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

[ 三国 ] 181年—234年

一、生平

早年:卧龙初现(躬耕陇亩与志向)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临沂)人,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一位集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及散文家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他的远祖可追溯至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父亲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然而,诸葛亮幼年便历经父母双亡,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父亲去世后,诸葛亮随叔父辗转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后又因战乱迁居荆州襄阳。 在荆州隆中,诸葛亮过着“躬耕陇亩”的隐居生活,长达十年之久。他身长八尺,常自比春秋时期的管仲、乐毅,虽不为时人所理解,却得到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等好友的认可。在此期间,他与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等人结交,并娶了沔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为妻,这位黄夫人虽容貌不扬,却才华出众,为诸葛亮日后的发明提供了灵感。这段躬耕岁月,不仅磨砺了他的心志,也让他有机会深入思考天下大势,为日后辅佐刘备奠定了深厚的知识与战略基础。

出山:三顾茅庐定三分(隆中对与鱼水情)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颠沛流离的刘备在徐庶的引荐下,三次亲访隆中,才得以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面对刘备“汉室倾颓,奸臣窃命”的困境与“欲以天下伸张大义”的志向,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草庐对》,即“隆中对”。他精准分析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孙权“据有江东”的稳固,并指出荆州与益州乃“用武之国,战略要地”,建议刘备先取荆益,待天下有变,再从两路出兵北伐中原,成就帝业。 这番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让刘备茅塞顿开,从此将诸葛亮引为心腹。刘备曾感慨:“吾得孔明,犹鱼得水也。”这句“如鱼得水”不仅道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也象征着两人之间深厚的君臣情谊。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集团开始从寄人篱下走向独立发展,逐步实现了《隆中对》中“据荆益”的第一步,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石。

辅佐:足食足兵奠基业(荆益之争与汉中王)

出山后,诸葛亮立即展现出卓越的政治与军事才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危在旦夕。诸葛亮临危受命,出使江东,舌战群儒,成功促成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战后,诸葛亮协助刘备收取荆州南部四郡,并亲自督管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的租赋,为刘备集团提供了重要的军需保障。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蜀,诸葛亮与关羽镇守荆州。两年后,刘备与刘璋决裂,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率军溯江而上,平定郡县,最终与刘备会师成都,迫使刘璋投降。至此,刘备占据益州,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负责后方粮草兵力。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击败曹操,夺取汉中,自立为汉中王。诸葛亮在此过程中坐镇成都,调集兵力粮草,确保前线供应,对刘备集团的壮大居功至伟。

托孤:鞠躬尽瘁承重任(白帝城与治国安邦)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次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以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东征孙吴,意图夺回荆州并为关羽报仇,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退守永安(白帝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重,在白帝城将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留下“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言。诸葛亮涕泣受命,誓言“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禅继位后,诸葛亮被封武乡侯,领益州牧,开府治事,蜀汉政事不论大小,“咸决于亮”。他励精图治,整顿官制,修订法度,改善经济,发展农业,并分设司金中郎将和盐府校尉,管理冶铁和煮盐,鼓励种桑养蚕,以增强国力。同时,他积极与东吴修好,巩固联盟,为北伐中原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毕生精力投入到蜀汉的建设与发展之中。

北伐:星落五丈原(五次北伐与病逝)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南中叛乱,采纳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最终使孟获心悦诚服,为北伐解除了后顾之忧。此后,诸葛亮将重心转向北伐曹魏,以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愿。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至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他先后五次率军北伐。 在第一次北伐前,他向刘禅呈上《出师表》,表达了对先帝的感恩与对后主的忠诚。尽管在街亭之战中因马谡失误而功败垂成,诸葛亮仍以大局为重,挥泪斩马谡,并自贬三级以谢罪。在后续的北伐中,他发明了木牛流马、改良了诸葛连弩,以解决蜀军粮草运输和武器装备的难题。他多次与曹魏名将司马懿对峙,虽未能克复中原,但在正面战场上屡次击败魏军,甚至射杀魏车骑将军张郃。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再次兴兵北伐,与司马懿在渭滨对峙。他深知蜀汉国力有限,急于速战,但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夙兴夜寐,事必躬亲,最终积劳成疾。同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享年五十四岁。临终前,他仍周密部署了撤军方案。蜀军秘不发丧,有序撤退,司马懿追击时,见蜀军营寨井然有序,疑诸葛亮诈死,遂退兵,留下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佳话。诸葛亮的一生,是为理想奋斗的一生,他将自己的生命坐标,牢牢地定格在了“兴复汉室”的宏伟目标上。

