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

[ 宋 ] 1103年—1142年

一、生平

童年与志向:乱世中的农家子弟

岳飞,字鹏举,生于北宋末年(1103年),相州汤阴(今河南安阳汤阴县)的一个农户家庭。彼时黄河水患频仍,饥荒蔓延,民生凋敝。岳飞的父亲岳和虽家境不丰,却乐善好施,常接济乡里,因此岳家在当地颇受敬重。据说岳飞出生时,有大鸮鸟落在屋顶飞鸣,被视为乱世中的吉兆,故取名“飞”,字“鹏举”,寄托了家人对他的美好期许。 岳飞自幼聪颖好学,家贫无书,他便每夜拾柴作灯,借光苦读;为练字,每日在泥地里刻画不辍,熟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等经典。他的外祖父岳大翁也悉心培养他习武,请来师傅周同教授射箭。岳飞天生体格强健,臂力过人,能拉开三百斤的硬弓,在名师指点下,很快便尽得周同箭术真传。周同不幸早逝后,岳飞悲痛不已,每月初一、十五都会前往祭奠,以拉弓三箭、洒酒于地的方式,表达对恩师的深切怀念与不忘师恩的决心。乱世的磨砺、家风的熏陶以及文武兼修的早年经历,共同塑造了岳飞日后精忠报国的坚定志向。

初露锋芒:从军报国与早期战功

重和元年(1118年),岳飞十六岁时成婚,次年长子岳云出生。为谋生计,岳飞曾做过地主家的雇工,也曾在官府担任“游徼”缉捕逃犯,但始终郁郁不得志。直到二十岁,宋金达成“海上之盟”共同攻辽,岳飞终于得偿所愿,投身军旅。然而,北宋朝廷的腐朽无能,使得对辽战事一败涂地,岳飞虽在军中,却未获施展抱负的机会。 战后,岳飞留在真定府。当家乡相州遭受匪徒袭扰时,他主动请缨,仅凭两百骑兵便击败了号称数千人的匪徒,凭借军功被封为承信郎。不久,父亲病故,岳飞依礼守丧三年。期间,朝廷解散各地军队,岳飞再度失业。面对宋朝以岁币赎买燕云十六州,金人仍占据关口的局面,岳飞深感忧虑,预见将来必有祸事。守丧期满后,宣和六年(1124年),岳飞再次从军,投身河东路平定军。两年后,金兵大举入侵,围困北宋都城汴梁,史称“靖康之变”。岳飞参与了援救太原的战役,虽屡立战功,但因宋军缺乏统一指挥,最终功亏一篑。在混乱中,岳飞丢失了军人身份证明,遂返回家乡,投奔康王赵构组织的勤王义军,归属宗泽麾下。在宗泽部,岳飞屡次奋勇杀敌,尤其在滑州黄河冰面上,他以百余骑兵大败金军骑兵,功补秉义郎,并在开德大捷中崭露头角,为日后岳家军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南渡抗金:转战南北,奠定岳家军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建立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岳飞投奔河北西路招抚使张所军中,受到赏识,被任命为中军统领。然而,南宋初年,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将领之间也多有龃龉。岳飞曾因与主将王彦意见不合而脱离,后又投奔宗泽,虽因不服号令被赦免,但其军事才能已引起宗泽的重视。 建炎二年(1128年),宗泽病逝,杜充接任东京留守。岳飞在杜充麾下,屡次击败金军,并奉命剿灭了张用、曹成、王善等被招安后又不受约束的部队,因战功卓著,升任武经大夫、英州刺史。建炎三年(1129年),杜充不听岳飞苦谏,撤往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导致开封失守。金军趁势南下,杜充不战而降。岳飞则退守紫金山,随后四战收复常州。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从海上返回越州(今浙江绍兴),岳飞在清水亭、牛头山等地大败金军,成功收复建康。在张渚镇,岳飞在房东屏风上题词,表达了“深入虏庭,缚贼主喋血马前,尽屠夷种,迎二圣复还京师,取故地再上版籍”的坚定决心,此番豪言壮语,尽显其收复失地的宏图大志。此后,岳飞的部队逐渐壮大,被任命为神武右副军都统制。绍兴二年(1132年),岳飞奉命讨伐湖东路乱匪曹成,收服了骁勇异常的杨再兴。主战派领袖李纲称赞岳飞“年齿方壮,治军严肃,能立奇功,异时决为中兴名将”。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剿灭杨幺后,将六万壮丁编入岳家军,使得岳家军规模达到十万人左右,成为南宋抗金的中坚力量。

