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时期一位独具风格的诗人。他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出生于怀州河内县(今河南沁阳)。在唐代诗坛,他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其诗作在《唐诗三百首》中数量位列第四,足见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与矛盾,这些经历深刻地塑造了他的诗歌与人格。 李商隐的家世可追溯至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但到他父亲李嗣这一代,家道已然中落,仅担任过县令一职。李商隐三岁时随父赴浙江,十岁左右父亲便在幕府中去世,他与母亲、弟妹们回到河南故乡,生活陷入贫困,常需亲戚接济。作为长子,他早早肩负起家庭重担,甚至曾“佣书贩舂”(为他人抄书、卖柴米)以贴补家用。这段孤贫的少年经历,不仅磨砺了他坚韧的一面,也培养了他敏感、犹豫而又清高的性格,为他日后曲折的仕途和深沉的诗歌埋下伏笔。 在求学阶段,李商隐得到了两位重要人物的提携。一位是他的同族叔父,这位隐居的学者在经学、古文等方面造诣深厚,对李商隐的才华极为器重,引导他“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另一位则是时任天平节度使的令狐楚。令狐楚本人是骈体文大家,不仅教授李商隐写作技巧,更资助其家庭,鼓励他与自己的子弟交游。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文才迅速精进,对仕途充满了憧憬。 然而,李商隐的应举之路却异常艰辛。他多次参加科举,屡试不第,直到开成二年(837年)才考取进士。这其中,除了自身才华,也离不开令狐楚父子的影响力。然而,正是这次中举,将他推入了晚唐著名的“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举当年,恩师令狐楚病逝,李商隐受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邀入幕,并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成员,而令狐楚父子则属于“牛党”。这桩婚姻使得李商隐被视为对恩主的“背叛”,导致他在吏部授官考试中被除名,仕途蒙上阴影。 此后,李商隐的仕途便一直低徊不前。他曾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县尉等低级官职,却因“活狱”事件受辱辞职。母亲去世后,他按例丁忧三年,错过了宰相李德裕执政的“黄金时期”,政治上的知音难觅。在随后的十年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地方节度使的幕府中游历,如桂林、徐州、梓州等地,职位低微,政治抱负逐渐消磨殆尽。大中五年(851年),妻子王氏病逝,更是对他精神上的巨大打击。晚年的李商隐,在梓州幕府生活平淡而郁郁寡欢,一度对佛法产生浓厚兴趣,甚至萌生出家之念。大中九年(855年),他随柳仲郢调回京城,担任盐铁推官,两年后罢职,回到故乡荥阳闲居。大中十三年(858年)秋冬,这位才华横溢却一生困顿的诗人,在荥阳病逝。他的一生,是晚唐士人政治抱负与现实困境激烈冲突的缩影,也正是这种深刻的矛盾,造就了他诗歌中独特的沉郁与华美。
二、作品与风格
李商隐被誉为晚唐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风深受李贺影响,而在句法、章法上则继承了杜甫和韩愈的精髓。王安石曾赞叹:“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其重要性仅次于李白、杜甫、王维等大家。 李商隐的诗歌题材广泛,大致可分为几类: * 政治与咏史诗:作为一位关心时局的知识分子,李商隐留下了约百首政治和咏史诗。早期作品如《韩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语气严厉悲愤,直指时弊,寄寓着他匡扶社稷的抱负。他尤其擅长借历史典故来讽喻现实,如《富平少侯》、《北齐二首》、《茂陵》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凭吊,表达对当下社会的深沉忧虑和批判。 * 抒怀与咏物诗:仕途坎坷,抱负难展,李商隐常借诗歌排遣心中的郁闷与不安。如《安定城楼》、《春日寄怀》、《乐游原》等,这些作品流传甚广,其中不少七言律诗被认为是杜甫诗风的重要继承者,展现了他沉郁顿挫的一面。 * 爱情诗:这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具特色、也最受后世关注的部分,以“无题诗”为代表。这些诗歌以扑朔迷离、精致婉转的笔触,描绘了复杂而深沉的感情世界。如《锦瑟》、《燕台诗》、《碧城三首》等,与无题诗风格相似,充满隐晦的象征与比兴。而《柳枝五首》、《夜雨寄北》、《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则以更为直接却同样真挚的笔触,反映了他爱情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尤其是对亡妻的深切悼念。 * 应酬与交际诗:这类诗歌反映了李商隐广泛的社交圈,其中写给令狐绹的几首诗,如《寄令狐郎中》,为后人研究他与令狐绹之间复杂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线索。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鲜明,尤其擅长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绝亦多有杰作。