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
1.1 少年困顿与科举入仕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他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祖父曾任县令,父亲白季庚也曾担任地方官职。然而,白居易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正值唐朝由盛转衰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家境也因此时常陷入贫困。这种早年的生活经历,让他对民间疾苦有了深切的体会,为他日后“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和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 唐德宗贞元二年(787年),白居易来到长安,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初见“白居易”这个名字时,曾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意指长安米价高昂,居住不易。然而,当他读到白居易的诗作时,却大为惊叹,改口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赞赏其诗才出众。贞元十五年(800年),白居易进士及第,正式踏入仕途,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两年后,他与元稹一同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自此结为莫逆之交,成为文学革新运动的亲密伙伴。
1.2 长安岁月与政治抱负
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被授予盩厔尉,后又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在长安为官期间,他怀抱“兼济天下”的理想,认为作为谏官,就应该直言敢谏。他频繁上书言事,对朝政弊端和社会问题提出批评,并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讽谕诗,以诗歌补察时政,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种积极入世、针砭时弊的姿态,使他成为继杜甫之后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然而,白居易的直言不讳也触犯了不少当权者。他甚至不顾职责范围,对朝中大小事务都发表意见,这让唐宪宗感到不快,抱怨他“无礼于朕”。尽管有大臣为他辩护,认为这是他的一片忠心,但这种过于激进的政治参与,也为他日后的贬谪埋下了伏笔。
1.3 江州贬谪:人生转折点
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更有人借口其母因看花坠井去世,而他却写有“赏花”及“新井”诗,以此攻击他有伤名教。尽管“新井诗”作于其母去世前数年,并非罪证,但这些指控最终导致他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江州贬谪是白居易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对国家人民有所贡献;而此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然仍有关怀民生之心,但行动上已不复往日的锋芒。在江州,他虽不得志,却能恬然自处,在庐山香炉峰北修建草堂,与当地僧人交游。正是在江州,他创作了不朽名篇《琵琶行》,借琵琶女的遭遇抒发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元和十三年(818年),他被任命为忠州刺史,途中与弟弟白行简、好友元稹相遇于黄牛峡,留下了“三游洞”的佳话。
1.4 杭州苏州:为民父母官
元和十五年(820年),白居易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等职。长庆二年(822年),他因上书论河北军事不被采纳,请求外放,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内,他政绩斐然,主持疏浚了年久失修的六口古井,解决了杭州百姓的饮水问题;又修筑堤坝蓄积西湖湖水,以利灌溉,缓解了旱灾。他将治理湖水的政策刻石立于湖边,对后世杭州的治水产生了深远影响。离任时,他甚至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作为基金,供后任官员周转。 长庆四年(824年),白居易调任洛阳。次年,又被任命为苏州刺史。在苏州,他为便利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的山塘河,并在河边修建道路,即著名的“七里山塘”。在杭州和苏州的任期内,他不仅展现了卓越的行政能力,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钱塘湖石记》等。他与元稹在此期间也有频繁的诗歌唱和,元稹甚至要求他交出全部作品,编成《白氏长庆集》。
1.5 洛阳晚年:闲适与独善
大和元年(827年),白居易回到长安,任秘书监、刑部侍郎等职。大和二年(828年)春,因病改授太子宾客分司,回到洛阳履道里定居。此后,他的大部分晚年时光都在洛阳度过,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他晚年笃信佛教,自号香山居士,常游龙门一带,并曾出资开挖龙门石滩,便利舟行,这显示出他虽身处闲职,仍不忘“达则兼济天下”的初心。 在洛阳,白居易的生活以“闲适”为主,这正是他“穷则独善其身”人生哲学的体现。他作《醉吟先生传》以自况,诗文中也常流露出知足常乐的心态。大和五年(831年),元稹去世,白居易为挚友撰写墓志铭,并将所得润笔费全部布施于香山寺。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以75岁高龄去世,葬于龙门香山,唐宣宗追赠他为尚书右仆射。他的一生,从积极入世的政治家,到为民请命的父母官,再到闲适自得的诗人,始终在“兼济”与“独善”之间寻求平衡,最终在诗歌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
