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
早年困顿与求索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后世居洛阳,最终落户湖州武康县(今浙江德清),是中唐时期一位独具风格的诗人。他的一生,仿佛是他诗歌的底色,充满了困顿与挣扎,也因此被后人冠以“诗囚”之名。 孟郊的早年生活异常贫困,这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匮乏,更体现在仕途上的屡屡碰壁。他曾广泛游历湖北、湖南、广西等地,试图寻找施展抱负的机会,却始终“无所遇合”,科举考试也一再失利。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这种长期的怀才不遇,无疑给他的精神蒙上了一层深重的阴影,也为他日后诗歌中那种“苦涩”的基调埋下了伏笔。
“春风得意”与仕途坎坷
直到不惑之年,孟郊的人生才迎来了一丝曙光。贞元中,他曾前往徐州拜谒镇守当地的张建封。在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终于在46岁(一说45岁,约公元797年)时,考中了进士。这一刻的喜悦,被他凝练成千古名篇《登科后》中的诗句: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四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诗人金榜题名后的狂喜与意气风发,更直接催生了“走马看花”这一成语,成为后世形容得意之情的经典表达。然而,这短暂的“春风得意”并未能彻底扭转他命运的底色。登科后,孟郊东归,游历汴州(今河南开封)、越州(今浙江绍兴),并未立即获得实职。 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孟郊被任命为溧阳尉,这是一个掌管地方治安和诉讼的小官。然而,他天性不喜俗务,常常沉浸于诗歌创作之中,对官场应酬和日常事务显得格格不入。这种“不事曹务”的态度,最终导致他被罚去半俸。当时的大文豪韩愈,曾戏称他为“酸寒溧阳尉”,这四个字精准地概括了孟郊清贫、孤傲而又执着于诗的形象。此后,孟郊的仕途依然坎坷。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在河南尹郑余庆的奏请下,他被任命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终于在洛阳定居下来。元和三年(公元808年),他又兼任检校兵部尚书、东都留守等虚职。然而,好景不长,60岁时,因母亲去世,他不得不辞官守孝。元和九年(公元814年),郑余庆转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再次奏请孟郊为参谋、试大理评事。孟郊应邀前往,却不幸在途中,行至阌乡(今河南灵宝)时暴病去世,享年63岁。
身后哀荣与家族
孟郊去世时,家境依然贫寒,甚至无力安葬。幸得挚友韩愈等人慷慨解囊,凑集了100贯钱为他营葬。而他的伯乐郑余庆也派人送来300贯钱,作为“遗孀永久之赖”,足见其对孟郊的器重与关怀。诗人张籍感念孟郊的品格与诗才,私谥他为“贞曜先生”。 孟郊的家族信息相对简单,父亲孟庭玢,妻子郑氏,还有两位弟弟孟酆、孟郢。他的一生,从贫困的起点,到短暂的得意,再到仕途的坎坷与晚年的漂泊,最终在朋友的帮助下得以安息。这种充满磨砺的人生轨迹,深刻地塑形了他诗歌中那种独特的沉郁与坚韧气质。
二、作品与风格
诗歌概貌与《游子吟》
孟郊现存诗歌多达500余首,其中以短篇的五言古诗居多,且无一首律诗,这在以格律诗为主流的唐代诗坛中显得颇为独特。他的诗歌体裁选择,或许也反映了他不拘泥于形式、更注重内容与情感表达的创作倾向。 在孟郊的众多作品中,最广为人知、传诵千古的莫过于《游子吟》。这首诗以平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慈母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裳的场景,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爱的深切感念和游子对故乡的眷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以其真挚朴素的情感和动人的意象,超越了时代和地域,成为中华文化中母爱的象征,也展现了孟郊诗歌中温情脉脉的一面。
“硬语”与“苦吟”:独特的诗风