清代诗人叶燮称其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他的诗作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善于描写和表现细微精微的感情,叶嘉莹先生认为其诗“感受精微锐敏、心意窈眇幽微,足以透出于现实之外而深入于某一属于心灵之梦幻的境界”。然而,他诗歌中大量用典,且用典深奥,常使人感到晦涩难懂,甚至“每句都用典故”,被戏称为“獭祭鱼”。这种独特的用典方式,有时让诗意变得扑朔迷离,一首《嫦娥》或《锦瑟》,便可引出众说纷纭的解读,这既是其魅力所在,也成为后世争议的焦点。 除了诗歌,李商隐在骈体文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就,是晚唐最重要的骈体文作家之一。在恩师令狐楚的培养下,他精通这种注重对偶、辞藻华丽、多用典故的文体,曾为多位官员代笔起草奏折、书信。他自编的《樊南甲集》、《樊南乙集》虽已不存,但后人从《全唐文》等书中辑录的《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仍收录了三百余篇文章,其中大部分是骈体文。范文澜曾高度评价李商隐的骈体文,认为只要《樊南文集》存留,唐代的骈体文就算全部遗失也不可惜。这种擅长用典的习惯,也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三、思想与性格
李商隐的思想与性格,是其坎坷人生与独特诗风的深刻投射。他自幼孤贫,却心怀“光宗耀祖”的强烈愿望,渴望通过科举入仕,施展抱负。这种对功名的执着,贯穿了他大半生,然而现实却屡屡给他沉重打击。他才华横溢,却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备受排挤,长期在低级官职和幕府游历中蹉跎岁月。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得他内心充满了忧郁、感伤与不平。 他的性格是敏感而清高的。早年的贫困经历,让他对人情冷暖有着深刻的体察,也促使他更加看重骨肉亲情。在政治上,他本意可能想置身于党争之外,与牛党、李党成员均有交往,诗文中对两方也都有所肯定或批评。然而,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中立往往意味着两边不讨好。他因娶王茂元之女而被令狐绹视为“背叛”,仕途因此受阻,即使后来多次尝试补救,也未能挽回旧情。这种“两边不讨好”的困境,加剧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失落,也使得他的诗歌中常流露出一种深沉的讽刺意味,借吊古伤今来抒发胸中块垒。 李商隐的爱情生活,虽然充满谜团,但无疑是他情感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传说中的柳枝、宋华阳,还是他深爱的妻子王氏,都为他的诗歌注入了细腻而缠绵的情感。尤其是妻子王氏的去世,对他打击巨大,留下了《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真挚沉痛的悼亡诗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亡妻的思念与愧疚。这种对爱情的执着与深情,与他政治上的失意形成鲜明对比,也使得他的诗歌在华美之外,更添一份人性的温度。 晚年的李商隐,在仕途无望、亲人离世的双重打击下,开始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他笃信佛教,与僧人交往,甚至捐钱刊印佛经,一度萌生出家之念。佛教的超脱思想,使他反省世间爱憎执著的愚蠢,试图在佛法中寻找解脱。这表明他从早年的积极入世,逐渐转向了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 综观李商隐的一生,其核心命题在于“才华与命运的错位”。他拥有卓越的才华和高洁的品格,却生不逢时,被卷入党争的泥淖,政治抱负难以实现。这种内在的理想主义与外在的现实困厄之间的张力,塑造了他诗歌中既华丽又沉郁,既隐晦又深情的独特气质。他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晚唐社会动荡、士人命运悲剧的深刻写照。
四、后世评价
李商隐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被普遍认为是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独树一帜,与李白、杜甫、王维等盛唐大家相比,其重要性毫不逊色。无论是赞赏者还是批评者,都不得不承认他鲜明的个人风格。王安石曾盛赞他学杜甫而能得其精髓,叶绍蕴也认为“唐人学老杜,为商隐一人而已”。 李商隐对后世的影响力是深远而广泛的。在晚唐时期,韩偓、吴融等诗人已自觉学习其诗风。到了宋代,学习李商隐的诗人更是络绎不绝。北宋初期的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宗法李商隐,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形成了著名的“西昆体”,并刊行《西昆酬唱集》,在当时颇有影响。王安石对李商隐评价甚高,认为其部分诗作“虽老杜无以过也”,其本人的诗歌风格也明显受到李商隐的影响。明清两代,从前、后七子到陈子龙、钱谦益、吴伟业,都受到李商隐的浸润。清代尤其盛行学习李商隐的艳情诗,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小说中的香艳诗也深受其影响。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收录2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王维、李白,位居第四,这足以说明他在普通民众中的巨大影响力。 