上河东,试图在唐玄宗出巡时寻求仕进机会,但未能如愿。随后他返回关中,向吏部侍郎李元纮上书求荐,也无所获。约725年,王昌龄又曾远赴西北塞外,意图投笔从戎,进入军幕谋求发展,但同样未能成功,于726年秋归来。这些早年的游历与求仕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阅历,也为他日后的边塞诗创作积累了深厚的生活基础。
进士及第与仕途沉浮
727年,王昌龄终于进士及第,与好友常建同榜登科。次年,他与入京的孟浩然结识交游。731年,他再次高中博学宏词试,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一职。734年,又应博学宏词试及第,授职汜水尉。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735年,王昌龄首次被贬谪,行至江陵一带,受孟浩然邀约,暂居其处。
贬谪与交游
739年,朝廷再次申前令,王昌龄被贬至岭南,任郴县县令。同年唐玄宗大赦天下,他得以在次年自桂阳北返。途中,他再次与孟浩然在襄阳会晤欢聚,饮宴后不久,孟浩然遽然离世,这无疑给王昌龄带来了巨大的悲痛。此后,王昌龄沿汉水东下,探望江南的母亲,再循运河返回京城。741年,他重获起用,被授为江宁丞,但对这个职位并不满意。745年,王昌龄曾短暂在长安居住,与李白、王维等诗坛巨匠交游,留下了诗酒唱和的佳话。
晚年与结局
天宝二年(743年)至天宝十二载(753年)之间,王昌龄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再次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因此有了“王龙标”的称谓。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北上回乡。然而,在天宝十四载(755年)十月至至德二载(757年)之间,王昌龄不幸被刺史闾丘晓所杀。据说,高适曾为此事为他伸冤。王昌龄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这些磨难并未消磨他的创作热情,反而使其诗歌更具深沉的底蕴和广阔的意境。
二、作品与风格
“七绝圣手”与盛唐气象
王昌龄的诗歌以七言绝句成就最高,被誉为“七绝圣手”。他的作品感情充沛,形象动人,景象含蓄,韵味深长,在唐代广为流传。其诗歌情景交融,兴象高远,充满感人力量,尤其边塞诗更是代表了盛唐时期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象。现存诗歌约180多首,其中边塞诗有25首。
边塞诗:壮阔与悲凉
王昌龄的边塞诗是盛唐诗歌的典范,既有慷慨激昂的报国之志,也有对战争残酷和士卒艰辛的深沉思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出塞》其一 这首《出塞》以寥寥数语,勾勒出明月照耀关塞的荒寒寂寞景象,将千古以来征人的悲哀浓缩其中。它在广阔的意境中,表达了对有胆略、有勇气的将军的渴望,以抵御外敌入侵。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其四 《从军行》则展现了边疆地带的广远、阴惨和寒冷,将士们身经百战,铁甲磨穿,却依然誓言不立功勋绝不还乡,充满了奋发高扬的英雄气概。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其五 这首诗描绘了广阔沙漠上风沙弥漫、日光昏暗的景象,军队在风沙中急赴战场,随即传来前线夜战告捷、生擒敌将的捷报,节奏明快,充满胜利的喜悦。
闺怨与宫怨:深情与孤寂
除了边塞诗,王昌龄也擅长描写妇女生活的诗歌,尤其是闺怨诗和宫怨诗,今存闺怨诗22首。他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深闺少妇和宫中女子内心的情感波澜。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 《闺怨》诗前半写少妇春日里打扮得漂漂亮亮,登上翠楼欣赏美景时的快乐无忧。然而,当她忽然看到陌头杨柳的颜色,联想到夫婿远别求取功名,便顿生悔意,感叹自己当初不识愁滋味。这种情感的转折,含蓄而富有张力。 《长信秋词》则通过对比,表达了宫人的幽怨: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诗中用“玉颜”与“寒鸦”的对比,反讽地表露了宫人的怨情——连寒鸦尚能分得一点日照的光彩,自己却得不到君王的一点思念,孤寂之情溢于言表。
离别与羁旅:清冷与思念
王昌龄的离别诗今存50首,多用五言古体诗及五、七言绝句,充满真实朴素的惜别深情。他的离别诗常描写月夜水边的景象,以“月”象征孤单和怀念,以“水、波、江、梦”等意象连接分居两地的朋友情谊。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这首《芙蓉楼送辛渐》是其离别诗的代表作,描绘了寒雨连江的夜晚,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清冷与孤寂。末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更是千古名句,以晶莹剔透的冰心在玉壶中自喻,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纯粹的情谊,坦荡真诚,感人至深。 他的羁旅诗如《太湖秋夕》,则以“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的意象,通过烟雨、雾、月光、雁声等元素,触发了诗人秋日傍晚独宿孤舟时的忧愁情调。王昌龄的诗歌题材广泛,无论是边塞的壮阔、闺阁的幽怨,还是离别的深情、羁旅的感怀,都能以其独特的笔法,将情景融为一体,达到“兴象高远”的艺术境界。
三、思想与性格
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王昌龄的诗歌,尤其是边塞诗,深刻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边疆将士的同情。他笔下的“万里长征人未还”不仅是征夫的个体悲剧,更是对战争无休止的慨叹;而“不破楼兰终不还”则展现了将士们为国捐躯的豪迈气概。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是盛唐诗人普遍的精神底色,在王昌龄的诗中得到了集中而有力的表达。他渴望出现“龙城飞将”来保卫边疆,反映了他对国家安宁的深切期盼。
