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

[ 唐 ] 835年—884年

黄巢(835年—884年),这位唐末的传奇人物,以其发动的“黄巢之乱”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他从一位贩卖私盐的商人,最终成为自立为帝的农民起义领袖,国号大齐,年号金统。他的反抗不仅是对腐朽唐王朝的沉重一击,更被史家视为唐朝灭亡的真正开端。

一、生平

早年:盐枭与科举梦碎

黄巢出身于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一个以贩盐为生的家庭。在唐末那个私盐盛行的年代,他很早就组织武装盐帮,与官府缉查私盐的冲突,磨砺了他的组织能力和战斗意志。黄巢并非一介武夫,他读过儒家经典,甚至曾多次参加进士科考试,并取得了秀才功名。然而,屡次的落第,无疑在他心中埋下了对唐朝统治的深切仇恨。这种文人抱负与现实困顿的巨大落差,成为他日后揭竿而起的重要心理动因。他既有文人的才情,又有盐枭的胆识,这种矛盾的底色,也预示了他复杂而充满争议的一生。

揭竿而起:乱世中的反抗

乾符二年(875年),在唐王朝摇摇欲坠、民不聊生的背景下,黄巢与子侄黄揆、黄恩邺等八人,在冤句响应了王仙芝的起义。他迅速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率军转战山东、河南等地,攻占多县,甚至一度震动东都洛阳。乾符四年(877年),他攻陷郓州,杀死了节度使薛崇,进一步扩大了声势。 乾符五年(878年),起义军领袖王仙芝在朝廷的诱降与围剿中兵败被杀。王仙芝的余部奔赴亳州,推举黄巢为新的领袖,尊他为“黄王”,号“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并建元“王霸”(878年-880年)。至此,黄巢正式扛起了反唐大旗,成为农民起义军的最高统帅。

转战南北:从岭南到长安

黄巢的军事行动轨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乾符六年(878年),他率军南下,血洗泉州,劫杀胡商万人,随后沿海劫掠,攻占潮州。乾符七年(879年),因向朝廷讨封广州节度使不成,他怒攻广州,控制岭南,并在广州城内大肆屠杀胡商。然而,岭南的湿热气候和疫病也给黄巢军带来了惨重损失,“死者十三四”。 尽管遭遇挫折,黄巢仍于同年10月北上,广明元年(880年)渡过淮河,年底攻下东都洛阳。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黄巢军纪严明,“整众而行,不剽财货”,入城后“闾里晏然”,这为他赢得了大量民众的支持,军队规模迅速扩大至百万。随后,他越过潼关天险,直逼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往四川,黄巢于广明元年十二月初五(881年1月8日)进入长安。

大齐建立与最终覆灭

广明元年十二月十三(881年1月16日),黄巢在长安含元殿即位称帝,建立大齐政权,改元金统。他宣布原唐朝官员四品以下者留用,其余罢黜,并没收富家财产,号称“淘物”,试图建立一个全新的秩序。 然而,大齐政权的统治并不稳固。中和二年(882年),逃亡四川的唐僖宗组织反攻,大将朱温(即后来的梁太祖)叛变降唐,沙陀族首领李克用也率援军助唐。在内外夹击之下,黄巢于中和三年四月被迫撤出长安。他转而攻逼蔡州,节度使秦宗权战败投降,与黄巢合兵。但随后围攻陈州时遭遇顽强抵抗,战事陷入胶着。 中和四年(884年)三月,朱温在王满渡(今河南中牟北)大败黄巢,黄巢的多名部下投降朱温。黄巢残部向东北逃亡,又在封丘遭遇李克用。最终,在同年7月13日(六月十七日),黄巢在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被部下林言所杀(一说自杀)。他的首级被献给唐僖宗,标志着这场持续近十年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终结。

余波:唐朝的终结与五代十国序幕

黄巢虽然兵败身死,但他所引发的动荡并未平息。他的降将秦宗权、孙儒等继续割据一方,相互攻伐。其中,朱温最终篡夺唐朝帝位,建立大梁,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黄巢的侄子黄皓率领的残部“浪荡军”也流窜多年,直至昭宗天复初年才被剿灭。 黄巢之乱彻底摧毁了唐朝的统治根基,切断了江南大运河的经济命脉,使得唐朝名存实亡,仅仅苟延残喘了二十余年。因此,史家普遍认为,唐室实际上是“亡于黄巢起兵”,他为唐朝的覆灭敲响了丧钟,并直接催生了此后军阀割据的乱世。

二、作品与风格

传世诗作:菊花意象与争议

黄巢今有两首传世诗作:《题菊花》和《不第后赋菊》。这两首诗都以菊花为意象,表达了其不凡的抱负和叛逆精神。 *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诗以菊花在秋风中傲然挺立,却因寒冷而少有蝶舞的景象起笔,暗喻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末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则展现了其改造世界的雄心壮志,要打破自然规律,让菊花与桃花在同一时节绽放,象征着对旧秩序的颠覆。 *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更是直接而霸气,以菊花盛开之日,预示自己起义成功之时。菊花的“冲天香阵”和“黄金甲”不仅是菊花的意象,更是黄巢军队攻入长安的生动写照,充满了杀伐之气和改朝换代的决心。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名便取自此诗。 然而,这两首诗的真实性历来存在争议。《题菊花》最早见于南宋的《贵耳集》,书中甚至称其为黄巢五岁时所作,这更像是后人对叛军领袖的附会和谶纬。而《不第后赋菊》出现更晚,且新旧唐书均无黄巢参加科举的记载,他从小“善击剑骑身”“喜养亡命”,似乎更像武人而非书生。尽管如此,这两首诗因其主题与黄巢的生平高度契合,已成为其文化符号的一部分。

