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

[ 唐 ] 619年—687年

骆宾王(约640年—约684年),字观光,浙江义乌人,是初唐时期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诗人。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激昂的诗风,在唐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是才华与抱负的交织,也是理想与现实激烈碰撞的缩影。

一、生平

骆宾王的名字“宾王”和字“观光”,取自《易经·风地观》中的“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这似乎预示了他一生与朝堂的紧密联系,以及他渴望施展抱负的志向。他出身寒门,却天赋异禀,七岁便能作诗,被誉为“神童”。相传那首脍炙人口的《咏鹅》诗,便是他童年时期的杰作,字句之间流露出不凡的灵气与对自然的敏锐观察。 唐高宗龙朔初年(约661年),骆宾王步入仕途,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幕府属官,后又相继出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等地方官职。这些经历让他有机会接触到社会各阶层,也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仪凤四年(679年),他凭借出众的才华升任朝廷的侍御史,本应是仕途坦荡,却因被人诬陷而锒铛入狱。在狱中,他写下了著名的《在狱咏蝉》,借蝉的清高与困顿,抒发了自己蒙冤受屈、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孤傲,这首诗也成为千古绝唱。 获赦出狱后,骆宾王被贬为临海县丞,因此后人也常称他为“骆临海”。虽然官职不高,但他始终心系天下,对时局有着深刻的洞察。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毅然投身其中,担任徐敬业的幕僚,并起草了那篇震古烁今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这篇檄文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将武则天的种种行为痛斥得淋漓尽致。据说武则天读到“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时,只是付之一笑,但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却大为震惊,感叹骆宾王有如此才华,却因宰相的过失而流落民间,未能为己所用。 然而,历史的走向并未如骆宾王所愿。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从此销声匿迹,其结局成为一个千古之谜。史料对此众说纷纭:《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他被杀;《新唐书》则称他“亡命不知所之”;《朝野佥载》说他投江而死;而孟棨在《本事诗》中则提到他逃脱后削发为僧,遍游名山,最终在灵隐寺圆寂。甚至在明清时期,南通一带还流传着发现骆宾王墓的传说,更增添了他生平的神秘色彩。骆宾王的人生轨迹,从神童到官员,从蒙冤入狱到激昂讨武,最终归于沉寂,这跌宕起伏的经历,无疑深刻塑造了他的诗歌创作与人格气质。

二、作品与风格

骆宾王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其诗歌在初唐浮靡的宫廷诗风中独树一帜,以其雄健的笔力和深沉的情感,为唐诗的繁荣开辟了道路。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早年的清新灵动,也有仕途坎坷后的愤激不平,更有政治抱负的慷慨陈词。 他的诗风特征鲜明,既有五言律诗的精工整炼,又擅长七言歌行的笔力雄健。例如,他早年的《咏鹅》诗,以孩童的视角,寥寥数语便勾勒出白鹅戏水的生动画面: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语言浅白,意象鲜明,展现了他少年时期对生活的热爱和观察入微的才华。而当他身陷囹圄时,一首《在狱咏蝉》则尽显其高洁孤傲的品格: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中以蝉自喻,借蝉的“无人信高洁”来抒发自己蒙冤受屈、不被理解的悲愤,情感沉郁,格调高远,是初唐咏物诗的典范。 骆宾王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其代表作《帝京篇》便是初唐罕有的长篇叙事诗,被当时的人们誉为“绝唱”。这首诗描绘了长安的繁华景象和帝都的壮丽气象,笔力雄浑,气势恢宏,展现了他驾驭长篇巨制的卓越能力。此外,那篇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虽然是散文体裁,但其文采飞扬、气势磅礴,字字珠玑,句句铿锵,足以体现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雄辩的才华。 骆宾王的诗歌,不仅在艺术上精益求精,更重要的是,他以诗歌为载体,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他笔下的“愤激之情”,正是他“才高位卑”的真实写照,也是他革新初唐浮靡诗风,开辟唐代文学繁荣局面的重要力量。他的诗歌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精神滋养,成为盛唐诗歌兴盛的重要基石。