孟郊的诗风在唐代独树一帜,被唐人视为“元和体”的一种,甚至有“元和已后”,“学矫激于孟郊”的说法,足见其对后世的影响。他的诗歌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硬语”。韩愈曾评价他“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意指孟郊的诗句如同横空出世的硬石,措辞凝练,力量十足,却又安排得恰到好处,具有一种独特的拗折之美。这种“硬语”并非生涩难懂,而是通过锤炼字句,使诗歌的表达更具冲击力和思想深度。 与“硬语”相伴的,是孟郊的“苦吟”精神。他与贾岛并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苏轼曾以“郊寒岛瘦”来形容他们诗风的清苦与瘦硬。所谓“苦吟”,是指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这种对诗歌艺术近乎偏执的追求,使得孟郊的诗歌充满了“苦语”,即那些深刻反映人生艰辛、社会疾苦的词句。他的诗歌不避讳苦难,反而直面它,用一种清醒而又沉郁的笔触,描绘出生活的真实面貌。
“孤峻”意象与“诗囚”之名
孟郊诗歌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其“意象孤峻”。沈德潜曾评价孟郊诗“从《风》、《骚》中出,特意象孤峻”,认为他的诗歌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但在意象的营造上更显孤高、峭拔。谢榛则用更具象的语言描述道,孟郊诗“苦涩如枯林朔吹,阴崖冻雪,见者靡不惨然”,这描绘出一种荒凉、清冷、甚至带着悲剧色彩的审美旨趣。他的诗歌中常出现孤寂的意象,如枯树、寒风、冻雪,这些都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和清苦的性格息息相关。 “诗囚”这个称号,最初由元好问带有嘲讽意味地提出,但后来却成为孟郊诗歌精神的象征。它不仅指孟郊在诗歌创作上投入的巨大心血,以至于如同被诗歌所囚禁,更深层地反映了他对诗歌艺术的极致追求,以及他诗歌中那种挣扎、沉郁、不妥协的独特气质。孟郊的诗歌,以其“硬语”的力度、“苦吟”的深度和“孤峻”的意象,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深切而痛苦的体验,也为后世开辟了新的审美路径。
三、思想与性格
困顿人生中的坚守
孟郊的思想与性格,是其坎坷人生经历的深刻投射。早年的贫困、科举的屡试不第,以及仕途的不得志,并未消磨他的意志,反而磨砺出一种坚韧不拔、不向世俗妥协的品格。他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诗歌创作中,甚至在担任溧阳尉时,宁愿被罚半俸,也不愿放弃对诗歌的执着。这种“不事曹务”的行为,并非懒惰,而是他内心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以及对精神世界和艺术追求的坚守。他以诗为生命,将诗歌视为表达自我、观照世界的唯一途径,这种对艺术的纯粹与忠诚,构成了他精神底色的重要部分。
“苦”的哲学与诗意
孟郊诗歌中弥漫的“苦”并非简单的悲观绝望,而是一种深刻的生命哲学。他以“苦吟”的方式,将人生中的困顿、不公、离愁、母爱等复杂情感,通过“苦语”提炼出来。这种“苦”是诗人对现实的清醒认知,是对底层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也是对自己命运的坦然接受。他通过诗歌,将个人的苦难升华为一种普遍的人类体验,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这种“苦”的诗意,展现了孟郊直面人生真相的勇气,以及在苦难中寻求意义的探索精神。
孤高与真挚
孟郊的性格是多面的,他既有“酸寒溧阳尉”的孤傲与清高,也有《游子吟》中流露出的真挚与温情。他的“意象孤峻”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感,他常常以一个旁观者或体验者的身份,冷静而深刻地审视世界,不随波逐流。这种孤高,使他能够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创作姿态,不为潮流所动。 然而,这种孤高之下,又蕴藏着一颗真挚而炽热的心。他对母亲的爱,对朋友的义,对世间苦难的悲悯,都通过他笔下那些看似“硬”的诗句,流淌出深沉的情感。他的人格气质,是坚韧、清苦、孤高与真挚的融合体,这种独特的组合,使得他的诗歌既有批判现实的锋芒,又有温暖人心的力量。孟郊的思想与性格,是在困顿中磨砺出的坚韧,是对人生“苦”的深刻体察,以及在孤高外表下蕴藏的真挚情感,共同塑造了他独特的精神底色。
四、后世评价
褒贬不一的文学史地位