关于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三人诗歌风格相近,且家族排辈均为十六,并称“三十六体”的说法,最早见于《新唐书》。虽然对其内涵有不同解读,但后世多将其视为一个确定的概念,指代他们三人骈体文或诗歌的流派风格,体现了晚唐诗风的一种趋向。 李商隐的诗歌,因其意蕴隐晦、用典繁复,自古以来便吸引了无数注释者。宋代刘克、元代郑潜庵、明代道源和尚等都曾尝试为他的诗作笺注。清初朱鹤龄在道源注本基础上增补,完成了《李义山诗注》,是现存最早的完整注本。此后,姚培谦、程梦星、冯浩等人不断考证,虽已能大致了解其典故,但许多诗的涵义至今仍无定论,这反而更增添了其诗歌的魅力与研究价值。 综合来看,李商隐之所以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在于他以极高的艺术天赋,将个人生命体验与时代风云变幻熔铸一炉。他诗歌中那种华丽、精微、幽深而又充满感伤的独特气质,不仅展现了晚唐诗歌的最高成就,更触及了人类情感的共通之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爱情的甜蜜与苦涩、生命的无常与永恒。他的“无题诗”更是以其朦胧之美,留下了巨大的解读空间,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在其中投射自己的情感与思考,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李商隐的诗,是晚唐的一面镜子,映照着一个时代的风貌,也映照着一颗敏感而深邃的灵魂。
五、延伸阅读
入门作品清单
- 《锦瑟》:李商隐最负盛名的诗作之一,以华丽的意象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对逝去时光、青春年华或爱情的复杂追忆与感伤,其主旨至今仍众说纷纭,引人深思。
-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首诗是“无题诗”的代表作,以缠绵悱恻的笔触,描绘了恋人相见短暂、离别艰难的痛苦,情感真挚,意境朦胧,是理解李商隐爱情诗的绝佳切入点。
- 《夜雨寄北》:写给远方妻子的思念之作,通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经典诗句,表达了对团聚的渴望和对往昔的追忆,情感深沉而动人。
- 《乐游原》:短小精悍的七绝,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千古名句,抒发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既有对晚景的欣赏,也隐含着对人生迟暮的无奈与忧伤。
- 《嫦娥》:一首咏物诗,却被解读出多种深意,或咏嫦娥的孤寂,或悼亡,或自况。诗中“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一句,将神话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充满想象力。
- 《贾生》:借汉代贾谊的典故,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中“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一句,直指君主不识贤才,讽刺意味深长,是其咏史诗的代表。
推荐版本/读本
- 《玉谿生诗详注》:清代冯浩笺注,是李商隐诗歌注释的经典版本,对典故考证详尽,但部分解读仍有争议。
- 《李商隐诗歌集解》:刘学锴、余恕诚编著,中华书局出版,是当代李商隐研究的重要成果,汇集了前人注释,并有新的考证和解读,较为全面。
- 《李商隐诗选》:各类出版社均有出版,可选择有详细注释和赏析的版本,便于初学者阅读。
相关文化资源
- 纪录片: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等节目曾有关于李商隐的系列讲座,可作为了解其生平与诗歌的入门。
- 纪念地:河南省沁阳市和荥阳市均有李商隐墓及相关纪念设施,可前往凭吊,感受诗人的故土情怀。
代表作品小辑
- 《锦瑟》
- 主题:对逝去青春、爱情或人生华年的追忆与感伤。
- 一语点评:华美而深邃,朦胧而多情,是李商隐诗歌艺术的极致体现。
- 一句经典意象: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 主题:恋人相聚短暂,离别痛苦,情感缠绵。
- 一语点评:将爱情的无奈与愁绪写得婉转动人,极具感染力。
- 一句经典意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夜雨寄北》
- 主题:对远方妻子的深切思念与对未来团聚的憧憬。
- 一语点评:以平实之语写尽相思之苦,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 一句经典意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乐游原》
- 主题: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迟暮的忧伤。
- 一语点评:短小精悍,意蕴深远,将哲理融入景物描写。
- 一句经典意象: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贾生》
- 主题:怀才不遇的悲愤与对君主不识贤才的讽刺。
- 一语点评:借古讽今,笔力雄健,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 一句经典意象: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