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纶

[ 唐 ] 737年—799年

一、生平

卢纶,字允言,生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后迁居蒲州(今山西临汾)。他出身于范阳卢氏,虽有家族渊源,但并非显赫望族,其父卢翰仅为地方小官。卢纶曾自称“禀命孤且贱”,这句自白不仅透露了他早年家境的普通,更暗示了其在仕途上缺乏显赫背景的支撑,为他日后波折的人生轨迹埋下了伏笔。 唐玄宗天宝末年,卢纶考中进士,本应意气风发地步入仕途,然而历史的洪流却在此刻骤然转向。安史之乱爆发,战火迅速蔓延,大唐盛世的繁华被打破。卢纶被迫避乱于江西九江一带,未能及时为官。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乱,不仅深刻改变了唐朝的国运,也彻底打乱了无数士人的前程。乱平之后,卢纶在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多次应试,却屡屡失利,这段怀才不遇的经历无疑加深了他对世事无常的体悟,也使其诗歌中多了一份沉郁与现实关怀。 大历六年(771年),卢纶的命运迎来转机。在宰相元载和王缙的先后举荐下,他终于获得官职,先后担任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并升任监察御史,后又出任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等职。这些官职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也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然而,官场的风云变幻远比想象中复杂。大历十一年(776年),元载、王缙相继失势,一贬一死,卢纶也因此受到牵连,仕途再度受阻,不得重用。这种政治上的浮沉,让他深刻体会到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卢纶再次被启用,担任昭应县令。贞元年间(785-805年),他进入河中节度使浑瑊幕府,任检校户部郎中,因此后世常称他为“卢户部”。在幕府期间,他得以近距离观察边塞事务和军旅生活,这为他创作经典的边塞诗积累了素材。贞元十六年(800年)正月,卢纶在河中府龙兴精舍去世,葬于京兆府万年县少陵原家族墓地,结束了他波澜起伏的一生。卢纶的人生轨迹,从早年的进士及第到安史之乱的避难,再到官场的起落沉浮,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其作品中常带有对世事的洞察与对人生的感怀,成为中唐诗坛上一位不可忽视的诗人。

二、作品与风格

卢纶是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活跃的诗人,与司空曙、耿𣲗等九位诗人并称“大历十才子”。这一群体在盛唐诗风的余韵中,开启了中唐诗歌的新局面,他们的诗歌风格多以清新雅致、注重写景、语言凝练为特点,在豪迈与沉郁之间寻求一种中和之美,对唐诗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卢纶正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卢纶的诗歌以五言为主,其诗风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工于写景,形象鲜明,语言简练”。他擅长捕捉景物最细微、最富特征的一面,并用洗练的笔墨将其描绘得栩栩如生,富有画面感。他的诗句往往能以少胜多,寥寥数语便营造出深远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置身其间。这种精湛的写景技巧,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卢纶的题材谱系中,边塞诗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并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塞下曲》系列诗是唐代边塞诗中的经典篇章,深刻刻画了边塞战争的艰苦卓绝与士兵的英勇无畏。这些诗歌不仅描绘了边塞的壮阔风光,更深入展现了军旅生活的艰辛、将士们的家国情怀以及他们面对生死的复杂情感。例如,“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月夜追敌、大雪纷飞的紧张与豪迈,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卢纶的边塞诗,既有盛唐边塞诗的雄浑气概,又融入了中唐诗人对个体命运的思考,成为连接两种风格的重要桥梁。 除了边塞诗,卢纶的诗歌也涉及送别、咏物、酬唱、游历等多种题材。他的代表作品还包括《晚次鄂州》《赴池州拜觐舅氏留上考功郎中舅》等。这些作品共同展现了他清雅、沉郁兼具的审美旨趣。他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与热爱,也有对人生际遇的深沉思考与感怀。全唐诗共收录其诗五卷,足见其创作之丰与在当时诗坛的影响力。卢纶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中唐诗坛增添了一抹亮色。

