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是盛唐时期一位享有盛誉的山水田园诗人。他出生于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因此常被称为“孟襄阳”。因其长期隐居于鹿门山,又被后人尊称为“孟鹿门”或“鹿门处士”。在诗坛上,他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共同开创了盛唐山水诗的先河。 孟浩然的一生,充满了对仕途的向往与现实的挫折。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冬,已近不惑之年的孟浩然怀揣抱负,赴京应考进士,却未能金榜题名。次年,诗人王维曾向唐玄宗推荐孟浩然,本是难得的机遇,然而孟浩然的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却触怒了玄宗。这句看似自谦实则流露失意与抱怨的诗句,使得他失去了在朝廷任官的机会,也为他此后的隐逸生涯埋下了伏笔。 仕途失意后,孟浩然并未因此消沉,反而将满腔热情倾注于山水之间。开元十七年(729年),他漫游吴越,饱览江南风光;开元二十年(732年)回到故乡襄阳。此后,他的人生轨迹便在求仕与归隐之间反复摆荡。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他再度入长安,受到当时名士韩朝宗的赏识。韩朝宗本欲向朝廷举荐他,但孟浩然却因与朋友饮酒而错过了赴约,再次与入仕良机擦肩而过,足见其性情之真率与不羁。 此后,孟浩然继续着他的游历生活。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他游览蜀地,饱览巴山蜀水之奇秀。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他曾短暂地在荆州长史张九龄的幕府中任职,但不久便又辞官返乡,重归故居。这几次短暂的尝试与最终的归隐,都印证了他内心深处对自由与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羁绊的疏离。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秋,著名诗人王昌龄游历襄阳,特意拜访了孟浩然。两位诗坛好友相见甚欢,把酒言欢。然而,此时孟浩然正患背部痈疽,本已将要痊愈,却因纵情饮酒,又食生鲜发物,导致病情复发,不幸逝世。他的一生,在对山水的热爱与对友情的珍视中画上了句号。孟浩然的人生坐标,从最初的求仕到最终的归隐,塑造了他诗歌中淡泊宁静、真挚自然的独特气质。
二、作品与风格
孟浩然的诗歌,以其清新自然的笔触,开创了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崭新局面。他的作品绝大部分为五言律诗,这种形式在他手中运用得炉火纯青,既有格律的严谨,又不失语言的流畅与意境的开阔。他的诗歌题材广泛,但核心始终围绕着山水田园、隐逸生活、友人交往以及旅途见闻等内容。 在文学史上,孟浩然承继了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前代诗人的衣钵,将山水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他不再仅仅是描摹山水之形,更注重表现山水之神韵,以及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内心感受。他与王维并称“王孟”,二者皆以山水诗名世,但孟浩然的诗风更显平淡冲和,不着痕迹,于寻常景物中见真情,于质朴语言中蕴深意。 他的代表作《春晓》便是其诗风的典型体现: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捕捉了清晨醒来时的瞬间感受,通过鸟鸣、风雨声、落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惜春、爱自然的宁静而又略带惆怅的氛围,将对生命与时光的感悟融入寻常景物之中。 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过故人庄》,则展现了他真挚的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中描绘了一幅温馨和谐的田园画卷,通过“鸡黍”“绿树”“青山”“场圃”等意象,勾勒出农家生活的淳朴与美好,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这种淡泊生活的由衷喜爱。 而《秋登万山寄张五》则体现了他登高怀远、思念友人的情怀: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寒烟。 这首诗将登高望远的壮阔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愁绪、对友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通过“白云”“雁飞”“薄暮”“寒烟”等意象,展现了诗人沉郁而又旷达的审美旨趣。孟浩然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为盛唐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成为后世山水田园诗的典范。
三、思想与性格
孟浩然的思想与性格,如同他的诗歌一般,呈现出一种淡泊而又真挚的底色。从他屡次求仕不遇,却又能在山水间怡然自得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内心深处对自由与本真的追求。他并非不曾有过兼济天下的抱负,但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他毅然选择了回归自然,这体现了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淡然。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句,虽流露出些许自怜,却也折射出他作为一个文人,在面对世俗功利时的敏感与脆弱。然而,这种脆弱并未将他击垮,反而促使他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山水。他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处士”,这不仅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一种精神选择。他将山水视为心灵的归宿,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寻求慰藉与超脱。 孟浩然的性格中,还蕴含着对友情的深厚情感。他与王维、李白、张九龄等诗坛巨匠交好,与王昌龄的最后一次相聚更是传为佳话。他宁愿与朋友开怀畅饮而错过韩朝宗的举荐,这并非是对仕途的轻视,而是将友情置于功名之上,展现了他真率、重情义的一面。他的诗歌中,不乏对友人的思念与赞美,如《过故人庄》中描绘的田园宴饮,便是他真挚友情的生动写照。 总而言之,孟浩然的精神底色可以概括为两个核心命题:“淡泊明志,寄情山水”与“真率重情,不慕浮华”。他将人生的理想与困厄,通过诗歌转化为对自然美的歌颂和对纯粹情感的表达。他以一颗赤子之心拥抱山水,以真诚之情对待友人,最终在盛唐的喧嚣中,为自己开辟了一方宁静而丰盈的精神家园。
