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因曾隐居成都草堂而被称为杜草堂。这位生于盛唐、历经乱世的诗人,被后人尊为“诗圣”,其作品因深刻反映时代现实而被誉为“诗史”。他与李白并称“李杜”,是中国文学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杜甫的诗歌以其宏大的社会写实、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生平
出生与家世:诗坛巨匠的血脉源流
公元712年,杜甫诞生于唐睿宗景云三年正月,具体出生地虽有争议,但多认为在河南巩县或洛阳一带。他出身于京兆杜氏的显赫分支——襄阳杜氏,是西晋军事家杜预的十三世孙。祖父杜审言更是武则天时期的知名诗人与政治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这样的家世背景,无疑为杜甫的早年教育和文化熏陶奠定了基础。他的外祖父母也与李唐皇室有着姻亲关系,这使得杜甫自幼便能接触到上层社会的文化与政治氛围。 杜甫自小好学,天赋异禀,七岁便能作诗,留下“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的佳话。他少年时便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渴望辅佐君王,使社会风气重归淳朴。这种兼济天下的儒家理想,贯穿了他的一生,也成为他诗歌创作的深层动力。
少年漫游与盛世之交:意气风发的青春岁月
在唐玄宗开元盛世的背景下,杜甫度过了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他十九岁时出游郇瑕(今山西),二十岁时又漫游吴越(今江浙一带),历时数年,饱览祖国大好河山。这些早年的游历,不仅开阔了他的眼界,也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位诗坛巨匠一见如故,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深厚友谊。他们一同游历梁宋、齐鲁,谈诗论文,纵酒放歌,这段经历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此时的杜甫,诗风豪放而自负,炽热而奔放,明朗而开阔,充满了盛唐气象。然而,这次分别之后,两位诗仙诗圣便再无机会相见,各自走向了坎坷的后半生。
长安十年:求仕坎坷与民生初识
开元盛世的余晖渐渐消散,杜甫的求仕之路却异常坎坷。公元736年,他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落第。此后十年间,他客居长安,奔走献赋,试图通过权贵引荐或直接向皇帝进献作品来谋求官职。然而,由于权相李林甫的专权,以及他自身不善钻营的性格,杜甫始终郁郁不得志,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贫困生活。 直到公元755年,已届不惑之年的杜甫才被授予一个低阶官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然而,就在他赴任前夕,赶回奉先县探望家人时,却发现幼子已饿死。长安十年的困顿与亲人的离世,使杜甫对朝廷政治和民间疾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将这些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标志着他诗歌思想的重大转折,也预示着“诗史”的诞生。
安史之乱:乱世流离与“诗史”的诞生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盛唐由盛转衰,国家陷入动荡。这场战乱彻底改变了杜甫的人生轨迹,也深刻塑造了他的诗歌风格。他将家人安顿在鄜州羌村避难,自己则只身北上投奔新即位的肃宗。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在被囚禁的长安,杜甫目睹了国家的残破和叛军的暴行,感时伤事,写下了《春望》、《哀江头》等不朽诗篇,字字泣血,句句含悲。 公元757年,杜甫冒险逃出长安,投奔在凤翔的肃宗,被授予左拾遗一职。然而,他因直言进谏营救宰相房琯而触怒肃宗,很快便被疏远,并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永远离开了朝廷。在由华州赴洛阳的途中,他亲眼目睹了唐军在邺城之战大败后,朝廷大肆抓丁补充军力的惨状,遂写下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真实记录了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成为他“诗史”地位的有力佐证。
入蜀与晚年:草堂安居与漂泊终途
公元759年,杜甫弃官,携家开始了“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漫长苦旅。他历经秦州、同谷,备尝艰辛,一度濒临绝境。同年底,杜甫一家抵达成都,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生活才得以安定。公元760年春,他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这便是著名的成都杜甫草堂。在草堂的几年,杜甫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如《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再次失去依靠,不得不离开成都,乘舟南下,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最终迁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在夔州近两年,他写下了四百余首诗,包括《登高》、《秋兴八首》等晚年力作。公元768年,杜甫携家出三峡,漂泊于江陵、公安、岳阳,最终在湖南湘江舟中,于公元770年冬因贫病交加而逝世,享年五十九岁。关于他的死因,至今仍有多种说法,但其一生坎坷,漂泊无依,最终客死他乡,令人唏嘘。
小结: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
杜甫的一生,是唐代由盛转衰的缩影。他从一个心怀济世理想的翩翩少年,到饱经忧患、颠沛流离的乱世诗人,其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早年的意气风发,长安十年的困顿,安史之乱的流离,以及晚年的漂泊,都深刻地塑造了他忧国忧民、悲悯苍生的人格气质,也成就了他“诗史”的伟大创作。他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时代脉搏的跳动,是历史真实的记录。
二、作品与风格
“诗史”的宏大叙事:现实主义的笔触
杜甫被誉为“诗史”,这不仅因为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社会全貌,更在于他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刻揭示了时代的本质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取材广泛,涵盖了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等诸多方面。他善于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去体会人民的苦乐,并以强烈的政治意识和仁民爱物的儒家情怀,继承并发展了《诗经》、汉乐府民歌及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 例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组诗,以白描手法,真实记录了安史之乱后,官府强征兵役、百姓妻离子散的悲惨景象,字字血泪,感人至深。而《丽人行》则通过对杨贵妃姐妹奢靡生活的描写,讽刺了上层社会的腐化,与民间疾苦形成鲜明对比。杜甫的诗歌,将个人情感融入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情景交融,创造出深刻动人的意境。