二、作品与风格

千古名篇:《出师表》的忠诚与文采

诸葛亮虽非以诗歌名世,却以其卓越的散文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出师表》。这篇写于第一次北伐前的奏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先帝刘备的深切追忆、对后主刘禅的谆谆教诲,以及对“兴复汉室”的坚定信念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誓言。 《出师表》语言质朴真挚,情感充沛,逻辑严密,被《文心雕龙》赞为“志尽文畅”。南宋诗人陆游曾发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慨叹,苏轼也评价其“简而尽,直不肆”。它不仅是诸葛亮政治抱负和人格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成为后世忠臣表率的典范,其“亲贤臣,远小人”的治国理念,“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淡泊情怀,以及“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担当精神,都通过这篇不朽的文字,流传千古,影响深远。

文武兼备:发明与艺术的巧思

除了政治军事才能和文学造诣,诸葛亮还是一位富有巧思的发明家和艺术鉴赏者。他“性长于巧思”,在技术领域多有创新: * 木牛流马:为解决蜀道崎岖、粮草运输困难的问题,诸葛亮发明了这种高效的运输工具,载重可达“一岁粮”(逾四百斤),大大提升了北伐的后勤保障能力。 * 诸葛连弩:他改良了当时只能连续射击三发的“三连弩”,使其能一次连射十发,极大地增强了蜀军的远程打击能力。 * 馒头:相传在南征孟获时,因蛮俗以人头祭神,诸葛亮不忍杀生,便以面粉包裹肉馅制成人头状的食物祭祀,这便是“馒头”的由来。 * 八阵图:诸葛亮推演兵法,改进了八阵图,其精妙的阵法布局和变化,对后世军事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连司马懿也曾赞叹其“天下奇才”。 此外,诸葛亮在书法、绘画方面亦有不俗表现。宋徽宗《宣和书谱》中记载其草书《远涉帖》,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也称“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他还曾为南中夷族绘制“图谱”,以图画形式展现天地君长、神龙与夷人生活,用以教化安抚。这些多元的才能,共同塑造了诸葛亮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独特风格。

三、思想与性格

忠义:兴复汉室的毕生追求

诸葛亮一生最显著的思想底色,便是对汉室的“忠”与对刘备的“义”。他自出山起,便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视为毕生使命。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他更是将这份忠诚推向极致,对后主刘禅“尽心尽力,凡事亲力亲为,忧国忘家”。《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的自述,深刻展现了他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念,以及为报答这份恩情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定决心。 他总揽蜀汉朝政十余年,不敛财,不营私利,甚至拒绝了李严劝其受赐九锡的提议,认为“不能为汉室收复中原就不算有功”。他曾上表自陈家产,仅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衣食皆由朝廷供给,子女亦自给自足,清廉自守,令人敬佩。这种将个人荣辱置于国家大义之下,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忠义精神,构成了诸葛亮人格中最核心的命题。

智慧:经世济民的战略远见

诸葛亮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军事谋略上,更在于其经世济民的战略远见和治国方略。他提出的《隆中对》,为刘备集团规划了长期的战略蓝图,从偏安一隅到三分天下,每一步都精准预判了时局走向。在治国方面,他以法为本,整顿吏治,赏罚分明,在朝内训诫各臣“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使蜀汉“民风朴实”。他鼓励朝臣进谏,敢于接受问责,在街亭之败后,他主动上表自贬,并严惩失职的马谡,体现了其公正无私的法治精神。 诸葛亮还极为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修治官府、桥梁、道路,发展农业生产,开采冶铁和煮盐,鼓励种桑养蚕,使蜀汉在长期战争负荷下,国力仍能得到较大发展。同时代及后世对他的治国能力评价极高,陈寿赞其为“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袁准则称“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这种将智慧运用于国家治理,以求百姓安康、国家富强的思想,是诸葛亮“智绝”的另一重体现。

勤勉:躬亲政事的实践精神

“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三升。”这是司马懿从诸葛亮使者口中得知其日常起居后,发出的感慨,并由此推断诸葛亮“将死矣”。这寥寥数语,生动勾勒出诸葛亮勤勉躬亲、事必躬亲的实践精神。他不仅是战略的制定者,更是身体力行的执行者。无论是军国大事,还是细微政务,他都亲力亲为,废寝忘食。 这种勤勉,源于他对“兴复汉室”的责任感,也源于刘备托孤的重任。他深知蜀汉国力弱小,人才匮乏,唯有自己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才能维系这个政权。他的勤勉并非盲目劳碌,而是建立在深思熟虑的战略和严谨的法度之上。他以身作则,为蜀汉群臣树立了榜样,也因此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后世的景仰。诸葛亮将理想与实践紧密结合,用生命诠释了“知行合一”的崇高境界。