四、后世评价
孟浩然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与王维并称“王孟”,共同奠定了盛唐山水诗的基调,使得这一诗歌题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诗歌以其清新自然、平淡冲和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代文人对孟浩然的评价极高。唐代诗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称赞他“文不加点,咸皆成章”,意指其诗歌浑然天成,不事雕琢。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其列为盛唐诗人的典范,认为其诗“高处不减王维,清处不减谢朓”。这些评价都肯定了孟浩然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在山水诗领域的独特贡献。 孟浩然的影响力维度是多方面的。首先,他确立了山水田园诗的审美范式,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精神滋养。他的诗歌中那种“诗中有画”的意境,以及对自然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真切情感的融入,成为后世山水诗创作的重要借鉴。其次,他的隐逸情怀和淡泊性格,也为后世文人树立了一种超脱世俗、回归本真的精神榜样。 综合来看,孟浩然的诗歌之所以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在于它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他的诗歌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激烈的言辞,却以最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自然之美和最真挚的人性光辉。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孟浩然的诗歌如同一股清流,引导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去体味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情谊,从而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五、延伸阅读
孟浩然的诗歌以其清新淡雅、意境深远而著称,是了解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绝佳入门。
入门作品清单
- 《春晓》:感受诗人清晨醒来的闲适与对春光的珍惜,体会以小见大的白描手法。
- 《过故人庄》:领略淳朴的田园风光与真挚的友情,感受平淡生活中的诗意。
- 《秋登万山寄张五》:体会登高望远的辽阔意境,以及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 《宿建德江》:感受旅途中的孤独与宁静,体会“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绝美意境。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了解诗人求仕的抱负与对洞庭湖壮丽景色的描绘。
推荐版本/读本
鉴于孟浩然诗歌的经典地位,市面上有多种优秀的选本和校注本。建议选择由知名学者注释、解读详尽的版本,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的《孟浩然诗集校注》或《孟浩然诗选》。这些版本通常会提供详细的生平介绍、诗歌背景、字词注释及赏析,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
相关文化资源
目前关于孟浩然的独立传记或纪录片资源相对较少,但读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一步了解: * 唐诗选集:阅读各类唐诗选本,将孟浩然的诗歌置于盛唐诗歌的整体语境中进行比较阅读。 * 文学史著作:查阅中国文学史相关著作中关于盛唐诗歌和山水田园诗派的章节,了解孟浩然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 襄阳鹿门山:若有机会,可前往湖北襄阳的鹿门山,亲身感受孟浩然当年隐居的自然环境,或许能更好地体会其诗歌的意境。
代表作品小辑
以下是孟浩然几首代表作的极简赏析卡片: * 题目:春晓 * 主题:惜春、爱自然、生命感悟 * 一语点评:以清晨醒来的瞬间,捕捉春光流逝的细腻情感,平淡中见真意。 * 一句经典意象: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题目:过故人庄 * 主题:友情、田园生活、淳朴情怀 * 一语点评:描绘了一幅温馨和谐的田园宴饮图,展现了诗人对友情与归隐生活的向往。 * 一句经典意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题目:秋登万山寄张五 * 主题:登高怀远、思乡、友情 * 一语点评:将秋日登高的壮阔景色与对友人的思念交织,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 一句经典意象: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 * 题目:宿建德江 * 主题:旅途孤独、自然宁静、哲思 * 一语点评:寥寥数语勾勒出江边夜泊的清幽景象,以景衬情,意蕴悠长。 * 一句经典意象: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