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
王勃(约650年—677年),字子安,出身于初唐士大夫家庭,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叔祖王绩是隋唐之际的隐士诗人,父亲王福畤亦是饱学之士。在这样的书香门第中,王勃自幼便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九岁时,他便能批注颜师古的《汉书注》,写出《汉书指瑕》;少年时期,已在洛阳的文人雅集上崭露头角,诗名远播。十四岁时,更因刘祥道的举荐而声名鹊起,被誉为“神童”。 十七岁那年,王勃的仕途迎来高光时刻。他被沛王李贤征辟为侍读,一时平步青云,前途无量。然而,好景不长,年少轻狂的才子很快便遭遇了政治上的沉重打击。669年,诸王斗鸡,王勃为沛王撰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此文笔锋犀利,却触怒了唐高宗,认为他是在挑拨皇子间的矛盾。王勃因此被斥逐出王府,从云端跌落。 被逐出王府后,王勃流寓蜀地三年,这段经历成为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他游览蜀中景物,结识各级官员,通过撰写宴会诗序等方式,继续展现其过人才华。671年,王勃回京参加官员铨选,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同参选,成为当时文坛的佳话。他向掌管铨选的官员呈献著作,陈述己见与大志,名气迅速传遍天下。然而,他最终却选择了一个地方官职——虢州参军。在任期间,王勃因庇护并误杀官奴曹达而获罪,被判死刑。幸逢674年大赦,他得以出狱,但其父王福畤却因此受牵连,被贬为交趾县令。 675年,王勃与父亲一同踏上南行之路,这趟旅程充满了悲剧色彩。父子二人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时,受邀参加滕王阁的盛宴,王勃即席挥毫,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然而,这篇序文的光芒,却未能照亮他短暂的生命。在继续南行的途中,王勃不幸渡海溺水而亡,年仅二十八岁,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他短暂而跌宕的一生,充满了少年得志的意气风发,也饱含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与命运的无常,这些经历深刻地塑形了他的创作风格与人生气质。
二、作品与风格
王勃的文学成就斐然,诗赋骈文皆有建树,尤以其革新精神,开启了盛唐诗风的先河,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1. 诗歌:革新与抒情
王勃的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一反初唐宫廷诗歌的矫饰浮夸,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真挚的情感,为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 近体诗:直抒胸臆,气象开阔 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其代表作之一,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以开阔的胸襟和豁达的劝慰,超越了离别的愁绪,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这首诗直接表达情感,气象博大,与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形成鲜明对比,预示了盛唐律诗的特点。此外,五绝《山中》中的“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则通过深秋黄昏的景致,抒发了诗人身处异乡、未能回归长安的悲哀,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王勃的近体诗,不仅善用对偶句,更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和对大自然壮丽景象的描绘,拓宽了诗歌的题材和意境。 * 古体诗:乐府新声,叙事抒情 在古体诗方面,王勃对乐府旧题进行了大胆的改造,不再拘泥于传统体式,而是“自我作古”,使乐府诗在篇幅、句式和内容上都焕发出新的生机。他的长篇歌行如《秋夜长》、《采莲归》、《临高台》等,都通过扩展篇幅、杂言为诗,并以四句或六句为一解,来充实叙事抒情的内容。《秋夜长》以思妇喻己,借征夫离家比喻君王疏远,寄寓对昔日光辉的缅怀。《采莲曲》则在描绘采莲女美艳的同时,融入游子思妇的相思主题,一解一景,情景交融。王勃的乐府诗,不仅展现了其广博的学问,更通过对历史事件(如《陇西行》叙述李广生平)和世俗荣华(如《临高台》、《滕王阁》)的深沉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感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厚感情。
2. 辞赋:从绮靡到清新
王勃的辞赋创作,也经历了一个风格上的转变。入蜀之前,他的辞赋文风绮靡,用典繁密,语言雕琢。代表作《寒梧栖凤赋》便是唐代律赋的早期作品,以凤凰的高傲性格,勾勒出作者清高却未受青睐的形象,抒发渴望得到重用的心境。入蜀之后,他的辞赋风格逐渐转向清新脱俗,语言平易晓畅。 * 《春思赋》:失意中的自励 写于仕途失意、流离他乡之际的《春思赋》,模仿潘岳《秋兴赋》的自叙模式,风格纤浓华丽,却并非六朝春赋的延续,而是回归《楚辞》的抒情传统。赋中描绘了长安、洛阳、江南的春色,以及荡子从军、娼妇闺怨等人物的春思,构成了一幅初唐的生活画卷。尽管全赋以失意落魄为主调,结尾却以司马相如和陈平后来得志的故事自况自励,展现了作者在困境中的乐观与自信。 * 《采莲赋》:寄托重用之期 作于675年的《采莲赋》,献给旧主沛王李贤,寄托了诗人期望被重新提携的愿望。赋文袭用江淹《别赋》的体裁结构,善用修辞,描写丰赡繁复,集中描绘昔日宴会的场景,笔锋一转,写到被疏远流放南方的诗人所受的羁旅之苦,展现了诗人人生挫折后的悲伤与思念。
3. 骈文:滕王高阁临江渚