沉郁顿挫:深邃凝练的艺术风格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最显著的风格特征,也是他对自己作品的精准概括。这四个字意味着诗歌情感的深沉、凝重,意境的开阔、雄浑,以及语言的抑扬顿挫、回环往复。这种风格的形成,与杜甫所处的乱世和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密不可分。他对国家中兴的热切期盼、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以及对生灵涂炭的悲悯,都通过这种深沉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杜甫在语言运用上极为精炼、准确,且时有创新,他善于将民间口语和方言俚谚融入诗中,使得诗歌形象生动,多姿多彩。例如《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回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不仅炼字精到,对仗工整,更以辽阔的意象和深沉的音律,将诗人晚年漂泊的悲凉与对宇宙人生的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高超的艺术手法,使得杜诗在格律上达到了“建筑美”的极致。
兼备众长:多姿多彩的诗歌面貌
尽管“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流风格,但杜甫的诗歌并非单一刻板,而是兼备众长,风格多样。他“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既有雄浑奔放之作,如《饮中八仙歌》中对李白、张旭等友人豪迈风采的描绘,展现了他狂放不羁的一面;也有清新细腻之篇,如《春夜喜雨》中对润物无声的春雨的描绘,充满了生活情趣。 杜甫在体裁方面更是众体兼善,无论是五七言古体、律诗还是绝句,无所不工。他常常根据内容选择不同的诗体,叙事多用格律限制较少的古体诗,便于铺叙描写;抒情则多用近体诗。尤其在七言律诗的创作上,杜甫达到了极高的成就,他将七律从文字游戏提升为抒发政治抱负和深沉情感的载体,使其创作臻于成熟,为后世树立了典范。此外,他还开创了“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直接描写社会民生疾苦,对中唐新乐府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极致追求。
代表作品赏析(精选)
- 《春望》:
- 主题:感时伤世,忧国忧民。
- 一语点评:安史之乱的悲歌,家国破碎的写照。
- 一句经典意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登高》:
- 主题:晚年漂泊,悲凉沉郁,对宇宙人生的感慨。
- 一语点评:七律之冠,将个人苦难与天地辽阔融为一体。
- 一句经典意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主题:推己及人,兼济天下,对天下寒士的深切关怀。
- 一语点评:从个人困境升华为对苍生的悲悯,展现儒家大爱。
- 一句经典意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兵车行》:
- 主题:揭露战争残酷,批判徭役之苦。
- 一语点评:以对话和叙事手法,展现乱世民不聊生的悲剧。
- 一句经典意象: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 《饮中八仙歌》:
- 主题:描绘友人风采,展现豪迈情趣。
- 一语点评:杜甫诗歌中少有的轻松活泼之作,见其狂放一面。
- 一句经典意象: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三、思想与性格
忧国忧民:儒家士人的家国情怀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深植于儒家文化中的忧国忧民情怀。他自幼便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大抱负,这种对国家社稷的责任感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贯穿了他的一生。即使在求仕坎坷、流离失所的困境中,他也从未放弃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朝廷腐败的批判、对战乱的控诉,以及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渴望。 这种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在他对政治的关注上,更体现在他对君主的忠诚上。苏轼曾评价杜甫:“古今诗人众矣,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即使身处逆境,杜甫依然心系君国,这种“一饭未尝忘君”的忠诚,正是儒家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生动写照。
悲悯苍生: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关怀
杜甫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将儒家的“仁爱”思想推向了极致,对底层人民的苦难抱有深切的同情和悲悯。他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带来的颠沛流离、饥寒交迫,这使得他对民生疾苦有着切肤之痛。他的诗歌,如“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无不饱含着对普通百姓的同情和关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喊,超越了个人苦难,升华为对天下苍生的博大情怀。这种推己及人、兼济天下的精神,使得他的“诗史”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人性的光辉。他用诗歌为那个时代的苦难人民发声,成为他们的代言人,因此被誉为“诗圣”。
孤高与坚韧:乱世中的人格底色
杜甫的性格中,既有儒家士人的正直与坚韧,也有乱世文人的孤高与不屈。他曾拒绝担任河西尉这样的小官,发出“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感慨,体现了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也没有放弃对诗歌艺术的追求,秉持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理念,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他的一生充满了理想与困厄的张力。他渴望建功立业,却仕途坎坷;他心系天下苍生,却自身漂泊无依。然而,正是这种在苦难中不屈不挠、坚守理想的品格,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力量和深度。他的“沉郁顿挫”风格,正是他内心深处这种理想与现实激烈冲突、情感深沉凝重的外化。