诗风特点:叛逆与豪迈

即便诗作的真实性存疑,但它们所展现的“叛逆”与“豪迈”气质,无疑与黄巢的生平轨迹相得益彰。诗中对旧秩序的挑战、对自我力量的自信以及改天换地的雄心,都与黄巢作为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高度契合。清人编纂《全唐诗》时收录了黄巢的诗作,并评价其“清新可人”,这表明即使在官方文学史中,黄巢的诗歌也因其独特的风格和力量而获得了一席之地。他的诗歌,无论是否亲笔所作,都成为了他反抗精神的文学注脚。

三、思想与性格

乱世枭雄:反抗与破坏

黄巢的思想与性格,是那个动荡时代复杂性的缩影。他早年屡试不第的经历,使其对唐朝的科举制度和统治阶层产生了深刻的怨恨。这种个人挫折与时代背景下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相结合,最终促使他走上了武装反抗的道路。他以“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自居,口号中蕴含着对“均平”的渴望,这反映了农民起义朴素的社会理想。 然而,黄巢的行动也充满了矛盾。他曾短暂地在洛阳、长安展现出“军纪严明”的一面,试图争取民心,但其在泉州、广州对胡商的大肆屠杀,以及在撤出长安后对陈州的残酷围攻,又暴露出其残暴和破坏性的一面。他并非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而是一个在乱世中挣扎求存、并试图建立新秩序的枭雄,其手段往往是血腥而无情的。

矛盾的底色:文人与武夫

黄巢最引人深思的,是他身上“文人”与“武夫”的强烈冲突与融合。他读过儒家经典,有科举功名,却最终成为手握屠刀的叛乱首领。这种矛盾性体现在他既能写出充满抱负的诗句,又能发动大规模的杀戮。他的反抗,既是对个人抱负无法实现的愤怒,也是对整个腐朽社会的反击。 黄巢的核心命题,或许可以概括为:一个被旧秩序抛弃的知识分子,在绝望中选择了以最极端的方式,用暴力来重塑世界。 他的起义,与其说是为了建立一个理想国,不如说是对旧有秩序的彻底摧毁,带着一种玉石俱焚的悲壮与决绝。这种“破”的意志,构成了他精神底色的核心。

四、后世评价

历史定论:唐朝的掘墓人

黄巢之乱对唐朝的打击是致命性的。史学界普遍认为,黄巢起义是导致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他不仅切断了唐朝的经济命脉——江南大运河,更使得唐朝的中央集权彻底瓦解,地方藩镇势力趁势崛起,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覆灭。黄巢死后,他的降将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开启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因此,黄巢被视为“唐朝的掘墓人”,其历史地位无可争议。

文学与文化中的黄巢

黄巢的形象也深深烙印在中国文化之中。在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三十九回中,宋江在浔阳楼上题写诗句,其中一句“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将黄巢作为反抗者的标杆,表达了宋江对黄巢的敬佩与超越的雄心。这表明,在民间叙事和文学创作中,黄巢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一个象征,代表着对不公的反抗精神,即使其手段备受争议。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命名,也再次将黄巢的诗句和其叛逆精神带入当代视野。

综合判断:一个复杂而关键的历史节点

黄巢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既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又是残暴嗜杀的叛军领袖;他既是旧秩序的破坏者,也是新时代(五代十国)的开启者。他的起义,虽然最终失败,却彻底动摇了唐王朝的根基,加速了其灭亡,并深刻影响了此后数百年的中国历史进程。 至今仍值得阅读黄巢,不仅是因为他作为历史转折点上的关键人物,更因为他身上所体现的文人与武夫、理想与现实、反抗与破坏的复杂张力。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在社会矛盾激化到极致时,个体的命运与选择,往往能汇聚成改变历史洪流的巨大力量。

五、延伸阅读

入门作品清单

  • 《题菊花》:了解黄巢早年文人抱负与不甘现状的心境。
  • 《不第后赋菊》:感受其起义前夕改天换地的雄心与霸气。

推荐版本/读本

  • 由于黄巢的诗作数量有限且真伪存疑,目前并无专门的黄巢诗集推荐版本。读者可在《全唐诗》或各类唐诗选本中查阅其作品。

相关文化资源

  •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虽然是改编作品,但其片名直接取自黄巢诗句,可作为了解其文化影响的一个侧面。

代表作品小辑

  • 题目《题菊花》
  • 主题:不甘平庸,渴望改变旧秩序的雄心。
  • 一语点评:以菊花自喻,预示其将颠覆旧有格局,重塑世界。
  • 一句经典意象: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 题目《不第后赋菊》
  • 主题:起义前的誓言,改朝换代的决心与霸气。
  • 一语点评:以菊花盛开比喻军队攻城,充满杀伐之气和改天换地的豪情。
  • 一句经典意象: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