三、思想与性格

卢纶自称“禀命孤且贱”,这句看似谦卑的自白,实则透露出他早年缺乏显赫背景的现实,也塑造了他坚韧而务实的性格底色。在安史之乱后,他屡试不第却仍坚持应考,后又在政治风波中几经沉浮,却始终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源于他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世事清醒的认知。他没有盛唐诗人那种天真烂漫的自信,而是在逆境中磨砺出一种内敛的韧性。 从其《塞下曲》等边塞诗中,我们可以窥见卢纶深厚的忧国忧民情怀和悲悯的品格。他笔下的边塞,不仅有壮丽的景色,更有将士们浴血奋战的艰辛与牺牲。他能设身处地地体恤士兵的苦楚,歌颂他们的英勇,这反映了他仁厚、悲悯的品格,以及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他不仅是旁观者,更是情感的投入者,通过诗歌为那些默默奉献的将士们立传,展现了中唐士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怀。 卢纶的一生,是理想与现实不断碰撞、交织的一生。他渴望建功立业,却屡遭挫折;他身居官场,却又受政治斗争牵连。这种理想与困厄的辩证关系,使得他的诗歌在写景叙事之余,也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思考和淡淡的忧郁。他没有盛唐诗人的豪迈奔放,也没有晚唐诗人的颓废感伤,而是在平实中见深意,在清雅中寓沉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底色。他以诗歌作为表达内心世界和观照社会现实的载体,将个人命运的起伏与时代变迁的洪流融为一体。 卢纶的核心命题,或许可以概括为“在动荡中坚守,于困厄中求索”。他的人生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人生的无常与世事的艰难,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以一种清醒而坚韧的态度去面对。他的诗歌,既是对外在世界的细致描摹,更是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深刻挖掘。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努力保持自我、寻求意义的知识分子形象。

四、后世评价

卢纶作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唐代中期的诗坛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他的诗歌风格清新雅致,对盛唐诗风有所继承,又开启了中唐诗歌的新局面,是连接盛唐与中唐诗歌的重要桥梁。他的作品在当时便受到广泛关注,并对后世诗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尤其在边塞诗领域,卢纶的成就斐然。他的《塞下曲》系列诗被认为是唐代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后世边塞诗的创作树立了典范。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笔法,为后人描绘了边塞的壮阔与艰辛,成为这一题材的标杆。例如,清代诗论家沈德潜曾评价其诗:“大历诸子,卢纶最工五言,气格亦高。”这肯定了他在五言诗上的造诣和诗歌的格调。 卢纶的诗歌,以其工致的写景、凝练的语言和对边塞将士的深切关怀,展现了中唐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与人文关怀。他的人生经历,从早年的坎坷到仕途的浮沉,都融入了他的诗作,使其作品在清雅中蕴含着对世事的洞察与对人生的感怀。他承袭了盛唐诗歌的雄浑气象,又融入了中唐时期对个体命运和现实困境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至今,我们仍能从卢纶的诗中感受到那份对家国的责任感、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的诗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性的写照。在那些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动荡时代中坚守理想、体恤民生的诗人形象。他以其独特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唐代中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内心世界,这正是他诗歌跨越时空,依然值得我们品读和研究的理由。

五、延伸阅读

  • 入门作品清单:
  • 《晚次鄂州》(感受旅途的寂寥与思乡之情,体会景物描写之精妙)
  • 《塞下曲》(其一、其二、其三、其四,体会边塞将士的英勇与艰辛,感受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 《赴池州拜觐舅氏留上考功郎中舅》(体味亲情与仕途的复杂情感,感受诗人内心的细腻)
  • 《和张仆射塞下曲》(与张谓的同题诗作对比阅读,感受不同诗人对边塞的描绘)
  • 推荐版本/读本:
  • 《全唐诗》(中华书局版):收录卢纶全部诗作,可供深入研究。
  • 《唐诗三百首》(各类普及本):常选入卢纶代表作,适合初学者入门。
  • 《大历十才子诗选》(相关选本):可与其他大历诗人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了解群体风格。
  • 相关文化资源:
  • 鉴于资料有限,暂无特定传记或纪录片推荐。建议关注唐代历史、安史之乱相关纪录片,以了解其时代背景,更好地理解卢纶诗歌的创作语境。

代表作品小辑

  • 《晚次鄂州》
  • 主题: 旅途思乡,羁旅愁绪
  • 一语点评: 景物描写清冷,情思深沉,将旅人夜泊江边的孤寂感刻画得入木三分,意境悠远。
  • 一句经典意象: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 《塞下曲》(其二)
  • 主题: 边塞军旅,将士英勇
  • 一语点评: 描绘了边塞将士在月夜追击敌人的紧张与豪迈,是边塞诗中以少胜多的经典篇章。
  • 一句经典意象: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塞下曲》(其三)
  • 主题: 边塞风光,将士情怀
  • 一语点评: 展现了将军夜间射虎的英勇事迹,寓情于景,意境开阔,富有传奇色彩。
  • 一句经典意象: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 《赴池州拜觐舅氏留上考功郎中舅》
  • 主题: 亲情与仕途,感恩与期许
  • 一语点评: 表达了对舅父的敬意和依恋,以及对自身前途的思虑,情感真挚。
  • 一句经典意象: “去去日已远,悠悠天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