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 晋 ] 303年—361年

王羲之(公元303年—361年),字逸少,琅邪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他是东晋时期最杰出的书法家,被后世尊为“书圣”,与他的儿子王献之并称“二王”,与书法家钟繇合称“钟王”。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不仅承前启后,更开创了中国书法的新纪元,其笔墨精神至今仍影响深远。

一、生平

出身名门与时代洪流

王羲之出生于西晋末年(公元303年),正值中国历史上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他所在的琅邪王氏是当时显赫的世家大族,其家史可追溯至周灵王太子王子乔的后人。王羲之的曾祖父王览,便是“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王祥的同父异母弟弟,官至光禄大夫。 西晋末年,北方战乱频仍,匈奴攻破晋朝,社会动荡不安。大批北方士族为避战祸,纷纷“渡江”南迁。公元313年,年仅十岁的王羲之便随家族迁居金陵(今南京)。他的伯父王导在东晋建立后,成为晋元帝的丞相,王氏子弟在朝廷中占据了大部分重要职位,权倾一时,史称“王与马,共天下”。这种深厚的家族背景和动荡的时代环境,无疑为王羲之的人生底色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既赋予他优渥的成长条件和文化熏陶,也让他亲历了世事无常、家国兴衰的变迁。

少年早慧与婚姻佳话

王羲之自幼聪慧,七岁便能写得一手好字。十二岁时,他偶然读到父亲秘藏的东汉蔡邕《笔论》,从中领悟了书法奥秘,笔法进步神速。他的启蒙老师卫夫人(卫铄)见到他的字后,曾流泪感叹:“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比我还出名!”这不仅是对王羲之天赋的肯定,也预示了他日后在书法领域的非凡成就。 王羲之少年时话不多,不善于表达,常被旁人小觑。然而,十三岁时,他拜访名士周𫖮,周𫖮却独具慧眼,在宴席上将珍贵的烤牛心先送给他品尝,使王羲之声名鹊起。 公元323年,王羲之二十一岁时,太尉郗鉴想与王氏结亲,派人到王家选女婿。王氏的青年才俊们都刻意打扮,希望能被选中,唯独王羲之“坦腹东床”,袒露着肚子躺在东边的床上吃饼,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郗鉴得知后,反而欣赏他的真诚朴实,选中了他,将女儿郗璿嫁给他。这便是“东床快婿”这一成语的由来。王羲之与郗璿共育有七子一女,其中第七子王献之亦是著名的书法家,父子并称“二王”,共同铸就了中国书法史上的辉煌篇章。

仕途浮沉与兰亭雅集

王羲之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最初的官职是秘书郎,但直到二十三岁左右才担任此职,这在当时贵族子弟普遍早早入仕的背景下显得有些晚。有人认为,这与他伯父王导推行的“愦愦之政”与王羲之的政见不合有关。 尽管仕途起步较晚,王羲之的才华和器量仍受到朝廷公卿的赏识。公元348年(永和四年),他升任护军将军,掌管禁军,权力颇大。任职期间,他恪尽职守,关心士卒疾苦,曾发布《临护军教》以示关怀。 然而,王羲之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无疑是公元353年(永和九年)的兰亭雅集。这一年,五十一岁的王羲之与孙绰、许询、谢安等当时一流名士共四十二人,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举行了一场盛大的修禊之礼。时值暮春三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文人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共得诗作三十七首。王羲之为此诗集撰写序言,即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这篇序文共三百二十四字,他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书写,酒酣耳热之际,性情奔放,笔走龙蛇,一气呵成。文章前半段叙事写景,描绘聚会盛况;后半段则议论抒情,在静与躁的对比中,感慨人生苦短,世事无常,企望长生之意。这篇序言通篇语言流畅,骈散结合,自然天成,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归隐山林与药石之殇

