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 宋 ] 989年—1052年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世人因其好弹《履霜》一曲而称“范履霜”,是北宋时期一位兼具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的杰出人物。他一生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座右铭,其高尚品格与卓越成就,彪炳史册,影响深远,被谥为“文正”。

一、生平

少年孤苦,砥砺求学

范仲淹的童年充满了坎坷。北宋端拱二年(989年),他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然而翌年父亲范墉便不幸离世。母亲谢氏带着年幼的范仲淹,将父亲灵柩安葬于苏州天平山范氏祖茔后,因家族不容,孤儿寡母贫困无依,谢氏无奈改嫁苏州推官朱文翰。范仲淹也因此随继父姓,改名朱说。 四岁时,范仲淹随母亲和继父迁居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成年后,他偶然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辞别母亲,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前往睢阳应天府书院求学,拜在大儒戚同文门下。他求学之刻苦,令人动容。史载他“昼夜不息”,冬天困倦时便用冷水沃面,生活清贫,常以稀粥和腌菜充饥,甚至将一锅粥和虀菜分为四份,早晚各食两份,这便是“断虀画粥”的典故。在常人难以忍受的清苦中,范仲淹却甘之如饴,坚持三年,学业大进。这段经历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也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

步入仕途,重认祖宗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乙科第九十七名进士及第,正式步入仕途,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此时,他迎回母亲赡养,并回到苏州,坚决要求恢复范姓。尽管遭到部分族人的刁难,他仍坚持己见,最终得以重归范氏家族。 此后,范仲淹先后在集庆军、泰州等地任职。在泰州任内,他与参知政事李昌龄的侄女李氏结为伉俪,育有三子。他倡议修筑海堤,并与好友滕宗谅协力完成了通州、泰州、楚州、海州四郡海堤的修建,这项工程造福一方百姓,被后世称为“范公堤”,至今仍是范仲淹德政的象征。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母亲谢氏病故,范仲淹回南京应天府守丧三年。守孝期间,南京留守晏殊慧眼识珠,邀请他担任应天府学教授,使他得以继续施展才华。

直言敢谏,宦海浮沉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守丧期满,经晏殊推荐,被授予秘阁校理一职,成为皇帝的文学助理。然而,他并未因此而趋炎附势。次年,仁宗欲亲率百官为刘太后贺寿,再受百官朝贺,范仲淹认为此举有违君主之体,不合朝廷体制,接连上书反对,并要求太后撤销垂帘听政,还政于天子。他的直言不讳触怒了权贵,两度上书皆被宰执压下,范仲淹自请出任地方,被贬为河中府通判。 明道二年(1033年),仁宗亲政后,范仲淹被召回京师担任言官右司谏。当时,仁宗因郭皇后误伤自己而欲废后,朝臣们多不敢言。范仲淹却出于道义,与孔道辅等数位御史径直求见仁宗,反对废后。此举再次触怒皇帝和权臣吕夷简,范仲淹因此被贬出京,先后任睦州、苏州知州。在苏州,他因治水有功,被召还京师,判国子监,后迁吏部司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不满宰相吕夷简任用私人,上书仁宗一幅“百官图”,直指其用人公私之别,并就“迁都洛阳”等事与吕夷简发生激烈争执。吕夷简反指范仲淹及其支持者为“朋党”,由此引发了北宋著名的“朋党之争”。最终,吕夷简被罢职,范仲淹也再次被贬至饶州、润州,又贬至越州,其刚正不阿的性格可见一斑。

戍边御敌,威震西夏

景祐五年(1038年),西夏李元昊叛乱,边境告急。仁宗和官复原职的吕夷简不计前嫌,将范仲淹调至延州,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协助主帅夏竦平定叛乱。范仲淹到任后,深入边塞,整顿军务,他主张采取“屯田久守”的防御方针,加强边境堡寨建设,淘汰老弱,严格训练士兵,并提拔狄青、种世衡等一批有才干的将领。边塞军民传唱“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歌谣,足见其威望。 尽管康定二年(1041年)宋军在好水川之战中遭遇大败,范仲淹和韩琦因此受罚被贬,但此后宋军采纳了范仲淹的防御战略,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坚固防线,对沿边少数民族居民采取怀柔政策,严立赏罚公约。经过范仲淹等人的努力,西夏防线逐渐稳固,最终迫使西夏于庆历四年(1044年)达成和议,边境得以安宁。