孟郊的诗歌在文学史上一直备受争议,呈现出褒贬不一的复杂局面。 褒义论者以韩愈、李观为代表。韩愈作为孟郊的挚友和伯乐,对其诗歌推崇备至,称其“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肯定了孟郊诗歌的独特风格和强大力量。李观在《与梁肃补阙书》中更是给予极高评价,认为“郊之五言诗,其高处在古无上,平处下顾二谢”,即孟郊五言诗的巅峰之作,在古人中无人能及,即使是平庸之作,也比南朝的谢灵运、谢朓高明。宋代的黄庭坚、清代的刘熙载等也对孟诗赞赏有加,认为其诗歌意境深远,风格独特。 贬义论者则以苏轼、元好问为代表。苏轼以“郊寒岛瘦”来形容孟郊和贾岛的诗风,虽然形象,但也暗示了其诗歌可能存在的清苦、纤细,缺乏盛唐诗歌的雄浑气象。元好问甚至带有嘲讽地称孟郊为“诗囚”,认为他过于专注于诗歌的雕琢,以至于陷入苦涩的境地。魏泰、严羽等也对孟诗的“苦涩”有所批评。 这种褒贬不一的评价,恰恰说明了孟郊诗歌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它不属于任何既定的范式,以其强烈的个人风格,在唐诗的百花园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对后世诗风的影响
尽管评价两极分化,但孟郊对后世诗歌的影响却是深远而持久的。他的“矫激”诗风,在“元和已后”的诗坛上,引发了许多诗人效仿。宋代的梅尧臣、谢翱,清代的胡天游、江湜、许承尧等诗人,在创作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孟郊的影响。他们从孟郊的诗歌中汲取了直面人生苦难、锤炼诗歌语言、追求独特意境的营养,使得孟郊的诗风得以延续和发展。 孟郊与韩愈并称“孟诗韩笔”,足见其诗歌在当时与韩愈散文齐名,共同开创了中唐文坛的新局面。他以其独特的“硬语”和“苦吟”精神,为唐诗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也为后世诗歌的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今日重读孟郊:苦难中的力量
孟郊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穿越千年,至今仍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精神财富。在今天,我们重读孟郊,不仅仅是为了欣赏他独特的诗歌语言和意象,更是为了感受他诗歌中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他以一生的困顿与挣扎,铸就了不朽的诗篇,教会我们如何在苦难中坚守自我,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清醒。他的“苦”并非绝望,而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是对现实的直面与反思。在浮躁的现代社会,孟郊的诗歌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源于对生活的真切感受,真正的力量来自对苦难的深刻理解和不屈抗争。他以诗为生命,以苦为底色,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至今仍能引发共鸣,给予读者面对困境的勇气和力量。
五、延伸阅读
入门作品清单
- 《游子吟》:真挚感人的母爱颂歌,情感朴素而深沉,是了解孟郊温情一面的最佳入门作品。
推荐版本/读本
- 《孟东野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的华忱之校订本,末附孟郊年谱、遗事辑录,是目前较为全面且权威的现代整理本,适合深入研究。
- 《孟东野诗注》:陈延杰的注释本,对孟郊诗歌的字句和典故有详细的解释,有助于读者理解诗句深意。
- 《孟郊诗》:夏敬观选注本,精选孟郊代表作并附有简明注释,适合初次接触孟郊诗歌的读者。
相关文化资源
- 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由孟郊的挚友韩愈撰写,是了解孟郊生平事迹和韩愈对其评价的重要一手资料。
- 《新唐书》与《旧唐书》本传:这两部官方史书中的孟郊传记,提供了关于他生平的权威记载。
- 夏敬观《孟东野先生年谱》、华忱之《唐孟郊年谱》:这两部年谱详细梳理了孟郊的生平轨迹,有助于读者更清晰地把握其人生脉络。
代表作品小辑
- 《游子吟》
- 主题:母爱与游子思乡
- 一语点评:以平实语言描绘母子深情,字字珠玑,感人至深,是中华文化中母爱的经典象征。
- 一句经典意象: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