兰亭雅集两年后,公元355年(永和十一年),王羲之因不受朝廷重用,心灰意冷,遂“称病去郡”,辞官归隐,结束了其仕途生涯。他早年便与道士许迈等尚玄修道的名士深交,常浪迹山水,采集仙药,心中早有辞官修道之念。 辞官后的王羲之,在嵊县金庭过着闲云野鹤般的隐居生活。友人许询闻讯,特意从萧山赶来与他为邻。摆脱了繁琐政务的纠缠,王羲之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然而,晚年的他身体日渐衰弱,病痛缠身,两个孙女的夭折也让他悲痛不已。 王羲之信奉道教,认为服食药石可以成仙或长生不老。他长年服食药石,晚年更是将更多时间投入深山采药。然而,药石并未能延寿,反而可能伤害了他的身体。公元361年,年仅五十九岁的王羲之在健康状况日益恶化的情况下与世长辞,葬于孝嘉乡济度寺(今浙江嵊州市金庭镇)。讽刺的是,他的妻子郗璿却非常长寿,活到了九十岁。王羲之的一生,在家族的荣光、时代的洪流、仕途的浮沉与对艺术、生命的追求中,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二、作品与风格

书体革新与“行书第一”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师承卫夫人,但并未囿于前人,而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对当时的章草、八分等书体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与转化,最终形成了今草、行书、楷书等更为成熟、更具表现力的书体。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书体转换的关键时期,而王羲之则以其超凡的才华,成为这一时期“平地而起的高峰”。 在他的笔下,各种书体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他的行书,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流美、自然、富有变化的笔法,至今仍是后世学习的典范。

代表作品与艺术特色

王羲之的代表作众多,虽然真迹已失传,但通过唐宋时期的精妙摹本和拓本,我们仍能一窥其艺术风采。 * 《兰亭集序》:作为其行书的巅峰之作,此序文在酒酣耳热之际写就,通篇语言流畅,不加藻饰,骈散结合,灵活自如。文中虽有多字重复,但每个重复字都各有气韵,绝不雷同。其笔法精妙,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将魏晋士人对生命、宇宙的哲学思考融入笔墨之中,达到了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艺术境界。 * 《快雪时晴帖》:这件晚年墨宝,是王羲之写给友人的一封尺牍,全文仅二十八字。此时他已辞官归隐,享受着隐逸自然的生活。此帖笔墨流畅优雅,宛若游龙,笔画由草书转向行书,雍容古雅,圆浑妍媚,展现了其晚年书风的炉火纯青与超然物外。 * 《黄庭经》:又名《换鹅帖》,是王羲之应道士之请,以楷书抄写的一部道家经典。相传他因喜爱道士所养的白鹅,便以抄写此经作为交换。此帖楷法精严,笔力劲健,结构端庄,是其楷书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其在不同书体上的全面造诣。 * 《丧乱帖》:这件尺牍表达了王羲之对祖坟被毁、家国动荡的悲愤之情。其笔墨沉郁顿挫,情感真挚,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亲人的思念,展现了其书法在抒发个人情感方面的强大表现力。 王羲之的诗风特征,正如《晋书》所评:“飘若浮云,矫如惊龙。”他的字,既有古雅圆浑之美,又有妍媚流丽之姿,笔势连绵,气韵生动,将书法从实用工具提升为纯粹的艺术表达。他的题材谱系广泛,包括尺牍、序文、经文等,无不展现其超凡的审美旨趣和精湛的技艺。

真迹难觅,摹本流芳

令人遗憾的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皆已失传。据记载,唐太宗时王羲之的书法有三千多卷,到宋太宗时仅剩一百六十余件。至今已知仅存的摹本、碑文及拓本约三十件。这些流传下来的作品,如《兰亭序》的唐代双勾填墨摹本《神龙本》、《快雪时晴帖》、《寒切帖》、《丧乱帖》等,都是后世临摹或刻拓而成。 尽管真迹不存,但这些精妙的摹本和拓本,却忠实地保留了王羲之书法的神韵和风骨,成为我们今天学习和欣赏“书圣”艺术的唯一途径。它们本身也因其历史和艺术价值,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珍宝。