四、后世评价

千载景仰:智慧与忠诚的化身

诸葛亮去世后,其才能与品格备受后世推崇,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典范。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他“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肯定了他公正严明的治国方略。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凝练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为国操劳、鞠躬尽瘁的悲壮形象。 明代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更是将诸葛亮的智慧推向极致,塑造了一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绝”形象,使其“通晓阴阳,料事如神”的民间传说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在日本等汉字文化圈国家,诸葛亮几乎成为智谋的同义词。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仅是《出师表》中的誓言,更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理想信念而奋斗。

影响深远:文学与文化的坐标

诸葛亮的影响力不仅限于政治军事领域,更深刻地渗透到文学与文化之中。他的《出师表》被誉为千古名篇,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其真挚的情感和严密的逻辑结构,至今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经典范本。而《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塑造,更是使其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最具魅力的人物之一,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各地为纪念诸葛亮而修建的武侯祠,如成都武侯祠、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等,不仅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成为人们缅怀先贤、感受传统文化精神的场所。这些纪念地,连同无数关于诸葛亮的戏曲、影视作品和民间故事,共同构筑了一个庞大的文化符号,使诸葛亮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今日回响:为何仍值得我们阅读

时至今日,诸葛亮的故事和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思考。他身上所体现的忠诚、智慧、勤勉、担当,是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在面对复杂局面时,他能够洞察先机,提出高屋建瓴的战略;在治国理政时,他能秉公执法,清廉自守,为民谋福;在个人品格上,他又能不计个人得失,为理想信念奋斗终生。 诸葛亮的一生,是理想与现实、才华与困厄交织的一生。他虽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最终目标,但其为之奋斗的勇气、智慧和毅力,却为后世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阅读诸葛亮,不仅是了解一段历史,更是学习一种面对人生挑战的态度,一种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以及一种对个人品德的坚守。他提醒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心怀大志,竭尽所能,这正是他至今仍值得我们阅读的理由。

五、延伸阅读

入门作品清单

  • 《出师表》: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阅读要点:体会其对先帝的感恩、对后主的忠诚、对国家的忧虑,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
  • 《诫子书》: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书,言简意赅,寓意深远。阅读要点:学习其中修身养性、立志求学的智慧,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隆中对》: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战略规划,展现其卓越的战略眼光。阅读要点:分析其对天下大势的精准判断,以及对刘备集团发展路径的清晰规划。
  •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陈寿所著正史,记载诸葛亮生平事迹,相对客观。阅读要点:了解其真实历史面貌,与《三国演义》进行对比阅读。

推荐版本/读本

  • 《三国志》(中华书局点校本):权威的史学版本,适合深入研究。
  • 《三国演义》(毛宗岗评本):流传最广的古典小说版本,了解民间形象。
  • 《诸葛亮集》:收录诸葛亮现存文章,可一窥其文风与思想。

相关文化资源

  •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位于四川成都,是纪念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的专题博物馆,可亲身感受历史氛围。
  •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位于河南南阳,是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可追溯其早年足迹。
  • 五丈原诸葛亮庙:位于陕西宝鸡,是诸葛亮病逝之地,感受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
  • 纪录片/影视剧:如《三国演义》(央视版)、《三国》(新版)等,通过影像了解诸葛亮的故事。

代表作品小辑

  • 《出师表》
  • 主题:忠诚报国,兴复汉室。
  • 一语点评:字字泣血,句句肺腑,千古忠臣之绝唱。
  • 一句经典意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诫子书》
  • 主题:修身立志,淡泊明志。
  • 一语点评:家风传承的智慧箴言,启迪后世。
  • 一句经典意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木牛流马
  • 主题:后勤保障,巧思创新。
  • 一语点评:解决蜀道难题的智慧结晶,古代物流的奇迹。
  • 一句经典意象:载重一岁粮,日行数十里。
  • 诸葛连弩
  • 主题:军事发明,提升战力。
  • 一语点评:改良兵器,连发十矢,战场利器。
  • 一句经典意象:一次连射十发,威力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