沉浮人生中的坚守与旷达
王昌龄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并未因此消沉。从他《芙蓉楼送辛渐》中“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自白,我们可以看到他即使身处逆境,依然坚守着高洁的品格和坦荡的胸怀。这种不为世俗所染、不因挫折而改初衷的精神,是其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诗歌中既有对个人际遇的感伤,更有超越个人得失的旷达与超脱,这与他早年游历求道、接触佛学思想不无关系。
诗论中的创作哲学(《诗格》)
王昌龄不仅是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重要的诗歌理论家。他撰写的《诗格》探讨了诗歌的谋篇布局、灵感激发和物色呈现等问题,是唐代重要的诗论著作。他将诗歌传统分为四种类型,并强调诗歌创作中“意”的重要性,认为“意”包括思想、感情和“兴感”(灵感)。他提出诗人创作时心境必须“通寂”,即心在非常寂静而无杂念的状态,才能神安心畅,超越自身,透彻外物,融合大千。这表明他认为诗歌创作需要一种高度专注和超然物外的精神状态。
佛学对诗论的影响
王昌龄的诗论深受佛教唯识宗思想的影响。他将诗境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大类,其中“物境”是一种超经验的直觉观照,“意境”是纯粹主观的产物,“情境”则是“被主观作用所变化的客观境”。这种“三境说”直接源自唯识宗的“三类境”之说。此外,他以“意”为中心的文学创作论,也借鉴了佛教中“意”和“意识”的观念。他认为诗歌是“抒发愤气之作”,当“中心不快,众不我知”时,更需要诗歌用强烈的艺术力量来表现。这揭示了诗歌作为一种情感宣泄和自我表达的深层功能,也反映了他个人在仕途不顺时,将诗歌作为寄托与发声的途径。
四、后世评价
“诗天子”的赞誉
王昌龄在唐代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被推许为“诗天子”、“七绝圣手”。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广为流传,备受推崇。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他的诗“情景相生,兴象高远,充满感人力量”,这精准地概括了王昌龄诗歌的艺术特色。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称赞他“七言绝句,高华雄浑,是盛唐大家”,进一步巩固了他在七绝领域的宗师地位。
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王昌龄以其独特的边塞诗和闺怨诗,在盛唐诗歌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他的边塞诗气势磅礴,意境开阔,为边塞诗派的繁荣贡献了经典之作,深刻影响了高适、岑参等后来的边塞诗人。而他的闺怨、宫怨诗则以细腻含蓄见长,开启了唐代女性题材诗歌的先河,对后世的婉约派诗歌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将七言绝句这一诗体推向了艺术高峰,使其成为表达丰富情感和深刻哲理的有效载体。
为何至今仍值得读
王昌龄的诗歌之所以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在于它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限制,触及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无论是边塞将士的家国情怀与壮志未酬,还是深闺女子的幽怨与思念,亦或是友人离别时的真挚情谊,都以其凝练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引发读者的共鸣。他的诗歌既有盛唐的雄浑气魄,又不乏细腻的柔情,这种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读王昌龄,我们不仅能领略盛唐的辉煌与风骨,更能感受诗人那颗“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纯粹与坚韧。
五、延伸阅读
入门作品清单
- 《出塞》其一:感受盛唐边塞诗的雄浑与悲凉,思考战争与和平的永恒主题。
- 《从军行》其四:体会边疆将士的报国壮志与坚韧不拔的意志。
- 《闺怨》:品味少妇从无忧到悔恨的微妙情感变化,感受含蓄之美。
- 《长信秋词》:领略宫怨诗中深沉的孤寂与反讽的表达。
-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理解诗人高洁的品格和真挚的友情,体会“冰心在玉壶”的意境。
推荐版本/读本
由于材料未提供具体推荐版本,建议读者选择权威出版社出版的《王昌龄诗集》或《全唐诗》中的王昌龄部分,通常会有详细的校注和解析,有助于深入理解。
相关文化资源
(资料缺失,此处省略)
代表作品小辑
- 《出塞》其一
- 主题:边塞战争的悲壮与对贤将的渴望
- 一语点评:以明月关山,写尽千古征人悲歌,气象宏大。
- 一句经典意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从军行》其四
- 主题:边疆将士的英勇无畏与报国决心
- 一语点评:描绘边塞苦寒,彰显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 一句经典意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闺怨》
- 主题:少妇因夫婿远行求功名而生悔意
- 一语点评:情感转折含蓄自然,写尽深闺少妇的微妙心境。
- 一句经典意象: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长信秋词》
- 主题:宫中女子被冷落的孤寂与幽怨
- 一语点评:以物象对比,反衬宫人失宠的悲凉与无奈。
- 一句经典意象: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 主题:送别友人,表白高洁心志
- 一语点评:清冷意境中,以“冰心”自喻,情谊真挚,品格高尚。
- 一句经典意象: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