三、思想与性格

名士风流与旷达真性

王羲之的性格与思想,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他出身名门,自幼聪慧,却不拘泥于世俗礼法,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名士风流。他十三岁时,周𫖮以烤牛心先啖他,可见其虽不善言辞,却自有不凡气度,能被识才者看重。 “坦腹东床”的典故,更是他真性情的生动写照。在众人刻意矜持、争相表现之时,他却能坦然自若,不为外物所动,这份率真与旷达,正是魏晋士人追求自然、崇尚本真的体现。 他对鹅的喜爱,也并非简单的癖好。传说他通过观察鹅游水时鹅掌的动作,从中学习用腕技巧,以提高书法。这不仅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痴迷和善于从自然中汲取灵感的智慧,也折射出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物我两忘的生命态度。

入世与出世的矛盾

王羲之的一生,充满了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与挣扎。早年,他作为名门之后,自然要踏入仕途,为国效力。他担任护军将军时,关心士卒疾苦,可见其内心仍有济世情怀。然而,他与伯父王导的政见不合,以及在朝中不受重用的经历,让他对官场感到失望。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士人普遍有避世修道的倾向。王羲之与道士许迈深交,浪迹山水,采集仙药,这并非简单的游玩,而是他内心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兰亭雅集上,他感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对生命无常的深沉思考,最终促使他辞官归隐。 归隐后的生活,让他精神上得到解放,但也伴随着身体的病痛和亲人离世的悲伤。他信奉道教,服食药石以求长生,却最终因此早逝,这无疑是他入世与出世矛盾的最终悲剧性结局。他的一生,是魏晋士人普遍面临的困境的缩影:如何在动荡的时代中,平衡个人理想与现实困厄,寻找精神的安顿。

对艺术的极致追求

贯穿王羲之生命始终的,是对书法艺术的极致追求。他自幼苦练,十二岁便能从《笔论》中领悟笔法奥秘,进步神速。传说他每日练字后都在池中洗笔,久而久之,池水尽墨,成为“墨池”,这虽是轶事,却生动地展现了他勤奋不辍、沉浸艺术的境界。 “笔力入木三分”的传说,更是对其笔力强健、功力深厚的绝佳赞誉。他不仅自己精研书法,也乐于指导后辈,如陈郡谢氏的谢安,其书法亦自成一格。王羲之将书法视为生命的一部分,通过笔墨表达情感、思考人生,达到了“心摹手追”的艺术至境。这种对艺术的纯粹与执着,构成了他精神底色中最为闪耀的部分。

四、后世评价

“书圣”之誉,千古一人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用“书圣”二字来形容,实至名归。历代文人学者,无不对其推崇备至,赞誉之词不绝于耳。 * 梁武帝萧衍评其书曰: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这生动地描绘了王羲之书法中磅礴大气、雄健飘逸的独特魅力。 *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王羲之的狂热追随者,他赞叹道: 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壮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唐太宗认为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笔法精妙,变化无穷,令人百看不厌,是古往今来唯一值得“心摹手追”的大家。 * 《晋书·王羲之传》亦有记载: (右军)犹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如惊龙。 这些评价都强调了王羲之书法笔势的灵动与力量,将其艺术成就推向了极致。

影响力维度:文学史地位、风格谱系中的坐标、对后世诗人/文类的影响

王羲之的影响力是多维度的。在书法史上,他开创了魏晋书法的新局面,将汉隶的古朴与魏碑的雄强,转化为行书的流美、楷书的法度与草书的奔放,奠定了中国书法一千多年的审美基调。他不仅是书体转换时期的集大成者,更是后世书家学习的典范。从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到宋代的米芾、苏轼,再到明清的董其昌,几乎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曾从王羲之的笔法中汲取养分。他的“二王”体系,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的风格谱系之一。 唐代诗人李白也曾作诗《王右军》赞其:

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王羲之的清高洒脱,也印证了其“换鹅写经”的佳话,将他的艺术与人格魅力一同传颂。

你的综合判断:为何至今仍值得读

王羲之之所以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品味,不仅仅因为他是“书圣”,更因为他代表了一种独特的魏晋风度。他的书法作品,承载着那个时代士人对生命、对宇宙、对艺术的深沉思考。在《兰亭集序》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在《快雪时晴帖》中,我们能体会到他晚年归隐后的闲适与真情;在《丧乱帖》中,我们又能触碰到他面对家国动荡时的悲愤与忧虑。 读王羲之,不仅是欣赏笔墨之美,更是与一位千年前的智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的艺术,是中华文化基因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精神,是我们在浮躁世界中寻找宁静与本真的启迪。他以笔墨为载体,将个人生命体验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为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和精神财富。

五、延伸阅读

入门作品清单

  1. 《兰亭集序》:感受行书的巅峰之美,体会魏晋士人对生命与时间的哲学思考,领略雅集风流。
  2. 《快雪时晴帖》:品味尺牍小品的自然与真情,感受王羲之晚年书风的圆润与超然。
  3. 《丧乱帖》:通过笔墨感受王羲之面对家国之悲时的沉郁与真挚情感。
  4. 《黄庭经》:欣赏其楷书的精妙与严谨,了解“换鹅”的典故,体会其在不同书体上的全面造诣。
  5. 《姨母帖》:体会王羲之早期书风的古朴与率真,感受其笔法演变的过程。

推荐版本/读本

  • 《王羲之书法全集》《王羲之法帖精选》:由中华书局、文物出版社等出版,收录了王羲之流传至今的各类摹本、拓本,是学习和欣赏其书法的必备资料。
  • 《中国书法史》(如沙孟海、启功等著):其中关于魏晋南北朝部分,对王羲之的生平、艺术成就及历史地位有详细论述。
  • 《兰亭集序译注》:有助于深入理解《兰亭集序》的文意及其书法艺术。

相关文化资源

  • 浙江绍兴兰亭:王羲之故居及兰亭雅集之地,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园内有鹅池、流觞亭等景观,是感受魏晋风流的绝佳去处。
  •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两大博物馆均藏有王羲之的重要摹本,如《快雪时晴帖》(台北故宫)、《兰亭序》神龙本(北京故宫)等,是近距离欣赏“书圣”墨迹的圣地。
  • 纪录片《中国书法五千年》:其中有专门章节介绍王羲之,通过影像资料和专家解读,帮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其生平与艺术。

代表作品小辑

  • 《兰亭集序》
  • 主题:雅集序文,抒发人生感慨与哲学思考。
  • 一语点评:行书巅峰,魏晋风骨,笔墨流畅,意境深远。
  • 一句经典意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快雪时晴帖》
  • 主题:问候友人,表达对雪后天晴的喜悦与思念。
  • 一语点评:晚年真情流露,尺牍小品中的笔意圆融与自然。
  • 一句经典意象: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
  • 《丧乱帖》
  • 主题:家国之悲,表达对祖坟被毁的悲愤与对亲人的思念。
  • 一语点评:笔墨沉郁顿挫,情感真挚,展现乱世士人的忧患。
  • 一句经典意象: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情不自胜。
  • 《黄庭经》
  • 主题:道家经典抄写,体现对道教信仰与艺术的结合。
  • 一语点评:楷书典范,笔法精严,结构端庄,亦有“换鹅”佳话。
  • 一句经典意象:上清紫霞虚皇前,太上大道玉宸君。
  • 《姨母帖》
  • 主题:问候姨母,表达对亲人的关切。
  • 一语点评:王羲之早期书风的代表,古朴率真,笔力内敛。
  • 一句经典意象: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