北伐壮志:收复失地,直捣黄龙

绍兴三年(1133年),宋高宗亲笔书写“精忠岳飞”四字,绣成战旗赐予岳飞,作为其用兵行师的大纛,这既是对岳飞的肯定,也寄托了朝廷对他的期望。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率岳家军三万五千人,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成功收复了襄阳、唐州、信阳军等六郡失地。然而,新复的中原地区因战火蹂躏,“百里绝人,荆榛塞路”,后勤补给成为巨大难题。岳飞深知此困境,只能将主力撤回,留少量兵力戍守。宋廷最终决定将岳家军大本营定在荆湖北路的首府鄂县(今湖北鄂州),以便更好地控扼沿江要害。 同年九月,伪齐刘豫与金军联手大举攻宋,刘光世、张俊等将领不战而退,将淮南西路拱手相让。危急关头,庐州知州仇悆坚守不退,岳飞率岳家军从鄂州火速驰援,击败伪齐军,解了庐州之围。绍兴七年(1137年),岳飞因战功加封太尉,位极人臣。绍兴十年(1140年),金太祖四子完颜兀术撕毁盟约,大举攻宋。岳飞抓住战机,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城等地,并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主力,进军至朱仙镇。此时,岳飞豪情万丈,发出“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的誓言,收复中原指日可待。

风波亭冤:壮志未酬,含冤而逝

正当岳飞北伐势如破竹,即将实现“还我河山”的宏愿之际,宋高宗却一意求和,担心岳飞迎回被金人掳走的徽、钦二帝会动摇自己的皇位,同时受到宰相秦桧的蛊惑。他以十二道金字牌急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痛心疾首,发出“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的悲叹,被迫撤军。 岳飞回到京城后,虽被拜为枢密副使,但因不赞成议和,不久便辞职闲居庐山。然而,金国主帅完颜兀术致信秦桧,明确表示“必杀飞,始可和”。在秦桧的精心策划下,右谏议大夫万俟卨、御史中丞何铸、殿中侍御使罗汝楫等人相继弹劾岳飞。绍兴十一年(1141年)九月,岳家军前军副统制王俊向王贵告发岳飞意图谋反,岳飞、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随即被捕入狱。主审官何铸在审讯两个月后,未能查出任何罪证,反而认为岳飞无辜。秦桧遂将主审官换成心腹万俟卨。最终,在没有任何确凿证据的情况下,秦桧以“莫须有”(或许有)的罪名,于绍兴十一年十二月廿九(1142年1月27日)除夕之夜,将年仅39岁的岳飞赐死于临安大理寺狱中。岳云和张宪也一同被害。关于岳飞的死因,通说为鸩死,亦有“拉胁而殂”(打断肋骨)或自缢等说法。狱卒隗顺冒死盗取岳飞遗体,安葬于临安郊外,为日后平反留下了线索。

昭雪平反:忠魂归所,名垂青史

岳飞遇害后,秦桧权势熏天,无人敢言。但民间对岳飞的冤屈却心知肚明,忠义之士无不愤慨。秦桧死后,宋高宗才松了口气,说出“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的话,可见其对秦桧的忌惮。三十一年(1161年),太学生程宏图、宋芑等人纷纷上书,要求为岳飞平反,追夺秦桧官爵。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皇太子赵眘(即宋孝宗)即位,他素有北伐之志,深知岳飞之冤,于七月下诏为岳飞平反,追复其少保、武胜定国军两镇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等官职,并以礼改葬岳飞于西湖畔栖霞岭。诏书中称赞岳飞“起自行伍,不逾数年,位至将相,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屡立功效,不自矜夸,余烈遗风,至今不泯”,并访求其后代,予以录用。乾道六年(1170年),朝廷在鄂州为岳飞立庙,额名“忠烈”。淳熙五年(1178年),追谥“武穆”(折冲御侮曰武,布德执义曰穆)。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追封鄂王。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改谥“忠武”。岳飞的忠魂终于得以安息,其英名也因此世代流芳,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丰碑。

二、作品与风格

《满江红·写怀》:千古绝唱,精忠报国

在岳飞为数不多的传世诗词中,最为人熟知且影响深远的,莫过于那首气势磅礴的《满江红·写怀》。这首词创作于他北伐受阻、壮志难酬之际,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金兵入侵的愤慨、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以及对朝廷偏安一隅的无奈与悲愤。词中“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开篇即展现了主人公激昂的情绪和豪迈的气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概括了其戎马半生的艰辛与功业;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更是将抗金复国的决心推向极致,表达了与敌人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整首词以其磅礴的气势、真挚的情感和精炼的语言,成功塑造了一个顶天立地、精忠报国的英雄形象。它不仅是岳飞个人心志的写照,更成为中华民族反抗外侮、捍卫国家主权的千古绝唱,激励了无数后人为国效力。