王勃的骈文成就,以《滕王阁序》为巅峰,标志着他写作生涯的最高点。这篇序文作于675年,王勃随父南下途中,在洪州滕王阁宴会上即兴挥毫。 * 《滕王阁序》:千古绝唱,自伤之情 《滕王阁序》辞藻雅丽,夸赞洪州景物,用典精当,大部分典故都与当地历史风俗紧密相连。然而,其最大的特色在于直抒胸臆,不时流露出作者身世之感,以自伤之情贯穿全文。文中“李广难封”一句,引用李广未能封侯的故事,与王勃不幸的遭遇形成对照,勾勒出一个失意青年的自画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描绘了壮丽的秋日江景,意境开阔,色彩鲜明,成为千古绝唱,深受人们喜爱,传诵甚广。这篇序文将华丽的文风与作者个人的悲凉情怀完美结合,成为骈文史上的不朽名篇。 王勃的文学风格,总体而言,是初唐向盛唐过渡的桥梁。他打破了宫廷诗歌的狭隘格局,将诗歌从园林游览引向了广阔的山川自然和人间世相;他将个人真挚的情感注入作品,无论是送别诗的豁达,还是失意时的悲慨,都展现出强烈的自我色彩。他的作品,既有典雅华丽的一面,也有平易晓畅的表达,为后世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三、思想与性格
王勃的思想与性格,在其短暂而跌宕的一生中,通过其文学作品和人生选择,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张力:既有对功名利禄的热切追求,也有在困厄中不屈不挠的旷达与自适。
1. 文艺主张:刚健风骨,批判浮靡
在文艺观方面,王勃旗帜鲜明地贬斥龙朔年间(661—664)盛行的浮夸文风,大力主张文章应有“刚健”与“风骨”。他认为,过度雕琢的文风是朝政衰败的因由之一,并高举儒家经典来批评当时文坛的绮靡之风。他指出,当时选官制度过度强调诗赋写作,使得士人趋之若鹜,舍本逐末,只求华丽辞藻而忽视了文章的真正内涵。这种对“刚健”与“风骨”的追求,不仅体现在他的理论中,更贯穿于他的创作实践,使他的作品摆脱了宫廷诗的柔弱,展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
2. 人生况味:理想与困厄的辩证
王勃的一生,是理想与困厄交织的悲歌。他少年得志,才华横溢,对功名抱有热切的向往,渴望在天地间干一番大事业。然而,政治上的挫折(如《檄英王鸡》事件)、仕途上的不顺(如虢州参军的经历),以及最终因杀人获罪、父子流放的悲剧,都让他深刻体会到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艰难。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促使他在作品中反复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在《寒梧栖凤赋》中,他以凤凰自喻,表达了清高自许却未受青睐的愤懑;在《驯鸢赋》中,他以自傲的鸢鸟形象,勾画自身仕途挫折的遭遇,感叹“天地之大可作一番大事业,结果却受伤被困”,但最终却能抒发出挫折后“与道浮沉”的豁达。而在《江曲孤凫赋》中,他更是磨平了愤慨,转而表达悠闲自适、与世无争的思想,借孤凫之乐,寄托摒弃名利、逍遥自乐的出世情怀。
3. 核心命题:才华横溢下的生命悲歌与旷达自适
王勃的精神底色,可以概括为“才华横溢下的生命悲歌与旷达自适”。他拥有惊世之才,却屡遭不幸,英年早逝,这构成了他生命中的悲剧底色。然而,他并未因此沉沦,而是在困境中寻求精神的超脱和内心的平衡。他从儒家思想中汲取力量,强调文章的实用价值和道德教化功能;同时,又在个人情感的抒发中,展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旷达与洒脱。他笔下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仅是对友人的慰藉,更是他自身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寻求精神共鸣的写照。王勃的性格,是自信与自傲、敏感与豁达、入世与出世的复杂统一,这种内在的张力,赋予了他的作品深邃的感染力。
四、后世评价
王勃作为初唐文坛的璀璨明星,其文学成就和革新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 文学史地位:盛唐之先声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他们共同打破了齐梁以来宫廷诗歌的柔靡之风,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表现手法,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王勃尤其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直抒胸臆的表达,以及对对偶句和乐府体裁的革新,被誉为“下开盛唐诗风”的关键人物。他的作品,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以其开阔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预示了盛唐诗歌的雄浑气象。 历代文人学者对王勃的评价极高: * 杜甫曾赞其“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虽是反语,实则肯定了四杰的地位) * 韩愈在《送陈师道序》中说:“王勃之文,宏大而肆。” * 《旧唐书》评价其:“勃属文,初唐之冠。” 这些评价都肯定了王勃在初唐文坛的领袖地位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他不仅是初唐诗歌革新的旗手,更是盛唐气象的先行者,其作品承上启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 作品流传与影响
王勃的代表作,尤其是《滕王阁序》,自问世以来便广为传诵,深受人们喜爱。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名句,更是成为描绘秋日江景的经典意象。他的诗歌,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也因其真挚的情感和开阔的意境而流传不朽。 王勃的文集在初唐时期便由杨炯等人编纂成三十卷,并远传至日本。至今,日本仍保存着《王勃集》的古抄本残本,以及名为《王勃诗序》的抄本,其中包含许多在中国已散佚的篇章,这不仅证明了王勃作品在当时的广泛影响,也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清代蒋清翊所撰的《王子安集注》,更是对王勃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注释,方便了后人的阅读和研究。
3. 今日为何读王勃?