核心命题:在苦难中寻求秩序与仁爱
综观杜甫的思想与性格,其核心命题可以概括为:在极度的苦难与动荡中,坚守儒家秩序的理想,并以深沉的仁爱之心关怀苍生。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知识分子。他的诗歌,是其人格的投射,是他对时代的回应,也是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这种精神底色,使得杜甫的诗歌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限制,至今仍能触动人心。
四、后世评价
从寂寂无名到“诗圣”:声誉的演变
杜甫在世时,其诗名并不显赫,甚至在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也未得到广泛的认可。中唐的一些重要诗歌选本,如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和《河岳英灵集》,竟未收录杜诗。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诗歌风格和格律上的创新,在当时显得有些大胆和古怪,不为传统所接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杜甫的声名开始逐渐上升。到五代时期,诗人韦庄重新修建了杜甫草堂,使得其遗迹得以保存。进入宋代,杜甫的声望达到了顶峰。宋代文人对杜甫推崇备至,苏轼更是首倡杜诗“集大成”说,称其“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宋代理学的发展,也进一步巩固了杜甫作为诗歌典范和道德楷模的至高无上地位。
历代推崇:文学史上的坐标
杜甫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树立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坐标。 * 唐代:中晚唐的现实主义诗人如白居易、元稹、张籍等,都深受杜诗影响。白居易推广了杜甫诗歌中的伦理观点,韩愈则撰文捍卫了李杜的文学地位。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新乐府诗,直接启发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韩愈诗歌气势雄壮、以文为诗的风格,以及李商隐诗歌浓丽沉郁、造语精工的特点,都可见杜诗的影子。 * 宋代:杜甫的影响力在宋代达到顶峰。黄庭坚创立的江西诗派,更是直接奉杜甫为“一祖”,师法其奇峭的一面,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王安石、苏轼、陆游、文天祥等大家,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杜甫的熏陶。文天祥在狱中集杜甫五言诗二百首,称“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足见杜诗的巨大感召力。杜甫的作品将律诗从文字游戏提升为抒发政治抱负的载体,为后世政治题材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 海外:杜甫的声名不仅限于中国,还远播海外。15世纪,朝鲜王朝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名为《杜诗谚解》。17世纪以后,杜甫在日本文学界也享有盛誉,对日本俳句大师松尾芭蕉产生了尤为深刻的影响。20世纪,美国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更是将杜甫视为“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推崇其对人与人之间爱、宽容和同情的关注。 * 现代:在当代,杜甫对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他因使用“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清初的金圣叹将杜甫的诗歌与《离骚》、《庄子》、《史记》、《水浒传》、《西厢记》并列为“六才子书”,足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为何至今仍值得读?
杜甫的诗歌之所以能穿越千年,至今仍被广为传诵,并被誉为“诗圣”,原因在于其超越时空的价值。他以非凡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思想,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最真实、最深刻的记录。他的诗歌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历史的镜鉴、人性的史诗。 读杜甫,我们能感受到一个伟大灵魂在苦难面前的坚韧与不屈,体会到他对国家民族的深沉热爱,以及对底层人民的无限悲悯。他的诗歌,以其沉郁顿挫的风格,展现了人生的厚重与复杂,教导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如何保持内心的正直与良善。他用最精炼的语言,描绘了最广阔的社会图景,表达了最深沉的人类情感。这种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苦难的直面,对理想的坚守,是永恒的,也是我们今天依然需要汲取的精神力量。
五、延伸阅读
入门作品清单
- 《春望》:乱世家国情怀的经典,感受诗人对破碎山河的深切哀痛。
- 《登高》:七律之冠,晚年漂泊的悲凉与对宇宙人生的哲思,体会“沉郁顿挫”的极致。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从个人困境升华为对天下苍生的悲悯,展现儒家“兼济天下”的大爱。
- 《兵车行》:揭露战争残酷与徭役之苦的现实主义力作,感受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乱世中难得的喜悦与希望,体会诗人对国家复兴的渴望。
- 《饮中八仙歌》:杜诗中少有的轻松活泼之作,描绘友人风采,展现诗人豪迈狂放的一面。
推荐版本/读本
- 《杜工部集》: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校注本,是研读杜诗的权威版本。
- 《杜诗详注》:清代仇兆鳌的注本,注释详尽,是学习杜诗的重要参考。
- 各类杜甫诗选本:市面上有很多优秀的杜甫诗歌选本,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通常会配有详细的注释和赏析,适合入门读者。
相关文化资源
-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杜甫生平最重要的纪念地之一,可亲身感受诗人当年的生活与创作环境。
- 巩义杜甫故里: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是杜甫的出生地,有杜甫纪念馆等建筑。
- 杜甫江阁: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边,是为纪念杜甫漂泊湖湘而建的仿唐建筑。
- 纪录片/传记文学:观看相关纪录片或阅读杜甫传记,能更立体地了解诗人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