诗词特色:豪迈悲壮,意象深远

岳飞的文学才华在将帅中实属少有,其著作被编成《岳忠武王文集》。虽然传世作品不多,但以《满江红》为代表,其诗词风格呈现出鲜明的豪放、悲壮与沉郁顿挫的特点。他的作品多与军事生涯、报国情怀、怀古伤今的主题相关,如《小重山》中对山河破碎的忧思和壮志难酬的无奈,以及《题青泥市寺壁》中早期从军报国的豪情。 岳飞的诗词善于运用雄浑的意象,如“贺兰山缺”、“胡虏肉”、“匈奴血”,这些意象不仅富有画面感,更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审美旨趣在于通过文学形式,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民族尊严的坚定维护,体现了英雄主义和舍生取义的崇高品格。

军事思想:积极进攻,纪律严明

岳飞不仅是文学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思想和治军方略在南宋时期独树一帜。他反对宋高宗“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收复失地。他继承了李纲与宗泽“连结河朔”的谋略,主张将河北的抗金武装与宋朝官军互相配合,形成夹击之势,以期彻底击败金军,收复中原。 在治军方面,岳飞以身作则,赏罚分明,纪律严整。他所率领的“岳家军”以军纪严明著称,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敌人的敬畏。金人甚至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足见其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和严明军纪。岳飞是南宋初唯一成功组织大规模进攻的统帅,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使岳家军成为金军最惧怕的对手。

三、思想与性格

忠勇爱国:矢志不渝的民族脊梁

岳飞一生最鲜明的思想底色,便是其矢志不渝的忠勇爱国情怀。从他少年立志报国,到戎马半生抗击金兵,无论身处顺境逆境,收复失地、迎回二圣的理想从未动摇。他在张渚题词中写下“深入虏庭,缚贼主喋血马前,尽屠夷种,迎二圣复还京师,取故地再上版籍”的豪言,在《满江红》中发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誓言,这些都直接体现了他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追求的价值立场。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精忠报国”的誓言,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捍卫国家主权的民族脊梁。

严明仁厚:治军有方,体恤士卒

岳飞不仅对国家忠诚,对部属也展现出严明而仁厚的一面。他治军以身作则,赏罚分明,使岳家军纪律严整,战斗力极强。同时,他又能体恤部属,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得军心。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军纪,不仅是对百姓的仁爱,也是对士卒的严格要求。这种严明与仁厚的结合,使得岳家军成为一支所向披靡的劲旅。即使面对曾杀死自己胞弟岳飜的悍将杨再兴,岳飞也能以宽广的胸襟将其收服,并使其成为岳家军的得力干将,足见其识人之明与容人之量。

清廉自守:不慕富贵,淡泊名利

岳飞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位极人臣的将相,却始终保持着清廉自守、淡泊名利的品格。他没有因为“爵高禄厚”而“志满意得”,更没有像一些将领那样贪图享乐、搜刮民脂民膏。岳家军严明的军纪,不拆屋、不掳掠,正是岳飞清廉作风的直接体现。他将个人财富和享受置于次要地位,一心扑在抗金复国的大业上。当他收复襄汉六郡后,面对朝廷的褒奖,他仍谦逊地表示自己“人微望轻,难任斯职”,请求另委重臣,这并非虚伪,而是其不慕功名、以国事为重的真实写照。岳飞的清廉自守,使其人格魅力更加熠熠生辉。

理想与悲剧:进取与求和的冲突

岳飞的一生,是积极进取的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激烈冲突的悲剧。他怀揣着“还我河山”的宏大理想,力主北伐,渴望彻底驱逐金兵,收复中原。然而,南宋朝廷,特别是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奉行消极求和的政策,偏安一隅。这种根本性的矛盾,注定了岳飞的悲剧命运。 岳飞的“思想—情感—表达”链条是清晰而坚定的:他深感民族危亡,情感上激愤悲壮,表达上则通过诗词和军事行动,力求实现报国理想。然而,这种理想与朝廷的求和意图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张力。最终,他的忠诚和才能,非但未能得到充分施展,反而成为高宗和秦桧求和的障碍,最终被“莫须有”的罪名构陷致死。岳飞的悲剧,深刻揭示了在特定历史语境下,个人英雄主义与政治现实之间的无奈与残酷。他的精神底色,便是在民族危亡之际,坚守民族大义,虽死不悔的凛然气节。