王勃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如流星般划过初唐夜空,留下耀眼的光芒。他之所以至今仍值得我们阅读和学习,原因有三: 首先,他的作品展现了卓越的才华与革新精神。在文学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他敢于突破旧有藩篱,以一己之力推动了诗风的转变,为盛唐文学的辉煌奠定了基础。阅读王勃,我们能感受到文学创新带来的震撼与活力。 其次,他的作品饱含了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人生思考。无论是少年得志的意气风发,还是政治失意的苦闷彷徨,亦或是面对命运无常时的旷达自适,王勃都以其独特的笔触,将个人生命体验融入作品,引发读者共鸣。他笔下的离愁别绪,超越了小我,上升到对人生、对友谊的普遍思考。 最后,王勃的作品具有典范的艺术价值。《滕王阁序》的骈文之美,诗歌的意境之开阔,辞赋的抒情之深邃,都为后世树立了典范。通过阅读王勃,我们不仅能领略初唐文学的独特魅力,更能学习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宏大叙事相结合,如何运用精妙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思。王勃,这位英年早逝的才子,以其不朽的篇章,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去追求卓越,去感悟人生。
五、延伸阅读
1. 入门作品清单
- 《滕王阁序》:王勃骈文代表作,文辞华丽,情景交融,尤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千古名句。阅读时可体会其叙事、写景、抒情的完美结合,以及作者身世之感的融入。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五言律诗代表作,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旷达胸襟,超越了传统离别诗的伤感,展现初唐诗风的革新。
- 《山中》:五言绝句,通过深秋黄叶飘零的景象,抒发诗人身处异乡、思念故园的悲哀,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 《春思赋》:辞赋代表作,写于诗人失意流离之际,既有对春色的描绘,也寄寓了作者的自励与希望,可体会其从绮靡到清新的风格转变。
- 《采莲曲》:乐府古体诗,通过采莲女思念征夫的主题,展现王勃对乐府旧题的改造和叙事抒情能力的提升。
2. 推荐版本/读本
- 《王子安集注》:清代蒋清翊注释本,是目前较为完整和权威的王勃诗文集,适合深入研究。
- 《初唐四杰诗文选注》:市面上常见的选本,通常会收录王勃的代表诗文,并附有详细注释和赏析,适合中学生和大众入门阅读。
3. 相关文化资源
- 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是因《滕王阁序》而名扬天下的历史文化名楼。可前往参观,实地感受王勃当年创作的氛围。
代表作品小辑
- 《滕王阁序》
- 主题:秋日宴会盛景、人生际遇感慨、送别友人。
- 一语点评:骈文巅峰,情景交融,将个人悲慨融入壮丽山河。
- 一句经典意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主题:友人送别、豁达胸襟、超越离愁。
- 一语点评:初唐送别诗典范,以开阔意境化解离愁别绪。
- 一句经典意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山中》
- 主题:羁旅思乡、深秋悲凉。
- 一语点评:短小精悍,以景抒情,寓情于景,意境深远。
- 一句经典意象: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 《春思赋》(节选)
- 主题:春日感怀、仕途失意、自我勉励。
- 一语点评:华丽辞藻下蕴含深沉情感,展现诗人困境中的乐观。
- 一句经典意象:春江澹容与,春期无处所。
- 《采莲曲》(节选)
- 主题:采莲女相思、游子思妇。
- 一语点评:改造乐府旧题,叙事与抒情并重,展现生活画卷。
- 一句经典意象:荡舟越野,采莲归去。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