二、作品与风格
2.1 “老妪能解”的诗歌理念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现存诗歌近三千首,是唐代存世诗歌最多的作家。他独特的诗歌理念,可以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来概括,即主张诗歌创作不能脱离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事件,反映时代状况。他认为文学是反映人生哲学(道)的工具,并将其诗歌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其中尤为重视讽喻诗和闲适诗。 白居易的诗歌以其“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而著称,乃至于有“老妪能解”的说法。相传他每写一首诗,都会让一位老妇人先读,如果老妇人能读懂,他才将诗收录下来;若不能读懂,则会修改文句。这虽然可能是一个传说,但无疑是白居易有意以口语入诗、追求诗歌大众化传播的旁证。这种创作态度使得他的作品在生前就已广为流传于社会各阶层,乃至远播朝鲜半岛、日本等地,产生了深远影响。
2.2 讽喻诗:补察时政的利器
白居易最为重视的便是讽喻诗,其创作宗旨是用诗歌补时政之不足。他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代表作有《秦中吟》和《新乐府》等,这些诗歌对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规谏之辞,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典范。 * 《秦中吟·买花》:这首诗具体描绘了长安城中买花者的奢侈豪华与贫富差距。诗中“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一句,以强烈的对比手法,深刻讽刺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也表达了诗人对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 《新乐府·卖炭翁》:序言“苦宫市也”,直指朝廷以“宫市”之名强行劫夺百姓财物。诗中生动刻画了卖炭老翁的艰辛劳作与被太监强买的悲惨遭遇,以“半疋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细节,揭露了宫市的实质是巧取豪夺,而非公平交易。 白居易在创作《新乐府》时,力求“辞浅易明,言直切利”,甚至可能借鉴了当时的俗文学作品,以确保诗歌能够广泛传播并发挥其社会功能。尽管有评论认为其诗歌有时过于直白,形象性和感染力稍显不足,但胡适仍肯定《新乐府》是白居易“理解与天才融合为一”的作品,标志着他超越杜甫影响而独树一格。
2.3 感伤诗:情深意长的叙事
感伤诗是白居易因外界事物触动情感而写成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 * 《长恨歌》:这首诗将历史典故与感性艺术融为一体,以富层次韵味的笔法,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凄美的爱情悲剧。诗歌前半部分写实,后半部分则穿插虚构情节和幻想仙境,语言声调优美,抒情与叙事交融。其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誓言,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白居易因此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会写情诗的诗人之一。《长恨歌》在白居易生前就已广为传颂,并对后世文学,如元杂剧《梧桐雨》、清传奇《长生殿》乃至日本的《源氏物语》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 《琵琶行》:这首诗描绘了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内,一次送客时偶遇一位来自长安的琵琶女,听其演奏后,勾起了自己贬谪的寂寥之情。诗歌最成功之处在于两点:一是通过对比琵琶女与自身贬谪的痛苦经历,道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普遍共鸣;二是对琵琶声音的描写出神入化,借由生动的形象比喻、环境渲染和人物感受,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音乐之中。历来多认为《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的并世杰作,胡适甚至认为《琵琶行》的成就更高。
2.4 闲适诗:知足保和的自况
闲适诗是白居易在公余之暇、独处或因病闲居时所作,用以陶冶性情,反映其“知足保和”人生哲学的诗歌。这类诗歌虽然在当时不若讽喻诗和感伤诗那样受世人重视,却是白居易个人心境的重要写照。 * 《自吟拙什因有所怀》:诗中反映了白居易的创作情境、对自身作品的评语,以及他所欣赏的古诗人(如陶渊明、韦应物)和与元稹的深厚交情。他以一种淡然自嘲的口吻,表达了对世俗评价的超脱,以及对知己的珍视,体现了他晚年“独善其身”的闲适心态。
2.5 杂律诗与散文:多面文采