四、后世评价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敌人的敬畏

岳飞在世时,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岳家军的强大战斗力便已令敌人闻风丧胆。金人曾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这句评价不仅是对岳家军军事实力的最高肯定,更是对岳飞个人治军能力、战略眼光和崇高威望的由衷敬佩。它超越了敌我界限,成为对岳飞军事成就最简洁而有力的褒奖,也从侧面印证了岳飞在战场上的不可战胜。

史家论断:千古奇冤,忠义典范

岳飞遇害后,历代史家对其死因多持“千古奇冤”的论断。南宋史家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指出:“余尝得当时行遣省札,考其狱词所坐,皆一时锻炼文致之词,然犹不过如此,则飞之冤可见矣!”现代史学家邓广铭在《岳飞传》中也认为:“这一长篇判决书,全部都是由造谣诬蔑的言词和罗织、虚构的事件所构成的。”这些评论都明确指出,岳飞所受的罪名皆为秦桧等人为迎合宋高宗求和意图而凭空捏造,毫无事实依据。岳飞因此被后世视为忠义的化身,其含冤而死更增添了其悲剧英雄的色彩。

不朽影响:精神图腾,武学宗师

岳飞的影响力超越了其所处的时代,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在文学史上,他以《满江红》等词作开创了豪放悲壮的爱国诗词风格,成为南宋抗金文学的代表人物,激励了无数后世文人墨客。在武学领域,形意拳以岳飞为始祖,这不仅是对其武艺高强的认可,也体现了其在武术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更重要的是,岳飞的忠勇爱国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他被尊为民族英雄,其“精忠报国”的形象,成为后世抵御外侮、维护国家统一的强大精神动力。

综合评述:为何至今仍值得读

岳飞的一生是悲壮而辉煌的。他以一介武将之身,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捍卫了国家尊严,以赤子之心诠释了“精忠报国”的崇高内涵。他的军事才能、治军方略、文学才华以及高尚品格,共同铸就了一个不朽的英雄形象。 至今,我们仍应阅读和学习岳飞,不仅因为他是一个历史人物,更因为他所代表的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在任何时代,面对困境与挑战,岳飞所展现的坚韧不拔、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都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他提醒我们,在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时,如何做出无愧于心的选择,如何坚守正义和良知,这正是岳飞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五、延伸阅读

入门作品清单

  • 《满江红·写怀》:体会岳飞北伐受阻后,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誓死报国的豪情。
  • 《小重山》:感受岳飞在山河破碎中,对家国的深沉忧思与壮志未竟的无奈。
  • 《题青泥市寺壁》:了解青年岳飞初入军旅时,意气风发、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 《池州翠微亭》:通过登高怀古,寄托岳飞收复山河、匡扶社稷的坚定信念。

推荐版本/读本

  • 《岳忠武王文集》:岳飞诗词文赋的汇编,是了解其文学成就的第一手资料。
  • 《宋史·岳飞传》:元代官修正史中的岳飞传记,是研究其生平事迹的基础文献。
  • 《岳飞传》(邓广铭著):现代史学大家邓广铭先生的力作,对岳飞的生平、军事思想和冤案进行了深入考证与分析。

相关文化资源

  • 杭州西湖畔栖霞岭“宋岳鄂王墓”:岳飞及其子岳云的安葬之地,是后人缅怀民族英雄的重要场所。
  • 汤阴岳飞庙:位于岳飞故里,是为纪念岳飞而建的祠庙,内有岳飞生平事迹陈列。
  • 相关历史纪录片或影视剧:如《精忠岳飞》等,通过视听形式展现岳飞的传奇一生,但观看时需注意艺术加工与历史史实的区别。

代表作品小辑

  • 《满江红·写怀》
  • 主题:抗金报国,收复失地
  • 一语点评:气吞山河的爱国誓言,壮怀激烈,千古传诵。
  • 一句经典意象: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 《小重山》
  • 主题:忧国忧民,壮志难酬
  • 一语点评:在山河破碎中寄托深沉的家国情怀,悲凉而坚定。
  • 一句经典意象: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 《题青泥市寺壁》
  • 主题:从军报国,建功立业
  • 一语点评:青年岳飞初入军旅,意气风发,渴望为国效力的心声。
  • 一句经典意象: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
  • 《池州翠微亭》
  • 主题:登高怀古,收复山河
  • 一语点评:借古喻今,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
  • 一句经典意象: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