三、思想与性格

骆宾王的一生,是才华与抱负的抗争,也是士人风骨的体现。他的思想与性格,深受其寒门出身、坎坷仕途以及时代风云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忧国忧民、孤高耿介而又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复杂气质。 首先,骆宾王出身寒门,这使得他对社会底层有着更深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然而,在以门阀为重的时代,寒门士子往往才华横溢却难以得到重用,这种“才高位卑”的现实,在他心中积淀了深厚的“愤激之情”。这种情感并非简单的抱怨,而是源于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对不公现实的批判。他渴望通过自己的才华报效国家,却屡遭挫折,甚至蒙冤入狱,这使得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忧郁和不平。 其次,骆宾王具有强烈的匡扶正义、济世安民的士人风骨。他参与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行动,并亲自撰写《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这不仅是政治立场的选择,更是他内心深处对正统秩序的维护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当。檄文中对武则天“牝鸡司晨”的痛斥,以及对李唐宗室“六尺之孤何托”的悲悯,都清晰地展现了他忠于李唐、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这种敢于直言、不畏强权的勇气,正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体现。 骆宾王的一生,充满了理想与困厄的辩证张力。他拥有“神童”般的才华,却未能获得与之匹配的政治地位;他心怀匡扶社稷的抱负,却最终卷入政治漩涡,落得个不知所终的结局。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塑造了他诗歌中既有豪迈雄健,又有沉郁悲愤的独特风格。他的精神底色,可以概括为“以天下为己任的孤傲才子”,他用自己的笔,书写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挣扎与坚守,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四、后世评价

骆宾王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才华不仅在当时便得到认可,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著名的评价莫过于武则天读《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后的反应。当她读到檄文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这样饱含深情与力量的句子时,不仅没有恼怒,反而“大吃一惊”,并惋惜地说道:

“这是宰相的过失,骆宾王有如此的才华,怎么可以让他流失在外怀才不遇?” 这句评价,无疑是对骆宾王才华的最高肯定,也从侧面反映了其檄文的巨大感染力与穿透力。武则天作为一代女皇,尚能识才惜才,足见骆宾王之文采非同一般。 在文学史上,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他们共同革新了初唐时期绮靡浮艳的宫廷诗风,将诗歌从狭隘的题材和形式中解放出来,注入了更广阔的社会内容和更深沉的个人情感。骆宾王以其雄健的笔力、广泛的题材和精炼的格律,为盛唐诗歌的辉煌奠定了基础,是唐诗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的五言律诗精工整炼,七言歌行笔力雄健,对后世律诗和歌行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时至今日,骆宾王的作品依然散发着不朽的魅力。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一位敢于担当、心系家国的士人。他笔下的《咏鹅》展现了童稚的纯真与灵动;《在狱咏蝉》则抒发了蒙冤受屈的孤高与愤懑;而《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更是他政治抱负与文学才华的巅峰结合。阅读骆宾王,我们不仅能领略初唐诗歌的独特风貌,更能感受到一位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对理想的坚守、对不公的抗争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他的诗歌,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人性的写照,至今仍能引发我们对才华、命运与责任的深刻思考。

五、延伸阅读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骆宾王及其诗歌,以下是一些推荐的入门作品和相关资源: * 入门作品清单: * 《咏鹅》:骆宾王七岁时的神童之作,语言浅白,意境清新,是感受其早年才华的绝佳选择。 * 《在狱咏蝉》:在狱中写就的咏物诗,借蝉抒发个人遭遇与高洁品格,是理解其坎坷仕途与坚韧性格的关键。 * 《帝京篇》:初唐罕见的长篇七言歌行,描绘帝都盛景,展现其雄健笔力与宏大叙事能力。 *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虽为散文,但文采飞扬,气势磅礴,是了解其政治立场和文学才华的必读篇章。 * 推荐版本/读本: * 《骆宾王集》:明清时期有多个版本流传,如四卷本、六卷本和十卷本,内容大致相同,是研究骆宾王诗文的权威资料。可选择中华书局等出版社的校注本,便于理解。 * 相关文化资源: * 流行文化引用:2019年香港粤语流行曲《一定要得》中,引用了《咏鹅》的“白毛会浮绿水 系因为红掌拨紧清波”两句歌词,可见其作品至今仍具有广泛的文化影响力。 * 历史纪录片/文学专题片:可关注与“初唐四杰”或唐代文学相关的纪录片,通过影像资料更直观地了解骆宾王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学贡献。 * 南通骆宾王墓:若有机会,可前往江苏南通狼山东南麓的骆宾王墓,感受这位传奇诗人的历史印记。

代表作品小辑

以下是骆宾王几首代表作的极简赏析卡片: * 《咏鹅》 * 主题:童趣与自然观察 * 一语点评:神童之作,以纯真之眼捕捉生命灵动。 * 一句经典意象: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 《在狱咏蝉》 * 主题:蒙冤自白与高洁孤傲 * 一语点评:借物抒怀,字字血泪,尽显士人风骨。 * 一句经典意象: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 《帝京篇》 * 主题:帝都繁华与盛世气象 * 一语点评:笔力雄健,气势恢宏,初唐长篇歌行之绝唱。 * 一句经典意象: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节选) * 主题:讨伐武则天,匡扶李唐正统 * 一语点评:文采飞扬,气势磅礴,檄文中的千古名篇。 * 一句经典意象: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