庆历革新,壮志未酬

庆历三年(1043年),仁宗将平定西夏有功的夏竦、韩琦和范仲淹一同调回京师,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同年九月,他与富弼、韩琦等人一同参与改革,提出了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涵盖“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项建议,旨在整顿吏治,富国强兵,史称“庆历新政”。 在改革中,范仲淹大刀阔斧,罢黜了许多不称职的官吏。当富弼同情那些被罢斥的官员,对范仲淹说:“范公只是一笔画掉他们的名字,怎么知道他们一家老小都在哭泣?”范仲淹则回应道:“一家哭,也比一路哭好。”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彰显了他以天下苍生为念的坚定决心。然而,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遭到夏竦等人的嫉恨和反对。仁宗对改革逐渐失去兴趣,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被废弃,范仲淹和富弼被撤去军政要职,范仲淹再次被贬,先后知邠州、邓州、荆南府、杭州、青州等地。

晚景与归宿

晚年的范仲淹多病,在饶州时因学行气而得眩转之疾,又“患肺久深,每秋必发”。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奉命从青州调任颍州途中,病逝于徐州,享年64岁。仁宗闻讯,深感惋惜,亲书篆额“褒贤之碑”四字,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同年十二月,他安葬于洛阳伊川万安山南麓,其神道碑碑文由曾支持他变法的文学泰斗欧阳脩撰写。 范仲淹一生历经磨难,却始终坚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信念,无论身居高位还是远谪边疆,都心系百姓,为国尽忠。他坎坷的仕途、坚韧的品格和广阔的胸襟,共同塑造了他独特的精神气质,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深沉的底蕴。

二、作品与风格

文以载道,气象万千

范仲淹的文学素养极高,《宋史·范仲淹传》称其“泛通六经,长于《易》”。他的文章议论说理,气势磅礴,常以深邃的思想和开阔的格局打动人心。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岳阳楼记》,这篇千古名文不仅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更借景抒情,提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成为后世士大夫的座右铭。其文风雄健,逻辑严密,将个人情怀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词风豪迈,开一代先河

范仲淹在词的创作上亦有卓越成就,他打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坛以婉约柔靡为主的格局,开创了豪放词风的先河,为宋词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他的代表词作《渔家傲·秋思》便是豪放词的典范: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描绘了边塞秋景的苍凉与肃杀,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报国之志与壮志难酬的悲慨融为一体,气势雄浑,感情强烈。欧阳脩曾赞其为“穷塞外之词”,足见其对边塞风情的深刻表现。 与此同时,范仲淹也兼有婉约之作,如《苏幕遮·碧云天》: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景色,将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与秋景的萧瑟融为一体,情景交融,哀而不伤,展现了他词风的多样性。

题材广阔,审美旨趣高远

范仲淹的诗文题材广泛,涵盖了边塞、时政、怀古、羁旅、友情等多个方面。无论是对山水景物的描绘,还是对社会现实的关切,都体现了他高远的审美旨趣和深沉的人文关怀。他笔下的景物往往带有个人情感的投射,而对时政的议论则充满了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他思想和人格的生动写照,展现了北宋士大夫兼济天下的宏大抱负。

三、思想与性格

忧乐情怀,士人典范

范仲淹最核心的思想,无疑是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情怀。这不仅是一句名言,更是他一生践行的价值立场。他早年求学时的“断虀画粥”,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入仕后,无论身处庙堂之高,还是远谪江湖之远,他始终心系百姓疾苦,关注国家命运。在泰州修筑“范公堤”,造福一方;在边疆御敌,保卫国家安全;在朝堂推行“庆历新政”,力图革除弊政。他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以天下为己任,这种“以天下为公”的济世情怀,使他成为后世士大夫的道德楷模。

铁骨铮铮,风骨凛然

范仲淹的性格中,最鲜明的特质便是其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士人风骨”。他多次因直言进谏而触怒权贵,屡遭贬谪,却从未因此而改变自己的立场。无论是反对刘太后垂帘听政,还是反对仁宗废后,抑或是与宰相吕夷简就用人问题展开激烈争论,他都无所畏惧,坚持原则。 他在《灵乌赋》中强调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更是他这种风骨的集中体现。他认为,作为士人,即使面临死亡的威胁,也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为民请命,绝不能为了苟活而沉默。这种对真理和道义的坚守,对权势的蔑视,使他的人格魅力超越了时代,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良知的象征。