除了上述三类诗歌,白居易还有大量未能归类的杂律诗。这些诗歌常是因遇到特定时空情境或事物,随性而作,多用于与朋友们彼此舒怀。他的近体诗(律诗)多归于此类。例如《江楼夕望招客》一诗,描绘了杭州夏日傍晚的江楼景色,并以“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的清凉意象,巧妙地邀请友人共消暑气,连苏轼都对此联赞赏有加。 在散文方面,白居易与元稹的散文在唐朝、五代曾享有盛名,文誉一度在韩愈之上。他的《与元九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文字流畅生动,情感真挚,说理逻辑性强。而《游大林寺序》、《草堂记》、《冷泉亭记》等小品文,清新隽永,对后来的小品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白居易还曾响应元稹对诏、诰等官方文体的改革,以古文书写,是古文运动的响应者。他的《策林》等应试作品,也曾是当时士子争相模拟的对象,甚至被翻译成女真文字,足见其影响力。 此外,白居易对唐代宫廷音乐的外来化趋势也表达了忧虑。他在《法曲歌》中写道“法曲法曲合夷歌,夷声邪乱华声和”,批评西域乐风对传统“雅乐”的冲击,以及《立部伎》中对传统雅乐被边缘化的担忧,体现了他对汉文化核心价值的坚守。
三、思想与性格
3.1 “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
白居易的人生哲学核心,是他自己提出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不仅是他个人修身处世的准则,也是他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在他早年得志、身居要职时,他积极入世,以“讽喻诗”为武器,补察时政,关怀民生,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社会。这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抱负,是其“兼济天下”的实践。 然而,当他因直言获罪,被贬江州之后,政治上的失意使他逐渐转向“独善其身”。他不再执着于改变外部世界,而是转而修养自身,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一时期的“闲适诗”便是他这种心境的写照。他并非完全放弃了对民生的关怀,只是将行动的重心从外部转向了内部,从激烈的政治批判转向了对个人情志的陶冶和对自然人生的体悟。这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的智慧,构成了他精神底色的核心命题。
3.2 旷达知足的处世智慧
白居易的个人修养,可以用“知足”二字来概括。他一生无论官职升降、俸禄多寡,大多都能保持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从最初担任校书郎时“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到后来官至二品“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做闲人”,乃至退休后领取半俸“半俸资身亦有余”,他总能在诗文中流露出对现状的满足。即使是在被贬江州、极不得志的时期,他也能自我宽解:“今虽谪在远郡,而官品至第五,月俸四五万,寒有衣、饥有食,给身之外施及家人,亦可谓不负白氏之子矣!”这种无论贫富贵贱都能保持积极向上、乐观面对生活的旷达态度,是他性格中极为可贵的一面。
3.3 忧国忧民的现实关怀
尽管白居易晚年转向闲适,但他骨子里始终流淌着忧国忧民的血液。他的讽喻诗直指社会弊病,对底层人民的苦难寄予深切同情。他批评宫市的残酷,揭露贫富差距的悬殊,这些都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即使在晚年,他出资开挖龙门石滩,便利舟行,也反映了他“达则兼济天下”的初心并未完全泯灭,只是以更温和、更实际的方式继续实践着。这种从青年到暮年一以贯之的现实关怀,使他的诗歌具有了超越时代的生命力。
3.4 笃信佛法与真挚友情
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法,自号香山居士,希望能往生弥勒佛的兜率天净土。佛教信仰为他晚年闲适的生活提供了精神寄托,也让他对生死有了更超然的理解。他将元稹墓志铭的润笔费全部布施于香山寺,便是其虔诚信仰的体现。 在友情方面,白居易与元稹的交情堪称典范。两人不仅是文学革新运动的战友,更是彼此的知己。白居易曾用曹操夸奖刘备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来形容两人的深厚情谊。晚年,他又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两人常相伴游览,留下了许多诗篇。这些真挚的友情,为白居易的人生增添了许多温暖与色彩,也成为他诗歌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 关于白居易的个人生活,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官员宴饮时有歌妓陪伴是常态。白居易曾蓄有多名歌妓,其中樊素最为出名。他本人对此并不避讳,诗歌中也常见对歌妓的描述。尽管后世对此有过争议和批评,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人普遍的习俗来看,这并非白居易独有的现象。他晚年将所有歌妓放还,并写下许多充满怀念之情的诗文,也体现了他重情的一面。
四、后世评价
4.1 盛名远播:生前身后皆流传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作品在生前流传最广的一位。他的诗歌因其语言浅显、表达直白,内容通俗易懂,不仅风靡中国各地各阶层,更远播日本、新罗(朝鲜半岛)等地,对当地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日本,他的《白氏文集》是早期日本文学汉化的重要依据,《源氏物语》、《枕草子》等日本古典名著中都屡有引用白诗。世阿弥的能剧中也多次援引白诗,甚至创作《白乐天》一剧,足见其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这种跨越时空的广泛传播,使得白居易的盛名在生前身后都得以延续,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4.2 文学史地位与风格影响
白居易与元稹齐名,号“元白”,是继杜甫之后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领袖。他们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应反映现实、补察时政,形成了“元和体”或“长庆体”的诗风。白居易的诗歌以其强烈的现实关怀、平易近人的语言和叙事抒情兼备的艺术手法,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开创的“新乐府”诗体,为后世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范式;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将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叙事诗和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他的闲适诗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独善其身”的精神慰藉和审美旨趣。白居易的散文,尤其是小品文,也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4.3 争议与多元解读
尽管白居易的诗歌广受欢迎,但也伴随着一些争议和多元解读。例如,关于“老妪能解”的说法,历代学者对其真实性有所怀疑,但普遍认为它反映了白居易有意以口语入诗的创作倾向。 《长恨歌》作为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因其主题的敏感性和白居易并未明确揭示全诗主题,历代解读也存在分歧。有评论从礼教出发,认为其描绘爱情过于俚俗轻薄;也有人质疑其中史实的准确性。然而,更多学者如赵翼、王国维等,对《长恨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肯定其艺术成就。白居易本人虽然曾说“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认为《长恨歌》不如讽喻诗重要,但也曾自诩其为“压卷之杰构”,可见他对这首诗的复杂情感。 此外,白居易的“风流韵事”也曾受到后世批评,认为他狎妓是不尊重女性。但石继航等学者指出,这应结合唐代社会风气来看待,当时文人普遍有此习俗,且白居易与家妓感情良好,并非狎玩,不应独责。这些争议和解读,反而使得白居易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也为后人提供了更广阔的探讨空间。
4.4 为什么至今仍值得读?
白居易的诗歌之所以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在于其超越时空的现实关怀和真挚情感。他以平易近人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矛盾与疾苦,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与人情。他的诗歌不仅是历史的镜子,更是人性的写照。无论是《卖炭翁》中对底层人民的同情,还是《长恨歌》中对爱情的咏叹,抑或是《琵琶行》中对人生际遇的感慨,都触及了人类普遍的情感和困境。他“兼济天下”的抱负和“独善其身”的智慧,也为我们提供了面对理想与现实冲突时的思考。白居易的诗,是生活的诗,是人情的诗,是智慧的诗,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持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五、延伸阅读
5.1 入门作品清单
- 《长恨歌》:了解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感受白居易叙事诗的魅力。
- 《琵琶行》: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欣赏诗人对音乐的精彩描写。
- 《卖炭翁》:感受白居易讽喻诗的现实批判力量,了解唐代底层人民的苦难。
- 《赋得古原草送别》:品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哲理与送别情谊。
- 《钱塘湖石记》:了解白居易作为地方官的政绩与为民情怀。
- 《问刘十九》:感受诗人与友人之间温暖朴素的日常情谊。
5.2 推荐版本/读本
- 《白氏长庆集》:白居易作品最完整的选本,可选择中华书局等权威出版社的校注本。
- 《白居易诗选》:各类出版社均有出版,适合入门读者,通常会精选其代表作并附有简要注释。
- 《唐诗三百首》:其中收录了白居易的多首名篇,是了解唐诗的经典读本。
5.3 相关文化资源
- 白园(洛阳龙门石窟):白居易晚年居住和安葬之地,可感受其“香山居士”的闲适生活。
- 杭州西湖白堤:虽然并非白居易所建,但与他的治水政绩紧密相关,是感受其为民情怀的场所。
- 纪录片/专题片:中央电视台等曾制作过关于白居易的纪录片,有助于直观了解其生平与作品。
代表作品小辑
- 《长恨歌》
- 主题: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 一语点评:情深意长,叙事与抒情交融的千古绝唱。
- 一句经典意象: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琵琶行》
- 主题:贬谪生涯的寂寥与对同病相怜者的感慨。
- 一语点评:以乐写情,声色俱佳的音乐诗篇。
- 一句经典意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卖炭翁》
- 主题:揭露“宫市”对底层人民的残酷剥削。
- 一语点评:现实主义的力作,直击社会不公。
- 一句经典意象:半疋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主题:送别友人,咏叹离愁与生命力。
- 一语点评:意象生动,哲理深蕴的送别名篇。
- 一句经典意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问刘十九》
- 主题:邀请友人小酌,展现真挚朴素的友情。
- 一语点评:温暖亲切,充满生活气息的日常小诗。
- 一句经典意象: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中文)