兼济苍生,义薄云天

除了忧国忧民和刚正不阿,范仲淹还展现出兼济天下的仁厚品格。他在推行庆历新政时,面对富弼对被罢黜官员的同情,他以“一家哭,也比一路哭好”回应,体现了他以大局为重,宁愿承担个人骂名也要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担当。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在杭州任知州期间,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设立范氏义庄,以团结和救济贫困族人,并资助科举考生。范氏义庄的出现,不仅开创了中国宗族组织的先河,也体现了他“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理想。他不仅关心国家社稷,也关注宗族乡里的和谐与发展,这种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仁爱之心,使他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人”。 范仲淹的精神底色,可以概括为两个核心命题:一是“先忧后乐”的济世情怀,即以天下为己任,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民族的洪流之中;二是“宁鸣而死”的士人风骨,即坚守道义,不畏权势,敢于为真理和正义发声。这两种精神相互支撑,共同构筑了范仲淹高尚而伟大的品格。

四、后世评价

彪炳史册,影响深远

范仲淹在北宋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更是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大家。他的《岳阳楼记》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磅礴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他的词作《渔家傲·秋思》和《苏幕遮·碧云天》则以其独特的风格,开创了宋词豪放与婉约并存的新局面,对后世词人如苏轼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欧阳脩评价《渔家傲》为“穷塞外之词”,肯定了其在边塞词领域的开创性成就。 范仲淹的政治实践,尤其是“庆历新政”,虽然未能彻底成功,但其改革的理念和勇气,以及“一家哭,也比一路哭好”的担当精神,为后世改革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他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精神,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代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精神信仰。他设立的范氏义庄,更是中国宗族组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后世的社会结构和慈善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神遗产,烛照后人

范仲淹的一生,是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完美体现。他以其高尚的品德、卓越的功绩和不朽的言论,为后人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欧阳脩为他撰写的神道碑碑文,是对他一生功业和品格的权威肯定。 时至今日,范仲淹依然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学习。他的作品,如《岳阳楼记》,不仅是文学的经典,更是思想的灯塔,激励着我们树立远大抱负,关怀社会民生。他“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铮铮风骨,提醒着我们坚守良知,勇于担当。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范仲淹所展现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和人格魅力,依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能够烛照我们的心灵,引导我们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他不仅仅是历史上的一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永恒的价值。

五、延伸阅读

入门作品清单

  • 《岳阳楼记》: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远意蕴,感受其宏大格局与哲理思辨。
  • 《渔家傲·秋思》:品味北宋边塞词的苍凉豪迈,体会将士的家国情怀与壮志未酬的悲慨。
  • 《苏幕遮·碧云天》:感受宋词婉约之美,领略羁旅思乡的深情与秋景的萧瑟。
  • 《灵乌赋》:体会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士人风骨,理解其直言进谏的勇气与担当。
  • 《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了解范仲淹对隐士高洁品格的敬仰,以及其自身“出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儒家理想。

推荐版本/读本

  • 《范文正公集》: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校注本,收录范仲淹的诗文全集,是深入研究的首选。
  • 《范仲淹诗词选》:各类普及读本,通常会精选其代表性诗词,并附有注释和赏析,适合初学者阅读。

相关文化资源

  • 苏州天平山范氏祖茔:范仲淹家族的墓地,是了解其家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地点。
  • 范公堤:位于江苏沿海,是范仲淹主持修建的海堤,至今仍有部分遗迹,是其德政的实物见证。
  •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因《岳阳楼记》而闻名天下,是感受范仲淹忧乐情怀的绝佳场所。

代表作品小辑

  • 《岳阳楼记》
  • 主题:忧乐情怀,兼济天下
  • 一语点评:一篇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的千古名篇,确立了“先忧后乐”的士人精神坐标。
  • 一句经典意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渔家傲·秋思》
  • 主题:边塞思乡,壮志未酬
  • 一语点评:开宋词豪放一派先河,以雄浑悲壮之笔,写尽边塞将士的家国情怀与个人愁绪。
  • 一句经典意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苏幕遮·碧云天》
  • 主题:羁旅秋思,景物传情
  • 一语点评:婉约深情,情景交融,以自然景物烘托出浓郁的思乡之情,哀而不伤。
  • 一句经典意象:“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 《灵乌赋》
  • 主题:士人风骨,直言进谏
  • 一语点评:以寓言形式表达了知识分子坚守良知、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 一句经典意象:“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